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痛經血熱瘀,腹痛下墜腹刺痛。身熱尿黃腹部熱,經色紫紅稠味臭。舌紅苔白脈滑數(shù),清熱涼血消炎靈。瞿麥萹蓄木通草,赤芍車前芩元胡。地骨黃柏川楝子,龍膽牛膝沒柴胡。
方藥:
經驗方:
瞿麥10g 萹蓄10g 木通8g 元胡10g 車前子10g(布包) 黃芩10g 牛膝10g 赤芍10g 甘草6g 地骨皮l0g 黃柏10g 川楝子10g 沒藥8g 柴胡10g 龍膽草8g
注:濕熱之邪內蘊,留連不解,故身熱或腹部發(fā)熱,尿黃、苔白、舌紅、脈滑數(shù)。血瘀則腹部刺痛或下墜疼痛。血熱郁結,則經色紫黯,質粘稠,有臭味。
瞿麥、萹蓄、車前子、木通清熱利濕、導濕熱下行;黃芩、赤芍、地骨皮、黃柏、龍膽草清熱涼血,利濕解毒;柴胡、元胡、沒藥、川棟子行氣活血,疏瘀止痛,牛膝引血下行;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濕熱除,瘀血化,痛經自止。
痛經病位在胞宮,變化在氣血,表現(xiàn)為痛證,多因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中醫(yī)認為,痛經主要病機在于邪氣內伏,經血虧虛,導致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宮失于濡養(yǎng),“不榮則痛”,因此導致痛經。 常見證型有氣血虛弱、氣滯血瘀、濕熱阻絡和寒濕凝滯。
(1)氣血虛弱型癥狀:經期或經凈后,小腹隱痛、喜揉按,月經色淡量少,質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虛細。
證候分析:體虛氣血不足,經行后血??仗?,胞脈失養(yǎng),或體虛陽氣不振,運血無力,故見經期或經凈后小腹隱痛,喜揉按;氣虛陽氣不充,血虛精血不榮,故經血色淡量少,質稀。余癥亦為血虛氣弱之象。
辨證施治:應服具有益氣補血止痛作用的藥物。
(2)氣滯血瘀型癥狀:每于經前一、二日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或排出不暢,經色紫暗有塊,血塊排出則疼痛減輕,胸脅乳房作脹,舌質紫暗,舌邊或有瘀點,脈沉弦。
證候分析:沖住氣血郁滯,氣血運行欠暢通,故經前或經期少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排出不暢;經血瘀滯,故色暗有塊;塊下瘀滯稍通,故疼痛暫減;瘀滯隨經血而外泄,故經后疼痛自消。但若郁滯之因未除,則下次經期腹痛復發(fā)。舌質紫暗,脈沉弦,均為氣滯血瘀之象。
辨證施治:舒肝理氣、化淤止痛。
(3)濕熱下注型癥狀:經前、經期少腹脹痛,經量多,色紅,質稠或有塊,平日帶下色黃或有穢臭,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證候分析:外感或內蘊濕熱,流注沖任,阻滯氣血,經行不暢,故經來腹痛;熱擾沖任,則量多色紅有塊;熱灼津液,則經水質稠;濕熱下注,傷及任帶,則平日帶下色黃或有穢臭。舌脈均為濕熱內盛之象。
辨證施治:清熱除濕,調經止痛。
(4)寒濕凝滯型癥狀: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色暗黑有塊,惡心嘔吐,畏寒,便溏,苔白膩,脈沉緊。
證候分析:寒濕之邪傷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暢,因而作痛,經血色暗黑而有塊;寒濕中阻,陽氣被遏,水濕不運,則畏寒便溏,惡心嘔吐。余癥均為寒濕阻滯所致。
辨證施治:溫經和營,調經止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53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艾附暖宮丸加減治療寒濕導致的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