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蒿芩清膽湯方歌,功效與作用

      道醫(yī) 2023-06-24 18:51:18

       蒿芩清膽湯

      出自《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 青蒿腦錢半至二錢(4.5~6g) 淡竹茹三錢(9g) 仙半夏錢半(4.5g) 赤茯苓三錢(9g) 青子芩錢半至三錢(4.5g~9g) 生枳殼錢半(4.5g) 陳廣皮錢半(4.5g) 碧玉散(滑石

      、甘草
      、青黛)包,三錢(9g)

      【用法】 原方未著用法(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 少陽濕熱證

      。寒熱如瘧,寒輕熱重
      ,口苦膈悶
      ,吐酸苦水
      ,或嘔黃涎而粘
      ,甚則干嘔呃逆
      ,胸脅脹疼
      ,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
      ,間現(xiàn)雜色
      ,脈數(shù)而右滑左弦者

      【方歌】:

      蒿芩清膽枳竹茹,陳夏茯苓碧玉入

      ,熱重寒輕痰濕重
      ,胸痞嘔惡總能除。

      【方解】 本方為治少陽膽熱偏重

      ,兼有濕熱痰濁內(nèi)阻之證
      。濕遏熱郁,阻于少陽膽與三焦
      。三焦之氣機不暢
      ,膽中之相火乃熾,以致少陽樞機不利
      。膽經(jīng)郁熱偏重
      ,故寒熱如瘧,寒輕熱重
      ,口苦膈悶
      ,胸脅脹痛。膽熱犯胃
      ,液郁為痰
      ,胃氣上逆,故吐酸苦水
      ,或嘔黃涎而粘
      ,甚則干嘔呃逆。濕阻三焦
      ,水道不暢
      ,以致小便短少
      ,其色黃赤。治宜清膽利濕
      ,和胃化痰
      。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陽邪熱;黃芩苦寒
      ,善清膽熱
      ,并能燥濕,兩藥相合
      ,既可內(nèi)清少陽濕熱
      ,又能透邪外出,共為君藥
      。竹茹善清膽胃之熱
      ,化痰止嘔;枳殼下氣寬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濕化痰
      ,和胃降逆;陳皮理氣化痰
      ,寬胸暢膈,四藥相伍
      ,使熱清濕化痰除
      ,共為臣藥。赤茯苓
      、碧玉散清熱利濕
      ,導(dǎo)邪從小便而去,為佐使藥
      。綜合全方
      ,可使膽熱清,痰濕化
      ,氣機暢
      ,胃氣和,則諸癥均解

      本方與小柴胡湯均能和解少陽

      ,用于邪在少陽,往來寒熱
      ,胸脅不適者
      。但小柴胡湯以柴胡、黃芩配人參
      、大棗
      、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氣扶正之功
      ,宜于膽胃不和
      ,胃虛氣逆者;蒿芩清膽湯以青蒿
      、黃芩配赤茯苓、碧玉散
      ,于和解之中兼清熱利濕
      、理氣化痰之效,宜于少陽膽熱偏重
      ,兼有濕熱痰濁者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少陽濕熱證的代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寒熱如瘧

      ,寒輕熱重
      ,胸脅脹疼,吐酸苦水
      ,舌紅苔膩
      ,脈弦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

      2.加減法:若嘔多

      ,加黃連、蘇葉清熱止嘔;濕重
      ,加藿香
      、薏苡仁、白蔻仁以化濕濁;小便不利
      ,加車前子
      、澤瀉、通草以利小便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腸傷寒

      、急性膽囊炎、急性黃疸型肝炎
      、膽汁返流性胃炎
      、腎盂腎炎、瘧疾
      、盆腔炎
      、鉤端螺旋體病屬少陽膽與三焦?jié)穸魺嵊粽摺?/p>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重訂通俗傷寒論》:“暑濕瘧…當(dāng)辨其暑重于濕者為暑瘧,…暑瘧

      ,先與蒿芩清膽湯清其暑
      。”

      2.方論選錄

      何秀山《重訂通俗傷寒論》:“足少陽膽與手少陽三焦合為一經(jīng)

      ,其氣化一寄于膽中以化水谷
      ,一發(fā)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濕遏熱郁
      ,則三焦之氣機不暢
      ,膽中之相火乃熾
      。故以蒿、芩
      、竹茹為君
      ,以清泄膽火;膽火熾,必犯胃而液郁為痰
      ,故臣以枳殼
      、二陳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氣機通暢,斯膽中之相火清和
      ,故又佐以碧玉
      ,引相火下泄;使以赤苓,俾濕熱下出
      ,均從膀胱而去
      。此為和解膽經(jīng)之良方,凡胸痞作嘔
      ,寒熱如瘧者
      ,投無不效”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扒噍锬X清芬透絡(luò)
      ,從少陽膽經(jīng)領(lǐng)邪外出。雖較疏達(dá)腠理之柴胡力緩
      ,而辟穢宣絡(luò)之功比柴胡尤勝
      。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臨床報道】

      用蒿芩清膽湯治療腸傷寒有較好的療效

      。腸傷寒是感染傷寒或副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多因夏秋季節(jié)脾胃功能減弱
      ,濕與熱互結(jié)腸胃
      ,醞釀熏蒸而致病。王氏以加味蒿芩清膽湯治療腸傷寒50例
      。處方組成:青蒿
      、柴胡、知母
      、茯苓
      、黃芩各15g,石膏
      、滑石各30g
      ,大青葉20g,甘草6g
      ,法半夏12g
      ,陳皮
      、枳實、竹茹各10g
      。上藥每日1劑
      ,每劑3煎,分早
      、中
      、晚飯前空腹服。3劑為1療程
      ,連服3劑無效者停藥
      。結(jié)果:速效(藥后24h內(nèi)體溫恢復(fù)正常,并不再回升
      ,主要癥狀消失者)14例
      ,顯效(24h內(nèi)熱減,48h內(nèi)體溫恢復(fù)正常
      ,并不再回升
      ,主要癥狀消失者)24例,有效(藥后48h內(nèi)熱減
      ,72h內(nèi)體溫恢復(fù)正常
      ,并不再回升,主要癥狀消失者)11例
      ,無效(72h后,體溫癥狀不減者)1例
      。[王如政.加味蒿芩清膽湯治療腸傷寒50例
      。新中醫(yī) 1996;28(12):42]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46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中張仲景對胸痹的論述
      ,通過對導(dǎo)師李敬孝教授臨床治療胸痹的病例的分析總結(jié)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
      ,槐枝灰半兩。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
      加味地黃丸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山楂1錢
      ,澤瀉1錢
      ,陳皮8分,甘草3分
      ,生姜
      、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
      ;口渴欲飲,舌上微苔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
      ,麥芽1斤,山楂1斤
      ,甘草半斤
      ,黑豆半斤。制法 : 上為細(x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