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青蒿鱉甲湯加減治療小兒陰虛發(fā)熱低燒

      道醫(yī) 2023-06-25 00:52:53

      患兒長期發(fā)低燒

      ,數(shù)周數(shù)月病不卻。病狀雖輕但難愈,抗生素治無效果。

      注:患兒發(fā)低燒,體溫雖不甚高

      ,多在37℃-38℃之間
      ,但發(fā)燒時間長
      ,常持續(xù)數(shù)周數(shù)月不定
      。多數(shù)病人使用抗生素無效

      長期低燒屬陰虛,夜熱早涼盜汗出

      。手足心熱煩不寐
      ,兩顴發(fā)赤面蒼白。加減青蒿鱉甲治
      ,青蒿鱉甲地骨皮
      。秦艽丹皮銀柴胡,知母元參芍白薇

      方藥:

      青蒿10g 鱉甲10g 地骨皮10g 秦艽10g 丹皮6g 銀柴胡10g 知母8g 元參10g 生白芍10g 白薇10g

      注:陰虛發(fā)熱屬于虛熱

      。陰不足則陽相對有余。治療以滋陰平衡陰陽
      ,滋陰佐以涼血

      鱉甲,元參

      ,知母
      ,白薇滋陰清熱;青蒿
      ,秦艽
      ,地骨皮,銀柴胡清熱退蒸
      ;丹皮
      ,白芍養(yǎng)血涼血。

      相關文章:

      青蒿鱉甲湯加味治療貧血06月25日青蒿鱉甲湯加減治療慢性白血病05月19日青蒿鱉甲湯組成,方歌方解,醫(yī)案分析,功效與作用05月14日青蒿鱉甲湯方歌

      ,功效與作用

      請問體質(zhì)陰虛內(nèi)熱的,要怎么去調(diào)理

      陰虛內(nèi)熱又稱陰虛發(fā)熱

      。指由于體內(nèi)陰液虧虛
      ,水不制火所致的發(fā)熱證。癥見兩顴紅赤
      ,形體消瘦
      ,潮熱盜汗,五心煩熱
      ,夜熱早涼
      ,口燥咽干,舌紅少苔
      ,脈細數(shù)
      。治宜養(yǎng)陰清熱
      ,或滋陰降火。用青蒿鱉甲湯
      、百合固金湯等

      陰虛內(nèi)熱型的十個癥狀:
      1.手心熱、足心熱
      、不欲近衣被

      2.心中煩熱、思冷飲
      、冷食

      3.口干、口苦
      、咽干
      、惡心。
      4.睡眠不寧
      、盜汗
      、躁汗、遺精

      5.發(fā)熱
      。(高熱、低熱或體溫不高皮膚有熱感)
      6.出血
      。(鼻衄
      、齒衄、皮下有出血點等均系由陰虛內(nèi)熱所致者)
      7.頭暈
      、心悸
      、周身無力、面色蒼白

      8.大便干
      、小便黃或黃赤有熱感。
      9.脈細數(shù)
      、大數(shù)
      、弦數(shù)。
      10.舌苔黃或黃膩
      、干燥少津或焦黃兼少津

      陰虛內(nèi)熱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病因病機5癥狀6治療7參考資料附:1治療陰虛內(nèi)熱的穴位2治療陰虛內(nèi)熱的方劑3治療陰虛內(nèi)熱的中成藥4陰虛內(nèi)熱相關藥物5古籍中的陰虛內(nèi)熱 1拼音 yīn xū nèi rè

      2英文參考 yin asthenia generating intrinsic heat [湘雅醫(yī)學專業(yè)詞典]

      3概述 陰虛內(nèi)熱為病機[1]

      。又稱陰虛發(fā)熱[1]
      。指由于體內(nèi)陰液虧虛,水不制火所致的發(fā)熱證

      4病因病機 由于陰液損耗

      ,水不制火可導致發(fā)熱[1]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陰虛則內(nèi)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5癥狀 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潮熱、夜熱

      ,或五心煩熱
      ,并且多兼見盜汗、口干
      ,舌紅
      ,脈細數(shù)等[1]。

      6治療 治養(yǎng)陰清熱

      ,或滋陰降火[1]
      。用青蒿鱉甲湯、百合固金湯等

      7

      低燒4個月,(怎樣排除體內(nèi)的寒氣)

      低熱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

      ,多見于內(nèi)傷發(fā)熱
      ,為臟腑氣血虛損或失調(diào)而引起;也可見于病人僅自覺發(fā)熱或五心煩熱而體溫并不高者,低熱常為標本俱病
      ,虛實相間
      ,病情有的較長,而治療又比較困難
      ,本人從實踐體會到:病因雖多
      ,治療雖難,但只要抓住疾病的分型與特點
      ,掌握好藥物的性質(zhì)特點
      ,是可以取得滿意療效的。現(xiàn)將常見的辨證分型及治療介紹如下
      ,供同道參考


      1 氣郁發(fā)熱

      此類患者多性情急躁,平時情緒不穩(wěn)定
      ,多言快語
      ,面色青。時覺身熱心煩
      ,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
      ,精神抑制或煩躁易怒,胸脅脹悶
      ,喜嘆息
      ,口苦而干
      ,舌苔黃,脈弦數(shù)
      。婦女常兼月經(jīng)不調(diào)
      ,經(jīng)來腹痛或乳房發(fā)脹。治療宜疏肝解郁清熱
      ,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但不宜多用理氣藥,因為理氣藥香燥
      ,容易傷陰


      患者,女
      ,34歲
      ,低熱1年余,時有煩躁
      ,胸悶脹
      ,自覺氣短,善嘆息
      ,月經(jīng)來潮時小腹痛
      ,舌質(zhì)暗紫,苔薄白
      ,脈細弦
      ,采用丹梔逍遙散合四物湯加減。方藥為:柴胡5g
      ,薄荷3g
      ,白芍10g,丹皮10g
      ,茯苓10g
      ,當歸15g
      ,枳殼6g
      ,桃仁10g,紅花10g
      ,桔梗5g
      ,牛膝6g
      ,川芎6g,赤芍5g
      。長期氣郁發(fā)熱病人
      ,多伴有血瘀。治療時宜疏肝理氣同時活血化瘀,常獲得可喜療效


      2 外感后的低熱

      感受外邪,稟體素虛
      ,正邪相爭
      ,邪氣留戀,低熱難退
      ,外感后
      ,治療不當,過用寒涼
      ,或早進滋補
      ,失于表散,也可以使邪氣伏于里而難于外透
      。所以在治療外感時
      ,不宜用大苦大寒之劑或大發(fā)汗;宜輕劑,小量外透為好


      患者
      ,男,12歲
      ,發(fā)熱十余天不退
      ,體溫37.2℃~38℃,不思飲食
      ,面色黃白
      ,大便稀軟,舌苔薄白
      ,脈濡緩
      。可用升麻葛根湯合香蘇散加減:升麻1g
      ,葛根3g
      ,蘇葉6g,香附3g
      ,豆豉10g
      ,荊芥3g,扁豆花5g
      ,杷葉10g
      ,陳皮6g。方內(nèi)升麻
      、葛根升舉陽氣
      ,解肌透邪,加蘇葉
      、豆豉
      、薄荷
      、陳皮疏滯理氣,驅逐風寒
      。諸藥合用助脾氣
      、調(diào)氣血、祛外邪
      、退低熱


      3 陰虛低熱

      此類病人的低熱,為陰液不足
      ,不能制陽
      ,陰陽失衡,而使虛熱內(nèi)生
      。多見于瘦人
      。癥見午后或夜間發(fā)熱,手足心發(fā)熱
      ,或骨蒸潮熱
      ,心煩,少寐
      ,多夢
      ,顴紅,盜汗
      ,口干咽燥
      ,大便干結,尿少色黃
      ,舌質(zhì)干紅或有裂紋
      ,無苔或少苔,脈細數(shù)
      。治宜滋陰清熱
      ,方用清骨散或沙參麥門冬湯加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男,60歲
      ,腦血管病
      ,兩手心發(fā)熱,午后兩顴紅赤
      ,口干
      ,心煩,睡眠差,唇紅
      ,舌紅無苔
      ,脈細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刹捎蒙硡Ⅺ滈T湯加減:生地15g
      ,麥冬15g,石斛15g
      ,首烏15g,當歸10g
      ,沙參15g
      ,丹皮10g,玉竹15g
      ,青蒿10g
      。用生地等藥滋補陰液,丹皮
      、青蒿等清虛熱


      4 氣虛低熱

      此種低熱多與脾氣虛弱有關,發(fā)熱常在勞后發(fā)生或加劇
      ,熱勢或低或高
      。頭暈乏力,氣短懶言
      ,自汗
      ,易感冒,食少便溏
      。舌質(zhì)淡
      ,苔白,脈細弱
      。治宜益氣健脾
      ,甘溫除熱,臨床多以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患者
      ,男,13歲
      ,平素體質(zhì)較弱
      ,飲食甚少,近2日發(fā)熱
      ,流涕咳嗽
      ,面色弱濡。可用筆者經(jīng)驗方:藿香6g
      ,扁豆花10g
      ,蘇葉5g,荷葉5g
      ,白薇10g
      ,蒼術5g,陳皮5g
      ,杏仁3g
      ,葛根2g。在治療脾胃虛弱病人外感時筆者常注意到脾胃氣虛的特點
      ,加用補脾益氣之品
      ,祛邪外出,療效很好


      5 痰食積滯之低熱

      這類低熱多見于小兒
      、老人、久病體虛之人
      。因為其生理特點
      ,胃腸功能比較低弱,脾胃的運化功能受到損害
      ,所以易積食
      、生痰,再加之外感等因素致使低熱不退
      。筆者在治療這種病時
      ,注意到在方藥中加上消導積滯、化痰藥物
      ,如越鞠丸
      、保和丸等方藥,收到很好效果


      患者
      ,男,4歲
      ,低熱7天
      ,不思飲食,呃氣
      ,2天未解大便
      ,腹脹,流鼻涕
      ,咳嗽
      ,舌苔白厚
      ,采用香蘇散加減效果較好。方藥是:蘇葉10g
      ,薄荷3g
      ,豆豉10g,杷葉5g
      ,大黃3g
      ,枳殼5g,焦三仙各5g


      在用藥方面
      ,內(nèi)傷久病者,要注意調(diào)理臟腑氣血
      ,補虛祛邪
      。一方面要以祛邪為主,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維護正氣
      。外邪內(nèi)陷者
      ,佐以輕透之品
      ,鼓動正氣
      ,因勢引導。小兒低熱
      、脾胃虛弱
      ,加用葛根、白芷之類
      。入夏后
      ,低熱不退病 人,加上六一散
      、鮮竹葉
      ,能清暑利尿,暢通氣機
      ,退熱往往理想
      。肝氣郁滯的低熱,理氣時要防止傷陽
      ,理氣藥要輕或加補陰藥物
      。氣虛低熱加用香薷、白薇
      、藿香
      。陽虛低熱用玄參清腎經(jīng)虛熱為主,丹皮清無汗之骨蒸潮熱;地骨皮清有汗之骨蒸
      ,青蒿
      、秦艽治療虛勞發(fā)熱
      。在治療低熱用藥上,一般來說
      ,藥量宜輕
      ,不宜過大。大劑量用藥
      ,往往苦寒相加易傷正氣;若病情需要
      ,也要中病即止。

      總之
      ,臨床辨證時
      ,要抓住疾病分型的性質(zhì)特點與變化規(guī)律,掌握住藥性特點
      ,用藥要有的放矢
      ,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59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
      ,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露蜂房1分
      ,槐枝灰半兩
      。制法 : 上為末,別入生地黃汁1合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干葛1錢
      ,山楂1錢
      ,澤瀉1錢,陳皮8分
      ,甘草3分
      ,生姜、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惡寒淅瀝
      ,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
      ;口渴欲飲
      ,舌上微苔,有似陰弱者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
      ,厚樸1斤,蒼術1斤
      ,神曲1斤
      ,麥芽1斤,山楂1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