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出自《傷寒論》
【組成】 豬苓十八銖(9g)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15g) 白術(shù)十八銖(9g) 茯苓十八銖(9g) 桂枝半兩(6g)去皮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功用】 利水滲濕
【主治】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癥。小便不利
【方解】 本方主治病證雖多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利水化氣之劑
2.加減法: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于熱者
3.現(xiàn)代運用:常用于急慢性腎炎
【附方】
1.四苓散(《丹溪心法》) 白術(shù) 茯苓 豬苓各一兩半(各45g) 澤瀉二兩半(75g)
,四味共為末,每次12g,水煎服。功用:健脾滲濕。主治:脾胃虛弱,水濕水停證。小便赤少,大便溏泄。2.胃苓湯(《世醫(yī)得效方》) 五苓散 平胃散(各6~10g) 上二藥合和
,蘇子、烏梅煎湯送下,未效,加木香、縮砂、白術(shù)、丁香煎服。功用: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如水,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者。3.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 茵陳蒿末十分(4g) 五苓散五分(2g) 上二物合,先食
,飲方寸匕(6g),日三服。功用:利濕退黃。主治:濕熱黃疸,濕重于熱,小便不利者。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
,功專淡滲利水,主治水濕內(nèi)停,小便不利諸證。胃苓湯系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具有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之功,主要用于水濕內(nèi)盛之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與倍量的茵陳相合而成,具有利濕清熱退黃之功,適用于黃疸濕多熱少,小便不利之證。【文獻(xiàn)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
,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中風(fēng)發(fā)熱
,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2.方論選錄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凡中風(fēng)、傷寒
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刪補(bǔ)名醫(yī)方論》卷6:“是方也
【臨床報道】
以五苓散為基本方加味治療早期腎功能不全患者20例
用五苓散配合針灸治療肛腸病術(shù)后尿潴留126例
【實驗研究】
日本學(xué)者赤瀨朋秀等觀察五苓散對分離灌注的大鼠腎的藥理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51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下一篇:
補(bǔ)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