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偏方秘方

      天王補心丹加減治療神經(jīng)科
      、精神科雜病的醫(yī)案

      道醫(yī) 2023-06-25 02:29:39

      天王補心丹出自《攝生秘剖》由酸棗仁、柏子仁、麥冬、天冬、五味子

      、黨參、當(dāng)歸、生地黃
      、玄參、丹參
      、茯苓
      、遠志、桔梗組成,具有滋陰清熱
      、養(yǎng)血安神之功效
      ,主治陰虛火擾證[1]。西苑醫(yī)院周紹華教授善用該方
      ,因為抓住了心陰虛這一根本病機
      ,根據(jù)異病同治的宗旨,辨病與辨證結(jié)合的原則
      ,將原方適當(dāng)加減治療神經(jīng)科
      、精神科及內(nèi)科其他雜病,取得滿意療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舉驗案四則如下

      病例[1] 患者,女

      ,67歲
      。2012年6月1日初診:女兒陪同來診并訴說病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咭蜷L期家庭瑣事心情郁悶
      ,睡眠差。舉止反常
      ,經(jīng)常喃喃自語
      ,與家人不能正常溝通,平時不愿吃涼食
      。 曾在北京安定醫(yī)院診斷:精神分裂癥
      ,妄想狀態(tài)。查體:脈沉細
      ,舌紅
      、苔薄黃。 中醫(yī)診斷:癲病
      ,分析長期思慮致心陰虧虛肝氣郁結(jié)
      。治則:養(yǎng)心安神,解郁除煩
      。用天王補心丹加減
      。組方:柏子仁10 g,天冬12 g
      ,麥冬12 g
      ,當(dāng)歸12 g,黨參15 g
      ,丹參30 g
      ,玄參10 g,遠志6 g,茯神30 g
      ,酸棗仁30 g
      ,生地30 g,柴胡10 g
      ,合歡花15 g
      ,五味子6 g,珍珠粉1 g
      ,代代花10 g
      ,凌霄花10 g,蓮子心5 g
      。2012年6月29日二診:女兒訴服藥半月后癥狀好轉(zhuǎn)
      ,但近1周又加重,較多重復(fù)刻板言語
      、心煩不安
      ,時常自言自語,而所說的話家人也聽不明白
      。在6月中旬經(jīng)受刺激后患者又生氣加重
      。臨床診斷:脈沉細,舌苔黃
      ,周老師分析患者心陰不足
      ,合并肝郁氣滯,日久化火生痰
      ,加用疏風(fēng)清熱化痰類藥物:膽南星10 g
      ,石菖蒲 10 g,郁金10 g
      ,法半夏15 g
      ,香附10 g,白芍15 g
      ,白術(shù)15 g
      ,薄荷6 g,蓮子心5 g
      。 2012年 7月13日三診:心煩減輕
      ,與家人溝通改善,睡眠時間及質(zhì)量均有好轉(zhuǎn)
      ,仍有重復(fù)語言
      ,診查:舌紅,舌苔正常
      ,脈弦細
      。治則:養(yǎng)心安神,解郁除煩
      。用天王補心丹加凌霄花
      、代代花、菖蒲
      、膽南星
      、琥珀粉等,組方:柏子仁10 g
      ,天冬12 g
      ,麥冬12 g,當(dāng)歸12 g
      ,黨參15 g
      ,丹參30 g,玄參10 g
      ,遠志6 g
      ,茯神30 g,酸棗仁30 g
      ,生地30 g
      ,代代花10 g,五味子6 g
      ,柴胡10 g
      ,香附10 g,凌霄花10 g
      ,石菖蒲10 g
      ,30 g,膽南星10 g
      ,琥珀粉1.5 g分沖
      。2012年7月20日四診:癥狀減輕,舌紅苔薄
      ,不急躁但愛嘮叨
      。加白梅花等疏肝理氣,處方:北柴胡10 g
      ,香附10 g
      ,石菖蒲10 g,柏子仁10 g
      ,麥冬12 g
      ,凌霄花10 g,代代花10 g
      ,茯神30 g
      ,五味子6 g
      ,太子參15 g,百合30 g
      ,生地30 g
      ,丹參30 g,合歡花15 g
      ,燈芯草3 g
      ,白梅花10 g,酸棗仁30 g
      ,甘草10 g
      。2012年8月3日五診:心煩,失眠等癥狀基本消失
      ,但自言自語還未完全緩解
      ,診查:脈弦細,舌紅
      ,苔薄黃
      。給天王補心丹加化痰類藥。組方:柏子仁12 g
      ,生地30 g
      ,元參10 g,五味子6 g
      ,太子參12 g
      ,丹參30 g,香附10 g
      ,凌霄花10 g
      ,代代花10 g,柴胡10 g
      ,菖蒲10 g
      ,竹茹10 g,棗仁20 g
      ,膽南星10 g
      ,遠志6 g,炙甘草10 g
      。之后患者間斷來診
      ,有時院外抄方,基本用天王補心丹加減
      ,精神癥狀控制滿意
      。一年后未見復(fù)診。

      按:癲病屬于神志失常的疾病

      ,皆因痰迷神竅
      ,神機逆亂而致
      。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
      、沉默癡呆
      、語無倫次、靜而少動為主要表現(xiàn)
      。傳統(tǒng)理論認為與火
      、痰有關(guān)
      ,因七情傷損及心脾肝腎
      ,導(dǎo)致臟腑功能失調(diào)或陰陽失于平衡,進而產(chǎn)生氣滯痰結(jié)
      、火郁
      、血瘀等蒙蔽心竅而引起神志失常,分證論治
      ,常分型如:痰氣郁結(jié)
      、氣虛痰結(jié)、心脾兩虛等
      。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
      ,心主神明[2,3]?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
      ,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鹅`柩?本神》中說:“任物者謂之心”“心藏脈,脈舍神
      ,心氣虛則悲
      ,實則笑不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六節(jié)藏象論》中說:“心者
      ,生之本,神之變也”
      。周紹華教授認為
      ,臟腑失調(diào)或痰火血瘀等最終引起心被蒙蔽,因此心在癲證中起決定作用
      。該患者因家事生氣
      ,氣滯肝郁;另外
      ,心悸失眠
      、精神恍惚
      ,蓋因心神失養(yǎng),心血不足而心神不安
      ,思慮勞神
      ,暗耗心陰、耗傷陰液
      ,加之郁悶不暢
      ,則陰虛基礎(chǔ)上夾熱夾痰,陰虛則陽亢
      ,虛熱內(nèi)生
      ,五心煩熱。大喜過度
      ,耗傷心陰
      ,心陰不足,虛火內(nèi)擾
      、神氣不寧
      ,故見嬉笑不止,舉止失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夺t(yī)學(xué)入門?心》說:“熱則火炎,嬉笑而口糜”
      。 該類患者舌紅苔薄黃
      ,脈細數(shù)。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治療
      ,加玫瑰花
      、代代花以解郁,加膽星
      、橘紅以化痰
      ,加柴胡、菊花以疏肝清熱

      、精神科雜病的醫(yī)案.png" />

      病例[2] 患者,男

      ,38歲
      。2012年6月15日初診:本月有兩次失去記憶,持續(xù)1 s走路時發(fā)作但并未摔倒
      ,無抽搐(原先為癲癇大發(fā)作
      ,1年中犯1次~2次,最近發(fā)作是春節(jié)時犯病
      ,即4個月前)
      ,檢查:舌紅苔薄白
      。西醫(yī)診斷:癲癇,失神發(fā)作
      ,中醫(yī)診斷:癇病
      。治則:養(yǎng)心安神,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柏子仁10 g
      ,麥冬12 g
      ,黑玄參12 g,北沙參10 g
      ,生地30 g
      ,當(dāng)歸12 g,黨參12 g
      ,五味子6 g
      ,蓮子心5 g
      ,棗仁30 g
      ,遠志6 g,黃芩12 g
      ,菖蒲15 g
      ,郁金10 g,全蝎 3 g
      ,天麻10 g
      ,地龍10 g,丹參30 g
      ,珍珠粉1 g分沖
      。2012年7月20日二診:未再出現(xiàn)失去記憶,僅腿顫抖感
      ,睡眠轉(zhuǎn)好
      ,夢減少。診查:舌紅苔薄白
      ,脈弦
      。處方:去沙參、遠志
      ,加杜仲12 g
      ,懷牛膝15 g,僵蠶10 g
      。之后病情一直平穩(wěn)
      ,未再發(fā)作癲癇,繼續(xù)用天王補心丹加清熱化痰類藥
      ,復(fù)診數(shù)月
      ,以天王補心丹為基本方
      ,若舌苔黃加用橘紅、法半夏
      、枳實
      、竹茹,若心煩郁悶加用柴胡解郁
      、蓮子心
      。患者不愿服抗癲癇西藥
      ,即用天王補心丹為主的中草藥湯劑控制了癲癇發(fā)作
      。直至2012年11月19日因加班兩次,患者下午大發(fā)作2次

      按:《醫(yī)碥》中說:癇者

      ,發(fā)則昏不知人,摔倒無知
      ,口噤牙緊
      ,將醒時吐延沫,甚則手足抽搐
      ,口眼相引
      。其中有一部分表現(xiàn)精神活動障礙,突然從工作或睡眠中站起徘徊或出走
      ,在屋內(nèi)走動
      ,挪動?xùn)|西。類似于西醫(yī)中的精神運動發(fā)作類型
      。多有事后遺忘
      ,部分患者有錯覺。癇病的病機中醫(yī)多認為風(fēng)
      、火
      、氣、痰
      ,瘀蒙蔽心竅
      ,壅塞經(jīng)絡(luò),氣機逆亂
      ,癇病愈久
      ,痰濁愈結(jié)愈深,痰濁不除
      ,則癇病反復(fù)發(fā)作[4]
      。因此,癇病中醫(yī)多從肝風(fēng)內(nèi)動,痰濁內(nèi)聚入手治療
      。本例周紹華教授從心治
      ,考慮患者精神障礙、失眠
      、多夢
      、急躁易怒,舌紅
      、苔薄白或薄黃
      ,脈細弦。為心血不足
      ,神不守舍
      ,心陰虛虧。不能安守陽致陽元失守
      ,出現(xiàn)發(fā)作
      。《證治準繩》中說:如驚者
      ,安神丸以平之
      。指出癇病可以安神補心治法。周老師給以天王補心丹滋養(yǎng)心陰
      ,安神養(yǎng)血清熱
      。另加全蝎
      、蜈蚣
      、僵蠶等熄風(fēng)止痙之品。對于部分精神運動性發(fā)作癲癇患者
      ,從心論治取得良好效果

      病例[3]患者,女

      ,31歲
      。2012年11月27日初診:患者于2010年產(chǎn)后因受驚嚇,并生氣出現(xiàn)抑郁
      ,焦慮癥狀
      ,應(yīng)用舍曲林治療至今,因為失眠還間斷用安定類催眠藥
      。自2012年8月開始頭暈
      ,腿軟,胸悶
      ,容易緊張
      ,總是放心不下,并出現(xiàn)了嚴重的失眠,入睡困難
      ,易醒及多夢共存
      。另外,患者辦事失去以往的果斷
      ,提心吊膽
      。容易被激惹,情緒也容易陷入極端
      ,表現(xiàn)過度的恐慌和抑郁不舒
      。檢查:脈沉細稍數(shù),舌淡紅
      ,苔白
      。院外西醫(yī)已明確診斷:焦慮狀態(tài)。中醫(yī)辨證:郁病
      。周老師認為,該患者因日久多慮
      ,暗耗心陰,且氣血運行遲滯
      ,宜從心治
      。治則:養(yǎng)心安神,解郁除煩
      ,用天王補心丹加減
      ,處方:柏子仁10 g,天冬
      、麥冬各10 g
      ,生地15 g,當(dāng)歸12 g
      ,棗仁30 g
      ,黨參15 g,玄參10 g
      ,五味子6 g
      ,遠志6 g,茯神30 g
      ,凌霄花10 g
      ,代代花10 g,柴胡10 g
      ,香附10 g
      ,龍齒30 g,紫石英30 g
      ,浮小麥30 g
      ,大棗10 g
      。2012年12月18日二診:睡眠及情緒均明顯好轉(zhuǎn),夜晚能入睡8 h
      ,白天精神好
      ,和家人交流較好。自訴一周前已經(jīng)停用舍曲林
      ,也未用安定類催眠劑
      ,舌脈與前一致。處方:加柴胡10 g
      ,蓮子心5 g,去掉浮小麥
      、大棗。處方的變化是加強清心除煩
      。 2013年2月19日三診:患者堅持服藥
      ,心情相對較好,但有時入睡困難
      ,無口苦
      ,耳鳴,有時燥熱
      。檢查:脈沉細數(shù)
      ,舌尖紅,苔薄黃
      。處方:加夜交藤30 g
      ,合歡皮30 g,炒梔子10 g
      ,石菖蒲10 g
      ,去掉凌霄花、代代花
      、紫石英
      。之后患者只服中藥,心情
      ,睡眠保持較好,半年后失訪

      按:心正常時

      ,精神充沛,意識清楚
      ,思維不亂
      ;反之在心主神志的功能障礙時,則有心煩失眠
      ,多夢健忘
      ,心神不安等[5]。患者因長期思慮
      、驚恐等導(dǎo)致心陰虧乏
      ,心失濡養(yǎng);虛熱擾心
      、心神不守
      ,則心煩、失眠
      、多夢
      。悸煩不寧、失眠多夢為辨證要點
      。傳統(tǒng)認為:情志所傷
      ,肝氣郁結(jié),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
      ,主要是肝
      、脾、心臟受累以及氣血失調(diào)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杜R證指南醫(yī)案?郁》提出的治法有:疏肝理氣、苦辛通降
      、平肝熄風(fēng)
      、清心瀉火、益氣養(yǎng)陰等法
      。并指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關(guān)于心受累的發(fā)病病機為:郁悶心情、緊張久之
      、傷心神
      、心陰虧虛,從而引起郁證
      。另外
      ,心火亢盛也是致郁的原因。心陰虛的臨床主證為:五心煩熱
      、盜汗
      、口咽干燥、舌紅少津
      。治則為滋陰養(yǎng)血
      ,補心安神。周老師善用天王補心丹
      ,方中生地滋陰養(yǎng)血
      ,天冬
      、麥冬滋陰清熱,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
      ,當(dāng)歸補血潤燥
      ,黨參補氣,氣旺則陰血滋生
      ,五味子益氣斂陰
      ,茯神、遠志養(yǎng)心安神
      ,交通心腎
      ,玄參滋陰降火,丹參清心活血
      ,桔梗載藥上行
      。另加香附、玫瑰花
      、凌霄花以疏肝解郁
      。且三藥多走血分,理氣而不傷陰
      ,合上方共用
      ,以滋陰養(yǎng)血,補心安神為主
      ,兼可疏肝解郁
      ,降火寧神、交通心腎[6
      ,7]
      ,陰虛夾熱并用膽南星、梔子等
      ,其立足點是“所以任物者心也”
      。因此,一部分廣泛性焦慮的治療需要養(yǎng)心陰
      、安心神

      病例[4]患者,女

      ,85歲
      。2012年8月24日初診:患者訴心慌、胸悶
      、憋氣。心電圖見頻發(fā)三聯(lián)律
      。查體:代脈
      ,舌紅苔少
      ,右根部有剝脫。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心律不齊
      ,三聯(lián)律;中醫(yī)診斷:心悸
      。治則:養(yǎng)心安神
      ,佐以補腎填髓,處方:柏子仁15 g
      ,天冬
      、麥冬各12 g,黨參15 g
      ,玄參10 g
      ,五味子6 g,覆盆子10 g
      ,枸杞子12 g
      ,女貞子10 g,當(dāng)歸12 g
      ,紅花10 g
      ,生地30 g,丹參15 g
      ,炒棗仁30 g
      ,夜交藤15 g,生黃芪15 g
      ,茯神15 g
      。2012年11月23日二診:心悸感減輕,近8 d出汗多(但雙腳無汗)全身大關(guān)節(jié)竄疼
      ,自訴腳心冒冷氣
      ,近2 d夜尿次數(shù)多,大便次數(shù)為2次(平素為日1次)
      ,但不稀
      。查心電圖有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5次/min~6次/min
      。周老師考慮年其老氣血俱衰
      ,加用補血活血及補氣斂陰藥物。處方:柏子仁10 g
      ,天冬12 g
      ,麥冬12 g,生地15 g
      ,玄參10 g
      ,丹參30 g
      ,當(dāng)歸12 g,川芎10 g
      ,阿膠10 g
      ,三七粉3 g,五味子6 g
      ,黃精30 g
      ,炙黃芪30 g,桂枝6 g
      ,赤芍10 g
      ,炙甘草10 g,酸棗仁15 g
      ,牡丹皮10 g
      ,醋香附10 g,西洋參10 g
      。2012年12月25日三診:患者訴夜里00:00以后易出汗
      ,易心慌,白天心臟感覺無不適
      ,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未發(fā)現(xiàn)心律不齊
      ,僅有多導(dǎo)聯(lián)ST段壓低和T波低平。檢查:舌紅
      ,苔薄白
      ,無剝脫。脈診:結(jié)脈
      。處方:生曬參10 g
      ,天冬12 g,麥冬12 g
      ,五味子6 g
      ,炙黃芩30 g,丹參30 g
      ,當(dāng)歸12 g
      ,川芎10 g,桂枝10 g
      ,片姜黃10 g
      ,柏子仁10 g,赤芍10 g
      ,三七粉3 g(沖服)
      ,降香10 g,生地30 g,阿膠10 g
      ,合歡花15 g
      ,玫瑰花10 g
      ,酸棗仁30 g
      ,代代花10 g,生姜3片(自備)
      。2013年1月18日四診:無不適感
      。但心率快時排不出尿,另有全身大關(guān)節(jié)疼
      。檢查:脈沉弦
      ,無結(jié)代,舌稍紅
      ,苔薄白
      ,無剝脫。加用搜風(fēng)通經(jīng)絡(luò)藥
      。處方:生曬參10 g
      ,麥冬12 g,五味子6 g
      ,炙黃芩30 g
      ,丹參30 g,當(dāng)歸12 g
      ,川芎10 g
      ,赤芍10 g,三七粉3 g(沖服)
      、熟地15 g
      ,阿膠10 g,桂枝10 g
      ,尋骨風(fēng)10 g
      ,千年健10 g,老鸛草10 g
      ,細辛3 g
      ,柏子仁10 g,香附10 g
      ,柴胡10 g
      ,酸棗仁30 g。之后患者抄方繼用天王補心丹
      ,隨證加減
      。隨訪1年,心律不齊很少發(fā)作
      ,患者自覺良好

      按:因心主血脈

      ,是指心有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的作用。這里主要是心氣的推動作用
      。所以心氣的強弱
      ,對主血脈及血液的運行有密切關(guān)系,同時也從脈搏上反映出來
      。若心氣不足
      ,推動無力,則血脈運行不暢
      ,可見心悸
      、脈細無力,甚至節(jié)律不整
      ,脈結(jié)代[5]
      。思慮過度或勞累過極,均可導(dǎo)致心陰虛
      ,并出現(xiàn)心氣虛
      、心血虛,因此出現(xiàn)心律不齊[8,9]
      。周紹華教授用天王補心丹基礎(chǔ)上
      ,合生脈飲或四物湯,因為辨證精準
      ,臨床上屢收良效
      。周老師還善用黃精平補陰陽,共補氣血
      ,伴驚恐不安者佐以紫石英
      、龍齒
      ,伴氣郁不暢者,佐以柴胡、香附等
      ,抓住主證
      ,不忘兼證
      ,每收奇效

      參考文獻:

      [1]李志平.天王補心丹新用[J].新中醫(yī),2008,40(9):94.

      [2]田德祿.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1:165171.

      [3]徐雅

      ,李澎濤,李衛(wèi)紅
      ,等.再論“心主神明”與“腦主神明”[J].中醫(yī)雜志
      ,2009,50(3):268270.

      [4]曹洪欣.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1:4244.

      [5]印會河.中醫(yī)學(xué)基礎(chǔ)講稿[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9:3235.

      [6]黃小容.天王補心丹加味治療失眠為主焦慮癥[J].世界中醫(yī)藥

      ,2012,7(6):521522.

      [7]秦東平.天王補心丹加減治療中風(fēng)后焦慮癥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

      ,2010
      ,32(8):11611162.

      [8]任仲軍.天王補心丹加減治療頑固性室性早搏[J].陜西中醫(yī),2005

      ,26(2):115116.

      [9]葛少勇.天王補心丹配合西藥治療心律失常35例[J].陜西中醫(yī)

      ,2004,25(7):589590.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62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用枳實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川升麻揩齒散
      加味地黃丸
      加味地黃丸《古今醫(yī)統(tǒng)》卷九十:加味地黃丸處方 : 熟地黃(煮爛,搗)120克 山茱萸肉 山藥各60克 澤瀉30克 牡丹皮 白茯苓各15克 鹿茸(酥炙)牛膝各6克制法 : 上藥為末
      ,面糊丸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
      ,干葛1錢
      ,山楂1錢,澤瀉1錢
      ,陳皮8分
      ,甘草3分,生姜
      、大棗
      。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
      固衛(wèi)御風(fēng)湯
      大效五丁飲子
      處方 : 白豆蔻5個(每個分作5塊)
      ,生姜(切如皂子大)25塊
      ,京棗5個(每個分5塊),半夏25個
      ,甘草5寸(每寸分作5塊)
      偏方秘方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