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黃口渴尿見紅,梔柏茵陳甘草同。四藥總能除濕熱,不煩加減奏奇功。
這首歌訣是唐宗海寫的,出處在《醫(yī)學(xué)見能》。從這歌來看,唐氏治濕熱黃疸,最推崇的方子,是梔子柏皮湯。梔子柏皮湯是仲景治傷寒身黃發(fā)熱的名方,原方?jīng)]有茵陳。吳謙認(rèn)為:“此方之甘草,當(dāng)是茵陳蒿,必傳寫之誤?!钡降资欠袢绱耍繜o法問到,只好存疑。但吳氏之注,對臨床很有參考價值,因為對濕熱黃疸來說,茵陳確實是一味對證良藥,所以古今醫(yī)家治黃,每多賞用。唐氏這張茵陳梔子湯,作者認(rèn)為就是在梔子柏皮湯基礎(chǔ)上參考吳氏之注化裁出來的。但吳又可認(rèn)為,茵陳雖是治疸退黃的專藥,若以病證較之,黃因小便不利,而小便不利又系胃家移熱所致,“是以大黃為專功,山梔次之,茵陳又其次也。設(shè)去大黃而服山梔、茵陳,是忘本治標(biāo),鮮有效矣?;蛴靡痍愇遘撸晃┎荒芡它S,小便間亦難利?!边@話原是針對胃家實熱為主者來說的,治瘀熱較盛者用茵陳蒿湯,不拘泥于原方藥量,重用大黃,這樣從實際出發(fā),活用經(jīng)方,較之按圖索驥的呆板用法,靈活得多了。但為了貫徹退黃當(dāng)以大黃為主的主張,貶低山梔、茵陳的退黃作用并否定茵陳五苓散的治黃價值,就失之偏激了。這種毛病,前人時有,并非僅是吳又可,如趙養(yǎng)葵治黃疸,對解郁法很重視,為此,他竟說:“有濕熱發(fā)黃者,當(dāng)從郁治。凡濕熱之物,不郁則不黃,禁用茵陳五苓散,凡見用五苓茵陳者,十不一生,當(dāng)用逍遙散。”這顯然有片面性。所以,我們讀古人書,必須自具只眼,妥為棄取,如果不攻瑕輝瑜,擷取眾長,做一番整理提高工作,就談不上繼承發(fā)揚和推陳出新。
從理論上來說,濕熱黃疸的辨證論治,應(yīng)當(dāng)分清濕、熱、瘀、郁四個方面。如果濕勝熱輕,慎勿大用苦寒,恐反傷脾胃,當(dāng)用茵陳五苓散加減。仲景說“黃家所得,從濕得之”“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睆堅卣f:“陽黃法當(dāng)先利小便?!标悘?fù)正說“脾土強者,足以捍御濕邪,必不生黃。惟其脾虛不運,所以濕熱乘之,治此者,無非暫去濕熱,茵陳五苓散亦佳。”這是前人的寶貴經(jīng)驗,我們不能因部分醫(yī)家的偏激之言而予以輕忽,倘擅用苦寒,傷陽損脾,陽黃就有可能轉(zhuǎn)化為陰黃。但如果是熱勝于濕,又不可偏用淡滲,恐反損津液,當(dāng)用茵陳山梔湯加減,這對素稟陰虛者,尤須注意。因為熱易傷津,若撤熱不力,大用滲利,就有可能轉(zhuǎn)化為熱燥黃疸或燥瘀黃疸?,F(xiàn)在治濕熱黃疸,一般是:濕勝者用茵陳五苓散,熱勝者用茵陳蒿湯,這個原則不錯。但作者認(rèn)為熱而無實結(jié)者不妨用茵陳山梔湯,如有腑實腹脹,則以茵陳蒿湯為對證,如瘀實較甚,就可用吳又可那張重用大黃的茵陳湯方,碰到肝郁癥狀明顯而瘀熱癥狀不甚的,則不妨宗趙氏法,用逍遙散出入。但須知瘀濕相因,氣血相關(guān),瘀甚的不等于無郁,郁甚的不等于無瘀,濕勝的并不是無熱,熱甚的并不是無濕。根據(jù)氣病可以治血,血病可以治氣,清熱利于祛濕,滲濕利于清熱的原理,其間用藥,應(yīng)予兼顧。至于何者為主,何者為輔,何者先用,何者繼進,出入進退,用藥能否絲絲入扣,這要結(jié)合三因制宜,圓機活法而又非數(shù)言可畢了。
作者認(rèn)為臨床上典型的熱勝型或典型的濕勝型實際上并不多見,而多數(shù)病人是以食欲不振,心泛,脘部不適,乏力,發(fā)黃等為主證,這是濕熱阻于肝絡(luò),氣機郁而不舒,木不疏土,影響脾胃的表現(xiàn)。針對這種病機,作者曾選《醫(yī)學(xué)傳燈》中的茵陳柴苓湯(柴胡、黃芩、半復(fù)、甘草、豬苓、澤瀉、赤芍、茵陳、麥冬、茯苓),隨證化裁而用,很覺應(yīng)手。作者認(rèn)為此方取柴胡之解郁,配赤芍之活血,是調(diào)肝之治;用茯苓復(fù)健運,合甘草護中宮,寓扶脾之法;而麥冬一味,是據(jù)仲景“疸而渴者難治”之說,慮其津液受損,為防滲利太過而設(shè)。從方劑來源看,這是茵陳四苓散與小柴胡湯化裁而成。從組織理路來說,此方是一個利濕清熱并重、肝脾兩臟兼顧的結(jié)構(gòu)。從選藥特色來說,此方具疏泄不太過,扶脾不太壅,祛濕不太燥,清熱不太寒,祛瘀不太破,護陰不太膩等優(yōu)點。這些用藥特點和上述組織原則,對一般的濕熱型黃疸型肝炎,是很可取法的。
總之,濕熱黃疸的治療,不可只以利濕、清熱、行瘀之品雜湊成方。選方也不可概用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等套劑。如果忽視辨證論治,不知過用苦寒淡滲之弊,治疸必用茵陳,并雜入龍膽、大青、山梔、木通、車前子之類,有時就難免與病機不切。所以,作者認(rèn)為中醫(yī)有許多治疸的良方良法,正等待人們?nèi)グl(fā)掘,豈獨茵陳山梔湯、茵陳柴苓湯等數(shù)方而已。
——本文摘自《中醫(yī)精華淺說》
治療黃疸的幾個民間小偏方
治療黃疸的幾個民間小偏方。自古高手都出自民間。當(dāng)寶寶出現(xiàn)了黃疸的癥狀,久久都不會自行退出時,作為父母的你們一定很心疼和不知所措。不妨先試試一些民間小偏方。下面給大家整理了治療黃疸的幾個民間小偏方。
治療黃疸的幾個民間小偏方1 偏方1
〔組成〕火炭母 30g,雞骨草 30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濕熱黃疸。
偏方2
〔組成〕鮮少花龍葵 90g,鮮蘿卜 90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3
〔組成〕鮮毛茛根或全草適量。
〔用法〕洗凈搗爛,貼寸口或內(nèi)關(guān)穴上(或下墊 1 片薄姜),至皮膚灼 熱起泡時即除去。
〔附注〕此方亦可用于結(jié)膜炎。
偏方 4
〔組成〕五加皮 15g,羊蹄根 15g。
〔用法〕水煎服。
〔附注〕此方用于濕熱黃疸。
偏方 5
〔組成〕琴葉榕根 60g,馬藍 60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6
〔組成〕蓬藁根 120g,黃酒 60g。
〔用法〕放少量水煎服。
偏方 7
〔組成〕含羞草決明 60g,天胡荽 15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8
〔組成〕虎杖 30g,白毛藤 30g,水團花根 30g,野薏米根 15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9
〔組成〕鮮狹葉十大功勞根 60g,鮮梔子 30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10
〔組成〕鮮蓮子草 30g,金錢草 15g。
〔用法〕水煎,加紅糖服。
偏方 11
〔組成〕荷蓮豆草 30g,萱草花 30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12
〔組成〕鮮白英 60~120g。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劑,連服 3~7 天。
〔附注〕此方用于濕熱黃疸。
偏方 13
〔組成〕一枝黃花 45g,水丁香 15g。
〔用法〕水煎,一次服。
偏方 14
〔組成〕丁葵草(干)15g,生魚 1 條。
〔用法〕煎水服,每日 1 次。
〔附注〕此方用于陽黃。
偏方 15
〔組成〕三顆針莖 15g。
〔用法〕煎水服。
偏方 16
〔組成〕鮮大丁桂 30g。
〔用法〕和紅糖煎服。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咳血。
偏方 17
〔組成〕大青根 30~60g,豬肝 60g,百草霜 9g。
〔用法〕加水同煎服。
偏方 18
〔組成〕過路黃 3 葉,白荷包草 9g,平地木 9g,茵陳 9g。
〔用法〕水煎,早、中、晚分服。
〔附注〕此方用于黃疸初起,也可用于脫力虛黃。
偏方 19
〔組成〕鮮大種鵝兒腸全草 30~60g。
〔用法〕水煎服。
偏方 20
〔組成〕山大黃 12g,茵陳 30g,問荊 15g,車前草 15g。
〔用法〕水煎服,1 日 2 次,連服半月為 1 療程。
治療黃疸的幾個民間小偏方2 以下偏方在醫(yī)生的`叮囑下使用:
1、葶藶子適量。將葶藶子洗凈,炒至黃色,再焙干研為細(xì)末。每日兩次,每次6克,用黃酒送服。
2、南瓜皮30克,黃柏3克。將南瓜皮、黃柏放入鍋內(nèi),倒入3碗水,煎至1碗。每日1劑,水煎服2次。
3、茵陳20克,金錢草20克,玉米須20克,粳米30克,白糖適量。先將前3味一同入鍋,加適量的水煎煮30分鐘,去渣后與淘洗干凈的粳米一同煮粥,加白糖調(diào)味。每日1劑,分2次食用,服至黃疸消退。
4、甘蔗250~500克,綠茶6克。將甘蔗去皮,切成小片,加500毫升水煮沸,5分鐘后取出,趁熱沖泡綠茶。每日1劑,分3次服。
5、冬瓜皮、西瓜皮各30克,葫蘆殼30~60克。將上藥煎湯,取上清汁。每日1劑,煎服2次。
6、鮮白茅根50~100克,鮮車前草150克,加水300毫升,煮沸10分鐘,加綠茶10克,每日1劑,分2次服。
7、黃瓜皮不拘多少。將黃瓜皮放入鍋內(nèi),倒入水2碗,煎至1碗。每日1劑,煎服3次。
8、金錢草15g,梔子6g,茵陳9g,甘草3g,水煎服。適用于新生兒黃疸。
9、茵陳、茯苓各20g,梔子、白術(shù)各15g,木通5g。水煎服。大便干結(jié)者去除白術(shù),加大黃5g,枳實5g;發(fā)熱煩躁,舌質(zhì)絳紅者,加生地20g,丹皮、赤芍各15g。適用于新生兒黃疸濕熱證。
10、黃連、茵陳、云苓各10g,黃柏、黃芩、梔子各6g。研成粉,用蜂蜜調(diào)成藥餅。貼于肚臍,外用熱水袋溫暖肚臍。適用于胎黃不退先天不足,氣血兩虛證。
11、一枝黃花45g,水丁香15g。水煎,一次服。
12、丁葵草(干)15g,生魚1條。煎水服,每日1次。此方用于陽黃。
13、過路黃3葉,白荷包草9g,平地木9g,茵陳9g。水煎,早、中、晚分服。此方用于黃疸初起,也可用于脫力虛黃。
14、取冬瓜皮、玉米葉各3克,用水煎服,濾汁后分多次緩緩給寶寶喂下。冬瓜皮性味甘、寒,入肺、胃、大腸、小腸經(jīng),具有清熱、利水、消腫之功效;而玉米葉煎服成汁有利尿消腫、退黃等功效,且兩種材料經(jīng)濟易取,對消退治療黃疸有很好的療效。
15、取蟬蛻0。5克,綠豆5克,用水煎服,對新生兒黃疸也有不錯的消退功效。
【答案】:E
⒈ 附子與肉桂的相同功效:既善補火助陽,治腎陽虛衰或脾腎陽虛所致的諸證,又善散寒止痛,治寒邪直中、寒濕痹痛、胸痹冷痛等證?!、?吳茱萸能溫脾益腎,助陽止瀉,為治脾腎陽虛,五更泄瀉之常用藥,多與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用于治療虛寒泄瀉?!、?干姜善能溫肺散寒化飲,常與細(xì)辛、五味子、麻黃等同用,用于治療寒飲喘咳。 ⒋ 茵陳善清利脾胃肝膽濕熱,使之從小便而出,為治黃疸之要藥。常與梔子、黃柏、大黃同用,用于治療黃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84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