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腹痛泄瀉——香姜紅糖散(張志遠(yuǎn)方)

    道醫(yī) 2023-06-24 18:45:42

    【組成】廣木香50g

    ,干姜350g
    ,紅糖120g

    【用法】先把木香、干姜碾為粉末

    ,然后和紅糖調(diào)在一起,混合均勻
    。此為1個療程之量
    ,每次口服10g,白水送下
    ,3小時1次
    ,日用4次
    ,連服13天。如嫌辣味過濃
    ,可改為每次5g,1.5小時1次,日服8次

    【功效主治】溫中健脾,理氣止痛

    。脾陽虛弱
    ,腹中隱隱作痛
    ,每日瀉下3—5次,呈水樣便
    ,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瀉要方不效者

    【方解】此方系治療“痛泄”之驗方,由干姜丸化裁而出

    ,包括兩種藥物一味食物,其中廣木香辛苦性溫
    ,能醒脾行氣、散寒止痛
    ;干姜大熱暖中助陽,可煦化沉積的寒邪
    ;紅糖甘溫而補’先生父親在世時
    ,嘗謂其有小建中湯的作用
    。組方是遵照《素問·至真要大論》“寒淫于內(nèi)
    ,治以甘熱
    ,佐以苦辛”之旨,共奏驅(qū)寒健脾
    、溫腸止瀉之功。以中
    、下二焦素有伏寒為適應(yīng)對象
    ,凡舌苔白滑
    、脈搏沉遲
    、面帶黎色、腹痛便瀉
    、糞不成形者,即可服用

    【加減】本方十分平妥,無任何毒性

    ,一般不予增減,可根據(jù)病情需要加入隨癥藥
    。如食欲不振用砂仁5-9g;氣虛無力用人參(沖服)3-8g;大氣下陷用炙甘草15-21g;陽虛較重用熟附子9-15g;心悸不寧用桂枝7-12g、茯苓9-12g
    、炙甘草10-18g;小便短少用澤瀉8-16g
    、豬苓9-15g;情緒易激動
    、怒則腹痛用炒白芍12-20g,每日以水煎湯分4-8次送服此散

    【體會】臨床應(yīng)用香姜紅糖散

    ,治療宿寒久瀉之證
    ,己歷驗多年
    ,雖無大量病例統(tǒng)計數(shù)字,但功效甚好
    ,大都1料便能收效,最多2個療程即可完全治愈

    該方有三方面的特點

    ,一是有效
    ,藥味少
    ,花錢不多
    ,易于調(diào)配
    ,符合驗、便
    、廉的要求;二是無副作用
    ,在內(nèi)服過程中,并不影響飲食
    ,且有健胃的功能;三是有利旅行攜帶

    【方源】《張志遠(yuǎn)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輯要》

    上吐下瀉吃什么?

    上吐下瀉應(yīng)該吃什么食物好
    有可能是急性胃腸炎建議您趕快去看醫(yī)生!

    概述

    急性胃腸炎是夏秋季的常見病

    、多發(fā)病。多由于細(xì)菌及病毒等感染所致
    。主要表現(xiàn)為上消化道病狀及程度不等的腹瀉和腹部不適
    ,隨后出現(xiàn)電解質(zhì)和液體的丟失
    。本病屬于中醫(yī)“嘔吐
    、腹痛
    、瀉泄”等病癥范疇


    病因

    急性胃腸炎是由于食進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飲食不當(dāng)
    ,如過量的有 *** 性的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引起的胃腸道粘膜的急性炎癥性改變
    。在我國以夏、秋兩季發(fā)病率較高
    ,無性別差異,一般潛伏期為12~36小時


    沙門氏菌屬是引起急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原菌
    ,其中以鼠傷寒沙門氏菌
    、腸炎沙門氏菌
    、豬霍亂沙門氏菌
    、雞沙門氏菌
    、鴨沙門氏菌較為常見。

    癥狀

    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
    、嘔吐、腹痛、腹瀉;發(fā)熱等
    ,嚴(yán)重者可致脫水
    、電解質(zhì)紊亂
    、休克等
    。病人多表現(xiàn)為惡心
    、嘔吐在先;繼以腹瀉
    ,每日3—5次甚至數(shù)十日不等,大便多呈丁樣
    ,深黃色或帶綠色
    ,惡臭,可伴有腹部絞痛
    、發(fā)熱、全身酸痛等癥狀


    檢查

    大便常規(guī)檢查及糞便培養(yǎng);

    血白細(xì)胞計數(shù)可正常或異常


    治療

    1.西醫(yī)藥治療

    (1)一般治療:盡量臥床休息
    ,口服葡萄糖一電解質(zhì)液以補充體液的丟失
    。如果持續(xù)嘔吐或明顯脫水,則需靜脈補充5%—10%葡萄糖鹽水及其他相關(guān)電解質(zhì)
    。鼓勵攝人清淡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食晶
    ,以防止脫水或治療輕微的脫水。

    (2)對癥治療:必要時可注射止吐藥:例如肌肉注射氯丙嚓25-100mgl日
    。解痙藥:如顛茄8n堪11次
    ,1日3次
    。止瀉藥:如思密達(dá)每次1袋
    ,1日2-3次


    (3)抗菌治療:抗菌素對本病的治療作用是有爭議的
    。對于感染性腹瀉
    ,可適當(dāng)選用有針對性的抗菌素,如黃連素O.3g口服
    ,1日3次或慶大霉素8萬u口服,1日3次等
    。但應(yīng)防止抗菌素濫用
    。2.中醫(yī)藥治療

    (1)腸胃溼熱:病起急驟
    ,惡心頻發(fā)
    ,嘔吐吞酸
    ,腹痛陣作
    ,瀉下急迫
    ,便行不爽
    ,糞色黃褐而臭,口渴欲飲
    ,心煩,尿短赤少
    ,舌苔黃膩,脈淆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化溼
    ,理氣止瀉


    方藥:葛根10克
    、黃芩10克、黃連6克
    、木香10克
    、茯苓12克、車前子10克
    、白扁豆10克
    、薏苡仁15克
    、荷葉10克、生甘草6克


    (2)寒溼阻滯:嘔吐清水
    。惡心
    ,腹瀉如水
    ,腹痛腸鳴并伴有畏寒發(fā)熱,頸項或全身關(guān)節(jié)酸痛
    ,苔薄白或白膩,脈灞


    治法:散寒除溼
    ,和中止瀉


    方藥:藿香10克
    、大腹皮10克、白芷]O克
    、紫蘇10克、茯苓12克、清半夏10克
    、白術(shù)10克
    、陳皮10克
    、厚樸10克
    、生姜5克、甘草6克


    中成藥:霍香正氣水。

    (3)食滯胃腸:惡心厭食
    ,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
    ,瀉下穢臭,氣迫不爽
    ,瀉后痛減,苔厚膩
    ,脈滑實。

    治法:消食化滯
    ,和胃降逆


    方藥:焦山楂10克
    、神曲10克
    、制半夏IO克
    、茯苓12克
    、陳皮10克、萊菔于10克
    、大腹皮10克


    中成藥:保和丸
    ,香連化滯丸。

    (4)脾胃虛弱:稟賦不足
    ,素體脾虛
    ,飲食稍有不慎即吐瀉
    ,大便溏薄,嘔吐清水
    ,且時作時休,面色不華
    ,乏力倦怠,舌淡
    ,脈10弱


    治法:健脾理氣
    ,和胃止瀉


    方藥:人參3克、白術(shù)12克
    、山藥10克
    、茯苓12克
    、白扁豆12克
    、陳皮10克、砂仁3克
    、薏苡仁12克、甘草6克


    中成藥:人參健脾丸

    上吐下瀉吃什么就吐應(yīng)該吃
    化學(xué)性食物中毒

    化學(xué)性食物中毒
    ,主要指一些有毒的金屬
    ,非金屬及其化合物
    ,農(nóng)藥和亞硝 酸鹽等化學(xué)物質(zhì)污染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化學(xué)性食物中毒的原因
    , 主要是誤食有毒化學(xué)物質(zhì),或食入被化學(xué)物質(zhì)污染的食物所致
    。 化學(xué)性食物中毒的特征主要有:

    (一)發(fā)病快。潛伏期較短
    ,多在數(shù)分鐘至數(shù)小時,少數(shù)也有超過一天的


    (二)中毒程度嚴(yán)重,病程比細(xì)菌性毒素中毒長
    ,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

    (三)季節(jié)性和地區(qū)性均不明顯
    ,中毒食品無特異性
    ,多為誤食或食入被化學(xué)物質(zhì)污染的食品而引起
    ,其偶然性較大。

    細(xì)菌性食物中毒

    細(xì)菌性食物中毒
    ,是人們吃了含有大量活的細(xì)菌或細(xì)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 的食物中毒
    ,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見的一類
    。 這類食物中毒的特征主要有:

    (一)通常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
    ,多發(fā)生于氣候炎熱的季節(jié),一般以5-10月份最多。 一方面由于較高的氣溫為細(xì)菌繁殖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另一方面,這一時期內(nèi)人 體防御能力有所降低
    ,易感性增高,因而常發(fā)生細(xì)菌性食物中毒


    (二)引起細(xì)菌性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動物性食品
    ,如肉,魚
    ,奶和蛋類 等;少數(shù)是植物性食品
    ,如余飯,糯米涼糕
    ,面類發(fā)酵食品等。

    (三)抵抗力降低的人
    ,如病弱者,老人和兒童易發(fā)生細(xì)菌性食物中毒
    ,發(fā)病 率較高,急性胃腸炎癥較嚴(yán)重
    ,但此類食物中毒病死率較低
    ,愈后良好。

    食物中毒的表象與救護

    ①凡是吃了被細(xì)菌(如沙門氏菌
    、葡萄球菌、大腸桿菌
    、肉毒桿菌等)和它的毒素污染的食物
    ,或是進食了含有毒性的化學(xué)物質(zhì)的食品
    ,或是食物本身含有自然毒素(如河豚
    、毒蘑菇
    、發(fā)芽的土豆等)
    ,由這些原因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都叫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多發(fā)生在氣溫較高的夏秋季,可見個別發(fā)病也可見集體中毒(如發(fā)生在食堂及宴會上)


    ②食物中毒者最常見的癥狀是劇烈的嘔吐、腹瀉
    ,同時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會因上吐下瀉而出現(xiàn)脫水癥狀
    ,如口干、眼窩下陷
    、皮膚彈性消失、肢體冰涼
    、脈搏細(xì)弱
    、血壓降低等
    ,最后可致休克
    。故必須給患者補充水分
    ,有條件的可輸入生理鹽水
    。癥狀輕者讓其臥床休息
    。如果僅有胃部不適,多飲溫開水或稀釋的鹽水
    ,然后手伸進咽部催吐。.如果發(fā)覺中毒者有休克癥狀(如手足發(fā)涼
    、面色發(fā)青
    、血壓下降等)
    ,就應(yīng)立即平臥,雙下肢盡量擡高并速請醫(yī)生進行治療


    食物中毒的家庭急救

    盛夏時節(jié)
    ,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在家中一旦有人出現(xiàn)上吐下泄
    、腹痛等食物中毒,千萬不要驚慌失措
    ,冷靜地分析發(fā)病的原因
    ,針對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及吃下去的時間長短,及時采取如下三點應(yīng)急措施:

    催吐
    。如食物吃下去的時間在一至二小時內(nèi),可采取催吐的方法
    。立即取食鹽二十克
    ,加開水二百毫升,冷卻后一次喝下
    。如不吐,可多喝幾次
    ,迅速促進嘔吐。亦可用鮮生姜一百克
    ,搗碎取汁用二百毫升溫水沖服。如果吃下去的是變質(zhì)的葷食品
    ,則可服用十滴水來促進迅速嘔吐。有的患者還可用筷子
    、手指或鵝毛等 *** 咽喉,引發(fā)嘔吐


    導(dǎo)瀉。如果病人吃下去中毒的食物時間超過二小時
    ,且精神尚好,則可服用些瀉藥
    ,促使中毒食物盡快排出體外。一般用大黃三十克
    ,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選用元明粉二十克
    ,用開水沖服即可緩瀉。老年體質(zhì)較好者
    ,也可采用番瀉葉十五克,一次煎服
    ,或用開水沖服,亦能達(dá)到導(dǎo)瀉的 目的


    解毒
    。如果是吃了變質(zhì)的魚
    、蝦、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可取食醋一百毫升,加水二百毫升
    ,稀釋后一次服下。此外
    ,還可采用紫蘇三十克、生甘草十克一次煎服,若是誤食了變質(zhì)的飲料或防腐劑
    ,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鮮牛奶或其它含蛋白質(zhì)的飲料灌服。

    如果經(jīng)上述急救
    ,病人的癥狀未見好轉(zhuǎn)
    ,或中毒較重者
    ,應(yīng)盡......
    上吐下瀉后吃什么食物
    急性腸炎
    ,什么都不吃
    ,一天后再吃一個煮的雞蛋黃
    ,喝幾口粥即可。

    如果能弄到樺樹皮
    ,最好燒了吃它的灰
    ,但不能多吃
    ,一天三次,一天即可
    。保你不泄。
    上吐下瀉吃什么比較好
    病情分析:考慮是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是夏秋季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多由于細(xì)菌及病毒等感染所致.

    主要表現(xiàn)為上消化道病狀及程度不等的腹瀉和腹部不適,隨后出現(xiàn)電解質(zhì)和液體的丟失.本病屬于中醫(yī)“嘔吐,腹痛,瀉泄”等病癥范疇.

    病因 :

    急性胃腸炎是由于食進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飲食不當(dāng),如過量的有 *** 性的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引起的胃腸道粘膜的急性炎癥性改變.在我國以夏,秋兩季發(fā)病率較高,無性別差異,一般潛伏期為12~36小時.

    沙門氏菌屬是引起急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以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雞沙門氏菌,鴨沙門氏菌較為常見.
    上吐下瀉后吃什么最好
    吃點軟和點的東西啊,粥啊
    ,流食什么的,還可以喝一點蜂蜜水或者紅糖水之類的
    ,辛辣食物斷然是不能碰的,祝你早日康復(fù)

    上吐下瀉,除了稀飯和饅頭還能吃什么
    首先弄明白上吐下瀉的原因
    ,如果是胃腸炎,暫時還不建議吃東西呢
    ,要適當(dāng)?shù)目崭挂欢螘r間
    ,在吃點流食
    ,軟食,好消化的。忌油膩
    。忌生冷
    ,忌辛辣
    。祝早日康復(fù)哦。
    上吐下瀉后身體虛弱
    ,可以吃什么?
    水果類我建議你吃香蕉
    ,因為香蕉是所有水果種水分所含成分最接近人體生理水分的
    ,最容易吸收
    ,而且你此時身體最需要的就是補充水分。保重身體

    小兒泄瀉介紹及治療方法

    病證名出《中藏經(jīng)》。指小兒泄瀉

    ,便色白稀薄。臨床常伴有腹脹
    、腹痛、唇淡等
    。由脾胃氣虛,運化失常
    ,水濕下注所致
    。治宜健脾化濕
    ,用《中藏經(jīng)》白術(shù)丸(白術(shù)
    、當(dāng)歸
    、白芍
    、木香)。

    小兒泄瀉

    病證名

    。指小兒大便稀薄,甚至水樣
    ,次數(shù)增多
    ,或呈水樣帶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多因外感風(fēng)寒或暑熱
    ,內(nèi)傷乳食,而致脾胃運化失常;也有素體虛弱或久病脾虛
    ,中焦運化無力等均可發(fā)病
    。一般分風(fēng)寒瀉、暑熱瀉
    、傷食瀉、脾虛瀉
    、脾腎陽虛瀉
    ,詳見各條。若病情惡化
    ,可致傷陰、傷陽
    、或陰陽俱傷,治當(dāng)斂陰
    、固陽,若兩者兼施

    概述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
    ,以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率為高
    ,不同季節(jié)發(fā)生的泄瀉,其證候表現(xiàn)有所不同
    。2歲以下小兒發(fā)病率高,因嬰幼兒脾常不足
    ,易于感受外邪
    、傷于乳食或脾腎氣陽虧虛
    ,均可導(dǎo)致脾病濕盛而發(fā)生泄瀉
    。輕者治療得當(dāng),預(yù)后良好;重者下泄過度
    ,易見氣陰兩傷,甚至陰竭陽脫;久瀉遷延不愈者
    ,則易轉(zhuǎn)為疳證。

    診斷

    (一)診斷標(biāo)準(zhǔn)

    1

    、中醫(yī)診斷標(biāo)準(zhǔn)

    (1)病史:有乳食不節(jié)、飲食不潔或感受食邪的`病史

    (2)主要癥狀:大便次數(shù)增多

    ,每日3—5次
    ,多達(dá)10次以上
    ,呈淡黃色
    ,如蛋花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惡心
    、嘔吐
    、腹痛
    、發(fā)熱
    、口渴等癥

    (3)主要體征:腹瀉及嘔吐較嚴(yán)重者

    ,可見小便短少
    ,體溫升高
    ,煩渴萎靡
    ,皮膚干癟
    ,囟門凹陷,目珠下陷
    ,啼哭無淚
    ,口唇櫻紅
    ,呼吸深長

    (4)輔助檢查: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

    ,少量紅、白細(xì)胞
    ,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
    ,重癥腹瀉伴有脫水
    ,酸堿平衡失調(diào)及電解質(zhì)紊亂。

    2

    、西醫(yī)診斷標(biāo)準(zhǔn)

    (1)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

    、水樣便,粘液便或膿便

    (2)大便次數(shù)比平時增多。

    (二)疾病分期

    1

    、急性期:病程2周以內(nèi)

    2、遷延性期:病程2周至2個月

    3

    、慢性期:病程大于2個月

    (三)疾病分型

    1、輕型:無脫水

    ,無中毒癥狀

    2、中型: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癥狀

    3、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

    (四)癥候診斷

    1

    、風(fēng)寒泄瀉證:大便色淡
    ,帶有泡沫,無明顯臭氣
    ,腹痛腸鳴或伴鼻塞、流涕
    、身熱
    、舌苔
    、白膩、脈滑有力。

    2

    、濕熱泄瀉證:下利垢濁
    ,稠黏臭穢
    ,便時不暢,似痢非痢
    ,次多量少
    ,肛門赤灼
    ,發(fā)熱或哦哦不發(fā)熱,渴不思飲
    ,腹脹、面黃唇紅
    ,舌紅苔黃厚膩
    ,指紋淡,脈濡

    3

    、傷食泄瀉證:大便酸臭
    ,或如腹卵,腹部脹滿
    ,口臭納呆,瀉前腹痛哭鬧
    ,多伴惡心嘔吐
    ,舌苔厚膩
    ,脈滑有力

    4、寒濕泄瀉證:大便稀薄如冰

    ,淡黃不臭,腹脹腸鳴
    ,口淡不渴
    ,唇舌色淡
    ,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
    ,面黃腹痛
    ,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膩
    ,指紋淡,脈濡

    5、脾虛泄瀉證:久瀉不止

    ,或反復(fù)發(fā)作
    ,大便稀薄,或呈水樣
    ,帶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
    ,神疲納呆
    ,面色少華
    ,舌質(zhì)偏淡
    ,苔薄膩
    ,脈弱無力。

    6

    、脾腎陽虛泄瀉證:大便稀溏
    ,完谷不化,形體消瘦
    ,或面目虛浮
    ,四肢欠溫,舌淡苔白
    ,脈細(xì)無力。

    治療方法

    中醫(yī)辨證論治

    ①風(fēng)寒泄瀉證

    治法:疏風(fēng)散寒

    ,化濕和中

    方藥:止瀉一號(驗方)

    ②濕熱泄瀉證

    治法:清腸解熱,化濕止瀉

    方藥:止瀉二號(驗方)

    ③傷食泄瀉證

    治法:運脾和胃

    ,消食化滯

    方藥:調(diào)中一號(驗方)

    ④寒濕泄證

    治法:溫脾燥濕

    、滲濕止瀉

    方藥:桂枝加人參湯合五苓散加減,桂枝

    、黨參(或人參)
    、炒蒼術(shù)、炙甘草
    、豬苓
    、茯苓
    、澤瀉、陳皮
    、厚樸
    、藿香
    、訶子
    、炮姜

    ⑤脾虛泄瀉證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藥:調(diào)中二號(驗方)。

    ⑥脾腎陽虛泄瀉證

    治法:溫補脾腎

    ,固澀止瀉。

    方藥: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減

    ,制附子、黨參
    、炒白術(shù)、干姜
    、甘草
    、補骨脂
    、肉豆蔻、五味子
    、吳茱萸
    、生姜、大棗

    推拿治療

    ①風(fēng)寒泄瀉:揉一窩風(fēng)

    、揉外勞宮、清補大腸等
    ,每日1次。

    ②濕熱泄瀉:清脾經(jīng)

    ,清大腸
    ,推下七節(jié)骨
    ,清小腸
    ,推箕門
    ,按揉足三里,摩腹
    ,揉臍
    ,揉天樞等
    ,每日1次

    ③傷食瀉:補脾經(jīng)

    ,清大腸,摩腹
    ,揉板門,運內(nèi)八卦等
    ,每日1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蝽樳\八卦,清胃
    ,補脾
    ,清大腸
    ,運土入水,利小便
    ,順揉長強,推上七節(jié)骨
    ,揉足三里
    ,推上承山
    ,推揉止瀉靈

    ④寒濕瀉:補大腸

    ,補脾經(jīng),推三關(guān)
    ,揉外勞宮,揉一窩風(fēng)
    ,揉龜尾
    ,推上七節(jié)骨
    ,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濕熱瀉:

    ⑤脾虛瀉:補脾土,補大腸

    ,捏脊
    ,摩腹
    ,推三關(guān),運內(nèi)八卦
    ,按揉足三里
    ,推上七節(jié)骨等
    ,每日1次

    外治法

    (1)中藥灌腸法

    根據(jù)不同證型

    ,配取相應(yīng)的中藥湯劑
    ,藥物溫度控制在36—37°C之間,藥量按1—2ml/kg·次
    ,保留灌腸。禁忌癥:肛門周口及直腸疾病患者

    (2)敷貼療法: 該療法可調(diào)整胃腸功能

    ,促進吸收
    ,有溫中散寒,健脾燥濕
    ,澀腸止瀉的功效
    。相應(yīng)制劑如下:

    暖臍散(中藥制劑):溫中散寒

    ,用于寒性泄瀉

    瀉痢平(中藥制劑):清熱止瀉

    ,用于熱性泄瀉。

    將以上藥物分別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狀藥餅

    ,根據(jù)患兒證型取一人份
    ,放置于患兒臍部
    ,外以醫(yī)用膠貼固定
    ,每次貼敷6—8小時,每日1次

    (3)針灸療法

    ①針法

    常規(guī)取穴:止瀉穴、足三里

    、三陰交

    發(fā)熱加曲池;嘔吐加內(nèi)關(guān)、中脘;腹脹加天樞;傷食加刺四縫

    具體手法:實證用瀉法

    ,虛證用補法,每日1次

    ②灸法:患兒取仰臥位

    ,點燃灸條
    ,距離皮膚2—3cm,灸至皮膚紅熱為度
    ,時間約為15—20分鐘。分別灸神厥
    、中脘、天樞及足三里等穴
    ,如食滯明顯,可加脾俞
    、胃俞等穴;脾腎陽虛者加腎俞
    ,每日1次
    。或選用多功能艾灸儀治療

    (4)電磁波療法

    脾虛瀉、脾腎陽虛瀉可選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

    基礎(chǔ)治療

    (1)輕度脫水者給予ORS口服補液鹽;中度以上脫水者給予靜脈補液

    (2)體溫超過38.5℃者給予口服對布洛芬混懸劑或乙酰氨基酚滴劑以降溫

    (3)合并細(xì)菌感染者給予抗生素治療。

    5

    、護理

    (1)適當(dāng)控制飲食

    ,減輕脾胃負(fù)擔(dān)
    。對吐瀉嚴(yán)重及傷食泄瀉患兒暫時禁食
    ,以后隨著病情好轉(zhuǎn)
    ,逐漸增加飲食量
    。忌食油膩、生冷
    、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后
    ,要用溫水清洗臀部
    ,防止發(fā)生紅臀。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及早發(fā)現(xiàn)泄瀉變證。

    注意事項

    1

    、并發(fā)癥處理

    (1)脫水(傷陰):在中醫(yī)或綜合治療前提下

    ,正確掌握補液療法
    ,輕癥口服補液鹽
    ,重癥借助實驗室檢查判斷脫水性質(zhì)和程度,及時糾正水
    、電解質(zhì)紊亂。中藥可用連梅湯以酸甘斂陰

    (2)酸中毒:根據(jù)血氣分析

    ,糾正酸中毒。根據(jù)相關(guān)公式計算使用適量碳酸氫鈉或乳酸鈉

    (3)低血鉀癥:及時補鉀。

    2

    、泄瀉除治療外,飲食控制非常重要
    ,輕癥患兒適當(dāng)減少乳食,重癥患兒初起須禁食6~12小時
    ,以后隨病情好轉(zhuǎn)可恢復(fù)母乳喂養(yǎng)及進食米湯和易消化食物
    。保持臀部皮膚清潔
    、干燥
    ,以免產(chǎn)生紅臀
    。紅臀者可用黃連油外用

    3、感染性腹瀉

    ,應(yīng)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46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
    ,槐枝灰半兩。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
    ,拌令勻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
    黃蓍酒
    處方 : 黃蓍
    、防風(fēng)、桂心
    、天麻、萆薢
    、石斛
    、虎骨(酥炙)
    、白芍藥
    、當(dāng)歸、云母粉
    、白術(shù)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京棗5個(每個分5塊)
    ,半夏25個,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
    。功能主治 : 瘧發(fā)作重者。用法用量 : 上于未發(fā)前1日至晚作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