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大黃牡丹湯隨證加減臨床應(yīng)用舉例

道醫(yī) 2023-06-25 01:56:36

大黃牡丹湯源于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

,是用于治療腸癰的專方,由大黃,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組成。方中大黃清熱解毒,祛瘀通便;丹皮涼血散瘀為君,芒消助大黃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為臣;桃仁
、丹皮活血化瘀為佐,冬瓜仁排膿散結(jié)為使
。五味合用
,共奏瀉熱逐瘀,散結(jié)消癰之功
。該方除用于腸癰的治療外
,還涉及多個方面,并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將腸癰之外的應(yīng)用綜述如下:

1 急性出血性中風(fēng)

腦出血乃因臟腑氣血功能失調(diào)

,腦絡(luò)破裂,血溢脈外所致
,病成于瞬間
,以氣血逆亂,風(fēng)痰壅滯為主
,積
、瘀、痰
、火互相膠結(jié)阻絡(luò)成為急性期之主要病理特點
,腑實和血瘀為其重點,腸腑壅滯是氣機調(diào)暢的重要障礙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艄庑馵1]經(jīng)過臨床觀察
,腦出血病人急性期除具有淤血閉阻征象外,往往存在大便不通或大便秘結(jié)
。故將84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
,在應(yīng)用甘露醇脫水等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治療組43例予大黃牡丹湯加減:大黃l0g
,丹皮12g
,桃仁6g,冬瓜子30g
,芒硝9g(分沖)
。痰盛者加竹茹12g,姜半夏12g
;腹脹者加厚樸12g
;氣虛者去芒硝,加人參10g
;如服藥后便溏且大便次數(shù)>3次/d者
,去芒硝。日1劑
,水煎
,頻服
。2組均應(yīng)用1~2周
。對照組41例予胞二磷膽堿0.5g,靜脈滴注。療程2周
。結(jié)果治療組昏迷病例蘇醒時間短于對照組
,四肢肌力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

2 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臨床上常見病之一,是腰腿疼痛最常見的原因

。徐陽平[2]針對氣滯血瘀型用寒下法治療,選用《金匱要略》中的大黃牡丹湯
,方藥:大黃9 g
,牡丹皮12 g,桃仁12 g
,芒硝9 g
,厚樸12 g。腰痛甚者加牛膝10 g
,桑寄生10 g
,乳香6 g,沒藥6 g
;下肢屈伸不利者加宣木瓜10 g
;腳趾麻木者加白芥子6 g
。服用方法:上方加水500ml,煎至300ml
,每日1劑
,分3次溫服。10次為1個療程
,1個療程結(jié)束后
,停藥3 d,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一般不超過2個療程
。在治療過程中,囑咐患者臥床休息
,避免過多活動
。結(jié)果氣滯血瘀型的患者優(yōu)31例,良23例
,可9例
,差2例。

3 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是由一種或數(shù)種病原體引起的前列腺非急性感染.本病屬于中醫(yī)學(xué)“淋證”

、“精濁”
、“癃閉”范疇。任豪[3]用加味大黃牡丹湯:大黃5g
,丹皮12g
,桃仁12g,蒼術(shù)12g
,芒硝15g
,冬瓜子15g,薏米仁25g
,夏枯草10g
,荔枝核12g,甘草3g
。以上藥物.每日1劑
,水煎分3次口服,第4煎每晚坐浴1次
,坐浴時間為15min
,30天為1個療程。氣虛者
,加黨參20g
、黃芪15g;陰虛者,加麥冬10g,黃精15g
;血虛者加黨參10g,當歸1Og
;陽氣虛者加熟附子10g
、仙茅10g;夾瘀者,加川芎10g
、三棱10g
;濕熱內(nèi)蘊者,加黃柏10g治療
。一般1周左右癥狀開始改善
,服藥1個療程后,痊愈21例
,顯效6例
,有效4例,無效3例
,總有效率達91.17%

 4 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屬中醫(yī)“ 急黃”、“ 瘟黃”范疇

。慢性重型肝炎由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肝硬化發(fā)展而來
,具有“ 久病入絡(luò)”、“久病血瘀”的特點
,屬中醫(yī)“瘀血發(fā)黃”的范疇
。 張文才 等[4]取大黃牡丹湯通腑瀉熱、涼血破瘀之功
,用于治療重型肝炎
。將197例重型肝炎患者分為兩組,兩組均采用綜合療法(如護肝
、抗病毒
、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
、促進肝細胞再生及支持療法)
,并積極預(yù)防和處理并發(fā)癥。治療組在綜合療法的基礎(chǔ)上
,加用大黃牡丹湯加味:大黃20~60g
,牡丹皮15~30g,桃仁12~24g
,冬瓜子30~60g
,芒硝10~20g,赤芍30~50g
。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分為兩型:濕熱疫毒型(服上方)
,非濕熱疫毒型( 上方去芒硝)。每1 劑
,水煎取汁
,早
、晚分服。惡心嘔吐較劇
、昏迷或其它原因不能口服者
,可用中藥保留灌腸,每日1次
。劑量調(diào)節(jié):以濕熱疫毒型大便每日6~8 次
,非濕熱疫毒型大便每日3~5次為宜。兩組均治療2周后作相關(guān)統(tǒng)計
,治療組癥狀
、體征消失較快,總膽紅素水平下降明顯
,存活率也明顯大于對照組

5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治療常規(guī)要求禁食以減少刺激各種消化液的分泌。喬洪利等[5]運用大黃牡丹湯灌腸治療急性胰腺炎58例

,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對照組予禁食、水
,胃腸減壓
,H2受體阻滯劑,SAP 用生長抑素善得定0.1ml 每8h 皮下注射1次
。治療組在此基礎(chǔ)上加用大黃牡丹湯:生大黃30g
,丹皮15g,桃仁15g
,冬瓜仁15g
,芒硝30g,水煎取汁300ml (生大黃后下,芒硝沖)
,灌腸管插入肛門10~15cm,60滴/min 滴注
,保留30min,每日2次
。于第1d
、第3d、第7d查血
、尿淀粉酶
; 觀察癥狀緩解時間、總病程
。結(jié)果顯示
,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

6 膽石癥

膽石癥為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患者常以上腹

、脅肋部反復(fù)疼痛或急劇發(fā)作而就診
,可伴有發(fā)熱、嘔吐
、黃疸等癥狀
。膽石癥以發(fā)作時上腹部、脅下疼痛為主
,故屬中醫(yī)脅痛范疇
。張獻偉 [6]用大柴胡湯合大黃牡丹湯治療肝膽濕熱型膽石癥31例,治療方法大柴胡湯合大黃牡丹湯組成:柴胡12g
,半夏10g
,黃芩10g,芍藥10g
,枳實10g
,生姜10g,大棗2枚
,桃仁10g
,大黃10g,丹皮10g
,芒硝12g
,冬瓜子15g。臨證加味:黃疸者加茵陳
、車前子
、梔子;發(fā)熱者加敗醬草
、金銀花
、連翹;久病脅痛不解者加橘葉
、威靈仙
;腹脹者加川樸、大腹皮
;慢性期排石去大黃
、芒硝
,加金錢草
、海金沙等。每日1 劑
,分2次口服
。發(fā)熱、嘔吐、進食少者配合輸液治療
,膽道急性炎癥者配以抗菌藥物
。治療結(jié)果31例中,治愈2例
,好轉(zhuǎn)26例
,無效3例,總有效率90.32%
。治療中好轉(zhuǎn)時間最短為1天
,最長為10天。

7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屬中醫(yī)婦人腹痛

、帶下
、瘸瘕、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范疇
。多由經(jīng)期
、產(chǎn)后調(diào)護失當或濕熱內(nèi)蘊,流注下焦
,阻滯氣血
,瘀積沖任、胞脈
,血行不暢
,不通則痛。劉微微等[7]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中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及《婦產(chǎn)科學(xué)》《中醫(yī)婦科學(xué)》中有關(guān)內(nèi)容
,符合中醫(yī)濕熱瘀阻辨證標準
,采用清熱利濕,祛瘀止痛之法
。用中藥基本方:大黃10g
,牡丹皮l0g,桃仁10g
,冬瓜仁15 g
,生惹米30 g,三棱10 g
,莪術(shù)l0g
,穿山甲15 g,貝母15 g
,夏枯草15 g
,山慈菇15 g,半枝蓮15 g
,丹參30 g
,紅藤309
,敗醬草30 g,蒲公英30g
。臨證加減:痛甚者加炒延胡索15 g
,烏藥10 g,白芍12 g
,理氣止痛
;腹脹甚者加制川厚樸10 g,大腹皮15 g
,川楝子10 g
,以行氣消積除脹;帶下黃濁者加二妙丸
,土茯苓30 g
,以解毒除濕;病程遷延日久損傷正氣者加生黃芪15 g
,以扶助正氣
,助逐邪外出;輸卵管積水
、盆腔積液者加桂枝69
,細辛3 g,以溫陽利水
;盆腔有包塊者加制乳沒藥各6 g
,穿山甲109,血竭3 g
,活血消腫
;對長期服藥損傷胃氣者,加香砂養(yǎng)胃丸
。上藥水煎服
,1劑/d,煎2次
,頭煎內(nèi)服
,二煎用于灌腸。14 d為1個療程
。結(jié)果:治愈21例
,好轉(zhuǎn)22例,無效9例
,總有效率為82.6%

8 急腹癥內(nèi)毒素血癥

內(nèi)毒素血癥是指循環(huán)血中出現(xiàn)可檢出的內(nèi)毒素。內(nèi)毒素是中醫(yī)熱毒之邪的物質(zhì)基礎(chǔ)之一

,楊超等[8]的研究說明內(nèi)毒素血癥與中醫(yī)的熱毒血瘀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
。戚堅永 [9]篩選具有內(nèi)毒素血癥的急腹癥患者63例,隨機分為兩組.西藥組予抗感染補液治療,中西醫(yī)合組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加服大黃牡丹湯:生大黃10g(后下)
,牡丹皮15g
,桃仁.紅花.冬瓜仁各12g
,芒硝6g,每日1劑
,分早晚2次服
。 結(jié)果具有內(nèi)毒素血癥的急腹癥患者血清TNF-a濃度明顯升高。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并用大黃牡丹湯能有效促進排便
。明顯降低外周血ET
、TNF-a水平.

9 混合痔

混合痔,也稱里外痔

,它以發(fā)生于肛門同一方位齒線上下
,靜脈曲張形成團塊,內(nèi)外相連
、無明顯分界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痔病疾病
,曹志遙[10]應(yīng)用大黃牡丹湯加減治療Ⅱ期混合痔以出血為主,藥用:大黃
、芒硝
、丹皮、防風(fēng)
、白芷
、川花椒、桃仁
、紅花
、乳香、沒藥
、地榆
、益母草。Ⅲ期混臺痔以脫出及墜痛癥狀為主
,藥用:大黃
、芒硝、丹皮
、桃仁
、紅花、乳香
、沒藥
、防風(fēng)、白芷
、川花椒
、當歸
、川芎、陳皮
、白芍
、地榆、生地
、赤小豆
。以上處方用藥均為外用,其中重用大黃
、芒硝
,各為30 g,其余藥物均在10~15 g之間
,根據(jù)癥狀輕緩各有側(cè)重
,將配好的藥物布包投入2000~2500 mL清水中,先泡后煎
,文火煎至藥開后再煎25分鐘
,將煎好的藥水先薰后坐浴,每次15~20分鐘
,每日3次
,1劑藥可使用3天,9天為1療程
。經(jīng)l療程治療
,53例Ⅱ期混合痔患者中治愈23例,顯效27例
,有效3例
,治愈率43.4%;17例Ⅲ期混合痔患者中治愈9例
,顯效8例.治愈率53%:5例嵌頓痔治愈2例
,顯效3例,其中2例病情緩解后將部分痔核剝扎徹底治愈
,總有效率達到100%

10 肺膿腫

患者,女

,38歲
,1996年10月4日初診。發(fā)熱10天余
,胸痛伴咳膿血痰7天
。10天前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咳痰黏稠
。當?shù)卦\所以“感冒”用西藥(藥物不詳)治療
,3天后出現(xiàn)高熱寒戰(zhàn)
,胸痛,痰量增多
,逐漸轉(zhuǎn)為膿血痰
,腥臭異常。x線胸片示右中肺大片濃密炎性陰影
,中間可見一直徑約3.5 cm的圓形透亮區(qū)及液平面
。白細胞22.O×109/L
,中性O(shè).89
。診斷為肺膿腫,用西藥抗炎治療1周后
,寒戰(zhàn)消失
。發(fā)熱減輕,但咳膿血痰及胸痛未見好轉(zhuǎn)
,要求配合中藥治療
。診見咳吐大量膿血痰,腥臭異常
,胸痛發(fā)熱
,身煩,面赤
,大便干結(jié)
,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T 38.9℃
,熱壅血瘀,蘊釀成膿
,擬泄熱化瘀
,排膿消癰法。方用大黃牡丹湯加味
。大黃12g(后下)
,桃仁12g,玄明粉9g(沖)
,丹皮
、生蒲黃、炒蒲黃各9g
,冬瓜仁
、苡仁、蘆根
、魚腥草各30g
,桔梗8g
。服3劑,每日1劑
,水煎2次服
。10月7日二診,大便得瀉
,身熱頓減
,痰量如前。胸痛程度減輕
,T37.8℃
。原方大黃減為9g,玄明粉減為6g
,服5劑
。10月12日三診,痰量明顯減少
,膿痰中尚夾有血絲
。T37.1℃。續(xù)服二診方5劑
,停西藥
。四診膿血痰已消失,轉(zhuǎn)為黃稠痰
,量中
,咳嗽時右胸部隱隱作痛,苔薄黃膩
,脈滑
。x線攝片與前相比,膿腔周圍炎癥大部分吸收
,膿腔縮小
,直徑約1.8 cm,其間未見液平面
。血白細胞12.O×109/L
,中性O(shè).78,初診方將大黃改為制大黃9g
,加白及15g
,減去玄明粉。服6劑后
,胸痛消失
,咳少量稀痰,精神稍疲軟,口干
,舌偏紅
,脈弦。病已漸復(fù)
,繼以沙參清肺湯
,桔梗杏仁煎合蒲黃、白及加減
。調(diào)治月余而愈

11 膽囊炎

患者,男

,39歲
,2004年4月19日初診。發(fā)熱伴右上腹持續(xù)疼痛2天
,刻下見急性痛苦貌
,右上腹疼痛拒按
,納呆惡心
,大便3天未解,舌苔黃燥
,脈弦滑數(shù)
。T38.6℃,血白細胞13.0×109/L
,中性0.82
。B超示膽囊上下徑9 cm,液平段增大
,囊壁增厚
。診斷為急性膽囊炎。治當瀉熱行瘀
,利膽泄?ji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用大黃牡丹湯加味。大黃(后下)
、桃仁
、白芍、川楝子各12g
,玄明粉(沖)9g
,丹皮9g。柴胡
、延胡索各lOg
,苡仁30g,服3劑
。4月22日二診
,大便得通
,腹痛大減,惡心消失
,納食轉(zhuǎn)振
,舌苔薄黃,脈弦滑
,T 36.9℃
。效不更法,擬前方大黃減為9g
,玄明粉減為6g
,加金錢草30g。服6劑后復(fù)診
,癥狀完全消失
。用四逆湯合金鈴子散加減繼服3劑以鞏固療效。

12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

患者

,男
,40歲,1999年9月26日初診
,反復(fù)腹痛
、腹瀉、膿血便10年余
,加重2個月
。10年前,因飲食不潔及受涼后發(fā)病
,每次經(jīng)各種西藥抗炎及中藥治療只能暫時緩解
。2個月前因食瓜果病情加重,經(jīng)某醫(yī)院電子結(jié)腸鏡檢查
,大便細菌培養(yǎng)
,診斷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予柳氮磺胺吡啶等西藥治療癥狀好轉(zhuǎn)
,但停藥后又復(fù)作如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腹痛腹瀉,瀉下痛減
,里急后重
,大便稀薄,夾有膿血
,形體消瘦
,精神不振,舌苔黃膩,脈弦滑略數(shù)
。為濕熱內(nèi)蘊
,腑氣壅阻,氣血凝滯
,化為膿血
。治當瀉熱導(dǎo)滯,調(diào)氣行血
。用大黃牡丹湯加味
。大黃(后下)、桃仁
、黃芩
、木香(后下)、白頭翁
、赤芍
、白芍各12g,丹皮
、玄明粉(沖)各9g
,黃連6g。冬瓜仁30g
。3劑
,每日l劑,水煎分2次服
。9月29日二診,腹痛
、便次和膿血便均減
,苔略黃膩.脈弦滑。續(xù)服5劑后復(fù)診
,膿血便消失
,大便質(zhì)稀,夾有少量黏液
,便前尚有腹痛
,苔薄黃膩,脈弦滑
。用大黃牡丹湯合痛瀉要方加減
,藥用制川軍、桃仁
、木香(后下)
、防風(fēng)、酒白芍、土炒白術(shù)各12g
,丹皮
、陳皮各9g。冬瓜仁30g
,川連6g
。共5劑,10月9日四診
,大便形質(zhì)已轉(zhuǎn)正常
,1天2次左右,腹痛消失
,苔薄黃脈滑
。用香連丸痛瀉要方、香砂六君子丸合方加減
,繼續(xù)調(diào)治2個月而愈
,冬季囑其用當歸生姜羊肉湯鞏固,隨訪未再復(fù)發(fā)

13 急性盆腔炎

患者

,女,29歲
,已婚
,2004年9月3日初診。下腹部疼痛伴白帶量多10余天
。10天前出現(xiàn)兩下腹脹痛伴腰骶部酸痛帶下量多
,質(zhì)濁如膿.發(fā)熱,T 38.6℃
。經(jīng)婦科檢查見陰道黏膜及宮頸充血
,陰道內(nèi)見有膿性分泌物,宮頸舉痛
,兩側(cè)附件增厚
、壓痛。B超示:盆腔內(nèi)有大量炎性滲出
。診斷為急性盆腔炎
。曾予青霉素、頭孢菌素
、甲硝唑等抗炎治療近10天
,發(fā)熱已退,腹痛稍減輕
,但白帶癥狀如前
。轉(zhuǎn)中醫(yī)科治療
。診見:兩下腹脹痛拒按,腰骶部酸痛難受
。帶下量多
,質(zhì)濁如膿,味臭
,大便干結(jié)
,小便黃赤。舌苔黃膩
,脈弦滑數(shù)
。T 37.3℃,血白細胞16.0×109/L
。此乃濕熱濁邪瘀滯之證
。治以瀉熱破瘀,泄?jié)崤拍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用大黃牡丹湯加味
。大黃(后下)、桃仁
、赤芍各12g
。玄明粉(沖)、丹皮各9g
,冬瓜仁
、苡仁、紅藤各30g
,敗醬草20g
。共3劑,每日1劑
,水煎2次服
。9月6日二診,服3劑后現(xiàn)兩下腹隱隱脹痛
,腰骶部稍有酸痛,白帶量明顯減少
,色黃
、質(zhì)尚濁、舌苔薄黃膩
,脈弦滑
。原方減玄明粉,加白芷10g
,服5劑
。9月11日三診
,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均消失,白帶量稍多于正常
,色白
,質(zhì)略濁,舌苔薄黃
,脈滑
。用二診方,將生大黃改為制大黃9g
,服7劑后癥狀消失
,經(jīng)婦科檢查正常。

10 結(jié)語

大黃牡丹湯由大黃

、丹皮
、桃仁、冬瓜仁
、玄明粉組成
。其中大黃蕩滌邪熱,攻消行瘀為主藥
;玄明粉咸寒瀉下瘀熱
,助大黃瀉熱散結(jié)以消瘀腫;桃仁破血散結(jié)
,伍大黃破瘀行血
;牡丹皮涼血活血、化瘀消癰:冬瓜仁排膿泄?ji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共奏瀉熱逐瘀
,泄?jié)嵯[之功。凡屬熱盛夾瘀
,濁邪壅盛者用之
,常在大便得通之時熱勢頓挫,瘀滯得消
。中醫(yī)的精髓是整體觀念
,辨證論治,臨床用大黃牡丹湯隨證加減
,取其泄熱逐瘀
,泄?jié)嵯[之作用,還將應(yīng)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療

參考文獻

[1]霍光旭.大黃牡丹湯治療急性出血性中風(fēng)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

,2005,17(8):316-317.

[2]徐陽平.“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骨傷,2005,18(3):144-145.

[3]任豪.加味大黃牡丹湯治療慢性前列腺炎34例[J].實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臨床雜志

,2003,3(5):47-48.

[4]張文才

,趙華
,牛國地,等.大黃牡丹湯加減治療重型肝炎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
,2003,25(3):10.

[5]喬洪利

,連永紅.大黃牡丹湯灌腸治療急性胰腺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雜志,2003,12(4):326.

[6]張獻偉.大柴胡湯合大黃牡丹湯治療膽石癥31例[J].江蘇中醫(yī)藥

,2003,24(1):20—21.

[7]劉微微

,夏陽.大黃牡丹湯加減治療濕熱瘀阻型慢性盆腔炎臨床觀察52例[J].天津中醫(yī)藥,2008
,25(3):252.

[8]楊超

,周巖,孫曉紅
,等.具有中醫(yī)“熱毒血瘀證”表征的大鼠血液成分和流變學(xué)變化[J].中國比較醫(yī)學(xué)雜志
,2007,17(10):607—612.

[9]戚堅永.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外科急腹癥內(nèi)毒素血癥[J].浙江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5,15(5):267-268.

[10]曹志遙.大黃牡丹湯加減治療混合痔75例療效觀察[J].甘肅中醫(yī)

,2004,17(1):23.

?通里攻下法的臨床應(yīng)用

組法要則:通里攻下法是根據(jù)《素問·至真要大論》「留者攻之」法則

,選用大黃、芒硝
、蘆薈
、番瀉葉、甘遂
、京大戟
、芫花、商陸
、牽牛子等瀉下蕩滌之品
,因勢利導(dǎo),疏導(dǎo)胃腸
,攻泄燥結(jié)
,或蠲飲逐水,促使大便通暢
,實熱
、積飲、蓄水下泄
,恢復(fù)機體正常的通降
、傳導(dǎo)功能,截斷病邪傳化
,杜絕疾病的自然發(fā)展,而收祛疾愈病之效

由于本法的治療范圍甚廣
,應(yīng)用于多種病證
,而病理機制隨證演變,故臨床上選遣本法務(wù)應(yīng)遵循辨證論治精神
,適當配合行氣破結(jié)
、養(yǎng)陰生津、泄熱利濕
、甘緩調(diào)中
、扶正固脫之類,據(jù)證化裁
,以切合病機
,提高療效。綜合其常配用方法有:
1
、配合行氣散結(jié):本法于苦寒通降
,瀉泄蕩實的同時,配合理氣散結(jié)之品
,以泄熱去積
,推陳致新,使瀉下之力倍增
,而成攻下里實之峻劑
,以應(yīng)陽明下行之順,用治燥實內(nèi)結(jié)
,閉塞氣機
,腸腑不通的病理變化。藥選大黃
、芒硝及厚樸
、枳實等,復(fù)方大承氣湯等是其例

2
、配合養(yǎng)陰生津:陽明熱實內(nèi)結(jié),易耗津灼液
,劫奪真陰為虞
,故陽明病的治療,當以顧護陰津為第一要義
。常瀉下與育陰并舉
,藉以達到急下燥結(jié),救津存陰之目的
。常用藥如大黃
、芒硝及生地黃、麥門冬等
,代表方如增液承氣湯等

3
、配合甘緩調(diào)中:本法適用于「飲癖結(jié)積在內(nèi)」,水飲堅結(jié)
,盤踞不去
,故主以芫花、甘遂等「蠲飲破癖」峻藥
,酌佐大棗
、粳米諸甘緩調(diào)中藥物,以緩芫花
、甘遂峻猛蕩下之性
,俾甘養(yǎng)安中,下不傷正
,和調(diào)胃氣
。十棗湯等堪為本法之范例。
4
、配合扶正固脫:虛證用補
,實證用攻,此為常法
。然值邪實久稽
,當下失下,正氣消奪
,腑實猶存之變
,則應(yīng)攻補并進,正邪合治
,以防正元散脫
,始可化險為夷。藥用大黃
、芒硝及紅參
、五味子等,方遵新加黃龍湯等增損化裁

5
、配合溫里助陽:此為通里攻下之變法。蓋稟陽素薄之人
,偶因邪熱入里
,腑實內(nèi)結(jié),而峻下蕩滌
,頻頻雜投
;致正陽漸衰,中寒內(nèi)生,且里結(jié)未去
,邪實猶在
。治療時當于大黃、芒硝等通里瀉下藥中
,酌選辛熱溫里之干姜、附子等
,以暖中蕩寒
,振奮阻氣,溫運行滯
,以通腑結(jié)
,蕩下運陽湯等是其例。
6
、配合清熱瀉火:燥實結(jié)聚
,邪火內(nèi)熾,迫血妄行
,離經(jīng)外溢
,治療時應(yīng)于苦寒瀉下的同時,輔以清熱降火之味
,使里實得去
,火清血止。藥選大黃
、芒硝及黃芩
、黃連等,方守大黃黃連瀉心湯合十灰散等加減變通

7
、配合泄熱利濕:本法適用于濕熱之邪傳入陽明,邪熱復(fù)與胃腸積滯交相蘊蒸
,熱郁中焦
,致肝膽失于疏泄,膽汁外溢
,泛漬肌膚
,發(fā)生身目黃染之變。立法施治當于瀉下通里藥中
,配合清利退黃之品
,使?jié)駸岱e滯由二便而去。常用藥如大黃
、芒硝及茵陳
、梔子等,方宗茵陳蒿湯合梔子柏皮湯等化裁之。
例方舉要
1
、退熱 調(diào)胃承氣湯合大承氣湯
、增液承氣湯、新加黃龍湯
、導(dǎo)赤承氣湯
、枳實導(dǎo)滯湯。
陽明腑實發(fā)熱:調(diào)胃承氣湯(《傷寒論》)合大承氣湯(《傷寒論》)

組成 大黃10~20克
,芒硝(溶服)10~20克,甘草10克
,厚樸 15克
,枳實15克。
加減 加瓜蔞仁10~20克
,山楂10克

腑實陰虧發(fā)熱: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
組成 大黃10克
,芒硝(溶服)10克
,玄參15~30克,麥門冬 15~30克
,生地黃20~30克

陽明腑實,氣陰交損發(fā)熱:新加黃龍湯(《溫病條辨》)

組成 大黃10克
,芒硝(溶服)5~10克,生地黃15~20克
,麥門冬10~15克
,玄參15克,甘草5~10克
,紅參5~10克
,當歸10克,海參(洗凈)2條
,生姜汁(對服)6匙

陽明腑實,小腸熱熾發(fā)熱:導(dǎo)赤承氣湯(《溫病條辨》)

組成 大黃10~20克
,芒硝(溶服)10克,生地黃20克
,黃連 10克
,黃柏10克
,赤芍藥10克。
濕熱積滯
,內(nèi)結(jié)陽明發(fā)熱:枳實導(dǎo)滯湯(《時氏處方學(xué)》)

組成 大黃5~10克,枳實10克
,厚樸10克
,山楂10克,黃連 10克
,黃芩10克
,茯苓10克,建曲10克
,陳皮5克。
2
、止痛 復(fù)方大承氣湯
、甘遂通結(jié)湯、桃仁承氣湯
、大黃牡丹湯
、蕩下運陽湯。
陽明里結(jié)
,胃腸積滯腹痛:復(fù)方大承氣湯(《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急腹癥》)

組成 大黃10~30克,芒硝(溶服)10~20克
,厚樸10~30克
,枳實10~20克,萊菔子30克
,白芍藥15克
,桃仁10克。
邪熱內(nèi)陷
,與痰水互結(jié)腹痛:甘遂通結(jié)湯(天津南開醫(yī)院方)

組成 甘遂(研末,對入藥中)1克
,大黃10~25克
,厚樸15~ 30克,木香10克
,桃仁10克
,川牛膝10克,赤芍15克

用法 每日l劑
,加水適量,分早中晚3次煎服。
邪熱內(nèi)陷
,與瘀積搏結(jié)腹痛:桃仁承氣湯(《溫病條辨》)

組成 大黃10~20克,芒硝(溶服)10~20克
,桃仁10克
,白芍15克,丹皮10克,當歸10克。
腸腑積滯
,氣血腐化腹痛: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組成 大黃10~15克,芒硝(溶服)10克
,丹皮10克,桃仁10克,瓜子(冬瓜仁)15克

加減 加金銀花20克,蒲公英20克
,紅籐20克
,連翹20克。
邪實內(nèi)結(jié)
,陽氣不運腹痛:蕩下運陽湯(自擬方)

組成 大黃10克,芒硝(溶服)5~10克
,萊菔子15克
,山楂 10克,制附子(先煎)5克
,干姜5克
,黨參15克,當歸15克
,炙甘草10克

3、止痙 通腑泄熱方(《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

組成 大黃10~20克
,芒硝(溶服)10~15克,玄參15~20克
,甘草10克

加減 加白芍藥15克,生地黃20~30克

4
、蘇神 牛黃承氣湯
、星蔞承氣湯。
溫病陽明腑實
,熱陷心包神昏:牛黃承氣湯(《溫病條辨》)

組成 安宮牛黃丸2丸,大黃(研末)10克

用法 將安宮牛黃丸以溫開水化開
,調(diào)入大黃末,先服一半
,未效者再服

雜病中腑神昏:星蔞承氣湯(《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
組成 大黃10~15克
,芒硝(溶服)10~15克
,瓜蔞仁15克,瓜蔞皮15克
,膽南星10克
,丹參20克,天竺黃10克

加減 加生地黃30克,竹瀝(對服)20克

5
、平喘 宣白承氣湯(《溫病條辨》)合加味承氣湯(《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
組成 大黃10~15克
,芒硝(溶服)10~15克
,厚樸10克,枳實 10克
,生石膏(先煎)30克
,黃芩10克,杏仁10克
,瓜蔞皮10克
,白芍 10克,葶藶子10克
,桑白皮10克
,甘草10克。
6
、止利 小承氣湯(《傷寒論》)

組成 大黃10~15克,枳實10克
,厚樸10克

加減 加白芍藥15克
,黃連10克,甘草10克
,山楂10克

7、寧血 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合十灰散(《十藥神書》)

組成 大黃10~15克
,黃連10克,黃芩10克
,大薊20克
,小薊 20克,側(cè)柏葉20克
,茜草10克
,白茅根20克,棕櫚皮10克
,丹皮10克
,梔子10克。
加減 加芒硝(溶服)5~10克
,生地黃20~30克
,水牛角(先煎)20克。
8
、退黃 茵陳蒿湯(《傷寒論》)合梔子柏皮湯(《傷寒論》)

組成 大黃10~30克,茵陳30~60克
,梔子10~15克
,黃柏 10~15克,甘草10克

加減 加芒硝(溶服)5~10克
,虎杖15~30克,垂盆草30克

9
、蕩飲 甘遂半夏湯、己椒藶黃丸
、十棗湯

飲留胃腸,有下行欲去之勢:甘遂半夏湯(《金匱要略》)

組成 甘遂5克
,半夏10克,白芍藥10克
,甘草10克
,白蜜30克

用法 每日1劑,加水適量
,先煮甘遂
、半夏、白芍藥
、甘草
,濾液去滓,再入白蜜合煎
,取汁于清晨頓服

飲積腸腑,聚結(jié)成實: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

組成 大黃50克
,葶藶子50克,防己50克
,椒目50克

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1丸
,于飯前以米湯送服,早中晚各服1次

水飲內(nèi)結(jié)
,懸聚胸脅:十棗湯(《金匱要略》)。
組成 甘遂20克
,芫花20克,大戟20克
,大棗10枚

用法 將甘遂、芫花
、大戟共研細末
,每次取藥末1~3克,于清晨空腹用大棗煎湯送服
,日服1次

10、逐水 浚川散(《醫(yī)碥》)

組成 大黃30克
,牽牛子30克,芒硝9克
,甘遂4
、5克
,郁李仁 30克,木香9克

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
,每服0、5~1
、5克
,米湯送服,早晚各服1次

大黃在大承氣湯、大黃附子湯
、大黃牡丹湯
、麻子仁丸中的配伍意義是什么?

大承氣湯峻下熱結(jié)

,治療實熱積滯的陽明腑實證
,方中用大黃瀉熱通便,蕩滌實熱積滯,用大黃配芒硝
,苦寒加咸寒
,相須為用,峻下熱結(jié)而通便。大黃附子湯溫下寒積
,治療冷積便秘實證
,方中用大黃瀉下通便,蕩滌積滯,與附子、細辛相配
,苦寒加辛熱
,且附子、細辛用量大于大黃
,佐制了大黃的苦寒之性
,而瀉下之功猶存,三藥共成溫下之功.乃去性取用之配伍。溫脾湯溫補脾陽
,攻下冷積
,主治脾陽不足,寒積中阻的寒積里實
,方中用辛熱之附子與苦寒之大黃相配
,共奏溫下冷積之功。麻子仁丸潤腸泄熱
,行氣通便
,主治腸胃燥熱
,脾津不足,大便干結(jié)之證
,方中火麻仁潤腸通便
,配大黃以增強通便泄熱,除腸胃燥熱之功

大黃有什么功效與作用?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大黃是中藥里面比較常見的一種

,其實大黃是一種植物
,是一種有很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一般我們在很多瀉下清熱的藥物中會添加看到大黃的成分
,大黃也經(jīng)常被單獨用于一些方劑當中
。那么,一般大黃都有哪些功效與作用以及禁忌呢

【中藥概述】
大黃(又名川軍)為蓼科草本植物掌葉大黃的根
。苦
、寒
。歸脾、胃
、大腸
、肝、心經(jīng)

1.瀉下攻積:用于胃腸實熱積滯
,大便秘結(jié),腹脹腹痛等
,如(傷寒論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千金方溫脾湯)
、(傷寒六書黃龍湯)。
2.瀉火解毒:用于火熱熾盛
,迫血妄行的吐衄等
,如瀉心湯、(金匱要略大黃牡丹皮湯)

3.活血祛瘀:用于多種瘀滯證等
,如復(fù)元活血湯。
4.清泄?jié)駸幔耗軐?dǎo)濕熱從大便而出
。主要用于黃疸
、淋證等
,如茵陳蒿湯、八正散

【藥效鑒別】
本品沉降下行
,走而不守,能蕩滌腸胃實熱積滯
,清瀉血分瘀熱
。借其入血降泄之力,又有活血逐瘀之功
。故為攻積
、瀉火、解毒
、逐瘀的要藥

【臨證應(yīng)用】
1.急性黃疸型肝炎:用生大黃50g,水煎服
,日1次
。小兒輕量;
2.口腔潰瘍
,屬心脾積熱型
,口渴口臭,便秘
。大黃芒硝甘草10g葛根15g
,水煎服。
【藥理作用】
1.大黃蒽醌有瀉下作用
,但此成分受熱分解而失去瀉下作用
,因此不宜煎煮時間過長;
2.有增加血小板
,促進血液凝固作用

3.有促進膽汁分泌而有利膽、排石作用

4.長時間服用
大黃可引起便秘
,其機理與所含鞣質(zhì)有關(guān);5.有抑菌作用

【化學(xué)成分】
含蒽醌衍生物:大黃酸
、大黃素、蘆薈大黃素
、大黃酚等

【用量用法】
3——12g,水煎服,或泡水服
。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易傷正氣,若非實證
,不宜妄用
。經(jīng)期及哺乳期不宜。
【注】
其推陳出新
,有銳不可擋之勢
,古人譽為“將軍”,故名
。西大黃系青海所產(chǎn)的西寧大黃
,表面呈黃棕色,可見菱形的網(wǎng)狀紋理
,故稱“錦文”
。奉為道地藥材。
制川軍:用于瀉下力較緩
,活血作用較好
,多用于血瘀證及不宜峻下者。
酒大黃:苦微辛
,性寒稍平和
。緩和瀉下作用,引藥上行
,用于實熱燥結(jié)
,但可清上焦實熱。
【形態(tài)特征】:
本品呈類圓柱形
、圓錐形
、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長3~17cm
,直徑3~10cm
。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
,殘留的外皮棕褐色
,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zhì)堅實
,有的中心稍松軟
,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
;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根木部發(fā)達
,具放射狀紋理
,形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
。氣清香
,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
,有砂粒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61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中張仲景對胸痹的論述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槐枝灰半兩
。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拌令勻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
,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山楂1錢
,澤瀉1錢
,陳皮8分,甘草3分
,生姜
、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微者
;口渴欲飲,舌上微苔
,有似陰弱者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厚樸1斤
,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麥芽1斤
,山楂1斤
,甘草半斤,黑豆半斤
。制法 : 上為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