處方 : 八味地黃湯加生鐵落。
功能主治 : 咳逆喘急。
臨床應(yīng)用 : 哮喘:一少年哮喘者,其性善怒,病發(fā)寒天,每用桂附地黃湯及黑錫丹而平。一次用之未效,加生鐵落于八味湯中,一劑而愈。
摘錄 : 《觀聚方要補》卷三引《藥性纂要》
八味地黃丸【主治】產(chǎn)后虛汗不止,血塊不落。
來源】《博育生女科.產(chǎn)后編》卷上。
【組成】山茱萸 山藥 丹皮 云苓各24克 澤瀉15克 熟地24克 五味子15克 炙黃耆30克
【用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每服10克,溫開水送下。
方劑功效
滋補。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用法用量
每日70丸,空心白湯送下;冬天酒下亦宜。誠心為您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您,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好人一生平安,有用的話,給個好評吧O(∩_∩)O~
在《黃帝內(nèi)經(jīng)》里面他醫(yī)牙痛當(dāng)然是這個方向,他的方向就是上牙床、下牙床各屬于手足陽明,這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個思考
? 牙痛治療思路之轉(zhuǎn)折點
牙齒之痛,因胃中濕熱上出于牙齦之間,適被風(fēng)寒或飲冷所郁,則濕熱不得外達,故作痛也。寒是標(biāo),故外用辛溫擦漱之藥;熱是本,故內(nèi)服辛涼散熱之劑。牙痛用梧桐淚為末,少加麝香擦之。牙大痛,必用胡椒、蓽茇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麻、寒水石,佐以辛涼荊芥、薄荷、細辛之類。若用清涼藥,便使痛不開。必須從治,如蓽茇、川芎、薄荷、荊芥、細辛、樟腦、青鹽之類。
? 牙齒它跟腎是相連的對不對,那如果我們腎臟有火的話,一個正常人健康的牙齒,其實就可以把這個火像是煙囪一樣的排放出來,也就是說牙齒是腎臟專用的毛細孔,就像我們有身體多余的熱才可以從汗孔出來。牙齒痛很可能是因為牙齒受了風(fēng)寒,乃至于把牙齒束住了,那本來牙齒要排放的熱氣就排不出來了,然后就悶在里面然后牙齦就爛掉了。所以他是用這種類似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的角度在看待牙痛的。
細辛就變成牙痛很重要的藥了??鄥⑹且粋€角度的思考:清熱、消炎;細辛是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牙齒屬于腎,腎的麻黃湯就是細辛嘛,所以用細辛煮水漱口嘛,然后就可以把牙痛打通,就用這樣的角度來面對它。
不知著者,托名孫思邈注《華佗臨癥神方.華佗治牙》:
宜辛散,忌涼遏。
世傳華先生治牙痛︰“一撮花椒水一盅,細辛白芷與防風(fēng)。濃煎漱齒三更后,不怕牙痛風(fēng)火蟲。”
元.許國禎《御藥院方》:漱口沉香散
治牙槽熱毒之氣沖發(fā),齒齗腫痛,或瘡,或差,或發(fā),并宜服之。
香附子八兩,沉香、升麻各一兩,華細辛半兩
上為細末,每用二錢,水一大盞同煎至三兩沸,去滓溫漱,冷吐,誤咽不妨,不計時候,日用三四次。
? 古時候一般來講煮水漱口大概是用這樣的方子。就是用苦參是一個方法;那用細辛這一類的袪風(fēng)行氣藥也是一個方法。
陳希夷刷牙藥 進華山,陳希夷先生牢牙烏發(fā)鬢藥,原在碑記上有此方
牢牙齒,烏髭鬢。
豬牙皂角及生姜,西國升麻熟地黃,細辛荷蒂要相當(dāng),
青鹽等分同燒煉,研熬將來使最良,
擦齒牢牙髭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
上件十味各二兩,除青鹽一味外,其余藥味并銼碎,用一新瓦罐兒內(nèi)盡盛其藥,又用瓦子蓋合,罐兒口子以麻索子系定,上用鹽泥固濟,約厚半寸許。曬干,穿一地坑子,方闊二尺,約深七寸,先放一新方磚,后安放藥罐子,以口向下坐,用木炭火一和燒令透,后青煙出,稍存其性。去火,放經(jīng)宿,取藥出,煞研為細末。每用刷牙子蘸藥少許刷上下牙齒,次用溫水漱之,每日早晨、臨臥時用一次于內(nèi)。旱蓮葉如馬齒花,如星宿。升麻形如雞骨,其色青綠。此二味藥本出京兆府,奴婢高邦才謹(jǐn)言:
他的這個方子他就說:豬牙皂角及生姜,我們在做這個藥的時候,因為他這個藥中間要經(jīng)過一個烘干的過程,所以你要放生姜也可以,直接擺干姜也可以,反正到時候都會干掉;那豬牙皂角,藥局一般都有;然后西國升麻就是要好一點的升麻,跟熟地黃??;然后木律旱蓮槐角子;那這個木律--古時候木律是什么東西呀?又叫做胡桐律,就是好像一種樹的汁液,那這個胡桐律也有另外一個寫法叫“胡桐淚”,反正音是相同的,胡桐淚這味藥在我們現(xiàn)在臺灣的藥局是買不到,不過這個方子它是有很多兄弟姐妹方,那些兄弟姐妹方里面有時候它也是可以,也有別的方子是不用胡桐淚的,那我們會看得出來胡桐淚最主要的作用是要把這個藥性讓它鉆到牙齦肉里面去;那讓藥性鉆到牙齦肉,如果我們沒有胡桐淚的話那也沒有關(guān)系,因為是有可以代替的東西。比如說像是古時候這一類方子他們沒有胡桐淚的時候,有的時候是用蠶砂,就是蠶寶寶的大便,那你覺得惡心那不要用;訶子,訶子的話效果應(yīng)該也不會說很強,就是說這些都不太重要,訶子啊這也沒關(guān)系。同學(xué)記不記得在網(wǎng)路上面倪海廈院長提到用青鹽跟附子做刷牙粉漱口對不對?那附子是一個很能夠幫助藥性深入的東西,所以你要用附子或者烏頭都可以,就是附子把它打成粉那樣子,就是它可以幫助藥性鉆進去,那這樣也可以。
? 因為這種刷牙黑發(fā)的藥,最好能在牙齦留久一點,所以可以拿軟毛一點的按摩牙肉那種結(jié)構(gòu)的牙刷慢慢刷,當(dāng)然里面因為有一些藥像旱蓮是黑黑的,生地、地黃這些藥都是黑黑的,刷這個牙粉就別想讓牙齒刷得很白的,基本上潔牙效果so_so而已,但是它的補腎固牙床的效果是不錯的,至于說他所承諾烏鬢發(fā)的效果,我是覺得是有啦,但是你太要強求。
元.羅天益《衛(wèi)生寶鑒》:
遺山牢牙散
茯苓、石膏、龍骨各一兩,寒水石、白芷各半兩,細辛三錢,石燕子大者一枚,小者用一對
上七味為末,早辰用藥刷牙,晚亦如之。
就是刷牙之后會讓這個牙齒很牢固,那這個像是固氣補腎的龍骨也有;石膏(大部分是生石膏)、寒水石、白芷這些都是能夠退胃火的東西;石燕子是一種像化石又像蚌殼的東西,也是古時候很有用的固齒的藥,像古時候固齒的藥很有名的像細辛、胡桐淚、石燕子這一類的。那這個東西刷牙了之后怎樣?因為我前一陣子在試那個刷了胡子會變黑的那一罐,所以另外一罐就叫陳助教去試。
那至于有人說他的問題是牙齦肉退掉,其實牙齦肉退掉,多多少少是因為這個人的陽明火旺,所以這個陰虛。那陰虛你來滋陰啊,所以在內(nèi)科用來滋養(yǎng)牙齦肉的藥,以經(jīng)方來講,滋陰而退熱的、而在陽明區(qū)塊的是竹葉石膏湯;以時方來講的話竹葉石膏湯的子方比如說甘露飲、玉女煎,這些都是牙齦肉退下來常會用的方,那至于多有效?
? ? 那如果是不用這些內(nèi)服藥,要用外敷藥的話,其實路子也差不多,比如說有一種味藥叫做補骨脂,就是破故紙,像是牙齦退掉了,有一種方法也是用這種滋養(yǎng)、潤養(yǎng)陽明的藥,比如說用麥門冬煮水一直漱口,然后平常刷牙就用補骨脂刷牙,
?如果是比較嚴(yán)重的牙齒牙根露出來的話,我們中國比較代表性的方劑是這個柳枝湯啊。
宋.王懷隱、陳昭遇 等《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 柳枝湯
治齒根出露,搖動疼痛,宜含柳枝湯方:
柳枝一握,切,地骨皮、細辛、防風(fēng)去蘆頭、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蔓荊子,以上各一兩
(※一方另有青鹽半兩)
上件藥,都細銼和勻,每用一兩,以水一大盞、酒一盞,同煎至一盞,去滓,熱含就于患處。
?那用柳枝一把、地骨皮、細辛、防風(fēng)這些藥打成粉,每次用一兩藥粉、水一碗、酒一碗,煮到剩一碗以后,然后熱漱冷吐,就是趁熱漱口,讓你牙齒壓根趕快長出來一點,處理這個的方多多少少還是很有效的,
牙痛之青主派治法
清.陳士鐸《辨證錄.牙齒痛門六則》:
人有牙齒痛甚不可忍,涕淚俱出者,此乃臟腑之火旺,上行于牙齒而作痛也。治法不瀉其火則不能取效。然火實不同,有虛火,有實火,大約虛火動于臟,實火起于腑。而實火之中,有心包之火,有胃火;虛火之中有肝火,有脾火,有肺火,有腎火。同一齒痛,何以別之?不知各經(jīng)在齒牙之間,各有部位也。兩門牙上下四齒,同屬心包也,門牙旁上下四齒,屬肝也,再上下四牙乃胃也,再上下四牙乃脾也,再上下四牙乃肺也,再上下之牙乃腎也。大牙亦屬腎,腎經(jīng)有三牙齒,多者貴。治病不論多寡,總以前數(shù)分治之多驗。火既有如許之多,而治火之法,宜分經(jīng)以治之矣。雖然,吾實有統(tǒng)治火之法,方用治牙仙丹︰
玄參一兩,生地一兩,水煎服。?
無論諸火,服之均效。察其為心包之火,加黃連五分;察其為肝經(jīng)之火,加炒梔子二錢;察其為胃經(jīng)之火,加石膏五錢;察其為脾經(jīng)之火,加知母一錢;察其為肺經(jīng)之火,加黃芩一錢;察其為腎經(jīng)之火,加熟地一兩。飲一劑而火輕,再劑而火散,四劑而平復(fù)如故矣。
或曰︰“火生于風(fēng),牙齒之疼,未有不兼風(fēng)者,治火而不治風(fēng),恐非妙法?!?br>上下各兩顆門牙總共4顆是屬于心包火,然后再旁邊一顆是肝、再旁邊一顆是胃、再旁邊一顆是脾、再旁邊一顆是肺、然后再到最后面就是腎,所以他就說你要分經(jīng)退火。所以那玄參、生地等于是涼腎火的藥,如果是心包火就加黃蓮、肝火就加梔子、胃火加石膏、脾火加知母、肺火加黃芩、腎火加熟地,這樣子來加味,就可以把牙痛退掉。我是覺得這個藥方子還蠻好用的啦,前一陣子我媽牙痛我就給她喝這個。
清.陳士鐸《辨證錄.牙齒痛門六則》:
人有多食肥甘,齒牙破損而作痛,如行來行去者,乃蟲痛也。夫齒乃骨之余,其中最堅,何能藏蟲乎?不知過食肥甘,則熱氣在胃,胃火日沖于口齒之間,而濕氣乘之,濕熱相搏而不散,乃蟲生于牙矣。初則止生一二蟲,久則蕃衍而多,于是蝕損其齒,遂致墮落。一齒既朽,又蝕余齒,往往有終身之苦者。此等之痛,必須外治,若用內(nèi)治之藥,未必殺蟲,而臟腑先受傷矣。方用五靈至圣散︰
五靈脂三錢,研絕細末,白薇三錢,細辛五分,骨碎補五分,各研為細末。先用滾水含漱齒至凈,然后用前藥末五分,滾水調(diào)如稀糊,含漱齒半日,至氣急吐出,如是者三次,痛止而蟲亦死矣,斷不再發(fā)。
蓋齒痛原因蟲也,五靈脂、白薇最殺蟲于無形,加入細辛以散火,骨碎補以透骨,引五靈脂、白薇直進于骨內(nèi),則蟲無可藏,盡行剿殺,蟲死而痛自止也。
? 然后呢陳士鐸的第二個牙痛是什么呢?第二個牙痛就是確確實實就是蛀牙蛀穿的那群人的那種牙痛。其實我們牙痛不一定每一次都是蛀牙蛀爛進去的,但若確實是蛀爛進去的,就用這個方,
五靈脂、白薇、細辛、骨碎補這些去漱口,然后把這個蛀爛的孔把它慢慢調(diào)理回來,這種蛀牙蛀到爛穿進去的,它的特征就是“如行來行去”,就是那個牙痛是一陣一陣這樣抽的,那就是用這個藥方。
清.陳士鐸《辨證錄.牙齒痛門六則》:
三
人有牙痛日久,上下牙床盡腐爛者,至飲食不能用,日夜呼號,此乃胃火獨盛,有升無降之故也。人身之火,惟胃最烈,火既升于齒牙,而齒牙非藏火之地,于是焚燒于兩頰,而牙床紅腫,久則腐爛矣。似乎亦可用治牙仙丹加石膏以治之,然而其火蘊結(jié),可用前方,以消弭于無形,今既已潰破腐爛,則前方又不可用,以其有形難于補救也。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
石膏五錢,知母二錢,半夏二錢,茯苓三錢,麥冬三錢,竹葉二百片,葛根三錢,青蒿五錢,水煎服。連服四劑,而火退腫消矣。然后再用治牙仙丹以收功也。
石膏湯以瀉胃火,用之足矣,何加入葛根、青蒿也?不知石膏但能降而不能升,增入二味,則能引石膏至于齒牙以逐其火。而葛根、青蒿尤能退胃中之陰火,所以同用之以出奇,陰陽之火盡散,齒牙之痛頓除,何腐爛之不漸消哉?
?第三個藥方他就說是有人是牙痛久了,上下牙床都腐爛了,變成沒有辦法吃飯、然后日夜呼號。這個東西他就是胃火太盛了,是陽明火,所以他就用仲景方的竹葉石膏湯,再加上一些其他清熱散火的藥。竹葉石膏湯本來就是白虎湯再加上來的一個方劑,所以就是知道以退陽明熱為主,所以這個也是可以作為牙齦腐爛的,用這樣的思路去下藥。
清.陳士鐸《辨證錄.牙齒痛門六則》:
四
人有牙齒疼痛,至夜而甚,呻吟不臥者,此腎火上沖之故也。然腎火乃虛火,非實火也,若作火盛治之,多不能勝,即作虛火治之,亦時而效時而不效。蓋火盛當(dāng)作火衰,有余當(dāng)認(rèn)作不足,乃下虛寒,而上現(xiàn)假熱也。人身腎中不寒,則龍雷之火下安于腎宮,惟其下寒之甚,而水又無多,于是上沖于咽喉,而齒牙受之。正如龍雷之火,至冬則地下溫暖而龍雷皆蟄,春氣發(fā)動,則地底寒冷而不可蟄,乃隨陽氣上升矣。至于夜分,尤腎水主事,水不能養(yǎng)火,而火自游行于外,仍至齒而作祟。譬如家寒難以棲處,必居子舍而作威,而子又貧乏,自然觸動其怒氣矣。治法急大補其腎中之水,而益以補火之味,引火歸源,則火有水以養(yǎng)之,自然快樂,而不至于上越矣。方用八味地黃湯加骨碎補治之,一劑而痛止,再劑而痛不發(fā)也。
蓋六味地黃湯補其腎水,桂、附引火以歸于命門,但補水引火之藥,不先入齒中,則痛之根不能除,所以必用骨碎補以透入齒骨之中,而后直達于命門之內(nèi),此拔本塞源之妙法耳。
? 然后再來呢,他說,第四種牙齒痛是“到了晚上特別痛”的。那到了晚上特別痛是什么意義呢?他說,這個是代表你的腎臟不能收納陽氣,所以腎火浮越上來了,這樣子他就要用傅青主非常有名的“引火歸源法”?!耙饸w源法”基本的方法就是煎一大鍋的八味地黃湯放然后冷了喝,因為在時方的世界的八味地黃湯里面他是放附子跟肉桂對不對?那八味地黃湯里其中的六味藥:熟地黃跟澤瀉是可以把藥引入腎經(jīng);山藥跟茯苓可以把藥引入脾經(jīng);山茱萸跟牡丹皮可以把藥引入肝經(jīng),那我這講法是一個很粗糙的講法,實際上還有更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但基本上我們一般喝腎氣湯的時候,就會感覺得到,如果是比較敏感的同學(xué),你有喝整碗的大劑的腎氣湯就會感覺到,你在喝這碗藥下去的時候,會有——就是你的大腿內(nèi)側(cè)的三陰經(jīng),就是太陰、少陰、厥陰會有一種什么東西鉆進去的感覺,就是腎氣湯它本身就會有把藥引到三陰經(jīng)里面的效果。這六味之外加上桂、附,就可以把桂、附的能量拉進三陰經(jīng)里去保存起來,當(dāng)然是以腎為主了。中醫(yī)是相信同氣相求的,所以如果你在拉肉桂、附子進入三陰經(jīng)的這個過程,身體有一些火是從內(nèi)臟浮出來的,那這個火就會順便跟肉桂、跟附子勾回去,就是肉桂附子帶他們回家啦,就是走失的小孩遇到警察帶他們回家那種感覺。所以這樣就是一種收攝浮越之火的方法。那傅青主這個方,他就多加了一味骨碎補,就是說骨碎補會把藥性拉去經(jīng)過牙齒,所以本來是全身的浮游之火都要收進去的,那你把這個藥性拉得經(jīng)過一下牙齒,那這個引火歸源的效果就會特別走你的牙齒下去,就會把牙齒的火收掉了,那當(dāng)然引火歸源是有一些身體特征的,他說是晚上特別嚴(yán)重是一個特征,另一個特征就是會覺得上半身很熱在發(fā)炎,可是膝蓋是冷冷冰冰的,那就是另外一個特征。
清.陳士鐸《辨證錄.牙齒痛門六則》:
五
人有上下齒牙疼痛難忍,閉口少輕,開口更重,人以為陽明之胃火也,誰知是風(fēng)閉于陽明、太陽二經(jīng)之間乎。此病得之飲酒之后,開口向風(fēng)而臥,風(fēng)入于齒牙之中,留而不出,初小疼而后大痛也。論理去其風(fēng)宜愈,而風(fēng)藥必耗人元氣,因虛以入風(fēng),又耗其氣,則氣愈虛,風(fēng)邪即欺正氣之怯而不肯出,疼終難止也。古人有用灸法甚神:灸其肩尖微近骨后縫中,小舉臂取之,當(dāng)骨解陷中,灸五壯即瘥。但灸后,項必大痛,良久乃定,而齒疼永不發(fā)也。然而人往往有畏灸者,可用散風(fēng)定痛湯治之:
白芷三分,石膏二錢,升麻三分,胡桐淚一錢,當(dāng)歸三錢,生地五錢,麥冬五錢,干葛一錢,天花粉二錢,細辛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即愈,不必三劑也。
此方補藥重于風(fēng)藥,正以風(fēng)得補而易散也。?
六
人有上下齒痛甚,口吸涼風(fēng)則暫止,閉口則復(fù)作,人以為陽明之火盛也,誰知是濕熱壅于上下之齒而不散乎。夫濕在下易散,而濕在上難祛,蓋治濕不外利小便也。水濕下行其勢順,水濕上散其勢逆,且濕從下受易于行,濕從上感難于散,故濕熱感于齒牙之間,散之尤難。以飲食之水,皆從口入,必經(jīng)齒牙,不已濕而重濕乎。濕重不散,而火且更重矣,所以經(jīng)年累月而痛,不能止也。治法必須上祛其濕熱,又不可單利小便,當(dāng)佐之以風(fēng)藥,則濕得風(fēng)而燥,熱得風(fēng)而涼,濕熱一解,而齒痛自愈矣。方用上下兩疏湯︰
茯苓五錢,白術(shù)三錢,澤瀉二錢,薏仁五錢,防風(fēng)五分,白芷三分,升麻三分,荊芥二錢, 胡桐淚五分,甘草一錢,水煎服。四劑而濕熱盡解,而風(fēng)亦盡散也。
蓋茯苓、白術(shù)、澤瀉、薏仁原是上下分水之神藥,又得防風(fēng)、白芷、升麻、荊芥風(fēng)藥以祛風(fēng)。夫風(fēng)能散濕,兼能散火,風(fēng)火既散,則濕邪無黨,安能獨留于牙齒之間耶?仍恐邪難竟去,故加入甘草、胡桐淚引入齒縫之中,使?jié)駸o些須之留,又何痛之不止耶?況甘草緩以和之,自不至相雜而相犯也。
? 所以他就因為這是牙齒——你看牙齒都會怕風(fēng),那你就知道是惡風(fēng)惡寒,所以就是用這個藥來開他。
?第六種牙痛呢,就是上下牙都痛,然后張開嘴巴吹涼風(fēng)比較不痛,然后閉起嘴巴就很難過,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他說你的牙齒會很怕悶、想要出來透透氣,那這代表什么?代表你的牙齒不是被風(fēng)寒之邪所傷,是被悶住了,那會悶住牙齒的是呢?是濕氣,這樣的話代表你身體濕氣太重,所以牙齒被悶得受不了要出來透氣,所以的話,就要祛濕來治牙痛,所以就用另外一路的藥來祛濕清熱這樣子。
清.陳士鐸《石室秘錄》:長齒法︰
方用雄鼠脊骨全副,余骨不用,尾亦不用,頭亦不用,骨碎補三錢,炒為末,麝香一分,熟地身懷之令干,為末,三錢,但熟地必須自制,切不可經(jīng)鐵器,一犯則前藥俱不效矣,生地亦須看一做過,經(jīng)鐵針穿孔者即不效,細辛三分,榆樹皮三分,總之,群藥俱不可經(jīng)鐵器,當(dāng)歸一錢,青鹽二錢,杜仲一錢足矣,各為絕細末。鼠骨去肉不用,新瓦上焙干為末,不可燒焦,乘其生氣也,用一瓷瓶盛之。每日五更時,不可出聲,將此藥輕擦在無牙之處。三十六擦,藥任其自然咽下,不可用水漱口,一月如是。日間午間擦之更佳,亦如前數(shù)。
固齒方︰
用雄鼠脊骨一副,當(dāng)歸一錢,熟地三錢,細辛一錢,榆樹皮三錢,骨碎補三錢,青鹽一錢,杜仲二錢,各為末。裹在綿紙成條,咬在牙床上,以味盡為度。一條永不齒落矣。然亦不可經(jīng)鐵器,經(jīng)則不效。此藥可救數(shù)百人。大約一人須用三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2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八味地黃丸
下一篇: 八味地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