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蒂散方解,功效與作用
道醫(yī)
2023-06-24 19:36:17
瓜蒂散
出自《傷寒論》

【組成】 瓜蒂熬黃
,一分(3g) 赤小豆一分(3g)
【用法】 上二味
,各別搗篩
,為散已
,合治之
,取一錢匕(2g)
,以香豉一合(9g),用熱湯七合
,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
,溫,頓服之
。不吐者,少少加
,得快吐者乃止(現(xiàn)代用法:將2藥研細末和勻,每服1~3g
,用香豉9g煎湯送服
。不吐者,用潔凈翎毛探喉取吐)
。
【功用】 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 痰涎宿食
,壅滯胸脘證。胸中痞硬,懊忄農(nóng) 不安
,欲吐不出,氣上沖咽喉不得息
,寸脈微浮者。
【方解】 本方所治
,為痰涎壅滯胸中,或宿食停積上脘之證
。痰涎宿食填塞
,氣機被遏,故胸中痞硬
,懊忄農(nóng) 不安,欲吐不出
,氣上沖咽喉不得息。寸脈微浮為邪氣在上之征
。治當因勢利導
,遵《素問·至真要大論》“其高者
,因而越之”的原則
,采用涌吐痰食法治療。方中瓜蒂味苦
,善于涌吐痰涎宿食
,為君藥。赤小豆味酸平
,能祛濕除煩滿,為臣藥
。君臣配伍,相須相益
,酸苦涌泄
,增強催吐之力。以豆豉煎湯調(diào)服
,取其輕清宣泄之性
,宣解胸中邪氣
,利于涌吐,又可安中護胃,使在快吐之中兼顧護胃氣
。三藥合用,涌吐痰涎宿食
,宣越胸中邪氣,使壅滯胸脘之痰食得以涌吐排出
,諸癥自解
。方中瓜蒂苦寒有毒
,易于傷氣敗胃
,非形氣俱實者慎用。若食已離胃入腸,痰涎不在胸膈者
,均須禁用
。
本方去豆豉
,《外臺秘要》引《延年秘錄》用治急黃
,心下堅硬
,渴欲得水吃
,氣息喘粗,眼黃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稖夭l辨》以本方去豆豉加山梔子,亦名瓜蒂散
,治太陰溫病
,得之二三日
,心煩不安,痰涎壅盛
,胸中痞塞欲吐者
。這些方法是對瓜蒂散運用的發(fā)展
,可資臨床借鑒
。
【臨床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涌吐法之首要方劑。以胸膈痞硬
,懊忄農(nóng) 不安
,氣上沖喉咽不得息,或誤食毒物尚在胃中為辨證要點
。
2.現(xiàn)代運用:常用于暴飲暴食之胃擴張
、誤食毒物
、精神分裂癥、精神抑郁癥等屬于痰食壅滯胸脘證者
。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病如桂枝證
,頭不痛
,項不強
,寸脈微浮,胸中痞硬
,氣上沖咽喉
,不得息者
,此為胸有寒也
,當吐之,宜瓜蒂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
,邪結(jié)在胸中
,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
,病在胸中
,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
2.方論選錄
吳謙
,等《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32:“凡胸中寒熱
,與氣與飲郁結(jié)為病
,諒非汗下之法所能治
,必得酸苦涌吐之法以越之,上焦得通
,陽氣得復
,痞硬可消,胸中可和也
。瓜蒂極苦
,赤豆苦酸
,相須相益
,能疏胸中實邪,為吐劑中第一品也
。而使香豉汁合服者
,借谷氣以保胃氣也
。服之不吐,少少加服
。得快吐即止者
,恐傷胸中之氣也。此方奏功之捷勝于汗下
,所謂汗吐下三大法也
。今人不知仲景子和之精義
,置之不用,可勝惜矣
。然諸亡血虛家
,胸中氣液已虧,不可輕與
,特與申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臨床報道】
口服毒(藥)物中毒早期病人172例,隨機分為口服瓜蒂散組
、洗胃組和口服溫開水引吐組
。結(jié)果:口服瓜蒂散組的催吐明顯強于另外二組,其優(yōu)點是快速簡便
,避免了插胃管給病人帶來的痛苦
,克服了溫開水引吐的不徹底性。[呂端秀
,等.瓜蒂散快速催吐的研究及臨床運用
。中華護理雜志 1994;29(3):133]
【實驗研究】
瓜蒂散具有催吐作用,其中甜瓜蒂主要含葫蘆素B
、E及B甙
,其中以葫蘆素B含量最高
,約占1.9%?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诜J素B、E具有強烈的催吐作用
,其催吐原理系刺激胃粘膜
,反射性引起嘔吐中樞興奮所致
。本品若皮下或靜脈給藥,則無致嘔效果
。赤小豆中含有皂甙
,口服時也會引起惡心嘔吐,但煮沸可破壞其皂甙而失去其作用
。故本品引吐時宜研末生用
。另外
,臨床觀察證明,以爪蒂散噴鼻,在2~3周內(nèi)遷延性
、慢性肝炎患者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率由平均36.3%上升至60.6%
,周圍血中淋巴細胞絕對數(shù)增加
,與此同時,肝功能逐漸好轉(zhuǎn)
,黃疸消退
。因此認為,瓜蒂能提高肌體的細胞免疫功能
。動物實驗表明,葫蘆素B
、E、B甙
,口服或皮下注射
,對肝損害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使細胞氣球樣變性和脂肪性變的數(shù)目明顯地減少
,病變程度大為減輕,肝小葉中央壞死區(qū)迅速修復
,血清轉(zhuǎn)氨酶活性明顯下降
,肝糖原蓄積增加
。組織學觀察和羥脯氨酸測定證明
,葫蘆素B能明顯抑制受損肝臟纖維增生
。瓜蒂小劑量對呼吸
、血壓
、心率無明顯影響
,劑量過大時(胡蘆素B、E 6mg/kg以上)
,可出現(xiàn)呼吸不規(guī)則,血壓下降
,心動徐緩
,呼吸減弱
,最后呼吸停止死亡
。[李嵩山,等.瓜蒂散新解
。山西中醫(yī) 1989;5(6):39]
【附方】
1.三圣散(《儒門事親》) 防風三兩(5g) 瓜蒂三兩
,炒黃用(3g) 黎蘆去苗心,加減用之
,或一兩
,或半兩,或一分(3g) 共為粗末
,水煎徐徐服之,以吐為度
,不必盡劑。亦可鼻內(nèi)灌之
。功用:涌吐風痰。主治:中風閉證
。失音悶亂
,口眼歪斜或不省人事
,牙關緊閉
,脈浮滑實者
。對于癲癇
,濁痰壅塞胸中,上逆時發(fā)者;誤食毒物停于上脘等證
,亦可用之
。
2.救急稀涎散(《圣濟總錄》) 豬牙皂角如豬牙,肥實不蛀者
,削去黑皮
,四挺 白礬通瑩者
,一兩 用法:上二味,為細末
,再研極細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錢(1.5g)
,重者三錢匕(4.5g)
,溫水調(diào)灌下
,不大嘔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
,或一升二升
,當時省覺
,次緩而調(diào)治。不可使大攻之
,過則傷人
。功用:開關涌吐
。主治:中風閉證
。痰涎壅盛,喉中痰聲漉漉
,氣閉不通,心神瞀悶
,四肢不收,或倒仆不省
,或口角似歪
,脈滑實有力者
。亦治喉痹
。
三圣散
、救急稀涎散與瓜蒂散相比較
,三圣散的涌吐作用大于瓜蒂散,長于涌吐風痰
,主要用于中風痰涎和濁痰上壅之癲癇;救急稀涎散善于開關涌吐
,主要用于中風閉證之痰涎壅盛,喉中痰聲漉漉
,氣閉不通
,心神瞀悶;而瓜蒂散善于涌吐痰食
,主要用于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
。
鬼排簡介
目錄1拼音2注解附:1治療鬼排的方劑2古籍中的鬼排 1拼音 guǐ pái
2注解
鬼排 病名
。見《肘后備急方》卷一。即鬼擊
,詳該條
。
治療鬼排的方劑 瓜蒂散 豆大
。功能主治:《普濟方》卷二五四方之瓜蒂散主治鬼排、鬼刺下血
。用法用量:以竹筒吹入鼻中
。得嚏則氣通...
更多治療鬼排的方劑
古籍中的鬼排 《外臺秘要》:[卷第二十八]鬼擊一十首 ,不可抑按
,或即吐血
,或鼻中出血
,或下血,一名為鬼排
,言鬼排觸于人也
,氣血虛弱,二十三肘后鬼擊之病
,...
《諸病源候論》:[卷之二十三中惡病諸候(凡十四論)]七
、鬼擊候 痛,不可抑按
,或吐血
,或鼻中出血
,或下血。一名為鬼排
,言鬼排觸于人也
。人有氣血虛弱
,精魂衰微,忽與鬼...
《普濟方》:[卷二百五十四雜治門]鬼擊 擺KT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蚍钙湫形椤
;蛴鱿嘤|突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蛞喾焦系偕⒅喂砼殴泶滔卵w晗阍砬v(去皮子)雄黃(細研)藜蘆(去...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六]治鬼擊諸方 漸。卒著
。如人以刀矛刺狀
。胸脅腹內(nèi)急切血虛治鬼打鬼排鬼刺。心腹痛
。下血欲死
。不知人。及臥多魘
。諸惡毒...
《本草綱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酒
紅豆和赤小豆可以一起煮嗎?紅豆和赤小豆的區(qū)別
紅豆我們知道
,但是赤小豆又是什么呢
?其實在生活中赤小豆我們也見過
,就是赤豆的種子
,紅豆和赤豆非常相似
,那么有人要問了,紅豆和赤小豆能一起煮嗎?兩者有什么區(qū)別呢
?下面來為大家介紹下
!
紅豆和赤小豆可以一起煮嗎
多吃豆類食物可以幫助胃腸道的消化
,對身體有保健作用
。因為赤小豆與紅豆長相是相似
,所以很多人經(jīng)常將他們混淆
。
其實,這倆種豆子是兩種保健食品
,那么?
赤小豆
,除了赤豆、紅小豆
、飯豆等別名
,又稱為紅豆。在外形上
,赤小豆和紅豆兩種色澤接近易生混淆
,赤小豆呈細長形
,顆粒比紅豆小;紅豆呈圓柱狀
,表面為暗棕紅色
。在熬煮時
,赤小豆比較難煮不爛,一般適合煮湯;而紅豆久煮會粘稠
,一般適合熬粥;在療效上
,赤小豆除濕的功效較強供藥用調(diào)理
,而紅豆主要供食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侗静菥V目》認為
,赤小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色者
,并不治病
。因此
,在選擇赤小豆時也要有所取舍
。 那么?
紅豆有活血排膿
、清熱解毒的作用,又有利水退腫的功效,營養(yǎng)價值方面,紅豆富含維他命B1
、B2、蛋白質(zhì)及多種礦物質(zhì), 赤小豆俗名又叫赤豆、紅飯豆
、米赤豆
。 性味:性平,味甘酸
。
[功效]:健脾止瀉
,利水消腫。
赤小豆和紅豆可以同煮
,一般同煮適宜各類型水腫之人,包括腎臟性水腫
、心臟性水腫、肝硬化腹水
、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等
,如能配合烏魚、鯉魚或黃母雞同食
,消腫力更好;適宜產(chǎn)后缺奶和產(chǎn)后浮腫
,或者可單用赤小豆煎湯喝或煮粥食;適宜肥胖癥之人食用
。
紅豆和赤小豆的區(qū)別
1、赤小豆
,個頭較小
,呈細長形 有紅有黑,紅如朱
,黑如漆
,有小毒。有一副重要叫做瓜蒂散
, 里面就是利用赤小豆的毒性來催吐的。
紅豆,個頭稍大
,呈圓柱狀,表面為暗棕紅色
,就是常用來做豆沙的豆子,有祛濕作用
。
2、赤小豆
,是一種可食的模樣似黃豆的紅色豆類食物。切忌與紅豆相混
。
赤小豆含有蛋白質(zhì)
、維生素B1
、維生素B2
、煙酸、鈣
、鐵等營養(yǎng)成分,有消脂減肥的功能
。著名的藥膳赤小豆鯉魚湯
,就使人在品嘗美味佳肴中收到利尿消腫
、減肥健美的效果
。
紅豆具有清熱解毒
、健脾益胃、利尿消腫
、通氣除煩等功能,可治療小便不利
、脾虛水腫、腳氣等癥
。將紅豆和鯉魚煮湯食用,對水腫
、腳氣、小便困難等起食療作用;紅豆與冬瓜同煮后的湯汁是解全身水腫的食療佳品;紅豆與扁豆
、薏苡仁同煮可治療腹瀉
。
小兒化痰丸簡介
目錄1拼音2中藥部頒標準 2.1拼音名2.2處方2.3性狀2.4鑒別2.5檢查2.6含量測定2.7功能與主治2.8用法與用量2.9規(guī)格2.10貯藏 3《中藥成方配本》 3.1方名3.2組成3.3功效3.4主治3.5小兒化痰丸的用法用量3.6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小兒化痰丸*小兒化痰丸藥品說明書 1拼音 xiǎo ér huà tán wán
2中藥部頒標準
2.1拼音名
Xiao'er Huatan Wan
2.2處方
天竺黃 110g天花粉 67g 川貝母 89g 天南星(制) 44g 僵蠶 89g 天麻 33g 薄荷 33g 桔梗 67g 半夏(制) 67g 石菖蒲 22g 陳皮 67g 朱砂 56g
2.3性狀
以上十二味
,朱砂水飛成最細粉,備用
;其余天竺黃等十一味粉碎成細 粉,過篩
,混勻。每 100g粉末用煉蜜 50g與適量的水泛丸
,用朱砂最細粉包衣,干燥,制 成1000丸
,即得
。
2.4鑒別
(1)取本品
,置顯微鏡下觀察:淀粉粒廣卵形或貝殼形,直徑40~64μm, 臍點短縫狀、人字狀或馬蹄狀
,層紋可察見。氣管壁碎片具棕色弧狀條絲
;體壁碎片無 色,半透明,含盤纏的菌絲
。聯(lián)結(jié)乳管直徑14~25μm
,含淡黃色顆粒狀物
。草酸鈣針晶 成束,長32~144μm
,存在于粘液細胞中或散在
。果皮表皮細胞多角形或類方形,壁稍 厚
;草酸鈣方晶成片存在于薄壁組織中
。腺鱗頭部8細胞
,扁球形,直徑約90μm,柄單 細胞
。纖維周圍細胞中含草和鈣方晶
,形成晶纖維
,含晶細胞壁厚
,微木化
;分泌細胞 圓形
,含黃色或黃棕色油狀物。
(2)取本品1粒
,除去朱砂衣
,研細
,加鹽酸4ml
,攪拌1分鐘,濾過
。取濾紙1片,加 亞鐵氰化鉀試液1滴
,待干后,再加上述濾液1滴、水5滴與0.1%茜紅的乙醇溶液1滴, 用氨氣熏后
,濾紙上可見紫紅色的環(huán)
。
2.5檢查
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guī)定(附錄Ⅰ A)
。
2.6含量測定
取本品約 1g
,精密稱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