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分清散(萆薢分清飲)
出自《楊氏家藏方》
【組成】 益智 川萆薢 石菖蒲 烏藥各等分(各9g)
【用法】 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盞半,入鹽一捻(0.5g),同煎至七分,食前溫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加入食鹽少許)。
【功用】 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主治】 下焦虛寒之膏淋、白濁。小便頻數(shù),混濁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脈沉。
〖方歌〗 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烏藥益智俱,或益茯苓鹽煎服,通心固腎濁精驅(qū)。
【方解】 本方主治之白濁,乃由下焦虛寒,濕濁不化所致。下焦虛寒,氣化不利,腎失封藏,膀胱失約,故小便頻數(shù)、尿濁如米泔,或如脂膏。治宜溫暖下元,利濕化濁。方中萆薢利濕而分清化濁,為治白濁之要藥,故以為君。石菖蒲辛香苦溫,化濕濁以助萆薢之力,兼可祛膀胱虛寒,用以為臣,《本草求真》謂石菖蒲能溫腸胃,“腸胃既溫,則膀胱之虛寒小便不禁自止”。二藥相伍,總以祛濕濁為主,故佐入益智仁、烏藥溫腎散寒。益智仁能補(bǔ)腎助陽,且性兼收澀,故用之溫暖脾腎,縮泉止遺;烏藥溫腎散寒,除膀胱冷氣,治小便頻數(shù)。入鹽煎服,取其咸以入腎,引藥直達(dá)下焦,用以為使。原書方后云:“一方加茯苓、甘草”,則其利濕分清之力益佳。綜觀全方,利濕化濁以治其標(biāo),溫暖下元以顧其本。
本方出自南宋醫(yī)家楊倓的《楊氏家藏方》,原名“萆薢分清散”,及至元代《丹溪心法》亦引用此方,并改名為“萆薢分清飲”。
【運(yùn)用】
1.辨證要點(diǎn):本方為主治下焦虛寒淋濁的常用方。以小便混濁頻數(shù),舌淡苔白,脈沉為辨證要點(diǎn)。濕熱白濁則非本方所宜。
2.加減法:若兼虛寒腹痛者,可加肉桂、鹽茴以溫中祛寒;久病氣虛者,可加黃芪、白術(shù)以益氣祛濕。
3.現(xiàn)代運(yùn)用:適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炎、慢性盆腔炎等,屬下焦虛寒,濕濁不化者。
【附方】
萆薢分清飲(《醫(yī)學(xué)心悟》) 川萆薢二錢(6g) 黃柏炒褐色 石菖蒲各五分(各2g) 茯苓 白術(shù)各一錢(各3g) 蓮子心七分(2g) 丹參 車前子各一錢五分(各4.5g) 水煎服。功用:清熱利濕,分清化濁。主治:濕熱白濁,小便混濁,尿有余瀝,舌苔黃膩等。
以上兩方皆用萆薢、石菖蒲利濕分清化濁,不同者,《楊氏家藏方》萆薢分清散配以益智、烏藥,其性偏溫,功可溫暖下元,主治下焦虛寒之白濁?!夺t(yī)學(xué)心悟》萆薢分清飲則伍用黃柏、車前子等,其性偏涼,功可清熱利濕,主治濕熱白濁。
【文獻(xiàn)摘要】
1.原書主治
《楊氏家藏方》卷9:“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shù)無度,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或小便頻數(shù),雖不白濁?!?/p>
2.方論選錄
張璐《張氏醫(yī)通》卷14:“精通尾膂,溲出膀胱,涇渭攸分,源流各異。詳溲便之不禁,乃下焦陽氣失職,故用益智之辛溫以約制之,得鹽之潤下,并烏藥亦不致于上竄也。獨(dú)是胃中濁濕下滲,非萆薢無以清之,兼菖蒲通九竅,利小便,略不及于收攝腎精之味,厥有旨哉!”
【臨床報(bào)道】
萆薢分清飲加砂仁、丹參、車前草為基本方治療乳糜尿34例。結(jié)果:治愈30例,顯效2例,好轉(zhuǎn)2例。[王鳳文,等.加味萆薢分清飲治療乳糜尿34例。河南中醫(yī) 1990;10(2):21]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899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