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聚成痰多粘膩,痰濁壅肺氣機阻。
喘促咳嗽咯不利,胸脘滿悶食不振。
心悸少寐脈滑濡,惡心嘔吐苔白膩。
降逆化痰平喘咳,三子養(yǎng)親合二陳。
蘇芥萊菔成三子,杏樸苓半草陳皮。
積痰生熱喘難臥,酌加桑皮苦葶藶。
方藥:
三子湯合二陳湯為主方:
紫蘇子10g 白芥子8g 萊菔子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陳皮8g 甘草6g 姜半夏10g 厚樸10g
注:
脾運不健,濁濕難化,聚而成痰,痰濁壅肺,氣機不暢,故喘咳痰多,粘膩不爽,胸膈滿悶。飲停脾虛,運化失司,故食欲不振,甚或形體消瘦。痰濁壅肺上逆,故惡心嘔吐。痰飲凌心,故心悸少寐,睡眠不實。痰飲內(nèi)聚,故舌苔白膩,脈象滑濡。
蘇子、白芥子、萊菔子降氣豁痰,止咳平喘;陳皮、姜半夏、茯苓、甘草、厚樸,杏仁健脾祛濕,消飲化痰,降逆平喘以止咳嗽。
如積痰生熱,喘息難臥,可酌加桑白皮,苦葶藶清熱瀉肺,降氣祛痰,化飲利濕,止咳平喘。
今天給各位分享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和適用人群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收藏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1、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2、張仲景二陳湯的配方是什么?3、二陳湯的功效二陳湯有什么功效4、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簡述5、二陳湯的配方是什么?6、二陳湯有什么作用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
1.調(diào)理脾胃、緩解嘔吐
2.化痰止咳
3.提高人體免疫力
二陳湯對提高人體免疫力也有一定的好處,因為二陳湯中含有的一些活性成分,能促進人體內(nèi)細胞分裂和產(chǎn)生,并能提高人體內(nèi)免疫細胞的活性,加快人體內(nèi)淋巴細胞分裂,它能讓人體自身抗病能力明顯提高,生活中那些免疫力低下和體質(zhì)虛弱的人群,也可以適量服用一些二陳湯。
二陳湯的禁忌
臨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潤、脈滑為辯證要點。
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經(jīng)性嘔吐等屬濕熱者。
使用注意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張仲景二陳湯的配方是什么?二陳湯的組成是半夏15g、橘紅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生姜7片、烏梅1枚。
二陳湯是出自中醫(yī)經(jīng)典古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濕痰證基礎(chǔ)方,重在治脾以消痰,燥化之中有行運之法,臨床應(yīng)用廣泛。
方藥:制半夏、橘紅各9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用法:加生姜3克,烏梅1枚,水煎服。
功效:燥濕健脾、化痰止咳、理氣和中。
加減化裁
治濕痰,可加蒼術(shù)、厚樸以增燥濕化痰之力;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細辛以溫化寒痰;治風(fēng)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熄風(fēng);治食痰,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經(jīng)絡(luò)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化痰。
以上內(nèi)容參考:-二陳湯
二陳湯的功效二陳湯有什么功效1、二陳湯是益氣健脾、化痰利濕最基礎(chǔ)的中藥方劑,有許多健脾化痰、利濕調(diào)中的中藥方劑都是從二陳湯化裁而來,比如溫膽湯、黃連溫膽湯、七味白術(shù)湯等等。
2、二陳湯的組成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陳皮能夠健脾調(diào)中,甘草益氣、補中補虛、解毒,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消腫止痛,茯苓能夠健脾化濕、安神,四藥相配伍,起到健脾益氣、和中的作用。
3、如果睡眠不好,可以再加上枳實、竹茹,能夠溫膽,這就變成溫膽湯。
再加上黃連就變成黃連溫膽湯,能夠調(diào)節(jié)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或者睡眠障礙等等,根據(jù)不同的體質(zhì)用二陳湯進行加減化裁。
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簡述1、二陳湯主要由半夏,橘紅,白茯苓,甘草以及生姜七片,烏梅一個等藥味組成,是一種經(jīng)典的燥濕化痰方藥。
2、二陳湯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功效作用,臨床上主要用于濕痰咳嗽,痰色白易咯出,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肢體倦怠或頭暈心悸,舌苔白潤,脈滑等病癥的治療。
3、二陳湯是治療痰濕經(jīng)典方劑,方中半夏能夠燥濕化痰又能降逆和胃,為君藥;橘紅理氣燥濕祛痰,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氣可使氣順則痰消,是臣藥;佐以茯苓健脾滲濕,生姜降逆化飲,而且能夠制半夏之毒。
全方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功效作用。
二陳湯的配方是什么?二陳湯,中醫(yī)方劑名。
為祛痰劑,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效。
主治濕痰證。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經(jīng)性嘔吐等屬濕痰者。
配方: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各15g),白茯苓三兩(9g),甘草炙一兩半(4.5g)。
用法:上藥?咀,每服12g,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7片,烏梅1個,水煎溫服。
原理:
本方證多由脾失健運,濕無以化,濕聚成痰,郁積而成。
濕痰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則惡心嘔吐;阻于胸膈,氣機不暢,則感痞悶不舒;留注肌肉,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痰濁凌心,則為心悸。
治宜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又和胃降逆,為君藥。
橘紅為臣,既可理氣行滯,又能燥濕化痰。
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為等量合用,不僅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之力,而且體現(xiàn)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二為半夏、橘紅皆以陳久者良,而無過燥之弊,故方名“二陳”。
此為本方燥濕化痰的基本結(jié)構(gòu)。
佐以茯苓健脾滲濕,滲濕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鑒于橘紅、茯苓是針對痰因氣滯和生痰之源而設(shè),故二藥為祛痰劑中理氣化痰、健脾滲濕的常用組合。
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協(xié)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嘔;復(fù)用少許烏梅,收斂肺氣,與半夏、橘紅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傷正之虞,均為佐藥。
以甘草為佐使,健脾和中,調(diào)和諸藥。
擴展資料:
燥濕化痰的其他中藥方子:
導(dǎo)痰湯
組成:半夏(湯洗七次)120g,天南星(細切,姜汁浸)、枳實(去瓤)、橘紅、赤茯苓各30g。
用法:上為粗末。
每服9g,水二盞,生姜十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后溫服。
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4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燥濕祛痰,行氣開郁。
主治:痰厥證。
頭目眩暈,或痰飲壅盛,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嘔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膩,脈滑。
滌痰湯
組成:南星(姜制)、半夏(湯洗七次)各7.5g,枳實(麩炒)、茯苓(去皮)各6g,橘紅4.5g,石菖蒲、人參各3g,竹茹2g,甘草1.5g。
用法:上作一服。
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
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滌痰開竅。
主治:中風(fēng)痰迷心竅證。
舌強不能言,喉中痰鳴,轆轆有聲,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
金水六君煎
組成:熟地9-15g,陳皮4.5g,當(dāng)歸、半夏、茯苓各6g,炙甘草3g。
用法: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功用:滋養(yǎng)肺腎,祛濕化痰。
主治:肺腎陰虛,濕痰內(nèi)盛證。
咳嗽嘔惡,喘急痰多,痰帶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覺口咸,舌質(zhì)紅,苔白滑或薄膩。
三種藥方之間的鑒別
以上三方皆由二陳湯化裁而成,均有燥濕化痰之功。
導(dǎo)痰湯是二陳湯去烏梅、甘草,加天南星、枳實而成。
天南星增半夏燥濕化痰之力,枳實助橘紅理氣化痰之功,故燥濕化痰行氣之力較二陳湯為著,主治痰濁內(nèi)阻、氣機不暢之痰厥等證。
滌痰湯又在導(dǎo)痰湯基礎(chǔ)上加石菖蒲、竹茹、人參、甘草,較之導(dǎo)痰湯又多開竅扶正之功,常用治中風(fēng)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金水六君煎是二陳湯去烏梅,加熟地、當(dāng)歸滋陰養(yǎng)血,肺腎并調(diào),金水相生,故適用于年邁者肺腎陰虛、濕痰內(nèi)盛之證。
以上內(nèi)容參考人民網(wǎng)-祛痰邪,兩穴配一湯
二陳湯有什么作用二陳湯主要由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組成,主要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功效,主治痰濕中阻、脾胃不和之類疾病,符合應(yīng)用二陳湯治療的病癥則叫二陳湯證。
而若二陳湯證合并其他病癥,則通過辨證在二陳湯的基礎(chǔ)上進行藥物的種類、分量等方面的改變,由于用藥及用量發(fā)生改變,有加有減所以就叫做加減二陳湯。
是藥都有三分毒,任何中藥都需要醫(yī)師通過辨證才能進食,不然適得其反。
不知可否幫到你。
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和適用人群、二陳湯的功效與作用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實喘的病因病機5實喘的癥狀6實喘的治療 6.1風(fēng)寒喘/風(fēng)寒襲肺/風(fēng)寒束肺 6.1.1風(fēng)寒喘的癥狀6.1.2證候分析6.1.3治法6.1.4方藥治療風(fēng)寒喘6.1.5針灸治療風(fēng)寒喘6.1.6風(fēng)寒襲喘的食療方法 6.1.6.1推薦食材6.1.6.2推薦食療方6.2風(fēng)熱犯肺 6.2.1癥狀6.2.2證候分析6.2.3針灸治療風(fēng)熱犯肺型喘證 6.3燥熱傷肺 6.3.1癥狀 6.4表寒里熱/外寒內(nèi)熱證 6.4.1表寒里熱型喘證的癥狀6.4.2證候分析6.4.3治法6.4.4方藥治療表寒里熱型喘證6.4.5食療方法 6.4.5.1推薦食材6.4.5.2推薦食療方6.5痰熱郁肺/痰熱壅肺 6.5.1痰熱郁肺型喘證的癥狀6.5.2證候分析6.5.3治法6.5.4方藥治療痰熱郁肺型喘證6.5.5痰熱郁肺型喘證的食療方法 6.5.5.1推薦食材6.5.5.2推薦食療方6.6痰濁阻肺/痰濕蘊肺 6.6.1痰濁阻肺型喘證的癥狀6.6.2證候分析6.6.3治法6.6.4方藥治療痰濁阻肺型喘證6.6.5針灸治療痰濕蘊肺型喘證6.6.6痰濁阻肺型喘證的食療方法 6.6.6.1推薦食材6.6.6.2推薦食療方6.7水氣凌心 6.7.1水氣凌心型喘證的癥狀6.7.2證候分析6.7.3治法6.7.4針灸治療水氣凌心型喘證 6.8外寒內(nèi)飲 6.8.1癥狀 6.9肺氣郁痹 6.9.1肺氣郁痹型喘證的癥狀6.9.2證候分析6.9.3治法6.9.4方藥治療肺氣郁痹型喘證6.9.5肺氣郁痹型喘證的食療方法 6.9.5.1推薦食材6.9.5.2推薦食療方 7關(guān)于喘證8參考資料附:1治療實喘的方劑2治療實喘的穴位3治療實喘的中成藥4實喘相關(guān)藥物5古籍中的實喘 1拼音 shí chuǎn
2英文參考 dyspnea of excess[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04)]
excessive dyspnea [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ī)藥學(xué)名詞(2010)]
3概述 實喘(dyspnea of excess [1]、excessive dyspnea[2])為病證名[3]。是指辨證為實證的喘病[2][1]。
4實喘的病因病機 因邪氣盛實導(dǎo)致的氣喘[3]。實喘多因六淫外襲,痰火郁熱,水飲凌肺,使肺氣壅阻,肅降無權(quán),氣道不利而致[3]。
5實喘的癥狀 一般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呼吸氣粗等[3]。
《景岳全書·雜證謨》:“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氣長而有余,……胸脹、氣粗、聲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為快出?!?/p>
6實喘的治療 臨床應(yīng)注意辨別寒、熱、痰、飲等不同類型[3]。
6.1.1風(fēng)寒喘的癥狀 《雜病源流犀燭·咳嗽哮喘源流》:“風(fēng)寒外束喘,喘必有力,其氣粗,有余之喘也?!?/p>
喘咳氣急,胸部脹悶,痰多稀薄色白,兼有頭痛,惡寒,或伴發(fā)熱,口不渴,無汗。苔薄白而滑,脈浮緊[5][6]。
喘息咳逆,胸部脹悶,呼吸急促,痰多稀薄而帶泡沫,色白質(zhì)黏,常有頭痛,惡寒,或伴有發(fā)熱,口不渴,無汗,苔薄白而滑,脈浮緊[7]。
6.1.2證候分析 《東醫(yī)寶鑒》卷五:“風(fēng)寒喘,尋常感冒,風(fēng)寒內(nèi)郁,肺脹逆而為喘。”
風(fēng)寒襲肺,邪實氣壅,肺氣不宣[7]。
風(fēng)寒上受,內(nèi)合于肺,邪實氣壅,肺氣不宣,故喘咳氣逆,胸部悶脹。寒邪傷肺,凝液成痰,則痰多稀薄色白。風(fēng)寒束表,皮毛閉塞,故見惡寒、頭痛、發(fā)熱、無汗等表寒證。苔薄白而滑,脈浮緊亦為風(fēng)寒在表之征。[5][6]
6.1.3治法 宣肺散寒[5]。
6.1.4方藥治療風(fēng)寒喘 《景岳全書·雜證謨》:“凡風(fēng)寒外感,邪實于肺而咳喘并行者,宜六安煎加細辛或蘇葉主之。若冬月風(fēng)寒感甚者,于本方加麻黃亦可,或用小青龍湯、華蓋散、三拗湯之類主之?!?/p>
風(fēng)寒喘可用金沸草散、麻黃散、加味三抝湯等方治療[8]。
風(fēng)寒喘可用麻黃湯[備注]麻黃湯(《傷寒論》):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治療。方中麻黃、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化痰利氣。若寒痰阻肺,痰氣不利可加半夏、橘紅、蘇子、紫菀、白前等;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備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傷寒論》):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厚樸、杏仁,和營衛(wèi),宣肺氣;若屬支飲復(fù)感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可用小青龍湯[備注]小青龍湯(《傷寒論》):麻黃、桂枝、芍藥、甘草、干姜、細辛、半夏、五味子,發(fā)表溫里。[5]
6.1.5針灸治療風(fēng)寒喘 [6]
治法:散寒止咳,宣肺平喘。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jīng)穴、背俞穴為主。取列缺、尺澤、風(fēng)門、肺俞穴。
隨證配穴:鼻塞流涕者,加迎香。寒熱者,加支正。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背部穴可加灸或拔火罐。
方義:列缺、尺澤、肺俞宣肅肺氣,風(fēng)門功專解表疏風(fēng),上穴共用,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之功。
6.1.6風(fēng)寒襲喘的食療方法 [7]
6.1.6.1推薦食材 生姜、杏仁、大蒜、蔥白、杏仁、紫蘇、淡豆豉等。
6.1.6.2推薦食療方 1.防風(fēng)粥(《備急千金要方》):粳米60g,防風(fēng)5g,蔥白適量。先以防風(fēng)、蔥白水煎取汁,粳米煮粥,粥成加入藥汁,再煮數(shù)分鐘即可。每日2次,3天為1個療程。
2.蔥豉湯(《補缺肘后方》):蔥白10g,豆豉10g。用溫水泡發(fā)豆豉,洗凈備用。將清水放人鍋中,大火燒開后,放入蔥白、豆豉,煮10~15分鐘即可。每日1劑,分2次服,3天為1個療程。
3.蔥白粥(《濟生秘覽》):糯米50g,蔥白、白糖各適量。先煮粳米,待粳米將熟時把切成段的蔥白2~3莖及適量白糖放入即可。每日2次,3天為1個療程。
6.2.1癥狀 喘促氣粗,咳嗽痰黃而稠,心胸?zé)?,口干而渴,可伴有發(fā)熱惡風(fēng),舌邊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6]。
6.2.2證候分析 風(fēng)熱犯肺,熱盛氣壅,肺氣急迫,故喘促氣粗。熱灼津液,則咳嗽痰黃而稠粘,口干而渴。痰熱內(nèi)擾,故心胸?zé)?。發(fā)熱惡風(fēng)為風(fēng)熱犯表所致。舌脈為風(fēng)熱之象。[6]
6.2.3針灸治療風(fēng)熱犯肺型喘證 [6]
治法:清熱解表,宣肺平喘。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穴為主。取合谷、大椎、豐隆、膻中、中府、孔最。
隨證配穴:喘甚者,加肺俞、云門。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大椎并可用拔罐法。
方義:合谷、大椎疏表解熱。中府、孔最肅肺平喘。豐隆化痰止咳。膻中降氣平喘。
6.3.1癥狀 發(fā)熱,惡風(fēng),咳喘氣急,痰少而咯吐不易,胸部疼痛,痰中帶血,口干,鼻干,大便干結(jié),舌尖紅,苔薄黃而干,脈浮數(shù)[4]。
6.4.1表寒里熱型喘證的癥狀 喘逆上氣,胸脹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熱,煩悶,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苔薄白或黃,質(zhì)紅,脈浮數(shù)(滑)[5]。
6.4.2證候分析 寒邪束表,熱郁于肺,肺氣上逆[7]。
因寒邪束表,肺有郁熱,或表寒未解,內(nèi)已化熱,熱郁于肺,肺氣上逆,而喘逆,息粗,鼻煽,胸部脹痛,咳痰稠粘不爽,熱為寒郁則伴形寒、發(fā)熱、煩悶、身痛。苔薄白或黃,質(zhì)紅,脈浮數(shù)為表寒肺熱夾雜之象。[5]
6.4.3治法 宣肺泄熱[5]。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7]。
6.4.4方藥治療表寒里熱型喘證 麻杏石甘湯[備注]麻杏石甘湯(《傷寒論》):麻黃、杏仁、石膏、炙甘草重用生石膏之辛寒,合麻黃共奏清里達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氣。可加黃芩、桑白皮、瓜蔞助其清熱化痰之功。若痰多可加葶藶子、射干。[5]
6.4.5食療方法6.4.5.1推薦食材 青筍、梨、杏仁、甘蔗、藕、荊芥、桑葉等[7]。
6.4.5.2推薦食療方 [7]
1.杏仁粥(《食醫(yī)心鏡》):杏仁(去皮尖)15g,粳米100g。將粳米放入鍋內(nèi),加水煮至熟,再放入杏仁煮即可。每日1次,5天為1個療程。
2.甘蔗鮮梨飲(《民間食療》):甘蔗500g,梨2個。甘蔗削去皮,洗凈切成小段,梨去皮、心,剖成4塊,加水600mL,煮半小時,去渣取汁,代茶飲。每日3次,5天為1個療程。
3.發(fā)汗豆豉粥(《太平圣惠方》):淡豆豉15g,荊芥5g,麻黃2g,葛根30g,梔子3g,石膏30g,生姜10g,蔥白2莖,粳米100g,鹽3g。先將淡豆豉、荊芥、麻黃、葛根、梔子、石膏洗凈同入砂鍋內(nèi),加清水煎取汁液,去渣,生姜切片,蔥白切段。粳米淘洗干凈,加入藥汁、生姜片、蔥白,加清水適量,煮粥,米熟透加鹽,每日1~2劑,3日為1療程。
6.5.1痰熱郁肺型喘證的癥狀 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多粘稠色黃或夾血色,伴有胸中煩熱,身熱,有汗,口渴喜冷飲,面紅,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黃或膩,脈滑數(shù)[5][7]。
6.5.2證候分析 邪熱蘊肺,蒸液成痰,痰熱壅滯,肺失清肅[7]。
邪熱壅肺,灼津成痰,肅降無權(quán),而致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粘稠色黃,熱傷肺絡(luò)則見血痰,痰熱郁蒸故伴有煩熱、渴飲、咽干、面紅等癥。苔黃或膩、脈滑數(shù)為痰熱之征。[5]
6.5.3治法 清泄痰熱[5]。
清熱化痰,宣肺平喘[7]。
6.5.4方藥治療痰熱郁肺型喘證 桑白皮湯[備注]桑白皮湯(《景岳全書》):桑白皮、半夏、蘇子、杏仁、貝母、黃芩、黃連、山梔藥用桑白皮、黃芩、黃連、梔子清瀉肺熱;貝母、杏仁、蘇子、半夏降氣化痰。身熱甚者加石膏、知母;痰多粘稠加海蛤粉;口渴咽干加天花粉;喘不能臥,痰涌便秘酌加葶藶子、大黃、風(fēng)化硝;痰有腥味配魚腥草、冬瓜子、苡仁、蘆根。[5]
6.5.5痰熱郁肺型喘證的食療方法6.5.5.1推薦食材 柿餅、白連蘿卜、鮮荸薺、甘蔗、絲瓜花、百合、枇杷、川貝等[7]。
6.5.5.2推薦食療方 [7]
1.雪羹湯(《古方選注》):海蜇50g,荸薺4枚,食鹽適量。海蜇用溫水洗凈,切成絲備用;荸薺去皮洗凈,切成片備用。海蜇、荸薺放人鍋中,加清水以大火燒開,再改用小火,繼續(xù)煮10分鐘,以食鹽調(diào)味即成。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
2.絲瓜花飲(《滇南本草》):取絲瓜花10g,冰糖適量,放入茶杯中,用開水沖泡,溫浸10分鐘后即可飲用。代茶飲,每日3次,5天為1個療程。
3.杏仁餅(《丹溪纂要》):杏仁10g,柿餅10個,青黛10g。將杏仁炒黃,研為泥狀,與青黛攪拌均勻,放入掰開的柿餅中攤開,用濕黃泥巴包裹,煨干后取柿餅食用。每次1個,分兩次食用,5天為1個療程。
6.6.1痰濁阻肺型喘證的癥狀 喘而胸滿悶窒,甚則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膩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嘔惡、納呆,口膩,口粘不渴,脘痞腹脹,苔厚膩、色白,脈弦滑[6][5]。
6.6.2證候分析 中陽不運,積濕生痰,痰濁壅肺,肺失肅降[7]。
中陽不運,積濕成痰,痰濁上壅于肺,阻塞氣道,肺氣失降,故喘滿悶窒,胸盈仰息,痰多色白粘膩;痰濕蘊中,肺胃不和而見嘔惡、納呆、口粘,苔厚膩,脈滑。脾為痰濕所困,則可見脘痞腹脹、口膩。舌脈均為痰濕內(nèi)蘊之象。[6][5]
6.6.3治法 化痰降氣[5]。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7]。
6.6.4方藥治療痰濁阻肺型喘證 二陳湯[備注]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卉局方》):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合三子養(yǎng)親湯[備注]三子養(yǎng)親湯(《韓氏醫(yī)通》):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加減。方中半夏、陳皮,茯苓化痰;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化痰下氣平喘??杉由n術(shù)、厚樸等燥濕理脾行氣,以助化痰。[5]
6.6.5針灸治療痰濕蘊肺型喘證 [6]
治法:健脾祛痰,降氣平喘。
選穴:以足太陰脾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穴為主。取脾俞、章門、豐隆、列缺、天突穴。
隨證配穴:胸悶者,加膻中。腹脹者,加天樞。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并可加灸。
方義:章門為脾之募穴,與脾俞相配以健脾化痰。豐隆為除痰效穴。列缺為肺經(jīng)絡(luò)穴可宣肺平喘。天突屬局部取穴,可疏導(dǎo)氣道而平喘。
6.6.6痰濁阻肺型喘證的食療方法 [7]
6.6.6.1推薦食材 薏苡仁、橘皮、山藥、茯苓、杏仁、貝母、萊菔子等。
6.6.6.2推薦食療方 1.茯苓餅(《本草綱目》):茯苓細粉30g,米粉100g,白糖30g。將茯苓細粉、米粉、白糖加水調(diào)成糊狀,蒸或煎成餅。每日作早餐食用,10天為1個療程。
2.陳皮米仁飲(《簡單便方》):橘皮9g,薏苡仁30g,紅糖適量。將薏苡仁洗凈布包,加水400mL,與橘皮同煎去渣,服食前加入紅糖。每日1劑,10天為1個療程。
3.蘿卜餅(《清官食譜》):白蘿卜 2sOg,面粉250g,豬瘦肉100g,油、蔥、姜、鹽各適量。白蘿卜洗凈切細絲,豬肉剁細,放入油、蔥、姜、鹽各少許,共調(diào)為餡,面粉加水制成皮,制成小餅,油鍋烙熟。空腹食用,每日2次,3天為1個療程。
6.7.1水氣凌心型喘證的癥狀 氣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狀,胸滿不能平臥,肢體浮腫,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苔白膩,脈弦滑。
6.7.2證候分析 喘病日久,由肺及腎,腎氣受損使水液代謝失常,水濕上犯于心肺,故見氣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狀、胸滿不能平臥、心悸怔忡。津液代謝失常而溢于肌膚,則可見肢體浮腫、尿少肢冷。舌脈為痰飲內(nèi)盛之象。
6.7.3治法 溫陽利濕,安神定喘。
6.7.4針灸治療水氣凌心型喘證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jīng)、手厥陰心包經(jīng)穴為主。取關(guān)元、足三里、陰陵泉、內(nèi)關(guān)、肺俞穴。
隨證配穴:心悸怔忡者,加神門。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并可加灸。
方義:關(guān)元為補益元氣之要穴,取之可溫陽除濕。陰陵泉、足三里相配可健脾利濕,扶正祛邪。內(nèi)關(guān)可強心氣以平喘。肺俞補肺氣而平喘。
6.8.1癥狀 喘息,咳嗽,痰多清稀,惡寒,發(fā)熱,無汗,形寒肢冷,背冷,面色青晦,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淡,苔白滑,脈弦緊[4]。
6.9.2證候分析 肝郁氣逆,上沖犯肺,肺氣不降[7]。
郁怒傷肝,肝氣沖逆犯肺,肝氣不降,則喘促氣憋,咽中如窒。肝肺絡(luò)氣不和而胸悶胸痛。心肝氣郁則失眠,心悸,脈弦。[5]
6.9.3治法 開郁降氣平喘。[5]
6.9.4方藥治療肺氣郁痹型喘證 五磨飲子(《醫(yī)方集解》):烏藥、沉香、檳榔、積實、木香
五磨飲子方用沉香、木香、檳榔、烏藥、枳殼、白酒等開郁降氣平喘,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歡花、酸棗仁、遠志等寧心安神。并宜勸慰病人心情開朗,配合治療。[5]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BMI指數(shù)計算及評價女性安全期計算器預(yù)產(chǎn)期計算器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壓評價體溫水平評價糖尿病飲食建議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基礎(chǔ)代謝率計算補鈉計算器補鐵計算器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藥代動力學(xué)常用符號速查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xué)百科,馬上計算!
6.9.5肺氣郁痹型喘證的食療方法6.9.5.1推薦食材 柚子、蘿卜、玫瑰花、百合、山楂、佛手、木香等[7]。
6.9.5.2推薦食療方 [7]
1.佛手柑粥(《宦游日札》):佛手柑15g,粳米100g,冰糖適量。將佛手柑洗凈加水500mL,煎煮2分鐘,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及冰糖,文火熬粥。每日2次,5天為1個療程。
2.玫瑰茶(《本草綱目拾遺》):玫瑰花1~3g,用沸水沖泡,代茶飲。每日3次,5天為1個療程。
3.橘皮粥(《調(diào)疾飲食辯》):橘皮20g,粳米60g。橘皮煎汁去渣,與粳米共煮?;騿我跃字笾?,待粥成時加入橘皮末3g,煮至粥成??崭故秤?,每日1~2次,5天為1個療程。
7關(guān)于喘證 喘證為證名。簡稱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為臨床主癥,其發(fā)病與肺腎關(guān)系密切,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見《類證治裁·喘證論治》)。喘證頗多危急病情,須辨證精確,治療及時。
喘證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特征。嚴重者每致喘脫。為外感六淫,內(nèi)傷飲食、情志,以及久病體虛所致。其病主要在于肺、腎,亦與肝、脾等臟有關(guān)。[5]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臟病變影響,致肺氣上逆,肅降無權(quán),出現(xiàn)氣短喘促,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等癥狀的病證。一般來說,邪氣壅肺者為實喘,精氣內(nèi)虛者為虛喘。[6]
喘證大要分為實喘與虛喘兩大類,實喘為邪氣壅肺,氣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氣[5]。實喘的基本病理屬于“清濁相干,氣亂于肺?!保ㄒ姟?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五亂》)如外感六淫,水飲痰濁壅阻于肺,使肺氣失于宣降,此為實喘。稟賦虛弱或元氣虧損,使“肺主氣”的功能明顯削弱,以致腎不納氣,治予培補攝納[5]。
實喘以祛除病邪為大法,虛喘當(dāng)補元攝納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證,元氣已損,兼有病邪(痰濁、水飲、氣壅)者,屬于虛實夾雜之證,治宜兼用扶正與祛邪二法,通常在發(fā)病時,先以祛邪為主;邪去大半,則以扶正法為主。喘證發(fā)作,每兼咳嗽,亦須喘、咳同治。如喘而聲高氣粗,喉中痰鳴,聲如拽鋸者,稱之為哮喘,簡稱為哮。除藥物治療外,亦可配合針、灸、外治和藥物穴位電離子透入法。至于虛喘、實喘,又可因為病因、證候、體質(zhì)等不同情況而分為多種證型。
喘證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臟腑病變影響于肺所致。為此必要時需結(jié)合辨病,與有關(guān)病篇互參,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點,并掌握其不同的預(yù)后轉(zhuǎn)歸。[5]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在發(fā)生呼吸困難時,可參照治療。[5]
詳見喘證條。
8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43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刺五加籽的功效與作用
下一篇: 民間偏方驗方秘方大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