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黃芪湯
出自《金匱要略》
【組成】 防己一兩(12g) 黃芪一兩一分(15g) 甘草半兩,炒(6g) 白術七錢半(9g)
【用法】 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匕(15g),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后當如蟲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加生姜、大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主治】 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濕證。汗出惡風,身重微腫,或肢節(jié)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方解】 本方所治風水或風濕,乃因表虛衛(wèi)氣不固,風濕之邪傷于肌表,水濕郁于肌腠所致。風性開泄,表虛不固,營陰外泄則汗出,衛(wèi)外不密故惡風;濕性重濁,水濕郁于肌腠,則身體重著,或微有浮腫;內(nèi)濕郁于肌肉、筋骨,則肢節(jié)疼痛。舌淡苔白,脈浮為風邪在表之象。風濕在表,當從汗解,表氣不足,則又不可單行解表除濕,只宜益氣固表與祛風行水并施。方中以防己、黃芪共為君藥,防己祛風行水,黃芪益氣固表,兼可利水。兩者相合,祛風除濕而不傷正,益氣固表而不戀邪,使風濕俱去,表虛得固。臣以白術補氣健脾祛濕,既助防己祛濕行水之功,又增黃芪益氣固表之力。佐入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甘草和中,兼可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諸藥相伍,祛風與除濕健脾并用,扶正與祛邪兼顧,使風濕俱去,諸證自除。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風濕、風水屬表虛證之常用方。以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若水濕壅盛腫甚者,非本方所宜。
2.加減法:若兼喘者,加麻黃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胃不和者,加芍藥以柔肝理脾;沖氣上逆者,加桂枝以平?jīng)_降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以溫經(jīng)散寒。
3.現(xiàn)代運用:適用于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屬風水、風濕而兼表虛證者。
【文獻摘要】
1. 原書主治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并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p>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p>
2. 方論選錄
尤怡《金匱要略心典》卷中:“風濕在表,法當以汗而解,乃汗不待發(fā)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虛,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黃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驅之肌膚之里。服后如蟲行皮中,及從腰以下如冰,皆濕下行之征也。然非芪、術、甘草,焉能使衛(wèi)陽復振,而驅濕下行哉?”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2:“此治衛(wèi)陽不足,風濕乘虛客于表也。風濕在表,本當以風藥勝之,從汗出而愈,此為表虛有汗,即有風去濕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黃、桂枝等藥再發(fā)其汗,使表益虛。防風、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藥,但一主風而一主濕,用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風之散風,而以防己之行濕。然病因表虛而來,若不振其衛(wèi)陽,則雖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逕去而病愈,故用黃芪助衛(wèi)氣于外,白術、甘草補土德于中,佐以姜、棗通行營衛(wèi),使防己大彰厥效。服后如蟲行皮中,上部之濕欲解也?;蜓韵氯绫?,用被繞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濕仍從下解,雖下部而邪仍在表,仍當以汗而解耳。”
【臨床報道】
用防己黃芪湯加黨參、黃精、山藥等為基本方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16例。結果:臨床治愈14例,好轉2例。[馬知惠.防己黃芪湯加味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16例報告。河北中醫(yī)1985;(2):22]
【實驗研究】
防己黃芪湯全方及其組成藥物黃芪、防己、白術均能升高小鼠血漿心鈉素(ANP)水平。其中防己黃芪湯及黃芪在灌胃80分鐘后使ANP顯著升高(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53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逍遙散加減治療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