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牡丹湯源于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
,是用于治療腸癰的專方,由大黃,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組成。方中大黃清熱解毒,祛瘀通便;丹皮涼血散瘀為君,芒消助大黃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為臣;桃仁
、丹皮活血化瘀為佐,冬瓜仁排膿散結(jié)為使
。五味合用
,共奏瀉熱逐瘀,散結(jié)消癰之功
。該方除用于腸癰的治療外
,還涉及多個方面,并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將腸癰之外的應(yīng)用綜述如下:
1 急性出血性中風(fēng)
用舉例.png)
腦出血乃因臟腑氣血功能失調(diào)
,腦絡(luò)破裂,血溢脈外所致
,病成于瞬間
,以氣血逆亂,風(fēng)痰壅滯為主
,積
、瘀、痰
、火互相膠結(jié)阻絡(luò)成為急性期之主要病理特點
,腑實和血瘀為其重點,腸腑壅滯是氣機調(diào)暢的重要障礙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艄庑馵1]經(jīng)過臨床觀察
,腦出血病人急性期除具有淤血閉阻征象外,往往存在大便不通或大便秘結(jié)
。故將84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
,在應(yīng)用甘露醇脫水等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治療組43例予大黃牡丹湯加減:大黃l0g
,丹皮12g
,桃仁6g,冬瓜子30g
,芒硝9g(分沖)
。痰盛者加竹茹12g,姜半夏12g
;腹脹者加厚樸12g
;氣虛者去芒硝,加人參10g
;如服藥后便溏且大便次數(shù)>3次/d者
,去芒硝。日1劑
,水煎
,頻服
。2組均應(yīng)用1~2周
。對照組41例予胞二磷膽堿0.5g,靜脈滴注。療程2周
。結(jié)果治療組昏迷病例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
,四肢肌力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
2 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臨床上常見病之一,是腰腿疼痛最常見的原因
。徐陽平[2]針對氣滯血瘀型用寒下法治療,選用《金匱要略》中的大黃牡丹湯
,方藥:大黃9 g
,牡丹皮12 g,桃仁12 g
,芒硝9 g
,厚樸12 g。腰痛甚者加牛膝10 g
,桑寄生10 g
,乳香6 g,沒藥6 g
;下肢屈伸不利者加宣木瓜10 g
;腳趾麻木者加白芥子6 g
。服用方法:上方加水500ml,煎至300ml
,每日1劑
,分3次溫服。10次為1個療程
,1個療程結(jié)束后
,停藥3 d,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一般不超過2個療程
。在治療過程中,囑咐患者臥床休息
,避免過多活動
。結(jié)果氣滯血瘀型的患者優(yōu)31例,良23例
,可9例
,差2例。
3 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是由一種或數(shù)種病原體引起的前列腺非急性感染.本病屬于中醫(yī)學(xué)“淋證”
、“精濁”
、“癃閉”范疇。任豪[3]用加味大黃牡丹湯:大黃5g
,丹皮12g
,桃仁12g,蒼術(shù)12g
,芒硝15g
,冬瓜子15g,薏米仁25g
,夏枯草10g
,荔枝核12g,甘草3g
。以上藥物.每日1劑
,水煎分3次口服,第4煎每晚坐浴1次
,坐浴時間為15min
,30天為1個療程。氣虛者
,加黨參20g
、黃芪15g;陰虛者,加麥冬10g,黃精15g
;血虛者加黨參10g,當歸1Og
;陽氣虛者加熟附子10g
、仙茅10g;夾瘀者,加川芎10g
、三棱10g
;濕熱內(nèi)蘊者,加黃柏10g治療
。一般1周左右癥狀開始改善
,服藥1個療程后,痊愈21例
,顯效6例
,有效4例,無效3例
,總有效率達91.17%
。
4 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屬中醫(yī)“ 急黃”、“ 瘟黃”范疇
。慢性重型肝炎由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肝硬化發(fā)展而來
,具有“ 久病入絡(luò)”、“久病血瘀”的特點
,屬中醫(yī)“瘀血發(fā)黃”的范疇
。 張文才 等[4]取大黃牡丹湯通腑瀉熱、涼血破瘀之功
,用于治療重型肝炎
。將197例重型肝炎患者分為兩組,兩組均采用綜合療法(如護肝
、抗病毒
、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
、促進肝細胞再生及支持療法)
,并積極預(yù)防和處理并發(fā)癥。治療組在綜合療法的基礎(chǔ)上
,加用大黃牡丹湯加味:大黃20~60g
,牡丹皮15~30g,桃仁12~24g
,冬瓜子30~60g
,芒硝10~20g,赤芍30~50g
。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分為兩型:濕熱疫毒型(服上方)
,非濕熱疫毒型( 上方去芒硝)。每1 劑
,水煎取汁
,早
、晚分服。惡心嘔吐較劇
、昏迷或其它原因不能口服者
,可用中藥保留灌腸,每日1次
。劑量調(diào)節(jié):以濕熱疫毒型大便每日6~8 次
,非濕熱疫毒型大便每日3~5次為宜。兩組均治療2周后作相關(guān)統(tǒng)計
,治療組癥狀
、體征消失較快,總膽紅素水平下降明顯
,存活率也明顯大于對照組
。
5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治療常規(guī)要求禁食以減少刺激各種消化液的分泌。喬洪利等[5]運用大黃牡丹湯灌腸治療急性胰腺炎58例
,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對照組予禁食、水
,胃腸減壓
,H2受體阻滯劑,SAP 用生長抑素善得定0.1ml 每8h 皮下注射1次
。治療組在此基礎(chǔ)上加用大黃牡丹湯:生大黃30g
,丹皮15g,桃仁15g
,冬瓜仁15g
,芒硝30g,水煎取汁300ml (生大黃后下,芒硝沖)
,灌腸管插入肛門10~15cm,60滴/min 滴注
,保留30min,每日2次
。于第1d
、第3d、第7d查血
、尿淀粉酶
; 觀察癥狀緩解時間、總病程
。結(jié)果顯示
,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
6 膽石癥
膽石癥為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患者常以上腹
、脅肋部反復(fù)疼痛或急劇發(fā)作而就診
,可伴有發(fā)熱、嘔吐
、黃疸等癥狀
。膽石癥以發(fā)作時上腹部、脅下疼痛為主
,故屬中醫(yī)脅痛范疇
。張獻偉 [6]用大柴胡湯合大黃牡丹湯治療肝膽濕熱型膽石癥31例,治療方法大柴胡湯合大黃牡丹湯組成:柴胡12g
,半夏10g
,黃芩10g,芍藥10g
,枳實10g
,生姜10g,大棗2枚
,桃仁10g
,大黃10g,丹皮10g
,芒硝12g
,冬瓜子15g。臨證加味:黃疸者加茵陳
、車前子
、梔子;發(fā)熱者加敗醬草
、金銀花
、連翹;久病脅痛不解者加橘葉
、威靈仙
;腹脹者加川樸、大腹皮
;慢性期排石去大黃
、芒硝
,加金錢草
、海金沙等。每日1 劑
,分2次口服
。發(fā)熱、嘔吐、進食少者配合輸液治療
,膽道急性炎癥者配以抗菌藥物
。治療結(jié)果31例中,治愈2例
,好轉(zhuǎn)26例
,無效3例,總有效率90.32%
。治療中好轉(zhuǎn)時間最短為1天
,最長為10天。
7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屬中醫(yī)婦人腹痛
、帶下
、瘸瘕、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范疇
。多由經(jīng)期
、產(chǎn)后調(diào)護失當或濕熱內(nèi)蘊,流注下焦
,阻滯氣血
,瘀積沖任、胞脈
,血行不暢
,不通則痛。劉微微等[7]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中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及《婦產(chǎn)科學(xué)》《中醫(yī)婦科學(xué)》中有關(guān)內(nèi)容
,符合中醫(yī)濕熱瘀阻辨證標準
,采用清熱利濕,祛瘀止痛之法
。用中藥基本方:大黃10g
,牡丹皮l0g,桃仁10g
,冬瓜仁15 g
,生惹米30 g,三棱10 g
,莪術(shù)l0g
,穿山甲15 g,貝母15 g
,夏枯草15 g
,山慈菇15 g,半枝蓮15 g
,丹參30 g
,紅藤309
,敗醬草30 g,蒲公英30g
。臨證加減:痛甚者加炒延胡索15 g
,烏藥10 g,白芍12 g
,理氣止痛
;腹脹甚者加制川厚樸10 g,大腹皮15 g
,川楝子10 g
,以行氣消積除脹;帶下黃濁者加二妙丸
,土茯苓30 g
,以解毒除濕;病程遷延日久損傷正氣者加生黃芪15 g
,以扶助正氣
,助逐邪外出;輸卵管積水
、盆腔積液者加桂枝69
,細辛3 g,以溫陽利水
;盆腔有包塊者加制乳沒藥各6 g
,穿山甲109,血竭3 g
,活血消腫
;對長期服藥損傷胃氣者,加香砂養(yǎng)胃丸
。上藥水煎服
,1劑/d,煎2次
,頭煎內(nèi)服
,二煎用于灌腸。14 d為1個療程
。結(jié)果:治愈21例
,好轉(zhuǎn)22例,無效9例
,總有效率為82.6%
。
8 急腹癥內(nèi)毒素血癥
內(nèi)毒素血癥是指循環(huán)血中出現(xiàn)可檢出的內(nèi)毒素。內(nèi)毒素是中醫(yī)熱毒之邪的物質(zhì)基礎(chǔ)之一
,楊超等[8]的研究說明內(nèi)毒素血癥與中醫(yī)的熱毒血瘀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
。戚堅永 [9]篩選具有內(nèi)毒素血癥的急腹癥患者63例,隨機分為兩組.西藥組予抗感染補液治療,中西醫(yī)合組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加服大黃牡丹湯:生大黃10g(后下)
,牡丹皮15g
,桃仁.紅花.冬瓜仁各12g
,芒硝6g,每日1劑
,分早晚2次服
。 結(jié)果具有內(nèi)毒素血癥的急腹癥患者血清TNF-a濃度明顯升高。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并用大黃牡丹湯能有效促進排便
。明顯降低外周血ET
、TNF-a水平.
9 混合痔
混合痔,也稱里外痔
,它以發(fā)生于肛門同一方位齒線上下
,靜脈曲張形成團塊,內(nèi)外相連
、無明顯分界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痔病疾病
,曹志遙[10]應(yīng)用大黃牡丹湯加減治療Ⅱ期混合痔以出血為主,藥用:大黃
、芒硝
、丹皮、防風(fēng)
、白芷
、川花椒、桃仁
、紅花
、乳香、沒藥
、地榆
、益母草。Ⅲ期混臺痔以脫出及墜痛癥狀為主
,藥用:大黃
、芒硝、丹皮
、桃仁
、紅花、乳香
、沒藥
、防風(fēng)、白芷
、川花椒
、當歸
、川芎、陳皮
、白芍
、地榆、生地
、赤小豆
。以上處方用藥均為外用,其中重用大黃
、芒硝
,各為30 g,其余藥物均在10~15 g之間
,根據(jù)癥狀輕緩各有側(cè)重
,將配好的藥物布包投入2000~2500 mL清水中,先泡后煎
,文火煎至藥開后再煎25分鐘
,將煎好的藥水先薰后坐浴,每次15~20分鐘
,每日3次
,1劑藥可使用3天,9天為1療程
。經(jīng)l療程治療
,53例Ⅱ期混合痔患者中治愈23例,顯效27例
,有效3例
,治愈率43.4%;17例Ⅲ期混合痔患者中治愈9例
,顯效8例.治愈率53%:5例嵌頓痔治愈2例
,顯效3例,其中2例病情緩解后將部分痔核剝扎徹底治愈
,總有效率達到100%
。
10 肺膿腫
患者,女
,38歲
,1996年10月4日初診。發(fā)熱10天余
,胸痛伴咳膿血痰7天
。10天前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咳痰黏稠
。當?shù)卦\所以“感冒”用西藥(藥物不詳)治療
,3天后出現(xiàn)高熱寒戰(zhàn)
,胸痛,痰量增多
,逐漸轉(zhuǎn)為膿血痰
,腥臭異常。x線胸片示右中肺大片濃密炎性陰影
,中間可見一直徑約3.5 cm的圓形透亮區(qū)及液平面
。白細胞22.O×109/L
,中性O(shè).89
。診斷為肺膿腫,用西藥抗炎治療1周后
,寒戰(zhàn)消失
。發(fā)熱減輕,但咳膿血痰及胸痛未見好轉(zhuǎn)
,要求配合中藥治療
。診見咳吐大量膿血痰,腥臭異常
,胸痛發(fā)熱
,身煩,面赤
,大便干結(jié)
,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T 38.9℃
,熱壅血瘀,蘊釀成膿
,擬泄熱化瘀
,排膿消癰法。方用大黃牡丹湯加味
。大黃12g(后下)
,桃仁12g,玄明粉9g(沖)
,丹皮
、生蒲黃、炒蒲黃各9g
,冬瓜仁
、苡仁、蘆根
、魚腥草各30g
,桔梗8g
。服3劑,每日1劑
,水煎2次服
。10月7日二診,大便得瀉
,身熱頓減
,痰量如前。胸痛程度減輕
,T37.8℃
。原方大黃減為9g,玄明粉減為6g
,服5劑
。10月12日三診,痰量明顯減少
,膿痰中尚夾有血絲
。T37.1℃。續(xù)服二診方5劑
,停西藥
。四診膿血痰已消失,轉(zhuǎn)為黃稠痰
,量中
,咳嗽時右胸部隱隱作痛,苔薄黃膩
,脈滑
。x線攝片與前相比,膿腔周圍炎癥大部分吸收
,膿腔縮小
,直徑約1.8 cm,其間未見液平面
。血白細胞12.O×109/L
,中性O(shè).78,初診方將大黃改為制大黃9g
,加白及15g
,減去玄明粉。服6劑后
,胸痛消失
,咳少量稀痰,精神稍疲軟,口干
,舌偏紅
,脈弦。病已漸復(fù)
,繼以沙參清肺湯
,桔梗杏仁煎合蒲黃、白及加減
。調(diào)治月余而愈
。
11 膽囊炎
患者,男
,39歲
,2004年4月19日初診。發(fā)熱伴右上腹持續(xù)疼痛2天
,刻下見急性痛苦貌
,右上腹疼痛拒按
,納呆惡心
,大便3天未解,舌苔黃燥
,脈弦滑數(shù)
。T38.6℃,血白細胞13.0×109/L
,中性0.82
。B超示膽囊上下徑9 cm,液平段增大
,囊壁增厚
。診斷為急性膽囊炎。治當瀉熱行瘀
,利膽泄?ji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用大黃牡丹湯加味。大黃(后下)
、桃仁
、白芍、川楝子各12g
,玄明粉(沖)9g
,丹皮9g。柴胡
、延胡索各lOg
,苡仁30g,服3劑
。4月22日二診
,大便得通
,腹痛大減,惡心消失
,納食轉(zhuǎn)振
,舌苔薄黃,脈弦滑
,T 36.9℃
。效不更法,擬前方大黃減為9g
,玄明粉減為6g
,加金錢草30g。服6劑后復(fù)診
,癥狀完全消失
。用四逆湯合金鈴子散加減繼服3劑以鞏固療效。
12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
患者
,男
,40歲,1999年9月26日初診
,反復(fù)腹痛
、腹瀉、膿血便10年余
,加重2個月
。10年前,因飲食不潔及受涼后發(fā)病
,每次經(jīng)各種西藥抗炎及中藥治療只能暫時緩解
。2個月前因食瓜果病情加重,經(jīng)某醫(yī)院電子結(jié)腸鏡檢查
,大便細菌培養(yǎng)
,診斷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予柳氮磺胺吡啶等西藥治療癥狀好轉(zhuǎn)
,但停藥后又復(fù)作如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腹痛腹瀉,瀉下痛減
,里急后重
,大便稀薄,夾有膿血
,形體消瘦
,精神不振,舌苔黃膩,脈弦滑略數(shù)
。為濕熱內(nèi)蘊
,腑氣壅阻,氣血凝滯
,化為膿血
。治當瀉熱導(dǎo)滯,調(diào)氣行血
。用大黃牡丹湯加味
。大黃(后下)、桃仁
、黃芩
、木香(后下)、白頭翁
、赤芍
、白芍各12g,丹皮
、玄明粉(沖)各9g
,黃連6g。冬瓜仁30g
。3劑
,每日l劑,水煎分2次服
。9月29日二診,腹痛
、便次和膿血便均減
,苔略黃膩.脈弦滑。續(xù)服5劑后復(fù)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