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熱毒邪陷營血,嚴重高燒頻繁驚。喘促痰鳴昏不醒,脈弦滑數(shù)舌絳紅。此為實熱內(nèi)閉癥,涼血開竅清熱毒。加減清瘟敗毒治,石膏生地青板蘭。知母黃芩水牛角,丹皮赤芍玄黃連。安宮牛黃紫雪丹,冰片麝香六神服。呼吸氣促喘痰鳴,竹瀝膽星天竺黃。氣陰欲脫面蒼白,口唇發(fā)紺呼吸急。四肢欠溫血壓低,生脈參麥五味子。心陽欲脫面灰白,唇指青紫大汗淋。體溫下降四肢冷,脈微欲絕血壓低。病情危重急搶救,參附龍牡急救逆。
方藥:
清瘟敗毒飲加減:
生石膏30g
鮮生地15g
知母10g
赤芍10g
大青葉15g
板蘭根15g
黃芩10g
玄參10g
粉丹皮10g
水牛角30g(先煎)
黃連6g
紫雪丹1.5至3克(沖服)或安宮牛黃丸1粒至2粒(化服)、
或用冰片0.03克 麝香0.06克(頓服)、
或六神丸5粒(頓服)。
注:此為暑熱毒邪,內(nèi)陷營血,癥屬實熱內(nèi)閉。治以涼血開竅,清熱解毒。
生石膏清熱降火;大青葉,板蘭根,知母,黃芩清熱解毒;鮮生地,丹皮,水牛角,赤芍,玄參,黃連清熱涼血;紫雪丹,安宮牛黃丸、六神丸、冰片、麝香等清熱,涼血,解毒,開竅。
如出現(xiàn)氣陰欲脫者,癥見面色蒼白,口唇發(fā)紺,呼吸急促,四肢欠溫,血壓不升、應急用生脈散(人參10g,麥冬15g,五味子10g)。如出現(xiàn)心陽虛脫,癥見面色灰白,唇指青紫,大汗淋瀝,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血壓降低,脈微欲絕,急予參附龍牡救逆湯(人參13g,附子10g,龍骨15g,牡蠣20g)。
實熱內(nèi)閉癥候如出現(xiàn)呼吸氣促痰鳴者,加鮮竹瀝30克至60克,陳膽星9g,天竺黃9g。
心陽欲脫,心陰欲脫,病情危重,應運用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措施,中西結合,積極進行搶救治療。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臨床以突然發(fā)熱、頭痛、嘔吐、皮膚黏膜出現(xiàn)瘀點、瘀斑,腦膜 *** 征為主要表現(xiàn)。本病可在冬春季節(jié)流行,目前以散發(fā)為多。本病多見于兒童,大多數(shù)患兒小于5歲,發(fā)病高峰年齡為6~12月。暴發(fā)型病死率高。本病相當于中醫(yī)「春溫」、「風溫」范疇。病機為瘟疫時邪侵入人體,首犯肺衛(wèi),速傳人里,則表里俱熱,衛(wèi)氣同病。疫邪化火侵入營分,傷及心肝則見壯熱,煩躁、神昏、抽搐;入血動血則見皮膚瘀斑,鼻衄吐血,陰血暗耗。
辨證論治
衛(wèi)氣同病:發(fā)熱惡寒,頭痛項強,惡心嘔吐,口渴煩躁,或嗜睡,精神不振,或見皮膚瘀點,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方藥:清熱解毒,疏表達邪。銀翹散合白虎湯加減。
頭痛劇烈者加龍膽草、鉤籐、菊花;嘔吐頻繁者加竹茹、半夏或用玉樞丹沖服;皮膚有出血點酌加大青葉、牡丹皮、赤芍;口渴甚加蘆根、石斛、生地黃、玄參。
氣營(血)兩燔:壯熱神昏,頭痛劇烈,頸項強直,嘔吐頻繁,呈噴射狀,口渴唇乾,或煩躁譫妄,前囟凸起,四肢抽搐,皮膚瘀斑明顯,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絳,苔黃燥,脈弦數(shù)。
治法方藥:清氣涼營(血),瀉熱解毒。清瘟敗毒飲加減。
神昏譫語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手足抽搐者加用紫雪丹;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斑疹密布者加紫草。
邪毒內(nèi)閉:病勢急暴,突然高熱,劇烈頭痛,反復嘔吐,神昏譫語,抽搐頻繁,頸項強直,角弓反張,面紅氣粗,喉間痰鳴,皮膚瘀斑紫暗,舌紅絳,苔黃干,脈弦有力。
治法方藥] 清熱解毒,開竅息風。羚角鉤籐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同時配合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
痰多者加鮮竹瀝、天竹黃;牙關緊閉者加用通關散吹鼻;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芒硝。本證病勢危急,應配合西醫(yī)搶救。
正虛外脫:高熱驟降,體溫上升,大
汗淋漓,面色青灰或蒼白,四肢厥冷,神志模糊,精神委靡,呼吸微弱,口鼻氣涼,紫斑成片,皮膚花紋,口唇爪甲青紫,舌質紫暗,脈微欲絕。
治法方藥:回陽救逆,益氣固脫。生脈散合參附湯。
若見皮膚花紋加丹參、紅花、赤芍。并可配合針刺人中、中沖、涌泉等穴或中西醫(yī)結合搶救。
氣陰兩虛:身熱已退,或低熱起伏,或夜熱早涼,神疲氣弱,肌肉酸痛,甚則肢體筋脈拘急,心煩易怒,口干舌燥,納少,易出汗,舌紅少津,或剝脫無苔,脈細數(shù)。
治法方藥:滋陰益氣,兼清余熱。生脈散合大補陰丸或青蒿鱉甲湯。
低熱不退者加地骨皮、白薇;汗出較多者加龍骨、牡蠣、浮小麥;心煩不寐者加黃連、黃芩、雞子黃、蓮子心;手足蠕動、拘急不利者加絲瓜絡、木瓜、桑枝、忍冬籐。
適宜技術
針刺療法
毫針刺,用瀉法。加減取穴如下:
1、邪犯肺衛(wèi)型:取穴大椎、曲池、合谷、外關。嘔吐配中脘;便溏配足三里。
2、熱灼陽明型:取穴大椎、曲池、身柱、內(nèi)庭。煩躁不安配神門。
3、熱入營血型:取穴勞宮、間使、行間、曲池、委中。四肢抽搐配陽陵泉。
4、疫毒內(nèi)陷型:取穴人中、勞營、涌泉、關元。口噤不開配頰車。
5、正虛邪戀型:取穴陶道、豐隆、太溪、足三里。語言蹇澀配廉泉、通里,手足抽搐配手三里,陽陵泉,上肢癱瘓配肩腢、合谷,下肢癱瘓配環(huán)跳、陽陵泉。
耳穴療法
取穴:神門、皮質下、心、腦、耳尖。配穴:高熱配上屏尖;四肢抽搐、角弓反張配枕;惡心嘔吐配賁門,氣息微弱配下屏尖。耳尖點刺放血,其余穴均用強 *** ,留針15~20分鐘,每日1~2次。
灸法
取穴:神闕、會陰、涌泉、百會、關元。灸法多用于脫證。采用艾條懸灸。每次20~30分鐘,以局部皮膚微紅灼燙為度。每日兩次。
皮膚針療法
取頸部和背部督脈與膀胱經(jīng),重度叩刺,以微出血為度。叩制之后再拔以閃火罐。每日1~2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59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四逆湯組成配方,加減運用,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