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石膏湯
出自《傷寒論》
【組成】 竹葉二把(6g) 石膏一斤(50g)? 半夏半升,洗(9g)?? 麥門冬一升,去心(20g)?? 人參二兩(6g)?? 甘草二兩, 炙(6g)?? 粳米半升(1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 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shù)。
〖竹葉石膏湯方歌〗
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甘草臨,
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熱益氣養(yǎng)陰津。
【方解】 本方治證乃熱病后期,余熱未清,而氣津兩傷,胃氣不和所致。熱病后期,高熱雖除,但余熱留戀氣分,故見身熱有汗不解、脈數(shù);余熱內擾,故心胸煩悶;口干,舌紅少苔,是陰傷之兆;氣短神疲,脈虛,是氣虛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氣逆欲嘔。氣分余熱宜清,氣津兩傷宜補,治當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方中竹葉配石膏清透氣分余熱,除煩止渴為君。人參配麥冬補氣養(yǎng)陰生津為臣。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嘔逆為佐。甘草、粳米和脾養(yǎng)胃以為使。全方清熱與益氣養(yǎng)陰并用,祛邪扶正兼顧,清而不寒,補而不滯,為本方的配伍特點。本方實為一首清補兩顧之劑。使熱清煩除,氣津得復,諸癥自愈。正如《醫(yī)宗金鑒》說:“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
本方由白虎湯化裁而來。白虎湯證為熱盛而正不虛,本證為熱勢已衰,余熱未盡而氣津兩傷。熱既衰且胃氣不和,故去苦寒質潤的知母,加人參、麥冬益氣生津,竹葉除煩,半夏和胃。其中半夏雖溫,但配入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輸轉津液,使參、麥補而不滯,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傷寒論》中治“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證。在實際運用中,凡熱病過程中見氣津已傷,身熱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對于暑溫病發(fā)熱氣津已傷者,尤為適合。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熱病后期,余熱未清,氣陰耗傷的常用方,使用本方以身熱多汗,氣逆欲嘔,煩渴喜飲,舌紅少津,脈虛數(shù)為辨證要點。本方清涼質潤,如內有痰濕,或陽虛發(fā)熱,均應忌用。
2.加減法:若胃陰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爛,舌紅而干,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熱養(yǎng)陰生津;胃火熾盛,消谷善饑,舌紅脈數(shù)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效;氣分熱猶盛,可加知母、黃連,增強清熱之力。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流腦后期、夏季熱、中暑等屬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飲屬胃熱陰傷者,亦可應用。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2.方論選錄
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10:“是方也,即白虎湯去知母,加人參、麥門冬、半夏、竹葉也。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此仲景白虎湯變方也?!?/p>
汪昂《醫(yī)方集解×瀉火之劑》:“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竹葉、石膏辛寒以散余熱;人參、甘草、麥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補虛生津;半夏之辛溫以豁痰止嘔,故去熱而不損其真,導逆而能益其氣也”。
【臨床報導】
竹葉石膏湯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氣陰兩虛型的臨床療效。日1劑水煎分2~3次服,幼兒頻頻喂服或分少量多次喂服,15日為1療程。均常規(guī)用西藥對癥、支持處理,發(fā)熱期用物理降溫、藥物處理,隨癥加減。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咽部紅腫及腫大的肝、脾、淋巴結均明顯縮小,但未完全恢復正常,異型淋巴細胞降至10%以下。有效:臨床癥狀消失,腫大的肝、脾、淋巴結均明顯縮小,但未完全恢復正常,異型淋巴細胞較治療前減少,但未降至10%以下。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及異型淋巴細胞均未見明顯好轉。結果:本組21例,顯效12例,有效9例,總有效率100%。結論:竹葉石膏湯辨證論治本病療效滿意。[郭萍,等. 中醫(yī)辨證分型為主治療小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21例。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2000;12(2):143]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45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治療咳嗽的民間止咳偏方奇效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