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湯加味治療尿毒癥
道醫(yī)
2023-06-24 18:56:03
濕濁犯胃升降失
,惡心不止嘔吐頻。食則欲嘔脈沉滑,嗜睡神疲身乏力
。升清降濁和胃氣
,小半夏加茯苓宜
。茯苓陳皮姜半夏
,炒麥稻芽伏龍肝
。氣化不行濕濁阻
,腎氣衰微心氣虧
。四肢厥逆心悸汗,氣短息促參附急。無尿心悸加生脈
,人參五味麥當(dāng)歸
。仙茅肉桂仙靈脾,黃芪知柏俱炒黑
。面赤氣促昏不語
,脈弦滑數(shù)宜清心。至寶丹或牛黃丸
,開竅豁痰安心神
。
方藥:

小半夏加茯苓湯加味:
茯苓15g 法半夏16g 陳皮9g 生姜10g 炒麥芽30g 炒稻芽30g 伏龍肝80g(煎湯代水煎藥),頻服
。
注:濕濁犯胃
,阻滯中焦,脾胃升降失調(diào)
,故惡心不止
,嘔吐頻作,食則欲嘔
。濕蒙清陽
,則嗜睡神疲。濕困肢體肌膚
,則體倦乏力
。脈象沉滑,舌淡苔白乃濕濁內(nèi)蘊(yùn)之象
。
法半夏
,生姜和胃降逆止嘔;茯苓健脾利濕
;陳皮
,伏龍肝,炒麥芽
,炒稻芽醒脾開胃
、升清降濁,和中進(jìn)食
。嘔吐止后
,繼服黨參、白術(shù)
、茯苓
,法半夏,陳皮
,生姜
,炒麥芽
、炒稻芽等,以健脾補(bǔ)氣
,養(yǎng)胃和中
,增進(jìn)食欲,鞏固療效
。
臨床若見腎氣衰微
,心氣虧虛,四肢厥逆
,心悸汗出
,氣短息促者,可用參附湯急救
。無尿而心悸者
,可用生脈散加味(人參9g,五味子15g
,當(dāng)歸10g
、麥冬15g,仙茅10g
,仙靈脾10g
,黃芪10g,炒知母10g
,炒黃柏10g
,肉桂3g)。若面赤氣促
,神昏不語,脈弦滑而數(shù)者
,加服局方至寶丹或牛黃清心丸
、豁痰開閉,以安心神
。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
,土茯苓算是一種不陌生的中藥材,它的功效與作用涉及很多方面
,對(duì)這些功效和作用還不了解的話
,以下是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一起來學(xué)習(xí)吧
。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1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土茯苓甘
、淡,平
,歸肝
、胃經(jīng)
,具有利濕解毒,健脾胃
,護(hù)肝臟
,通利關(guān)節(jié)之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兜崮媳静荨罚骸爸挝辶馨诐?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辈⒂涊d用本品水煨治婦人紅崩、白帶;《本草再新》亦謂之“祛濕熱
,利筋骨”
。本品原用于治療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療效甚佳
,為治梅毒的要藥
。
土茯苓配防風(fēng)辛溫上行之性以升脾陽,祛脾胃之濕
,伍白芷除濕解毒
,化濁辟穢。三藥相伍共奏化濕解毒
,健脾益胃
,護(hù)養(yǎng)肝臟之功。
現(xiàn)代研究證實(shí)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
,可用于痛風(fēng)的防治;用于濕(痰)熱所致的其他病癥如高脂血癥
、濕疹等亦有良效。
土茯苓的作用
1、梅毒
土茯苓有著去濕氣
、解毒、通利關(guān)節(jié)的功效
。土茯苓也是治療梅毒的重要藥材之一
,但事實(shí)上土茯苓湯原來是用來治療比較嚴(yán)重的痔瘡。后來用來治療梅毒
。配方是:土茯苓4兩
,皂角子7個(gè),煎水代替茶來飲用
。
2、 瘰疬潰爛
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為末
,水煎服
,或加在粥內(nèi)吃下
,多吃為好。
3、治療頭痛
根據(jù)不同的類型
,要對(duì)應(yīng)不同的藥物。治療頭痛可以選取30-60G的土茯苓
,最大劑量不能超過120g
。服用要付的時(shí)間最短7天,最長要3個(gè)月
。
4、治療膝關(guān)節(jié)積液
以身痛逐淤湯為基礎(chǔ)方,加大土茯苓用量
,輕則30g
,重則達(dá)120~240g。一般病情輕者20劑即可見效, 重者100劑收功.
以身體疼痛去除淤血的藥湯為基礎(chǔ)
,可以加大土茯苓用量
,少達(dá)30g,多達(dá)120g-240g
。正常病情患者20劑左右就可以見效
。嚴(yán)重的患者需要到100g左右。
5、治療急性菌痢
土茯苓(鮮)
、車前草(鮮)各90g,穿心蓮30g
。加水1500ml
,煎至1000ml,平均治愈天數(shù)為3.8天
。
土茯苓的療法
1、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土茯苓200克
,桂枝,白術(shù)各150克
,甘草100克
。上四味,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金匱要略》苓桂術(shù)甘湯)
2、治濕瀉
白術(shù)50克
,土茯苓(去皮)35克。上細(xì)切
,水煎50克
,食前服。(《原病式》茯苓湯)
3、治小便多、滑數(shù)不禁
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藥(去皮
,白礬水內(nèi)湛過
,慢火焙干)。上二味
,各等分
,為細(xì)末。稀米飲調(diào)服之
。(《儒門事親》)
4、治卒嘔吐,心下痞
,膈間有水
,眩悸者
半夏一升,生姜250克
,土茯苓150克(一法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合
,分溫再服
。(《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5、治皮水,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dòng)者
防己150克
,黃耆150克
,桂枝150克,土茯苓300克
,甘草100克
。上五味,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金匱要略》防己茯苓湯)
6、治胃反吐而渴
,欲飲水者
土茯苓250克
,澤瀉200克,甘草100克
,桂枝100克
,白術(shù)150克,生姜200克
。上六味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合,日三服
。(《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土茯苓的禁忌
1
、土茯苓忌米醋。
2
、腎虛多尿
、虛寒滑精、氣虛下陷
、津傷口干者慎服
。
3、陰虛而無濕熱
、虛寒滑精
、氣虛下陷者慎服。
土茯苓的食用方法
1、茯苓栗子粥
茯苓15g
,栗子25g,大棗10個(gè)
,粳米100g
。加水先煮栗子、大棗
、粳米;茯苓研末
,待米半熟時(shí)徐徐加入,攪勻
,煮至栗子熟透
。可加糖調(diào)味食
。本方用茯苓補(bǔ)脾利濕,栗子補(bǔ)脾止瀉
,大棗益脾胃
。用于脾胃虛弱
,飲食減少,便溏腹瀉
。
2 、茯苓雞肉餛飩
茯苓50g,雞肉適量
,面粉200g
。茯苓研為細(xì)末,與面粉加水揉成面團(tuán)
,雞肉剁細(xì)
,加生姜、胡椒
、鹽做餡
,包成餛飩。煮食
。源于《奉親養(yǎng)老書》
。本方以茯苓補(bǔ)脾利濕,雞肉補(bǔ)脾益氣
,姜
、椒開胃下氣。用于脾胃虛弱
,嘔逆少食
,消化不良。
3、茯苓麥冬粥
茯苓
、麥冬各15g,粟米100g
。粟米加水煮粥;二藥水煎取濃汁
,待米半熟時(shí)加入,一同煮熟食
。源于《圣惠方》
。本方以茯苓寧心安神,麥冬養(yǎng)陰清心
,粟米除煩熱
。用于心陰不足,心胸?zé)?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驚悸失眠
,口干舌燥。
4、茯苓酒
茯苓60克
、大棗20枚
、當(dāng)歸12克、枸杞12克
、白酒1500毫升
,將上藥切碎裝瓦壇內(nèi),倒人白酒
、密封浸泡15天
,每隔3日振搖一次,每日飲服1—2次
,每次10—15毫升
。凡氣血虛弱、陰陽兩虧所出現(xiàn)的腰酸
、腿軟
、體倦乏力、陽痿
、須發(fā)早白
、心悸失眠、食欲減退等均宜服用
。
5 、茯苓膏
白茯苓500克、白蜜1000克
,先將白茯苓研為細(xì)末
,以水漂去浮者,取下沉者
,濾去水
,再漂再曬,反復(fù)3次
,再為細(xì)末
,拌白蜜和勻,加熱熬至滴水成珠即可
,然后裝瓶備用
,每日2次,每次12—15克
,白開水送服
。常服用本品對(duì)老年性浮腫、肥胖癥以及預(yù)防癌腫均有稗益
。
總結(jié):土茯苓的功效和作用非常多
,能治療那么多種疾病。是不可多可的可貴藥材。本文介紹了土茯苓的用法
,但是如果大家遇到了問題
,還是要去醫(yī)院,在醫(yī)生的建議下增大或者減小用量
,不可自己胡亂吃藥。病情較輕的可以嘗試對(duì)癥的土茯苓食療方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院芎玫闹委熂膊 ?/p>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的功能與主治2 土茯苓簡介
常綠攀緣狀灌木
。莖無刺
。葉互生,薄革質(zhì)
,長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
,長5~12cm,寬1~5cm
,漿果球形
,紅色,外被白 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ㄆ?~8月,果期9~10月
。 生于山坡或林下
。主產(chǎn)廣東、湖南
、湖北
、浙江、四川
。 產(chǎn)鎮(zhèn)江
、宜興、深陽
,野生山坡灌叢中;分布安徽
、浙江、江西
、福建
、湖南、湖北
、廣東
、廣西、四川、云南等省
。
功能與主治
除濕
,解毒,通利關(guān)節(jié)
。用于濕熱淋濁
,帶下,癰腫
,瘰疬
,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
,筋骨疼痛
。
1、梅毒
。用土茯苓四兩
、皂角子七個(gè),煎水代茶飲
。
2
、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
,積年累月
,終身成為廢疾)。用土茯苓一兩
,有熱加黃苓
、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
,血虛加四物湯
,煎水代茶飲。
3
、瘰疬潰爛
。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為末
,水煎服
,或加在粥內(nèi)吃下。多吃為好
。
注意
肝腎陰虧者慎服
。
①《萬氏家抄方》:不犯鐵器。
②《綱目》:服時(shí)忌茶
。
③《本草從新》:肝腎陰虧者勿服
。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相信大家對(duì)這種食物的功效和作用不陌生吧,在中藥中它當(dāng)屬清熱降火的翹楚
,對(duì)人的身體有很大的`好處
,了解一下它的功效和作用對(duì)我們有好處,下面跟大家分享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
。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1茯苓別名茯菟
、茯靈、茯蕶
、伏苓
、伏菟、松腴
、絳晨伏胎、云苓
、茯兔
、松薯、松木薯
、松苓
。味:甘、淡
,平
。
歸經(jīng):歸心經(jīng)、肺經(jīng)
、脾經(jīng)
、腎經(jīng)。
1、功效
利水藥
;滲濕利尿。
1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
,功能利水腫。
2
、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紅色部分
,功能滲利濕熱。
3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亦稱茯苓,切成小方塊
,功能滲濕健脾
。
4
、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細(xì)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
,功能寧心安神
。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濕
。
6
、云苓皮:是去濕大于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
;水腫脹滿
;痰飲咳逆;嘔吐
;脾虛食少
;泄瀉;心悸不安
;失眠健忘
。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
;或入丸散
。寧心安神用朱砂拌。
藥材基源: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
2 、炮制方法
茯苓:用水浸泡,洗凈
,潤后稍蒸
,及時(shí)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曬干
。
朱茯苓: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
,稍悶潤,加朱砂細(xì)粉撒布均勻
,反復(fù)翻動(dòng)
,使其外表粘滿朱砂粉末
,然后晾干
,(每茯苓塊100斤
,用朱砂粉30兩)
3、功效與作用
1
、《藥征》記載: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
,旁治頭眩煩躁。
2
、《傷寒明理論》記載:茯苓滲水緩脾
。
3
、《本經(jīng)》記載:茯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
,心下結(jié)痛
,寒熱煩滿,咳逆
,口焦舌干
,利小便。
4
、茯苓治子宮肌瘤:茯苓
、桂枝、當(dāng)歸
、牡丹皮各180克
,桃仁、赤芍
、海藻
、牡蠣、鱉甲各120克
,紅花75克,三棱
、莪術(shù)
、乳香、沒藥各60克 共研細(xì)末
,煉蜜和為桂枝茯苓丸
,丸重9克,每服1丸
,日3次
,溫開水送,持續(xù)服藥1年
,能使月經(jīng)正常
,肌瘤消失。
5
、茯苓治心神失養(yǎng):茯苓9克
,酸棗仁15克,知母6克
,川芎4.5克
,甘草3克 水煎服,為酸棗仁湯
。亦宜于虛煩不眠
、心悸眩暈等癥
。
6、《儒門事親》記載:茯苓治小便多
、滑數(shù)不禁:白茯苓(去黑皮)
、干山藥(去皮,白礬水內(nèi)湛過
,慢火焙干)
。上二味,各等分
,為細(xì)末
。稀米飲調(diào)服之。
7
、茯苓用于痰飲咳嗽
,痰濕入絡(luò),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
,又具健脾作用
,對(duì)于脾虛不能運(yùn)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癥
,具有治療作用
。可用半夏
、陳皮同用
,也可配桂枝、白術(shù)同用
。治痰濕入絡(luò)
、肩酸背痛,可配半夏
、枳殼同用
。
8、《德生堂經(jīng)驗(yàn)方》記載:茯苓治下虛消渴
,上盛下虛
,心火炎爍,腎水枯涸
,不能交濟(jì)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
,黃連一斤。為末
,熬天花粉作糊
,丸梧桐子大。每溫湯下五十丸
。
9
、《本草衍義補(bǔ)遺》記載: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