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補心丹出自《攝生秘剖》由酸棗仁、柏子仁、麥冬、天冬、五味子
、黨參、當(dāng)歸、生地黃
、玄參、丹參
、茯苓
、遠志、桔梗組成,具有滋陰清熱
、養(yǎng)血安神之功效
,主治陰虛火擾證[1]。西苑醫(yī)院周紹華教授善用該方
,因為抓住了心陰虛這一根本病機
,根據(jù)異病同治的宗旨,辨病與辨證結(jié)合的原則
,將原方適當(dāng)加減治療神經(jīng)科
、精神科及內(nèi)科其他雜病,取得滿意療效?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舉驗案四則如下
。
病例[1] 患者,女
,67歲
。2012年6月1日初診:女兒陪同來診并訴說病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颊咭蜷L期家庭瑣事心情郁悶
,睡眠差。舉止反常
,經(jīng)常喃喃自語
,與家人不能正常溝通,平時不愿吃涼食
。 曾在北京安定醫(yī)院診斷:精神分裂癥
,妄想狀態(tài)。查體:脈沉細
,舌紅
、苔薄黃。 中醫(yī)診斷:癲病
,分析長期思慮致心陰虧虛肝氣郁結(jié)
。治則:養(yǎng)心安神,解郁除煩
。用天王補心丹加減
。組方:柏子仁10 g,天冬12 g
,麥冬12 g
,當(dāng)歸12 g,黨參15 g
,丹參30 g
,玄參10 g,遠志6 g,茯神30 g
,酸棗仁30 g
,生地30 g,柴胡10 g
,合歡花15 g
,五味子6 g,珍珠粉1 g
,代代花10 g
,凌霄花10 g,蓮子心5 g
。2012年6月29日二診:女兒訴服藥半月后癥狀好轉(zhuǎn)
,但近1周又加重,較多重復(fù)刻板言語
、心煩不安
,時常自言自語,而所說的話家人也聽不明白
。在6月中旬經(jīng)受刺激后患者又生氣加重
。臨床診斷:脈沉細,舌苔黃
,周老師分析患者心陰不足
,合并肝郁氣滯,日久化火生痰
,加用疏風(fēng)清熱化痰類藥物:膽南星10 g
,石菖蒲 10 g,郁金10 g
,法半夏15 g
,香附10 g,白芍15 g
,白術(shù)15 g
,薄荷6 g,蓮子心5 g
。 2012年 7月13日三診:心煩減輕
,與家人溝通改善,睡眠時間及質(zhì)量均有好轉(zhuǎn)
,仍有重復(fù)語言
,診查:舌紅,舌苔正常
,脈弦細
。治則:養(yǎng)心安神,解郁除煩
。用天王補心丹加凌霄花
、代代花、菖蒲
、膽南星
、琥珀粉等,組方:柏子仁10 g
,天冬12 g
,麥冬12 g,當(dāng)歸12 g
,黨參15 g
,丹參30 g,玄參10 g
,遠志6 g
,茯神30 g,酸棗仁30 g
,生地30 g
,代代花10 g,五味子6 g
,柴胡10 g
,香附10 g,凌霄花10 g
,石菖蒲10 g
,30 g,膽南星10 g
,琥珀粉1.5 g分沖
。2012年7月20日四診:癥狀減輕,舌紅苔薄
,不急躁但愛嘮叨
。加白梅花等疏肝理氣,處方:北柴胡10 g
,香附10 g
,石菖蒲10 g,柏子仁10 g
,麥冬12 g
,凌霄花10 g,代代花10 g
,茯神30 g
,五味子6 g
,太子參15 g,百合30 g
,生地30 g
,丹參30 g,合歡花15 g
,燈芯草3 g
,白梅花10 g,酸棗仁30 g
,甘草10 g
。2012年8月3日五診:心煩,失眠等癥狀基本消失
,但自言自語還未完全緩解
,診查:脈弦細,舌紅
,苔薄黃
。給天王補心丹加化痰類藥。組方:柏子仁12 g
,生地30 g
,元參10 g,五味子6 g
,太子參12 g
,丹參30 g,香附10 g
,凌霄花10 g
,代代花10 g,柴胡10 g
,菖蒲10 g
,竹茹10 g,棗仁20 g
,膽南星10 g
,遠志6 g,炙甘草10 g
。之后患者間斷來診
,有時院外抄方,基本用天王補心丹加減
,精神癥狀控制滿意
。一年后未見復(fù)診。
按:癲病屬于神志失常的疾病
,皆因痰迷神竅
,神機逆亂而致
。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
、沉默癡呆
、語無倫次、靜而少動為主要表現(xiàn)
。傳統(tǒng)理論認為與火
、痰有關(guān)
,因七情傷損及心脾肝腎
,導(dǎo)致臟腑功能失調(diào)或陰陽失于平衡,進而產(chǎn)生氣滯痰結(jié)
、火郁
、血瘀等蒙蔽心竅而引起神志失常,分證論治
,常分型如:痰氣郁結(jié)
、氣虛痰結(jié)、心脾兩虛等
。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
,心主神明[2,3]?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
,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鹅`柩?本神》中說:“任物者謂之心”“心藏脈,脈舍神
,心氣虛則悲
,實則笑不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六節(jié)藏象論》中說:“心者
,生之本,神之變也”
。周紹華教授認為
,臟腑失調(diào)或痰火血瘀等最終引起心被蒙蔽,因此心在癲證中起決定作用
。該患者因家事生氣
,氣滯肝郁;另外
,心悸失眠
、精神恍惚
,蓋因心神失養(yǎng),心血不足而心神不安
,思慮勞神
,暗耗心陰、耗傷陰液
,加之郁悶不暢
,則陰虛基礎(chǔ)上夾熱夾痰,陰虛則陽亢
,虛熱內(nèi)生
,五心煩熱。大喜過度
,耗傷心陰
,心陰不足,虛火內(nèi)擾
、神氣不寧
,故見嬉笑不止,舉止失常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夺t(yī)學(xué)入門?心》說:“熱則火炎,嬉笑而口糜”
。 該類患者舌紅苔薄黃
,脈細數(shù)。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治療
,加玫瑰花
、代代花以解郁,加膽星
、橘紅以化痰
,加柴胡、菊花以疏肝清熱
。
、精神科雜病的醫(yī)案.png" />
病例[2] 患者,男
,38歲
。2012年6月15日初診:本月有兩次失去記憶,持續(xù)1 s走路時發(fā)作但并未摔倒
,無抽搐(原先為癲癇大發(fā)作
,1年中犯1次~2次,最近發(fā)作是春節(jié)時犯病
,即4個月前)
,檢查:舌紅苔薄白
。西醫(yī)診斷:癲癇,失神發(fā)作
,中醫(yī)診斷:癇病
。治則:養(yǎng)心安神,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柏子仁10 g
,麥冬12 g
,黑玄參12 g,北沙參10 g
,生地30 g
,當(dāng)歸12 g,黨參12 g
,五味子6 g
,蓮子心5 g
,棗仁30 g
,遠志6 g,黃芩12 g
,菖蒲15 g
,郁金10 g,全蝎 3 g
,天麻10 g
,地龍10 g,丹參30 g
,珍珠粉1 g分沖
。2012年7月20日二診:未再出現(xiàn)失去記憶,僅腿顫抖感
,睡眠轉(zhuǎn)好
,夢減少。診查:舌紅苔薄白
,脈弦
。處方:去沙參、遠志
,加杜仲12 g
,懷牛膝15 g,僵蠶10 g
。之后病情一直平穩(wěn)
,未再發(fā)作癲癇,繼續(xù)用天王補心丹加清熱化痰類藥
,復(fù)診數(shù)月
,以天王補心丹為基本方
,若舌苔黃加用橘紅、法半夏
、枳實
、竹茹,若心煩郁悶加用柴胡解郁
、蓮子心
。患者不愿服抗癲癇西藥
,即用天王補心丹為主的中草藥湯劑控制了癲癇發(fā)作
。直至2012年11月19日因加班兩次,患者下午大發(fā)作2次
。
按:《醫(yī)碥》中說:癇者
,發(fā)則昏不知人,摔倒無知
,口噤牙緊
,將醒時吐延沫,甚則手足抽搐
,口眼相引
。其中有一部分表現(xiàn)精神活動障礙,突然從工作或睡眠中站起徘徊或出走
,在屋內(nèi)走動
,挪動?xùn)|西。類似于西醫(yī)中的精神運動發(fā)作類型
。多有事后遺忘
,部分患者有錯覺。癇病的病機中醫(yī)多認為風(fēng)
、火
、氣、痰
,瘀蒙蔽心竅
,壅塞經(jīng)絡(luò),氣機逆亂
,癇病愈久
,痰濁愈結(jié)愈深,痰濁不除
,則癇病反復(fù)發(fā)作[4]
。因此,癇病中醫(yī)多從肝風(fēng)內(nèi)動,痰濁內(nèi)聚入手治療
。本例周紹華教授從心治
,考慮患者精神障礙、失眠
、多夢
、急躁易怒,舌紅
、苔薄白或薄黃
,脈細弦。為心血不足
,神不守舍
,心陰虛虧。不能安守陽致陽元失守
,出現(xiàn)發(fā)作
。《證治準繩》中說:如驚者
,安神丸以平之
。指出癇病可以安神補心治法。周老師給以天王補心丹滋養(yǎng)心陰
,安神養(yǎng)血清熱
。另加全蝎
、蜈蚣
、僵蠶等熄風(fēng)止痙之品。對于部分精神運動性發(fā)作癲癇患者
,從心論治取得良好效果
。
病例[3]患者,女
,31歲
。2012年11月27日初診:患者于2010年產(chǎn)后因受驚嚇,并生氣出現(xiàn)抑郁
,焦慮癥狀
,應(yīng)用舍曲林治療至今,因為失眠還間斷用安定類催眠藥
。自2012年8月開始頭暈
,腿軟,胸悶
,容易緊張
,總是放心不下,并出現(xiàn)了嚴重的失眠,入睡困難
,易醒及多夢共存
。另外,患者辦事失去以往的果斷
,提心吊膽
。容易被激惹,情緒也容易陷入極端
,表現(xiàn)過度的恐慌和抑郁不舒
。檢查:脈沉細稍數(shù),舌淡紅
,苔白
。院外西醫(yī)已明確診斷:焦慮狀態(tài)。中醫(yī)辨證:郁病
。周老師認為,該患者因日久多慮
,暗耗心陰,且氣血運行遲滯
,宜從心治
。治則:養(yǎng)心安神,解郁除煩
,用天王補心丹加減
,處方:柏子仁10 g,天冬
、麥冬各10 g
,生地15 g,當(dāng)歸12 g
,棗仁30 g
,黨參15 g,玄參10 g
,五味子6 g
,遠志6 g,茯神30 g
,凌霄花10 g
,代代花10 g,柴胡10 g
,香附10 g
,龍齒30 g,紫石英30 g
,浮小麥30 g
,大棗10 g
。2012年12月18日二診:睡眠及情緒均明顯好轉(zhuǎn),夜晚能入睡8 h
,白天精神好
,和家人交流較好。自訴一周前已經(jīng)停用舍曲林
,也未用安定類催眠劑
,舌脈與前一致。處方:加柴胡10 g
,蓮子心5 g,去掉浮小麥
、大棗。處方的變化是加強清心除煩
。 2013年2月19日三診:患者堅持服藥
,心情相對較好,但有時入睡困難
,無口苦
,耳鳴,有時燥熱
。檢查:脈沉細數(shù)
,舌尖紅,苔薄黃
。處方:加夜交藤30 g
,合歡皮30 g,炒梔子10 g
,石菖蒲10 g
,去掉凌霄花、代代花
、紫石英
。之后患者只服中藥,心情
,睡眠保持較好,半年后失訪
。
按:心正常時
,精神充沛,意識清楚
,思維不亂
;反之在心主神志的功能障礙時,則有心煩失眠
,多夢健忘
,心神不安等[5]。患者因長期思慮
、驚恐等導(dǎo)致心陰虧乏
,心失濡養(yǎng);虛熱擾心
、心神不守
,則心煩、失眠
、多夢
。悸煩不寧、失眠多夢為辨證要點
。傳統(tǒng)認為:情志所傷
,肝氣郁結(jié),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
,主要是肝
、脾、心臟受累以及氣血失調(diào)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杜R證指南醫(yī)案?郁》提出的治法有:疏肝理氣、苦辛通降
、平肝熄風(fēng)
、清心瀉火、益氣養(yǎng)陰等法
。并指出“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關(guān)于心受累的發(fā)病病機為:郁悶心情、緊張久之
、傷心神
、心陰虧虛,從而引起郁證
。另外
,心火亢盛也是致郁的原因。心陰虛的臨床主證為:五心煩熱
、盜汗
、口咽干燥、舌紅少津
。治則為滋陰養(yǎng)血
,補心安神。周老師善用天王補心丹
,方中生地滋陰養(yǎng)血
,天冬
、麥冬滋陰清熱,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
,當(dāng)歸補血潤燥
,黨參補氣,氣旺則陰血滋生
,五味子益氣斂陰
,茯神、遠志養(yǎng)心安神
,交通心腎
,玄參滋陰降火,丹參清心活血
,桔梗載藥上行
。另加香附、玫瑰花
、凌霄花以疏肝解郁
。且三藥多走血分,理氣而不傷陰
,合上方共用
,以滋陰養(yǎng)血,補心安神為主
,兼可疏肝解郁
,降火寧神、交通心腎[6
,7]
,陰虛夾熱并用膽南星、梔子等
,其立足點是“所以任物者心也”
。因此,一部分廣泛性焦慮的治療需要養(yǎng)心陰
、安心神
。
病例[4]患者,女
,85歲
。2012年8月24日初診:患者訴心慌、胸悶
、憋氣。心電圖見頻發(fā)三聯(lián)律
。查體:代脈
,舌紅苔少
,右根部有剝脫。西醫(yī)診斷:冠心病
,心律不齊
,三聯(lián)律;中醫(yī)診斷:心悸
。治則:養(yǎng)心安神
,佐以補腎填髓,處方:柏子仁15 g
,天冬
、麥冬各12 g,黨參15 g
,玄參10 g
,五味子6 g,覆盆子10 g
,枸杞子12 g
,女貞子10 g,當(dāng)歸12 g
,紅花10 g
,生地30 g,丹參15 g
,炒棗仁30 g
,夜交藤15 g,生黃芪15 g
,茯神15 g
。2012年11月23日二診:心悸感減輕,近8 d出汗多(但雙腳無汗)全身大關(guān)節(jié)竄疼
,自訴腳心冒冷氣
,近2 d夜尿次數(shù)多,大便次數(shù)為2次(平素為日1次)
,但不稀
。查心電圖有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5次/min~6次/min
。周老師考慮年其老氣血俱衰
,加用補血活血及補氣斂陰藥物。處方:柏子仁10 g
,天冬12 g
,麥冬12 g,生地15 g
,玄參10 g
,丹參30 g
,當(dāng)歸12 g,川芎10 g
,阿膠10 g
,三七粉3 g,五味子6 g
,黃精30 g
,炙黃芪30 g,桂枝6 g
,赤芍10 g
,炙甘草10 g,酸棗仁15 g
,牡丹皮10 g
,醋香附10 g,西洋參10 g
。2012年12月25日三診:患者訴夜里00:00以后易出汗
,易心慌,白天心臟感覺無不適
,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未發(fā)現(xiàn)心律不齊
,僅有多導(dǎo)聯(lián)ST段壓低和T波低平。檢查:舌紅
,苔薄白
,無剝脫。脈診:結(jié)脈
。處方:生曬參10 g
,天冬12 g,麥冬12 g
,五味子6 g
,炙黃芩30 g,丹參30 g
,當(dāng)歸12 g
,川芎10 g,桂枝10 g
,片姜黃10 g
,柏子仁10 g,赤芍10 g
,三七粉3 g(沖服)
,降香10 g,生地30 g,阿膠10 g
,合歡花15 g
,玫瑰花10 g
,酸棗仁30 g
,代代花10 g,生姜3片(自備)
。2013年1月18日四診:無不適感
。但心率快時排不出尿,另有全身大關(guān)節(jié)疼
。檢查:脈沉弦
,無結(jié)代,舌稍紅
,苔薄白
,無剝脫。加用搜風(fēng)通經(jīng)絡(luò)藥
。處方:生曬參10 g
,麥冬12 g,五味子6 g
,炙黃芩30 g
,丹參30 g,當(dāng)歸12 g
,川芎10 g
,赤芍10 g,三七粉3 g(沖服)
、熟地15 g
,阿膠10 g,桂枝10 g
,尋骨風(fēng)10 g
,千年健10 g,老鸛草10 g
,細辛3 g
,柏子仁10 g,香附10 g
,柴胡10 g
,酸棗仁30 g。之后患者抄方繼用天王補心丹
,隨證加減
。隨訪1年,心律不齊很少發(fā)作
,患者自覺良好
。
按:因心主血脈
,是指心有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的作用。這里主要是心氣的推動作用
。所以心氣的強弱
,對主血脈及血液的運行有密切關(guān)系,同時也從脈搏上反映出來
。若心氣不足
,推動無力,則血脈運行不暢
,可見心悸
、脈細無力,甚至節(jié)律不整
,脈結(jié)代[5]
。思慮過度或勞累過極,均可導(dǎo)致心陰虛
,并出現(xiàn)心氣虛
、心血虛,因此出現(xiàn)心律不齊[8,9]
。周紹華教授用天王補心丹基礎(chǔ)上
,合生脈飲或四物湯,因為辨證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