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陽虛感冒一例
道醫(yī)
2023-06-25 22:13:37
舒某
,男,36歲
,汽車駕駛員。初診:1982年2月10日
。
雖值壯年,但素體不健
,長期便溏,無論冬夏
,稍遇冷即感冒
,且久延難愈
。此次出車
,途中受涼,即形寒背冷
、身痛、心煩欲吐
、嘔出痰涎少許、咽中干澀
、小腹隱痛。某醫(yī)診為虛人感寒
,當表里同治,扶正祛邪
,擬六君子湯加蘇葉、防風(fēng)
、羌活、補骨脂等
。服2劑
,病不除
,反汗出徹夜,背寒尤甚
,小腹拘急、墜脹
,頭昏氣短,神疲肢涼
。病者自感病重,遂來診治
。見其面色白,舌淡
、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此證陽虛外感,里急腹痛
,汗出病不除,恰與《傷寒論》“發(fā)汗后
,病不解
,反惡寒者
,虛故也”相符
。系汗出傷陽
,陽虛陰亦不足,當溫腎助陽
、甘苦化陰
,擬芍藥甘草湯加附片。

白芍15g 甘草10g 制附片(先煎)15g
水煎
,分兩次溫服
,2劑
。
二診:2月13日
。背寒肢冷減,大汗止
,腹痛墜脹解,惟入夜心煩難寐
、咽干身痛,心下仍存嘔逆之勢
,脈仍沉細。此乃少陰陽微
,里虛外寒,用附子湯加味以溫陽散寒
、益氣補虛,以圖根本
。
制附片(先煎)15g 潞黨參30g 白芍10g 云苓12g 白術(shù)15g 黃芪15g 當歸10g
服4劑,全身暖和
,諸癥皆失
。惟睡眠欠佳
,仍守原方
,加棗仁、遠志、首烏等以和營斂陰
,繼及半月,而獲痊愈
。此后體質(zhì)增強,鮮有感冒
。
按:少陰陽虛者
,雖感寒,仍忌汗
,發(fā)汗傷陽,必令腎陽更衰
,汗出不解。陰寒凝滯
,陽氣不能暢達,故有背寒
、拘急、身痛
、嘔逆等癥,病根仍在少陰陽虛
。今見汗出不止,故以芍藥甘草附子湯扶陽斂陰
,以緩汗出拘急之勢
,再用附子湯加當歸
、黃芪溫補腎陽
、益氣活血,扶正固本,以圖根治。辨證中值得細思之處是
,嘔逆少量稀涎,乃心下溫溫欲吐之象
,加之長期便溏腹墜,均是腎陽不足之征
,而非中土不和之象;咽中干澀
,亦是少陰陽微,濁陰遏滯
,氣機不利,而非胃中痰涎壅塞
。前投六君子湯治中焦氣分,未中病的
,誤加羌活
、防風(fēng)
、蘇葉等發(fā)表散寒
,更犯“虛虛”之戒。
本文摘自《宋鷺冰60年疑難雜癥治驗錄》一書
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方芍藥甘草附子湯醫(yī)案
脾腎陽虛感冒的治法與主治方劑有哪些?
主治方劑選用如下: (1)再造散 本方原為陽虛不能作汗的外感證而設(shè)
,隨后沿為陽虛感冒的代表方劑之一。方中人參
、黃芪溫補脾胃之氣
;附子峻扶脾腎之陽;羌活
、防風(fēng)、川芎
、細辛發(fā)散在表之風(fēng)寒;桂枝
、白芍、生姜
、甘草、大棗為桂枝湯方藥
,有調(diào)和營衛(wèi)
,解表祛邪的功能
。諸藥合用
,具有溫補脾腎,散寒解表的作用
。夏日遇此證,可加知母
、石膏,冬日不必加
。 (2)真武湯 本方是《傷寒論》中溫陽(脾與腎)化水的代表方劑。雖然論中原文并未點明治療陽虛感冒
,但分析論中有關(guān)條文并結(jié)合臨床實踐,真武湯證的典型反應(yīng)應(yīng)當包括以下幾種情況:①外感病汗出不解
,仍發(fā)熱,出現(xiàn)陽虛水泛之征
;②腎陽虛復(fù)感外邪
,水氣四溢
;③素有脾腎陽虛,外感風(fēng)寒
,出現(xiàn)水濕停泛胃腸之征;④心陽不足復(fù)受外邪
,出現(xiàn)水氣凌心之征
。由此可見,脾腎陽虛感冒用真武湯治療是無庸置疑的
,方中附子溫腎壯陽為君;生姜溫陽行水散寒為臣
;白術(shù)、茯苓健脾利水
,使寒水從下消散,芍藥和營
。全方共奏溫陽固衛(wèi),溫腎逐寒
,健脾利水之功。 本方所治療之感冒
,應(yīng)當是陽氣虛弱無力抗邪外出的證候
。其表現(xiàn)為雖發(fā)熱而惡寒重
,口雖渴而喜熱飲
,脈雖浮而無根。多見于老人或小兒
。用之得當
,確有轉(zhuǎn)危為安的明顯療效
。 (3)脾腎俱寒挾感方 本方是清代醫(yī)家吳坤安“少陰新法”之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胺部磦疅岵。\得六脈沉細
,似寐非寐,皆屬少陰見象
。……如兼泄瀉
,邪在脾腎之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保ㄒ姟秱刚啤ど訇幮路ā罚┓街幸愿山獪仃柹⒑疄榫帲鹬?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紫蘇辛溫解表為臣藥,佐以廣皮
、厚樸
、山藥
、焦曲
、茯苓健脾理氣化濕,使以甘草調(diào)和藥性
。諸味配伍,具有溫陽散寒
、健脾、解表的功效
。適用于脾腎俱寒挾感證
,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惡寒
,大便泄瀉,苔白舌嫩
,而兼少陰脈癥者。
?附子湯作用與功效 ,有什么副作用?
附子湯--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芍藥(一兩)
、甘草(炙.一兩)
、麻黃(去根節(jié).一兩)、白術(shù)(一兩)
、防風(fēng)(去叉.一兩半)、防己(一兩半)
、附子(炮制.去皮臍.一枚)、人參(一兩)
、黃芩(去黑心.一兩)、桂心(一兩)
、獨活(去蘆.一兩)、川芎(一兩)
、天雄(炮制.去皮臍.一枚)
。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欲死
,身體緩急
,目不得開,舌強不能語
。
【用法用量】上挫如麻豆,每服五錢匕
,水一盞半,入生姜半分切
,煎至八分,去滓
,空心日午夜臥各溫服,如人行五里
,以熟生姜粥投之
,微汗出
,慎外風(fēng)
。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附子湯--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炮)
、甘草(炙)、防風(fēng)(去叉)
、獨活(去蘆),各一兩半
。石膏(碎)、白茯苓(去皮)
、白術(shù)、川芎
、柴胡(去苗)
、當歸(酒浸.切焙)
、人參,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炒研)二十枚。細辛
,一兩。
【炮制】上挫如麻豆
。
【功能主治】治風(fēng)亸曳,手足不隨
,身體不能俯仰。
【用法用量】每服五錢匕
,水酒共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日三。嬴瘦者只用水煎服
。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附子湯--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附子(生.去皮臍.半兩) 人參(半兩) 茴香(炒.一分) 茯苓(一分) 山藥(一分) 甘草(炙.三分) 干姜(炮.三分)
【功能主治】治房室忽中風(fēng),惡風(fēng)多汗
,汗出粘衣,口干上瀆
、不能勞事,身體盡痛
,名曰內(nèi)風(fēng)。
【用法用量】每服四大錢
,水二鐘,生姜三片
,鹽少許,煎至七分
,去滓,食前服
。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附子湯--《傷寒論》 【處方】附子15克(炮),茯苓9克
,人參6克,白術(shù)12克
,芍藥9克。
【功能主治】溫經(jīng)助陽
,祛寒除濕。治少陰陽虛
,寒濕內(nèi)侵,背惡寒
,身體骨節(jié)疼痛,口中和
,手足寒
,脈沉者
。
【用法用量】上五味
,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
,去滓,溫服100毫升,日三服
。
【備注】方中重用炮附子溫經(jīng)壯陽;人參補益元氣;茯苓
、白術(shù)健脾化濕
;芍藥和營止痛
。諸藥合用
,共奏溫經(jīng)助陽,祛寒除濕之功
。
【摘錄】《傷寒論》
附子湯--《圣濟總錄》卷十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
,臍)30克,黃耆120克
,甘草(炙,銼)15克
,麻黃(去根、節(jié)
,煎,掠去沫,焙)150克
,防風(fēng)(去叉)15克。
【制法】上五味
,銼如麻豆。
【功能主治】散寒祛風(fēng)
。治歷節(jié)風(fēng)疼痛,日夜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2克
,用水225毫升
,加大棗2枚(去核)
,生姜一棗大(擘碎)
,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
,日二夜一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
附子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 【處方】附子(炮
,去皮、臍)
,桂心各15克,細辛(去苗)
,防風(fēng)(去叉),人參
、干姜(炮)各18克。
【制法】上藥銼散
。
【功能主治】治五臟中風(fēng)寒
,手足不仁
,口面歪斜
,昏暈失音,眼目瞬動
,牙車緊急,不得轉(zhuǎn)動
。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
,大棗1枚,煎取160毫升
,去滓
,空腹時服
;或為末
,用酒調(diào)下6克。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
附子湯--《千金》卷十五 【處方】龍骨1兩
,甘草1兩,芍藥1兩
,干姜1兩,黃連1兩
,石榴皮1具(大者),阿膠2兩
,附子1枚,黃芩半兩
,粳米3合。
【功能主治】暴下積日不住及久痢
。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8升
,煮取3升
,分3服
。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暴痢勢劇,火迫之象,日久不止
,熱爍津枯,不獨下多亡陰
,而真陽亦已告匱,故于駐車丸中除去當歸之行血
,摻入芍藥輔阿膠以滋耗竭之真陰,附子助干姜以扶傷殘之虛陽
,黃芩佐黃連以屏宿蘊之余火,甘草
、粳米緩清脾胃之虛熱
,龍骨
、橘皮急收二腸之滑脫也
。
【摘錄】《千金》卷十五
附子湯--《圣濟總錄》卷八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
,桂(去粗皮)2兩,白術(shù)2兩
,甘草(炙)1兩。
【功能主治】中風(fēng)
,四肢攣急,不得屈伸
,身體沉重,行步艱難
,骨節(jié)煩疼
。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每服3錢匕,水1盞
,加大棗2枚(擘破),生姜3片
,同煎至7分
,去滓
,稍熱服,不拘時候
。如有汗出為效。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
附子湯--《外臺》卷十四引《許仁則方》 【處方】附子2枚(共稱重1兩半者
,炮),生姜3兩
,干姜3兩,桂心1兩
,石膏6兩(碎,綿裹)
,生犀角(屑)2兩,地骨白皮2兩
,白術(shù)2兩
,獨活2兩
,芎?2兩
。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風(fēng)病有因飲酒過節(jié)
,不能言語,手足不隨
,精神昏恍者
。
【用法用量】以水8升
,煮取2升半
,去滓
,分溫3服
,服后相去如人行10里久再服。服湯后如覺欲汗
,少覆之令汗出,須臾歇汗后
,以藥末粉身。其湯須服5-6劑
,間3-4日服1劑。其方服1劑后
,量病情進退。熱多
,加生麥門冬1兩(去心);冷多
,加桂心1兩;有痛
,加當歸2兩
;不能食
,加人參2兩
;大便澀,加檳榔7枚
,合皮子用之
。
【注意】忌豬肉
、生蔥
、桃
、李、雀肉等
。
【摘錄】《外臺》卷十四引《許仁則方》
附子湯--《圣濟總錄》卷七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
,干姜(炮)1兩半,甘草(炙)1兩半
,防風(fēng)(去叉)1兩半,獨活(去蘆頭)1兩半
,石膏(碎)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
,白術(shù)1兩
,芎?1兩
,柴胡(去苗)1兩
,當歸(酒浸,切
,焙)1兩,人參1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20枚
,細辛(去苗葉)1兩。
【制法】上銼
,如麻豆大
。
【功能主治】風(fēng)曳,手足不隨
,身體不能俯仰。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
,水、酒共1盞半,煎至1盞
,去滓溫服,日3次
。人羸弱者,只用水煎服
。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
附子湯--《千金》卷七 【處方】附子3枚,芍藥3兩
,桂心3兩,甘草3兩
,茯苓3兩,人參3兩
,白術(shù)4兩
。
【功能主治】風(fēng)濕寒痹
,骨節(jié)疼痛
,皮膚不仁,肌肉重著
,四肢緩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8升
,煮取3升
,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南陽太陽例中
,甘草附子湯本治風(fēng)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掣痛
,《千金》借治濕痹緩風(fēng),可謂當矣
。又恐辛溫太過,津隨汗泄
,更合少陰例中附子湯,取人參固氣
,芍藥斂津,茯苓滲濕
,并助桂、附之雄
,庶無風(fēng)去濕不去
、虛風(fēng)復(fù)入之患矣
。
【摘錄】《千金》卷七
附子湯--《濟陽綱目》卷四十四 【處方】附子(炮)5分
,白術(shù)5分,獨活5分
,川芎3分,肉桂3分
。
【功能主治】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項強
,口噤
,痰涌
。
【用法用量】上作1服。加大棗1枚
,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四十四
附子湯--《外臺》卷十六引《刪繁方》 【處方】附子(炮)2兩
,甘草(炙)2兩,宿姜4兩,半夏(洗
,破)4兩,大棗20枚(擘
,去皮核),白術(shù)3兩
,倉米半升。
【制法】上切
。
【功能主治】肺虛勞損,腹中寒鳴切痛
,胸脅逆滿氣喘。
【用法用量】以水1斗
,煮取3升,去滓
,分為3服。
【注意】忌豬羊肉
、餳、海藻
、菘菜、桃
、李、雀肉等
。
【摘錄】《外臺》卷十六引《刪繁方》
附子湯--《鬼遺》卷四 【處方】附子3分(炮),當歸1兩
,人參1兩,黃連1兩
,甘草(炙)1兩,干姜2兩
,桂心2兩,芍藥2兩
,蜀椒(去汗
,去目
,閉口者)半分
。
【功能主治】斷下,補胃
。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1升5合
,去滓,分溫3服
。
【摘錄】《鬼遺》卷四
附子湯--《醫(yī)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 【處方】大附子1枚
,甘草6銖
,蜀椒200粒。
【功能主治】霍亂嘔吐
。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半
,分2次服。
【摘錄】《醫(yī)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
附子湯--《圣惠》卷九 【處方】附子1兩(炮裂
,去皮臍),赤茯苓半兩
,赤芍藥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
,白術(shù)半兩
,桂心半兩
。
【制法】上為散
。
【功能主治】傷寒因下后
,脾胃虛冷,腹脅脹滿
。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
,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
,煎至5分,去滓溫服
,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
附子湯--《圣濟總錄》卷八 【處方】附子(炮裂
,去皮臍)1枚(重半兩者)
,亸桂(去粗皮)半兩
,葛根(銼)1兩半,犀角(鎊)1兩
,地骨皮1兩,白術(shù)1兩
,獨活(去蘆頭)1兩
,芎?1兩
,石膏(碎)3兩
。
【制法】上銼
,如麻豆大
。
【功能主治】中風(fēng)
,身體不隨,不能言語
,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
,水2盞,加生姜5片
,煎至1盞
,去滓溫服
,空心并2服
,夜1服;或夜并2服
,空心1服
。服迄以熱姜粥投
,衣覆微汗出
,慎外風(fēng)
。不欲汗即不必食粥。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
附子湯--《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處方】附子(炮裂
,去皮臍)1兩,甘草(炙)1兩
,干姜(炮)3分,半夏1兩(湯洗去滑
,生姜2兩,同搗作餅
,炙)
,白術(shù)(銼
,炒)1兩半
,蒼術(shù)(米泔浸,去
倪海廈傷寒論筆記(七八)
傷寒論第68條辨:發(fā)汗
,病不解,反惡寒者
,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原文解釋:經(jīng)過發(fā)汗治療
,病還沒有解除,反而惡寒的
,這是營衛(wèi)虛弱的緣故
,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
。
不管病人是傷寒還是中風(fēng),還是溫病
,發(fā)汗以后,病人的病沒有去掉
,反而惡寒怕冷,這種不要擔心
,這是病人本身體虛的原因。
凡是惡寒怕冷
,就表示病人里陽不夠了,由于病人本身體虛
,發(fā)汗以后,陽氣受損
,津液丟失,病人便處于陰陽兩虛的狀態(tài)
,陽氣虛損不能溫煦肌膚,推動血脈的力量不夠
,所以
,病人會惡寒怕冷
。津液耗傷
,陰液虧虛
,難以濡養(yǎng)筋肉
,充盈血脈
,病人體現(xiàn)出來的癥狀就是脈細微
,還會出現(xiàn)腳攣急。
所以
,如果發(fā)汗以后惡寒,后背總是感覺涼涼的
,衣服穿得厚厚的,晚上睡覺
,被子也要蓋厚重的,少氣懶言
,手腳不溫
,這種情況就是芍藥甘草附子湯證
。
如果是汗出不止
,冷汗淋漓,特別怕冷
,四肢厥,脈遲細微
,像這種情況就表示陰盛陽虛,那就不是芍藥甘草附子湯證了
,應(yīng)該采取回陽救逆的藥方。
我們在前面講了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湯也是傷陰
,津液受損
,陰血不足
,筋脈缺失濡養(yǎng)造成了腿腳攣急,心煩
,微惡寒,肝脾不和
,脘腹疼痛。而這芍藥甘草附子湯只是在芍藥甘草湯中多加了一味附子
,兩者基本上差不多,只是芍藥甘草附子湯惡寒怕冷要厲害一點
,而芍藥甘草湯是微惡寒,所以
,芍藥甘草湯里就沒有附子
。
經(jīng)方就是這么奇妙
,多一味藥和少一味藥
,治病就不一樣,如果我們把芍藥甘草附子湯中的芍藥去掉
,那就變成了甘草附子湯了,甘草附子湯在傷寒論下篇第175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