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fā)展,這無疑帶動中藥事業(yè)的發(fā)展,中藥材的理化鑒別已在各個藥品檢驗機構得到應用,但是,作為中藥材的經(jīng)驗鑒別,永遠不會過時。一則,經(jīng)驗鑒別是識別中藥材的第一道工序。藥材質量監(jiān)督和檢查人員對中藥材進行檢查時,要在眾多的中藥材中發(fā)現(xiàn)偽品,必須具備經(jīng)驗鑒別能力,在發(fā)現(xiàn)疑點的情況下才進行理化鑒別。二則,經(jīng)驗鑒別簡便易行,所以,應用廣泛。中藥材經(jīng)驗鑒別方法,除藥品監(jiān)督和檢查人員必須具備外,中藥材的收購、采購以及經(jīng)銷人員也必須掌握,廣大患者也應了解,以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再則,中藥材經(jīng)驗鑒別是我國傳統(tǒng)中藥學的組成部分,應該不斷總結提高。
.task_notice .icon { float: none;}
.task_notice_body p.hometext{width:100%;}
.task_notice h3 { margin:0;}
.task_notice_body p.hometext{width:58%;margin-left:78px}
*/
div#favWindow{
margin-top:0!important;
}
div#favWindow div.bottom-bar{
margin-top:-34px;
height:28px;
}
div#favWindow div.bottom-bar a.closeButton{
margin-top:9px;
padding:0 4px;
}
div#favWindow div.bottom-bar a.grayButton{
background: #F0F0F0;
padding:2px 4px!important;
border-top:1px solid #E7E7E7!important;
border-left:1px solid #E7E7E7!important;
border-right:1px solid #666!important;
border-bottom:1px solid #666!important;
color:#333!important;
}
div#folder-table-wrapper{
display:inline-block;
min-height:50px;
}
span#noteDrag{
margin-bottom:0px;
}
.ipctom-multiline .iptcom-info{
margin-top:0;
}
#content a.transEdit{
margin-top:-24px;
margin-right:36px;
}
.commentContent{
position:static!important;
float:none!important;
width:650px;
}
.tab-nav li{
padding-bottom:0px;
}
#ie7nav{
/*
margin-top:-4px;
*/
}
input.downall{
padding-top:2px;
}
#catalogGroup,#viewall{
height:18px;
display:block;
padding-bottom:0;
margin-left:4px;
float:left;
}
目錄:?
第一章 中藥材經(jīng)驗鑒別方法
一、眼看
二、手感
三、口嘗
四、鼻聞
五、耳聽
六、入水
七、火燒
第二章 中藥材經(jīng)驗鑒別常用名詞術語解釋
第三章 常見易混中藥材真?zhèn)舞b別
第一節(jié) 根及根莖類
一、人參
二、三七
三、土茯苓
四、大黃
五、山豆根
六、山藥
七、川貝母
八、川木香
九、川牛膝
十、川烏
十一、天麻
十二、天花粉
十三、云木香
十四、太子參
十五、丹參
十六、巴戟天
十七、玉竹
十八、石菖蒲
十九、甘草
二十、白頭翁
二十一、白茅根
二十二、白前
二十三、半夏
二十四、白術
二十五、北沙參
二十六、當歸
二十七、防己
二十八、防風
……
第二節(jié) 莖木、樹脂類
第三節(jié) 樹皮類
第四節(jié) 葉類
第五節(jié) 花類
第六節(jié) 全草類
第七節(jié) 果實種子類
第八節(jié) 動物類
第九節(jié) 礦物類
第十節(jié) 其他類
附錄 植物形態(tài)常識
相關書籍下載:
《500味常用中藥材的經(jīng)驗鑒別》
《中國中藥材真?zhèn)舞b別圖典(全四冊)》
《中藥材及飲片原色圖鑒》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材及原植物彩色圖鑒》PDF電子書
【鑒定中藥材名】麝香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鹿科動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體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麝,由射字演化而來。該藥材香氣強烈,遠射襲人,其原動物形態(tài)似鹿,故名麝香。
【藥材歷史考證】麝香的始載本草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睹t(yī)別錄》云:“生中臺川谷及益州、雍州山中。春分取之,生者益良。”《本草經(jīng)集注》云:“麝形似獐,常食柏葉,又啖蛇……其香正在麝陰莖前皮內,別有膜裹之。今出隨郡、義陽、晉熙諸蠻中者亞之。出益州者形扁,仍以皮膜裹之。……若于諸羌夷(青海、四川北部及新疆南部)中得者多真好?!薄侗静輬D經(jīng)》曰:“今陜西、益、利、河東諸路山中皆有之,而秦州、文州(今甘肅天水、廣西巴馬縣)諸蠻中尤多,……蘄、光山中或時亦有,然其香絕小,一子才若彈丸?!薄侗静菥V目》曰:“麝居山,獐居澤,以此為別。麝出西北者香結實;出東南者謂之土麝,亦可用,而力次之?!备鶕?jù)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本品及其原動物相符。
【動物形態(tài)鑒定】
1.林麝:體長約75cm,體重約10kg。毛色較深,深褐色或灰褐色,成體身上一般無顯著肉桂黃或土黃點狀斑紋。耳背色多為褐色或黑褐色;耳緣、耳端多為黑褐色或棕褐色,耳內白色,眼的下部有兩條白色或黃白色毛帶延伸至頸和胸部。四肢前面似體色而較淡,后面多為黑褐色或黑色。前肢短,后肢長,弓腰似兔,后肢為跖行性。成年雄麝有1對上犬齒外露,稱為獠牙,腹下有1個能分泌麝香的腺體囊,開口于生殖孔相近的前面。雌麝無腺囊和獠牙。尾短小,掩藏于臀毛中。
2.馬麝:體形較大,體長85~90cm,體重15kg左右。全身沙黃褐色或灰褐色,后部棕褐色較強。面、頰、額青灰色,眼上淡黃,眼下黃棕色。耳背端部及周緣黃棕色,耳內周緣、耳基沙黃色或黃棕色。頸背有栗色塊斑,上有土黃色或肉桂黃色毛叢形成4~6個斑點排成二行。頸下白色帶紋不顯,因有棕褐色和白毛混雜而形成黃白區(qū)。腹面為土黃色或棕黃色。
3.原麝:體長85cm左右,體重12kg左右。耳長直立,上部圓形,鼻端裸出無毛。雄性上犬齒發(fā)達,露出唇外,向后彎曲成獠牙。雌性上犬齒小,不露出唇外。四肢細長,后肢比前肢長,所以臀部比背部高。主蹄狹長,側蹄長能及地面。尾短隱于臀毛內。雄性臍部與陰囊之間有麝腺,成囊狀,即香囊,外部略隆起,香囊外及中央有2小口,前為麝香囊口,后為尿道口。
通體為棕黃褐色、黑褐色等,嘴、面頰灰褐色,兩頰有白毛形成的2個白道直連頷下。耳背、耳尖棕褐色或黑褐色,耳內白色。從頸下兩側各有白毛延至腋下成2條白色寬帶紋,頸背、體背有土黃色或肉桂黃斑點,排成4~6縱行。腹成毛色較淡,多為黃白色或黃棕色。四肢內側呈淺棕灰色,外側深棕色或棕褐色。尾淺棕色。
【藥材性狀鑒定】
1.毛殼麝香:為扁圓形或類橢圓形的囊狀體,直徑3~7cm,厚2~4cm。開口面的皮革質,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從兩側圍繞中心排列,中間有1小囊孔。另一面為棕褐色略帶紫的皮膜,微皺縮,偶顯肌肉纖維,略有彈性,剖開后可見中層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內層皮膜呈棕色,內含顆粒狀、粉末狀的麝香仁和少量細毛及脫落的內層皮膜(習稱“銀皮”)。
2.麝香仁:野生者質軟,油潤,疏松;其中不規(guī)則圓球形或顆粒狀者習稱“當門子”,表面多呈紫黑色,油潤光亮,微有麻紋,斷面深棕色或黃棕色;粉末狀者多呈棕褐色或黃棕色,并有少量脫落的內層皮膜和細毛。飼養(yǎng)者呈顆粒狀、短條形或不規(guī)則的團塊;表面不平,紫黑色或深棕色,顯油性,微有光澤,并有少量毛和脫落的內層皮膜:氣香濃烈而特異,味微辣、微苦帶成。
【藥材經(jīng)驗鑒定】
1.取毛殼麝香用特制槽針從囊孔插入,轉動槽針,撮取麝香仁,立即檢視,槽內的麝香仁應有逐漸膨脹高出槽面的現(xiàn)象,習稱“冒槽”。麝香仁油潤,顆粒疏松,無銳角,香氣濃烈。不應有纖維等異物或異常氣味。
2.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潤濕,用手搓之能成團,再用手指輕揉即散,不應粘手、染手、頂指或結塊。
3.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熾熱的坩堝中灼燒,初則迸裂,隨即融化膨脹起泡似珠,香氣濃烈四溢,應無毛、肉焦臭,無火焰或火星出現(xiàn)。灰化后,殘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4.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黃棕色。為無數(shù)不定形顆粒狀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團塊,淡黃色或淡棕色;團塊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狀、八面體或不規(guī)則的晶體;并可見圓形油滴,偶見毛及內皮層膜組織。
【藥材顯微鑒定】粉末棕褐色或黃棕色。為無數(shù)不定型顆粒狀物集成的半透明或透明團塊,淡黃色或淡棕色;團塊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狀、八面體或不規(guī)則的晶體;并可見圓形油滴,偶見毛及內皮層組織。
有陳士林等人主編的中國藥材圖鑒和中藥飲片標準圖鑒,都是很好的鑒定材料。
謝宗萬老先生的書籍有很多,我經(jīng)常用的是中藥品種理論與應用,雖然沒有圖,但是內容很豐富,適合專業(yè)人士閱讀、參考。
希望可以幫到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71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名醫(yī)用大黃
下一篇: 500味常用中藥材的經(jīng)驗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