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yè)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shí) >> 偏方秘方

      半夏厚樸湯的功效與作用,立方意義,治療范圍

      道醫(yī) 2023-06-25 17:27:55

      有小半夏加茯苓湯證

      ,而咽中帖帖如有物者
      ,加厚樸
      、蘇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督饏T》

      【半夏厚樸湯組成】半夏14.5克

      ,厚樸3.5克
      ,茯苓5克
      ,生姜6克,蘇葉(《求真》經(jīng)驗(yàn)用子
      ,可從之)12克
      。上判細(xì),以水二合煎一合
      ,去渣
      。一日三次,溫或冷服

      【癥狀表現(xiàn)】原文:婦人咽中

      ,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

      補(bǔ)充:當(dāng)有心氣郁滯

      ,眩悸,喉中有物如絮
      ,或如梅核
      ,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尿意頻數(shù)
      ,滿悶或惡心,或咳嗽等

      【立方意義】本方證由喜怒不節(jié)

      ,而致心氣郁結(jié),在胸腹則感脹滿
      ,上沖咽喉
      ,則感塞礙,用厚樸、紫蘇以消痰下氣而除脹滿
      ,兼以疏解神經(jīng)性之郁悶
      ;用茯苳,不徒行濕利水
      ,且有通心氣
      ,安神經(jīng)之能;至于半夏
      ,功多行于咽喉
      ,與生姜并用,則有通氣
      ,燥濕化痰
      ,止嘔之妙(用楊華亭語(yǔ)),尤其半夏
      ,兼具有消除神經(jīng)憂郁而獲得鎮(zhèn)靜、鎮(zhèn)痙之作用
      。則凡屬于此類神經(jīng)證之咳嗽
      ,胸滿喉塞,氣喘
      ,水腫諸證
      ,皆可解也。

      【治療范圍】以具有小半夏湯證之神經(jīng)性眩悸

      ,胸滿
      ,喉塞,氣阻為主

      【諸家經(jīng)驗(yàn)談】

      《醫(yī)方口訣》集括蒼吳球

      ,治一宦者,年七十
      ,少年患虛損
      ,好服補(bǔ)劑,一日
      ,事不遂意
      ,頭目眩暈,精神短少
      ,諸醫(yī)調(diào)治
      ,疊服人參養(yǎng)榮、補(bǔ)中益氣等湯及固本丸湯丸并進(jìn)
      ,氣急反加
      。吳診其脈大力薄,得其病情
      ,由抑郁而致
      ,遂用四七湯(即本方)
      ,數(shù)服稍寬,氣血和平
      ,浹旬而愈(節(jié)錄)

      《孫氏三吳醫(yī)案》:張溪亭,喉中梗阻如有炙臠

      ,吞之不下
      ,吐之不出。鼻塞
      ,頭暈
      ,短氣,耳常啾啾不安
      ,汗出如雨
      ,心驚膽怯,不敢出門(mén)
      。若稍見(jiàn)風(fēng)
      ,即遍身疼,至小便時(shí)
      ,則小水淋瀝而痛
      ,脈兩寸皆短,兩關(guān)滑大
      ,右關(guān)尤搏指
      ,此梅核氣證也。與本方調(diào)理
      ,多效
      。《桂亭醫(yī)事小言》:一士人之?huà)D
      ,患急積
      ,飲食入口,滴水下咽
      。即煩躁欲死而腹?jié)M
      ,仍不可進(jìn)藥,脈平穩(wěn)
      ,患者覺(jué)喉中梗塞
      ,看護(hù)人努力按撫心背,仍覺(jué)有物逆上心下
      ,其嗆勢(shì)而引張腹氣
      ,先與半夏厚樸湯,得小快,更經(jīng)至四日而復(fù)原(節(jié)錄)

      《湯本求真》:曾治十歲女兒

      ,咳嗽頻發(fā),短氣
      ,汗出如雨
      ,尿利頻數(shù),尿后
      ,尿道微痛
      ,與本方二分之一,得奇效

      《漢藥神效方》:多紀(jì)氏:治梅核氣

      ,用本方加浮石,最有奇效

      《方函口訣》:本方加浮石

      ,有效于噎膈之輕證。

      又:凡腹形有血

      、水二毒痼滯者
      ,皆可以此方取奇效。

      《中國(guó)內(nèi)科醫(yī)鑒》:本方對(duì)于歇斯底里證取神效

      《中醫(yī)診療要覽》:癔病(歇斯底里)感覺(jué)咽喉有物堵塞

      ,欲咽不能下
      ,欲吐不能出,但飲食并無(wú)障礙者
      ,乃歇斯底里之一證狀
      ,用此方有效。

      《漢方新解》:神經(jīng)家

      、歇斯底里家
      ,多本方證,試以本方
      ,當(dāng)知其效
      。又用于妊娠嘔吐及其嘔吐等證。

      《王氏易簡(jiǎn)方》:婦人多被七情所傷

      ,遂致氣填胸腹
      ,或如梅核,上塞咽喉者
      ,滿悶欲絕
      ,產(chǎn)婦尤多此證,間以香附子藥,久服取效
      。婦人惡阻
      ,尤宜服之。一名大七氣湯

      【諸家緒論】

      《漢方治療各論》:半夏厚樸湯

      ,皮膚纖弱,腹壁薄而弛緩
      ,或輕度鼓脹
      ,脈沉弱者用之。

      《方機(jī)》:若感冒桂枝之證

      ,而有痰飲者
      ,桂枝湯合方,屢所經(jīng)驗(yàn)也

      《求真》:虛證不眠

      ,以應(yīng)用半夏厚樸湯之機(jī)會(huì)甚多。

      《藥物圖考》:本方為治梅核氣特效

      ,蘇葉宜用蘇子

      編者按:后世醫(yī)家,多以此方用于氣疾

      ,故有名大七氣湯
      、四七湯。七氣湯者
      ,每加減本方藥味而改易七氣
      、四氣之名。如《直指》桂枝四七湯
      、加減四七湯
      、加味四七湯(回春亦有加味四七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兜は姆ā芬愿鼊e有大七氣湯
      、加減七氣湯。復(fù)有《和劑》七氣湯
      ,《三因》七氣湯
      、《指迷》七氣湯等。其中有加減本方者
      ,亦竟有失去本方主藥者
      ,終以藥味分歧不能統(tǒng)一,學(xué)者仍宜根據(jù)經(jīng)方
      ,再隨證處以應(yīng)變之藥可耳

      【憑證使用】歇斯底里

      ,失眠證,神經(jīng)性嘔吐
      ,婦人惡阻
      ,慢性胃炎,一切氣病
      ,及腹肋脹滿
      ,煩咳等。

      中藥厚樸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中藥厚樸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1

      、厚樸
      ,有燥濕消痰,下氣平喘的作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杂糜跐褡琛⑹撤e
      、氣滯所致的脾胃不和
      ,脘腹脹滿,常配伍蒼術(shù)
      、陳皮同用
      ,比如平胃散。也可以配伍大黃
      、枳實(shí)等同用
      ,比如小承氣湯,用于積滯便秘
      ,厚樸也有止咳平喘的作用
      ,可以配伍桂枝,白芍同用
      ,比如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也可以用于痰氣郁結(jié)所致的梅核氣
      ,可以配伍半夏
      ,蘇葉同用,比如半夏厚樸湯


      2
      、由于其性辛苦溫,易傷津耗氣
      ,所以氣虛津虧者不宜使用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


      半夏配天南星,燥濕化痰

      半夏與天南星均可辛溫燥濕化痰

      。半夏專入脾胃
      ,主治濕痰,且能降逆止嘔
      ;天南星兼走經(jīng)絡(luò)
      ,善治風(fēng)痰,又能祛風(fēng)定驚
      。兩藥相伍
      ,半夏燥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天南星開(kāi)泄化痰
      ,以搜經(jīng)絡(luò)中之風(fēng)痰;合可散周身痰結(jié)
      ,尤以祛風(fēng)痰為著
      。臨床用于頑痰咳喘,風(fēng)痰眩暈
      ,中風(fēng)仆倒
      ,口眼歪斜,舌強(qiáng)語(yǔ)蹇以及癲癇驚風(fēng)等癥
      。例如
      ,《活幼心書(shū)》中如意膏以二藥治風(fēng)痰停飲,咳嗽喘促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妒?jì)總錄》中玉液湯以此二藥去痰涎,利胸膈

      半夏配旋覆花

      ,止咳止嘔。

      半夏消痰散結(jié)

      ,降逆和胃
      ;旋覆花開(kāi)結(jié)消痰,下氣行水
      ,降氣止噫
      。然半夏偏于燥濕化痰,旋覆花則側(cè)于宣肺
      ,下氣行水
      。兩藥相伍,一燥一宣
      ,互為其用
      ,祛痰止咳,可增強(qiáng)和胃止嘔之效
      。臨床常用于治療痰飲壅肺之咳喘及寒濕犯胃所致的嘔吐噫氣或支飲
      ,胸悶短氣
      ,咳逆倚息不得臥,面浮肢腫
      ,心下痞堅(jiān)等

      半夏配茯苓,健脾燥濕

      半夏辛溫

      ,功擅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消痞散結(jié)
      。脾喜燥而惡濕,濕去則脾運(yùn)
      ,痰涎無(wú)以為生
      ;茯苓味甘淡,長(zhǎng)于補(bǔ)脾
      ,利水濕
      ,且補(bǔ)而不膩,利而不猛
      ,既能扶正
      ,又可祛邪。兩藥相伍
      ,一為溫燥化濕
      ,一為淡滲利濕;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標(biāo)
      ,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
      ,共奏健脾利水、燥濕化痰
      、利水寧心之功
      。臨床用于治療脾虛濕停、胃氣不降之脘痞腹脹
      、呃逆嘔吐
      、大便溏瀉或咳嗽痰多等癥?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蟀住分械陌胂能蜍邷远幹晤^汗,中焦閉塞
      ,則周身不能敷布
      ,但頭有汗?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对漆用}訣》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嘔逆
      ,寒在上焦
      ,脈緩者。

      半夏配陳皮

      ,理氣化痰

      半夏辛溫燥烈,功擅燥濕化痰

      ,降逆止嘔
      。陳皮辛苦而溫,長(zhǎng)于理氣健脾
      ,燥濕化痰
      。兩藥合用,半夏得陳皮之助
      ,則氣順而痰自消
      ,化痰濕之力尤勝;陳皮得半夏之輔
      ,則痰除而氣自下
      ,理氣和胃之功更著。兩者相使相助
      ,共奏燥濕化痰
      、健脾和胃、理氣止嘔之功
      。臨床常用于痰濕上犯之胸膈脹滿
      、咳嗽痰多;脾胃失和
      、濕濁內(nèi)困而致脘腹脹滿
      、惡心嘔吐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短交菝窈蛣┚址健分械拈倨ぐ胂臏匆远幹翁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食積、寒痰停積
      ,惡心嘔吐
      、目眩昏悶及瘴瘧

      半夏配藿香

      ,兩調(diào)脾胃。

      半夏性燥烈

      ,偏于燥濕和胃
      ,降逆止嘔;藿香與半夏皆歸脾胃經(jīng)
      ,藿香氣芳香
      ,長(zhǎng)于化濕悅脾
      ,寬中快氣,和胃止嘔
      。二者合用
      ,一以芳化,一以溫燥
      ,有兩調(diào)脾胃之功
      ,并有較強(qiáng)的止嘔之力。臨床用于寒濕困中
      、脾胃不和之頭目昏沉
      、胸脘痞悶、嘔惡腹瀉之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短交菝窈蛣┚址健分械霓较惆胂臏赞较恪胂穆?lián)袂
      ,燥濕與化濕合用
      ,治濕濁困脾較甚、胃中停飲嘔逆之證

      半夏配生姜

      ,相使相畏。

      半夏

      、生姜性味相同
      ,均辛溫燥散,具降逆
      、止嘔
      、和胃、化痰之功
      。兩藥配伍
      ,協(xié)同為用。半夏降逆止嘔為主
      ,生姜化水止嘔為輔
      ,且又具溫中化飲之功,相互協(xié)同而增強(qiáng)和胃止嘔之效
      。另外
      ,半夏為有毒之品,生姜可制半夏之毒
      ,屬相畏配對(duì)
      ,制其所短,展其所長(zhǎng),可更好地發(fā)揮和胃降逆作用
      。臨床用于水飲停胃而見(jiàn)嘔吐清水痰涎,苔白膩等癥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督饏T要略》中以二藥組成的生姜半夏湯和小半夏湯可治痰飲內(nèi)停、嘔吐
      、反胃等

      半夏配天竺黃,祛痰定驚

      半夏辛開(kāi)苦降溫燥

      ,偏于燥濕健脾,和胃降逆
      ,脾健土燥
      ,痰涎無(wú)以生;天竺黃甘寒
      ,長(zhǎng)于清熱化痰
      ,清心定驚。兩藥共用
      ,祛痰之力佳
      ,并有一定的祛風(fēng)定驚作用。臨床用于痰濕內(nèi)停之咳嗽痰多
      ,胸悶脹滿
      ;痰涎壅盛之中風(fēng)不語(yǔ)或痰熱驚搐、癲癇等

      半夏配貝母

      ,潤(rùn)燥相濟(jì)。

      半夏辛溫而燥

      ,為燥濕化痰
      、溫化寒痰之要藥;貝母甘涼
      ,潤(rùn)肺止咳效佳
      。二藥一潤(rùn)一燥,相反相成
      ,治各種痰濕咳嗽
      。臨床見(jiàn)濕痰咳嗽、偏寒偏熱均可酌情配合使用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段菏霞也胤健分械陌胴愅枰远幍确纸瓰橥柚物L(fēng)痰暑濕瘧疾,咳嗽痰多,飲食無(wú)味
      ,癇眩

      半夏配瓜蔞,化痰消痞

      半夏辛溫燥烈

      ,化痰降逆,消痞散結(ji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端幮员静荨费云洹跋迪職猓_(kāi)胃健脾
      ,止嘔吐
      ,去胸中痰滿”;瓜蔞清熱化痰
      ,寬胸散結(jié)
      。兩藥配對(duì),相輔為用
      ,化痰散結(jié)
      ,寬胸消痞之功顯著。臨床用于痰熱互結(jié)
      、氣郁不通之胸脘痞滿
      ,或痰濁膠結(jié)所致的胸痹疼痛;痰熱壅肺之胸膈塞滿
      、氣逆咳嗽
      、吐痰黃稠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稘?jì)生方》中的半夏丸以二藥利胸膈
      ,主治肺臟蘊(yùn)熱,痰嗽
      ,胸膈塞滿
      。《普濟(jì)方》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胸痹
      ,心下堅(jiān)痞
      ,急痛徹背,短氣煩悶
      ,自汗出


      半夏配天麻,化痰息風(fēng)

      半夏辛溫

      ,為治濕痰要藥
      ,長(zhǎng)于燥濕化痰;天麻甘平
      ,為治內(nèi)風(fēng)圣藥
      ,善于息風(fēng)止暈。前人有“無(wú)痰不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敝f(shuō)
      。用半夏燥濕化痰治其本,天麻息風(fēng)平肝治其標(biāo)
      。兩藥配對(duì),標(biāo)本兼顧
      ,化痰息風(fēng)
      ,治眩暈、頭痛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镀⑽刚摗吩疲骸白闾幪地暑^痛
      ,非半夏不能療
      ;眼黑頭旋
      ,虛風(fēng)內(nèi)作
      ,非天麻不能除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迸R床用于風(fēng)痰上擾
      ,癥見(jiàn)眩暈頭痛
      ,胸悶嘔惡
      ,舌苔白膩
      ,脈弦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夺t(yī)學(xué)心悟》中的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和《圣濟(jì)總錄》中的天麻丸以二藥為主治偏頭痛
      ,眼目昏花?熏或頭目眩暈,起坐不能者

      半夏配黃連

      ,辛開(kāi)苦降。

      半夏辛散苦燥溫通

      ,性質(zhì)沉降
      ,長(zhǎng)于燥脾濕化痰濁,降胃氣止嘔吐
      ,又能辛散消痞結(jié)
      ;黃連苦寒降泄,清泄胃熱而燥濕
      ,以開(kāi)中焦氣分之熱結(jié)
      。兩藥配對(duì),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yáng),辛開(kāi)苦降以調(diào)其升降
      。且清熱無(wú)礙祛濕
      ,燥濕又無(wú)妨清熱,有相輔相成之妙用
      ,共奏清熱化痰
      ,散結(jié)止嘔之功。臨床用于濕熱痰濁
      ,郁結(jié)不解
      ,胸脘滿悶,痰多黃稠
      ,苔黃膩
      ,脈弦滑;寒熱互結(jié)
      、氣機(jī)失暢所致的心下痞悶
      ,按之作痛;胃熱嘔吐
      ,或干嘔痰少
      。《傷寒論》中的小陷胸湯
      ,以黃連
      、半夏配瓜蔞合用治療痰火互結(jié),心下痞硬
      ,按之痛

      半夏配黃芩,脾肺同治

      半夏辛溫性燥

      ,入脾胃二經(jīng),功能化飲祛痰
      ,和胃止嘔
      ;黃芩苦寒,入肺經(jīng)
      ,苦燥肺中之痰
      ,寒清肺中之熱。兩藥合用
      ,脾肺同治
      ,既杜生痰之源,又清貯痰之器
      ,源清流潔
      ,痰化肺清
      ,濕去逆降之功顯矣。臨床用于痰熱壅肺
      ,肺氣上逆之咳嗽痰多色黃者
      ;痰熱痞結(jié),氣逆不降之嘔吐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缎湔浞健分械狞S芩半夏丸即以二藥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

      半夏配石膏

      ,寒溫并用。

      半夏辛散苦燥溫通

      ,性質(zhì)沉降
      ,長(zhǎng)于燥脾濕而化痰濁,降胃氣而止嘔
      ,為治濕痰、氣逆嘔吐
      ,胸脘痞滿之良藥
      ;石膏辛甘大寒,入于肺胃二經(jīng)
      ,為清泄肺胃實(shí)熱之要藥
      。兩藥配對(duì),寒溫并用
      ,既清泄肺胃之熱
      ,又化痰降逆止嘔、止咳
      ,有肺胃同治之妙用
      。莫枚士云:“胃熱犯肺者之治,當(dāng)半夏石膏并用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迸R床用于胃熱濕阻,胃氣上逆所致脘腹痞悶
      ,惡心嘔吐等癥
      ;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黃痰粘稠等
      ;肺胃俱熱或胃熱犯肺而喘嘔并見(jiàn)者
      。《傷寒論》中的小青龍加石膏湯以石膏
      、半夏配桂枝
      、麻黃等合用
      ,治療內(nèi)飲化熱,外感風(fēng)寒
      ,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的肺脹證。

      半夏配夏枯草

      ,調(diào)和肝胃

      半夏化痰濁,消痰散結(jié)

      ,通降和胃
      。藥理研究認(rèn)為半夏有良好的鎮(zhèn)靜和安定作用。夏枯草宣泄肝膽郁火
      ,暢利氣機(jī)之運(yùn)行
      ,補(bǔ)養(yǎng)厥陰。兩藥合用
      ,宣散肝火
      ,化痰濁,調(diào)和肝胃
      ,順接陰陽(yáng)
      。臨床用于痰火郁結(jié)的各種病證。

      半夏配麥冬

      ,和胃降逆

      半夏辛溫而燥,燥濕健脾

      ,化痰降逆
      ;麥冬甘苦微寒,養(yǎng)陰益胃
      ,潤(rùn)肺清心
      ,滋而不膩。兩藥合用
      ,潤(rùn)肺胃而降逆氣
      ,清虛熱而化痰濁,潤(rùn)而不膩
      ,燥不傷陰
      。但麥冬用量須大半夏一倍以上,始能取得和胃降逆止嘔之功
      。臨床用于熱病傷津
      、肺胃陰虛及肺癰、肺痿等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秱摗分休d有竹葉石膏湯

      半夏配干姜,溫肺化飲

      半夏辛溫而燥

      ,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
      。干姜辛熱
      ,主歸肺、脾
      、胃經(jīng)
      ,有溫肺化飲之功,既能溫散肺中寒邪而利肺氣之肅降
      ,使水道通調(diào)而痰飲可化?熏又能溫脾胃去濕濁而絕生痰之源
      。兩者合用,對(duì)痰濁阻肺
      、咳嗽氣喘之證最宜
      。臨床用于寒痰阻肺,咳嗽氣喘
      ,咳痰清稀之癥
      。《金匱要略》中的半夏干姜散以二藥等分為末治干嘔吐逆
      ,吐涎沫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镀諠?jì)方》中的半夏丸以此二藥治久吐不止

      半夏配皂莢,祛痰開(kāi)竅

      風(fēng)痰之證多為積痰生熱

      。積熱氣升則引動(dòng)內(nèi)風(fēng),痰隨氣上升則清竅蒙蔽
      。半夏辛溫有毒
      ,功專燥濕化痰;皂莢辛溫有小毒
      ,辛散走竄
      ,具祛痰、搜風(fēng)
      、開(kāi)竅之力
      ,善治風(fēng)痰壅盛、官竅阻閉之證
      。兩藥合用
      ,可使皂莢得半夏之佐則祛痰之力大增
      ,祛風(fēng)痰、開(kāi)官竅之功更著
      。共奏祛痰降氣開(kāi)竅之功
      ,痰去則氣降,氣降則風(fēng)息
      ,清竅自開(kāi)
      。臨床用于中風(fēng)痰厥之卒然昏迷、口噤不開(kāi)
      、喉中痰聲漉漉
      ;痰濕壅滯、胸悶咳喘
      、痰多
      、質(zhì)粘難出。

      半夏配秫米

      ,和胃安眠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而降逆和胃

      ,能陰陽(yáng)和表里
      ,使陽(yáng)入陰而令安眠;秫米甘微寒
      ,健脾益氣而升清安中
      ,制半夏之辛烈。兩藥合用
      ,一瀉一補(bǔ)
      ,一升一降,具有調(diào)和脾胃
      ,舒暢氣機(jī)的作用
      ,使陰陽(yáng)通,脾胃和
      ,可入眠
      ,為治“胃不和,臥不安”的良藥
      。臨床用于治療脾胃虛弱
      ,或胃失安和之夜寢不安?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秲?nèi)經(jīng)》有載半夏秫米湯

      半夏配甘遂,消痰瀉飲

      半夏辛溫

      ,燥濕化痰
      ,降逆化飲,和暢氣機(jī)
      ,為燥無(wú)形痰濕之上品
      ;甘遂苦寒性降逆,破氣行水
      ,善行腸間經(jīng)隧之飲邪
      ,為瀉有形水飲之專藥。兩藥合用
      ,相輔相成
      ,飲下痰消,邪衰而病愈
      。臨床用于飲留胃腸
      ,脈伏,其人欲自利
      ,利后反快
      ,雖利心下續(xù)結(jié)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秱摗分械母仕彀胂臏远帪橹髦瘟麸?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半夏配厚樸。

      力可專通暢中焦

      ,引其他諸藥(理氣藥)力專于調(diào)中焦之痞與氣滯
      ,治療食積,積滯
      ;以及中焦之痰濁
      ,濕熱;此二藥為有效
      ,增效之品
      。此得之臨床應(yīng)用總結(jié)

      半夏的副作用

      半夏又名:三葉半夏

      ;半月蓮;三步跳
      ;地八豆
      ;守田;水玉
      ;羊眼
      。半夏為中國(guó)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kù)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
      ,塊莖毒性較大
      ,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
      。對(duì)口腔、喉頭
      、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強(qiáng)烈刺激
      ;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則燒痛腫脹
      、不能發(fā)聲
      、流涎、嘔吐
      、全身麻木
      、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
      、呼吸困難
      ,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重要:治療半夏中毒

      ,用生姜搗汁服下,其毒解

      宜忌配伍

      《本草經(jīng)集注》:“射干為之使

      。惡皂莢,畏雄黃
      、生姜
      、干姜、秦皮
      、龜甲
      。反烏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藥性論》:“忌羊血

      、海藻、飴糖
      。柴胡為之使
      。”

      《醫(yī)學(xué)入門(mén)》:“凡諸血證及自汗

      、渴者禁用
      。”

      張?jiān)兀骸爸T血證及口渴者禁用

      。孕婦忌之
      ,用生姜?jiǎng)t無(wú)害。”

      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

      、津傷口渴者忌服

      半夏的食用方法

      半夏瀉心湯

      出處:

      《傷寒雜病論》

      分類:

      和解劑,調(diào)和腸胃

      組成:

      半夏(15克)

      ,黃芩(9克)
      ,干姜(9克),人參(9克)
      ,炙甘草(9克)
      ,黃連(3克),大棗(4枚)

      方訣:

      半夏瀉心參芩連

      ,干姜草棗一并添;寒熱互結(jié)心下痞
      ,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

      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

      主治:

      寒熱錯(cuò)雜之痞證

      。心下痞,但滿而不痛
      ,或嘔吐
      ,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
      、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肝炎
      、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
      ,寒熱互結(jié)者。)

      半夏粥

      主料:稻米100克

      輔料:半夏6克

      ,黃芩6克,干姜5克
      ,甘草5克
      ,人參5克,棗(干)10克

      調(diào)料:白砂糖20克

      做法:

      (1)將以上半夏

      、黃苓
      、干姜、炙甘草、黃連
      、人參
      、大棗,一同放入藥罐內(nèi)

      (2)加入適量清水煎煮20分鐘后去渣留汁

      (3)將大米洗干凈后置于鍋內(nèi),倒入煎好的藥汁及適量清水

      (4)用武火煮30分鐘后

      ,加入白糖即成。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組成:半夏9克

      ,白術(shù)12克
      、天麻6克、陳皮6克
      、茯苓15克
      、甘草3克、生姜2片
      、大棗3個(gè)

      主治:高脂血癥引起的脾胃氣虛、痰涎內(nèi)停

      、虛風(fēng)上攪
      ,以致頭眩眼黑、惡心煩悶
      、氣促上喘
      、心神不安、目不敢開(kāi)
      、頭痛如裂
      、身重如山、四肢麻木
      、不能安睡等

      用法:日服一劑,每劑水煎2次

      ,合并2次煎液
      ,300——400毫升,分2次溫服


      半夏厚樸湯

      組成:半夏一升(12g)

      ,厚樸三兩(9g),茯苓四兩(12g)
      ,生姜五兩(15g)
      ,蘇葉二兩(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rùn)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功用: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生半夏

      、清半夏、姜半夏
      、京半夏的區(qū)別

      (一)植物來(lái)源不同

      半夏

      、法半夏均為天南星科半夏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塊莖。

      水半夏為天南星科梨頭尖屬植物鞭檐梨頭尖Typhonium flaglliforme (lodd) BL的干燥塊莖

      (二) 加工炮制所用輔料有別

      生半夏

      ,不用炮制輔料,將原藥材揀凈雜質(zhì)
      ,篩去灰屑即可

      清半夏,是生半夏用20%的白礬為輔料經(jīng)過(guò)炮制而得

      姜半夏

      ,是生半夏用生姜25%,白礬12.5%為輔料經(jīng)過(guò)炮制而得

      京半夏

      ,是生半夏用芒硝6%,姜粉2%
      ,麻黃5%
      ,桂支1.5%,小茴香3%
      ,南坪細(xì)辛1%
      ,石灰15%,甘草25%
      ,皂角6%
      ,白礬6%為輔料經(jīng)過(guò)炮制而得。

      法半夏

      ,是生半夏用甘草15%
      ,生石灰10%為輔料,經(jīng)過(guò)炮制而得。

      水半夏

      ,僅有制水半夏一種規(guī)格
      。是生水半夏用生姜18%,白礬20%為輔料經(jīng)過(guò)炮制而得

      (三) 形狀特征不同

      生半夏

      ,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
      ,直徑1——1.5厘米
      。表面類白色或淺黃色
      ,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diǎn)狀根痕
      ,下面鈍圓
      ,較光滑
      ,質(zhì)堅(jiān)實(shí)
      ,斷面潔白,富粉性
      。氣微
      ,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

      ,其形同生半夏
      。但質(zhì)脆,斷面略呈角質(zhì)樣
      。味微澀
      ,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

      ,其形同生半夏
      。但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質(zhì)硬脆
      ,斷面淡黃色
      ,常具角質(zhì)樣光澤。氣微香
      ,味淡
      ,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京半夏

      ,其形同生半夏。但外表黃色或金黃色
      ,顆粒大小均勻
      ,質(zhì)脆,內(nèi)心黃色
      。無(wú)麻味

      法半夏,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guī)則的顆粒狀

      。表面淡黃色
      、黃色或棕黃色,質(zhì)較松脆或硬脆
      ,斷面黃色或淡黃色
      ,顆粒者質(zhì)稍硬脆
      。氣微,味淡略甘
      ,微有麻舌感

      水半夏,多呈斜矩圓形

      ,上端有凸起的葉痕及芽痕
      ,下端略尖似梨頭,呈黃白色
      ,角質(zhì)狀
      。微有麻辣感。

      (四) 效用有別

      半夏的四種炮制規(guī)格

      ,法半夏
      ,水半夏的功效有異,不能偏廢和盲目濫用
      ,需“辨證施治
      ,審證用藥”。

      生半夏

      ,辛溫有毒
      ,生用對(duì)口腔、喉頭和消化道粘膜有強(qiáng)烈刺激性
      ,可致上述部位腫脹
      ,疼痛,失音
      ,流涎
      ,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而死
      。偏重于祛風(fēng)
      ,散瘀,消癤腫
      ,多外用
      。內(nèi)服用于治療惡性腫瘤。

      如:攻癌奪命湯治驗(yàn)錄[李可志經(jīng)驗(yàn)]

      ,就用生半夏來(lái)治多種惡性腫瘤
      ,竟獲奇效。其方的組成是:海藻
      、甘草
      、木鱉子、鱉甲
      、白花蛇舌草
      、夏枯草
      、重樓、海蛤殼
      、黃藥子
      、生半夏、生姜
      、玄參
      、牡蠣各30克,浙貝母15克
      ,山茨菇
      、山豆根各10克
      ,全蝎12只
      ,蜈蚣4條,雄黃1克
      ,研粉吞服
      ;用生半夏粉3份,面粉1份混勻外敷治療頸部淋巴結(jié)炎
      ;用生半夏粉外敷治療雞眼
      ;用生半夏粉15克,斑蝥5克浸泡200毫升白灑中
      ,一周后可敷治療頭癬

      姜半夏,善于和胃止嘔

      ,祛寒痰
      ,鎮(zhèn)咳,蠲飲

      如:生姜半夏湯

      ,來(lái)源于《金匱要略》卷中,用姜半夏9克
      ,生姜汁15克
      ,用于治療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
      ,似噦不噦
      ,徹心中憒憒然無(wú)奈者。風(fēng)痰上攻
      ,頭旋眼花
      ,痰壅作嗽,面目浮腫
      ,取其姜半夏和胃化飲
      ,降逆止嘔之功

      清半夏,長(zhǎng)于清風(fēng)痰

      ,化飲
      ,散胸痞,降逆止咳

      如: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中的半夏就用清半夏為佳

      ,配用天麻、茯苓
      、橘紅
      、白術(shù)、甘草以燥濕化痰
      ,平肝息風(fēng)
      。治療風(fēng)痰上擾,眩暈頭痛
      ,胸悶嘔惡
      ,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京半夏

      ,偏重于健胃化痰。

      如:半夏瀉心湯中的半夏就要用京半夏為好

      ,配用黃芩
      、干姜、人參
      、炙甘草
      、黃連、大棗以和胃降逆
      ,開(kāi)結(jié)除痞
      。治療胃氣不和,心下痞滿不痛
      ,干嘔或嘔吐
      ,腸鳴下痢,舌苔薄黃而膩
      ,脈弦數(shù)


      法半夏,溫性低

      ,長(zhǎng)于祛痰止咳
      ,除濕濁等。如:荷葉知母茶方中就用法半夏,其方的組成是荷葉15克
      ,法半夏20克
      ,茯苓20克,陳皮15克
      ,甘草5克
      ,生姜3片,知母15克
      ,具有健脾利濕
      ,理氣化痰之功。用于治療產(chǎn)后虛胖有效

      水半夏

      ,具有燥濕化痰止咳之功,但無(wú)降逆止嘔之效
      。多用于治療咳嗽痰多
      、支氣管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抵箍人胂目纱姘胂?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用于降逆止嘔
      ,消痞散結(jié)時(shí)水半夏不能代半夏用

      綜上所述:半夏、法半夏與水半夏

      ,雖來(lái)源相同或相近
      ,但其加工炮制方法不同,臨床運(yùn)用有別
      ,價(jià)格差別大
      ,水半夏是半夏和法半夏的偽品,若把半夏稱為法半夏或法半夏稱為半夏仍按假藥論處
      。在中藥飲片的生產(chǎn)
      、經(jīng)營(yíng)、使用環(huán)節(jié)中絕不能統(tǒng)稱為“半夏”
      ,絕不能混淆
      、代用,唯利是圖
      ,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guó)藥典》為標(biāo)準(zhǔn)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guó)藥品管理法》為準(zhǔn)繩,準(zhǔn)確定名
      ,辨證運(yùn)用
      ,合理定價(jià),才能確保臨床運(yùn)用安全有效

      (五) 半夏和水半夏不能互代

      不少藥店在調(diào)配中藥處方時(shí)

      ,有用水半夏代替半夏的現(xiàn)象
      ,這是錯(cuò)誤的。作為用藥的患者
      ,或代患者購(gòu)藥的家屬
      ,購(gòu)藥時(shí)應(yīng)問(wèn)清藥店?duì)I業(yè)員,所配藥方中到底是半夏還是水半夏
      ,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具有燥濕化痰

      、降逆止嘔
      、消痞散結(jié)、消腫止痛
      、解毒抗癌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療痰多咳喘、嘔吐反胃
      、胸脘痞悶
      、梅核氣及癰腫痰核等癥。

      水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戟葉犁頭尖的干燥塊莖

      ,其藥材正名為犁頭尖
      ,分布于廣西、廣東
      、貴州
      、云南、福建
      、江西
      、湖南等省區(qū)。該藥原為南方民間用藥
      ,有散瘀
      、止血、消腫
      、解毒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療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乳癰
      、疔瘡、瘰疬
      、疥癬及毒蛇咬傷等癥

      20世紀(jì)70年代后,由于半夏資源減少及用量增加,商品供應(yīng)不足

      ,便從主產(chǎn)地開(kāi)始以犁頭尖(水半夏)代半夏藥用
      。到20世紀(jì)80年代初,中藥材市場(chǎng)開(kāi)放
      ,水半夏便充斥市場(chǎng)
      ,以其價(jià)格低廉之優(yōu)勢(shì)很快普及全國(guó)代半夏使用。

      水半夏(犁頭尖)究竟能否代半夏藥用

      ?從相關(guān)資料可得出結(jié)論:由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李家實(shí)等主編的《中藥鑒定學(xué)》(普通高等教育中醫(yī)藥類規(guī)劃教材)第216頁(yè)附注說(shuō)明:“水半夏與半夏不同,不能代半夏使用”
      。故水半夏(犁頭尖)為半夏之偽品
      ,不能代半夏藥用。而且截至目前
      ,《中國(guó)藥典》只收載有半夏
      ,并沒(méi)有收入水半夏一藥。

      上一頁(yè)全文完(共 24825 字) 展開(kāi)全部?jī)?nèi)容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有何食用禁忌

      說(shuō)到半夏

      ,是一種有很高藥用價(jià)值的中藥
      ,在中醫(yī)中應(yīng)用廣泛,那你知道半夏具體的功效和作用嗎
      ?據(jù)說(shuō)生半夏全株有毒
      ,誤食有可能會(huì)導(dǎo)致死亡是真的嗎?那我們又該如何正確服用半夏呢
      ?本期的食療養(yǎng)生
      ,帶你了解半夏的養(yǎng)生方。

      半夏的功效與作用

      半夏
      ,又名地文、守田
      、羊眼半夏
      、蝎子草、麻芋果
      、三步跳
      、和姑等,常見(jiàn)于草坡
      、荒地
      、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
      ,是旱地中的雜草之一
      。半夏,生于夏至日前后。此時(shí)
      ,一陰生
      ,天地間不再是純陽(yáng)之氣,夏天也過(guò)半
      ,故名半夏


      半夏屬藥用植物,具有燥濕化痰
      、降逆止嘔
      、生用消癤腫的功效,獸醫(yī)用以治鎖喉癀……常用來(lái)治療痰多咳喘
      ,痰飲眩悸
      ,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
      ,嘔吐反胃
      ,胸脘痞悶,梅核氣等病癥
      ;生用外治癰腫痰核


      禁止服用生半夏

      半夏是一種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
      ,塊莖毒性較大
      ,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對(duì)口腔
      、喉頭
      、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強(qiáng)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
      ,多量則燒痛腫脹
      、不能發(fā)聲、流涎
      、嘔吐
      、全身麻木、呼吸遲緩而不整
      、痙攣
      、呼吸困難,最后麻痹而死
      。甚至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因此,一定要遵循醫(yī)師的叮囑合理服用半夏


      半夏的養(yǎng)生方

      1.半夏瀉心湯

      材料:半夏12g
      ,黃芩
      、干姜、人參各9g
      ,黃連3g
      ,大棗12枚,甘草9g


      用法: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去渣
      ,再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功效:主治寒熱互結(jié)之痞證
      。方中以辛溫之半夏為君
      ,散結(jié)除痞,又善降逆止嘔


      2.半夏厚樸湯

      材料:半夏12g
      ,厚樸9g,茯苓12g
      ,生姜9g
      ,蘇葉9g。

      用法:以水七升
      ,煮取四升
      ,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功效:主治梅核氣
      。方中半夏苦辛溫燥,化痰散結(jié)
      ,降逆和胃為君


      3.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材料:半夏9g,天麻
      、茯苓、橘紅各6g
      ,白術(shù)15g
      ,甘草3g。

      用法:生姜一片
      ,大棗二枚
      ,水煎服


      功效:主治風(fēng)痰上擾證。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
      ,降逆止嘔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78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ái)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ái)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
      ,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敬孝教授運(yùn)用枳實(shí)薤白桂枝湯醫(yī)案二則
      摘要:本文為總結(jié)歸納胸痹病辨證及治療規(guī)律,根據(jù)《金匱要略》一書(shū)中張仲景對(duì)胸痹的論述
      川升麻揩齒散
      處方 : 川升麻半兩,白附子1分(炮裂)
      ,密陀僧1分
      ,露蜂房1分,槐枝灰半兩
      。制法 : 上為末
      ,別入生地黃汁1合,拌令勻
      和中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處方 : 柴胡1錢(qián)
      ,干葛1錢(qián),山楂1錢(qián)
      ,澤瀉1錢(qián)
      ,陳皮8分,甘草3分
      ,生姜
      、大棗。功能主治 : 外感之癥
      ,手足厥冷
      ,惡寒淅瀝,肢節(jié)酸疼
      ,有似陽(yáng)微者
      ;口渴欲飲,舌上微苔
      ,有似陰弱者
      健脾增力丹
      處方 : 陳皮1斤,厚樸1斤
      ,蒼術(shù)1斤
      ,神曲1斤,麥芽1斤
      ,山楂1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