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1 淡竹葉的簡介2 淡竹葉的功效與作用3 淡竹葉的食用方法3.1 淡竹葉的配伍應用3.2 淡竹葉的常用配方3.3 淡竹葉的營養(yǎng)價值4 中藥材淡竹葉的鑒定5 淡竹葉的副作用5.1 淡竹葉和竹葉的區(qū)別
淡竹葉的簡介淡竹葉屬禾本科植物
淡竹葉的須根中部可膨大為紡綞形肉質塊根
葉披針形
生于山坡林下陰濕處
。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區(qū)。根藥用
,有清涼,解熱、利尿及催產之效。主治:胸中疾熱
、咳逆上氣、吐血、熱毒風、止消渴形態(tài)特征
淡竹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須根在中部膨大呈紡錘形的小塊根。稈直立
葉鞘平滑或外側邊緣具纖毛,葉舌質硬
,長0.5~1毫米,褐色,背有糙毛,葉片披針形,長6~20厘米,寬1.5~2.5厘米,具橫脈,有時被柔毛或疣基小刺毛,基部收窄成柄狀。圓錐花序長12~25厘米,分枝斜升或開展
,長5~10厘米,小穗線狀披針形,長7~12毫米,寬1.5~2毫米,具極短柄,穎頂端鈍,具5脈,邊緣膜質,第一穎長3~4.5毫米,第二穎長4.5-5毫米,第一外秤長5~6.5毫米,寬約3毫米,具7脈,頂端具尖頭,內稃較短,其后具長約3毫米的小穗軸,不育外稃向上漸狹小,互相密集包卷,頂端具長約1.5毫米的短芒,雄蕊2枚。穎果長橢圓形
。花果期6~10月。生長環(huán)境
生于山坡
、林地或林緣、道旁蔽蔭處。淡竹葉耐貧瘠,喜溫暖濕潤
,耐陰亦稍耐陽,在陽光過強的環(huán)境中,則生長不良,常表現(xiàn)為植株低矮、分蘗力降低、葉色發(fā)干偏黃等,觀賞價值降低。其栽培用土以肥沃
、透水性好的黃壤土、菜園土為宜。地植可選擇通風好
、無直射光的林中樹下等遮陰處。盆栽可置于室內或陽光直射不到的陽臺等處擺放
淡竹葉生長旺盛
地理分布
產江蘇、安徽
印度、斯里蘭卡
、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島及日本均有分布。化學成分
根莖含蘆竹素及白茅素
。另謂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機酸、糖類。竹葉中含有大量的黃酮類化合物和生物活性多糖及其它有效成分
竹葉中所含的功能因子主要是黃酮糖苷和香豆素類內酯
其有效成的含量和生物活性均與銀杏葉具有可比性
竹葉提取物具有優(yōu)良的抗自由基
莖、葉含三萜化合物:蘆竹素(Arundoin)
另謂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
葉和莖含蘆竹素(arundoin)
民間傳說
相傳
兵分二路
猛張飛急攻不下后,便指使軍士在陣前罵陣
諸葛亮聞知后,便派人送來了50甕佳釀
酒抬到了陣前
淡竹葉的功效與作用性味
甘淡
《綱目》:甘,寒
《生草藥性備要》:味甜辛淡
歸經
《本草再新》:入心
《本草撮要》:入手少陰
功效主治
清心火,除煩熱
《綱目》:去煩熱
,利小便,清心。《生草藥性備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
,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濁,退熱《握靈本草》:去胃熱
《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
《草木便方》:消痰
《分類草藥性》:治咳嗽氣喘
,眼捕。《現(xiàn)代實用中藥》:清涼解熱,利尿
。治熱病口渴,小便澀痛,煩熱不寐,牙齦腫痛,口腔炎。《廣西中藥志》:治鼻衄
利尿通淋
用于小便短赤澀痛、口舌生瘡等
,常與生地、木通等同用,或與燈心草、車前子等同用。清心除煩
用于熱病后煩熱口渴
,可與石膏、知母、太子參等同用。用于小兒心熱夜啼
,常與鉤藤、薄荷、蟬蛻用于口糜舌瘡
淡竹葉的作用有哪些
利尿作用
臨床應用證明,淡竹葉的利尿作用較弱
,但能明顯增加尿中氯化鈉的含量。抑菌作用
該品水煎劑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抗腫瘤作用
淡竹葉粗提取物對s
、喜。的抑制率為43.1%一45.6%
,但對宮頸癌一14和淋巴肉瘤一1腹水型無抑制作用。增強免疫力
并具有顯著的免疫增強作用。
能提高人體對不良環(huán)境和疾病的抵抗力
。解熱作用
用15%酵母混懸液皮下注射引起大鼠人工發(fā)熱。
用淡竹葉水浸膏灌胃有解熱作用
,對用大腸桿菌皮下注射引起的貓和家兔發(fā)熱,淡竹葉亦有解熱作用。每2g/kg淡竹葉的解熱效價相當于33mg/kg非那西汀(phenacetin)的0.83倍
。淡竹葉的解熱有效成分能溶于水及稀鹽酸
防衰老
葉中還含有豐富的葉綠素
其它作用
竹葉提取有效成分后的殘渣,因其仍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多糖
可以直接用于禽畜飼料的生產,竹葉提取物是近年來新開發(fā)的一種生物黃酮類保健營養(yǎng)素
降血脂和血膽固醇
能提高人體對不良環(huán)境和疾病的抵抗力
,還具有良好的水熱穩(wěn)定性、抗氧化穩(wěn)定性和獨特的竹葉清香研究表明
淡竹葉不含任何有害成分和抗營養(yǎng)因子
淡竹葉的食用方法1
材料
取淡竹葉適量,將竹葉曬干
做法
每次取10克,用開水沖泡
功效
本品具清涼解暑,利尿除煩之功效
適宜于夏季解暑熱之用,作為口腔潰瘍
還可用于內熱重
2
材料
取淡竹葉、白茅根各10克
做法
先將淡竹葉、白茅根洗凈切碎
功效
本品具清熱
適宜于急性腎炎、急性腎盂腎炎尿血患者服用
3、竹水湯
材料
人參
做法
水煎服
4
材料
淡竹葉、生地黃
做法
水煎服,每日1劑
5
用料
淡竹葉30克
制作
(1)淡竹葉洗凈,加水煎湯
(2)粳米洗凈
溫服
,每日早晚各1次。注意
此粥清熱利尿通淋
,適用于熱病心煩、不寐,小便短赤澀痛,口舌生瘡等癥。6
、淡竹葉酒用料
淡竹葉3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1)淡竹葉洗凈,剪成長約2厘米的節(jié)
,紗布袋包扎好后,置于酒罐中。(2)將白酒倒入酒罐
,加蓋密封,浸泡3天后即可飲用。每次1小盅。注意
此酒疏風熱
、暢心神,風濕熱痹、關節(jié)熱痛7、竹葉豆腐湯
用料
淡竹葉15克
制作
(1)淡竹葉洗凈
,加水100毫升,煮25分鐘,過濾取汁,備用,豆腐洗凈,切為4厘米見方的塊。(2)淡竹葉藥汁
、豆腐塊同入鍋中,再加適量清水,大火燒沸,改小火煮20-30分鐘,加入白糖,待糖均勻溶化即可。注意
此湯清熱
、解毒、明目。特別適合結膜炎患者食用。8
、豆葉茅根粥用料
赤小豆30克,竹葉
、白茅根各15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制作
將竹葉
、白茅根水煎取汁,加赤小豆、粳米煮粥注意
此粥清熱利濕
竹葉體輕氣薄,味甘而淡
,氣寒而涼,輕能走上,辛能散郁,甘能緩脾,涼能清心,寒能清熱。荷梗味苦氣平
,中空體輕,生于水土之下、污穢之中,挺然獨立,富有長養(yǎng)生發(fā)之氣。故能祛暑清熱
、理氣寬胸、升發(fā)清陽(升發(fā)脾胃之氣)。竹葉以清利為主
,導熱下行,令其從小便而解。荷梗以升清為要
二藥伍用,一升一降,相互為用
主治
①夏日中暑諸證。
②熱性病由衛(wèi)分轉入氣分
③小兒發(fā)熱、小便短赤等證
④心熱下移于小腸
配生石膏
竹葉甘淡性寒
清心肺之火熱,導小腸膀胱濕熱下行
,清上導下,可升可降生石膏清瀉肺胃火熱
二藥合用
主治
肺胃熱盛,癥見咳嗽
配竹茹
竹葉甘寒,能清心火
竹茹清熱化痰
二藥配伍
主治
胃經濕熱
配木通
竹葉上能直清心火而除煩
木通上能通心清肺清降心火
因心與小腸相表里
二藥合用,寓有治腑以治臟之意
主治
熱盛心煩
配陳皮
竹葉甘寒
陳皮苦溫
二藥配用,一升一降
,相輔相成。主治
可用治寒熱錯雜、肺氣上逆之咳喘
。淡竹葉、大青葉
2
淡竹葉10~15克,水煎服
3、治尿血
淡竹葉12克
4、治尿路感染
淡竹葉12~15克
5、治血淋
、小便疼痛淡竹葉、生藕節(jié)各30克
,生地15克,水煎服,每日2次。6、治膀胱炎
淡竹葉15克
,燈心草10克,叮咚藤6克,水煎服。7、治腎炎
淡竹根及塊根
、淡竹葉、杜枝杜(芯)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8
、治口舌糜爛鮮淡竹葉30克,車茶草15克
,甘草3克,水煎服。9、治火熱牙痛
、牙齦潰爛淡竹葉50克,生姜5克
,食鹽2克,生石膏30克,水煎,藥液頻頻含咽。10
、治熱病口渴、心煩不安、口糜舌瘡淡竹葉
、茅根、金銀花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劑。11
、治肺炎高熱咳嗽淡竹葉30克,麥冬15克
,水煎,沖蜜服,日2~3次。12、治小兒發(fā)熱
、驚風淡竹葉、燈心
、麥冬各6克,烏豆15克13、治小兒水痘
淡竹葉
14
淡竹葉12克,夏枯草30克
15
、竹葉石膏湯(《傷寒論》)治傷寒、溫病、暑病之后,余熱未清,氣精兩傷證竹葉6g
,石膏50g,半夏9g,麥門冬20g,人參6g,甘草(炙)6g,粳米10g。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去六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