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怎么引起的?引發(fā)中耳炎的原因
中耳炎,俗稱“爛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癥。病菌進入鼓室,當(dāng)?shù)挚沽p弱或細菌毒素增強有炎癥。
如鼓膜穿孔,耳內(nèi)會流出膿液,疼痛會減輕,并常與慢性乳突炎同時存在。
急性期治療不徹底,會轉(zhuǎn)變?yōu)槁灾卸?,隨體質(zhì)、氣候變化、耳內(nèi)會經(jīng)常性流膿液,時多時少,遷延多年。
中醫(yī)稱為“耳膿”,這是因為肝膽濕熱(火)引起的。
1、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癥,由咽鼓管途徑感染。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癥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現(xiàn)充血、腫脹,纖毛運動發(fā)生障礙,引起中耳炎。
2、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細菌,如果兩側(cè)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則壓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擠出,到達咽鼓管,引發(fā)中耳炎。
3、游泳時應(yīng)避免將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過鼻咽部而進入中耳引發(fā)中耳炎。外傷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樣液體,以免影響創(chuàng)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誘發(fā)中耳炎。
4、如果嬰幼兒仰臥位吃奶,由于兒童咽鼓管較平坦,管腔短,奶汁嗆入中耳致中耳炎。
5、吸煙包括吸二手煙,也會引起中耳炎。吸煙可引起全身性的動脈硬化,尤其是香煙中的尼古丁進入血液,使小血管痙攣,血液黏度增加,給內(nèi)耳供應(yīng)血液的微動脈發(fā)生硬化,造成內(nèi)耳供血不足,嚴(yán)重影響聽力。
6、長時間用耳機聽搖滾類的大分貝的音樂,如果時間較長的話,也容易引起慢性中耳炎。
治療中耳炎偏方
參須京菖茶
參須3克,石菖蒲3克,綠茶3克。用沸水沖泡代茶飲,以味淡為度。
此方具有健脾益氣、祛濕充耳的作用,能夠緩解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所引起的咽鼓管長期堵塞及耳悶、耳鳴、聽力減退等癥狀。
柿子餅粥
柿子餅2~3枚,大米150克。將柿子餅洗凈、切粒,大米淘洗干凈備用。
待水煮沸后,把柿子餅粒及大米倒入其中,煮1~2小時即可食用。
槐花杭菊飲
槐花3克,杭白菊3克。把槐花和菊花用暖水稍沖洗后,再放于杯中用開水沖泡,待香味滲出后即可飲用。
此方具有平肝瀉火,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對屬于里實熱證的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引致的耳部劇烈疼痛、穿孔流膿有輔助療效。
如果患者自覺耳中疼痛難耐,可將杭白菊換成野菊花,以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赤小豆冬瓜湯
赤小豆30克,冬瓜500克。冬瓜去皮切成塊。赤小豆洗凈,用清水浸泡半小時。
瓦煲注入適量清水,放入冬瓜和赤小豆,加蓋大火煮沸,改小火煲1.5小時,加鹽調(diào)味即可。
此品具有健脾利濕、涼血解毒、利尿消腫及消炎之功效,適合在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圍手術(shù)期內(nèi)使用。
眉豆煲飯
眉豆60克,大米120克。將眉豆及大米洗凈,再加入適量清水煮至熟透即可。
此品具有健脾益氣、除濕利尿的作用,可以減少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炎性滲出。
對于日常出現(xiàn)中耳炎的輕微癥狀,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一些小偏方來輔助治療。
偏方一
1、取鮮虎耳草適量,搗爛取汁,滴入患耳內(nèi)1~2滴,1日3次。連用數(shù)日可愈。
2、取活鯉魚膽1只,治療中耳炎偏方用時先以棉簽蘸取耳道清潔液將耳內(nèi)膿液拭凈,滴入鮮膽汁少量,再用棉球塞住耳孔,1日1次,3次可愈。
3、將煮熟的雞蛋6個蛋黃,置鍋內(nèi)(銅鍋最佳),文火熬煎出油(若不出油,可滴人數(shù)滴花生油作引子)備用。
用時,先用棉棒蘸取耳道清潔液擦拭干外耳道后滴入中耳3~4滴。
1、用棉棒蘸取耳道清潔液洗凈患耳,除去膿性分泌物,再用干棉棒把外耳道拭干,然后吹入冰硼散,每日2次,輕者1日可愈。
2、鮮柚葉搗爛取汁滴內(nèi)耳。
3、把核桃油滴入患耳3滴,每日3次,3~7日即愈。
4、蜈蚣3條,麻油100毫升,治療中耳炎偏方把蜈蚣用麻油炸黑,去蜈蚣,取油滴耳,1日2次,至愈為止。
偏方三
1、用核桃仁500克研細末,煮30分鐘,趁熱用雙層紗布包好榨油,將0。9克冰片細末加入油中,加溫攪拌,入瓶備用。用時先用雙氧水洗去分泌物,蘸干,滴2~3滴油,日 2~3次。
3、取大田螺(活的)1只,破頂加入冰片1。5克,待溶化后,把藥液滴入患側(cè)耳內(nèi)即可。
4、全蝎、枯礬各等分,研細末,治療中耳炎偏方將患耳洗凈拭干,撒入藥粉少許,日1次,連用3~5日可愈。
長時間的聽力工作會讓我們的耳朵處于一個比較疲憊的狀態(tài),所以在日常不能夠長時間的帶著耳機,避免影響到我們的聽力。對于出現(xiàn)化膿性中耳炎的患者應(yīng)該及時的去醫(yī)院進行專業(yè)的檢查,日常小偏方可以作為輔助治療,緩解中耳炎癥狀。
中醫(yī)治療中耳炎
自治療法
1、驗方自療法
(1)忍冬藤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每日1劑,連服3-4日。
(2)蒲公英、車前草、紫地丁各30克、每日1劑,分3次煎服,連服3-4日。
(3)野菊花12克、天葵子10克、丹參15克、澤瀉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分2次煎服。
(4)大蒜1瓣,蒸餾水10毫升,將大蒜洗凈搗爛,取汁與蒸餾水混勻,滴耳,每日數(shù)次,1次數(shù)滴。
本方適用于中耳炎,尤為化膿性中耳炎效果更佳。
2、飲食自療法
(1)糖冬瓜30克、鮮九龍吐珠葉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劑,連服5天。本方對慢性中耳炎更佳。
(2)薏米18克、金銀花12克、柴胡9克、鱉甲15克、紅糖適量,將金銀花、柴胡、鱉甲煎湯取汁,與另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劑,連服5劑。
(1)取蛋黃1枚,放鍋(不要用鐵鍋)內(nèi)加熱翻炒,片刻油出濾出即可,炒時防焦。待冷卻后取其油滴耳,每次3滴,每日2次。
(2)蚯蚓5條,剖開后洗凈,放白糖10克左右,30分鐘后用潔凈紗布濾出清液滴耳,每次4滴,每日3次。
(3)新鮮豬膽汁(或雞膽汁)50克,冰片5克,滴耳。
(4)爛耳散少許,吹入耳內(nèi),每日3次。
(5)生大蒜2只,絲瓜1只,共搗爛,布包擠汁,滴耳,每次3-4滴,每日3次。
(6)胡桃肉搗油加冰片少許,滴入耳內(nèi)。
避免誤診
急性期后持續(xù)有分泌物出或存在其它癥狀,可能并發(fā)其它疾病,不宜延誤,應(yīng)到醫(yī)院作進一步檢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不可在公共汽車上及人流中挖耳朵分泌物,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損傷。
《辨證錄》曰:“少陽膽氣不舒,而風(fēng)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
即明中耳炎一癥,蓋因患者肝膽失調(diào),清氣不舒,風(fēng)毒熱邪趁勢入侵體內(nèi),循少陽經(jīng)絡(luò)上蒸,以致熱郁血絡(luò),邪毒侵耳,炎灼鼓膜,以生炎癥。
滴耳液
具體使用方法是
病人取坐位或者臥位,耳朵朝上,將耳朵向上方輕輕牽拉,向外耳道內(nèi)滴入藥液3-4滴,然后手指輕按耳屏數(shù)次,促使藥液經(jīng)鼓膜穿孔流入中耳。
此方法療效一般,而且這種滴耳治療方法容易引起患者眩暈,治療不徹底,很容易復(fù)發(fā)。
內(nèi)服中藥,內(nèi)服藥丸。需經(jīng)過腸胃、肝腎再到耳朵患處,見效緩慢,內(nèi)服藥物需要肝腎代謝,對臟腑造成一定的負(fù)擔(dān)。
且非直接接觸中耳炎患處,針對性給藥,所以藥效很不顯著。
耳貼
屬于保健品的萬金油,甚至?xí)炣囈材苡?,談不上治療?/p>
只能輕微減輕患者的一些耳鳴癥狀,更談不上消炎排膿滅菌治療中耳炎。
1、藥物調(diào)養(yǎng)法
治療中耳炎在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的同時,局部需用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清洗,拭干后再滴氯霉素、新霉素等滴耳液,必要時可用1%碘硼酸粉、地枯粉等進行耳內(nèi)干燥療法,也可服用中藥進行調(diào)理。
常用方為
(1)蒲公英20克,地丁20克,黃芩6克,黃連6克,黃柏6克,甘草9克,柴胡9克。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連用3~5天。本方適用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2)雞血藤45克,金櫻子根45克,野菊花45克,山芝麻45克。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服。本方適用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3)丸藥可選用龍膽瀉肝丸、通竅耳聾丸、知柏地黃丸、耳聾左慈丸。
2、飲食調(diào)養(yǎng)法
中耳炎患者除全身及局部用藥外,可用下列食療偏方進行飲食調(diào)養(yǎng),有助于控制炎癥,對治療中耳炎有一定輔助作用。
煅爐甘石250克,血竭15克,兒茶15克,烏賊骨(去粗皮)100克,五倍子20克,冰片2克。
以上諸藥共研極細面,每6克為1包,用塑料袋或鐵罐封裝(稱潰瘍散),備用。
每次取潰瘍散1包,鮮雞蛋1個,將鮮雞蛋打入碗內(nèi),加藥攪拌均勻,用炒菜鍋加油適量,炒熟食之,每日食用2次。連食20~30天。
平素注意鍛煉身體,提高身體抵抗力?;颊咭皶r清除耳內(nèi)膿液,正確使用吹耳、滴耳藥物,用量不宜過多,以免阻塞膿液排出。
睡眠時盡可能使患耳向下,以利排膿,擤鼻涕時,不要用力過猛。游泳后要將耳內(nèi)污水排出。
對嬰幼兒患者,要防止奶汁和淚水等流入嬰幼兒耳內(nèi),要密切觀察流膿、頭痛、發(fā)熱、神志的變化,及時采取措施,可防疾病的發(fā)展。
4、針灸調(diào)養(yǎng)法
針刺法
急性期取風(fēng)池、翳風(fēng)、聽宮、合谷、外關(guān)、足臨泣穴。
每次3~4穴,分組交替使用,強刺激,用瀉法,留針15~30分鐘,每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取翳風(fēng)、足三里、陰陵泉穴。
弱刺激,用補法,留針15,針后加灸,每天1次。
耳針法
耳部局部消毒拭凈后,取腎、內(nèi)耳、內(nèi)分泌、外耳穴。中度刺激,留針20~30分鐘。
中耳炎吃什么中藥
分泌性中耳炎
治法
祛痰利濕,活血化瘀。
材料
法夏10g,云苓15g,薏苡仁20g,香附10g,辛荑花10g,柴胡10g,金銀花10g,川芎10g,石菖蒲10g,車前草15g,羌活10g。
加減
(1)中耳積液,加澤瀉10g,前子10g,白芷10g。
(2)如有肝膽濕熱,加龍膽草15g,大青葉10g。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治法
解毒排膿,清熱利濕。
金銀花20g,連翹15g,蒲公英20g,野菊花15g,桔梗10g,白芷10g,柴胡10g,梔子10g,澤瀉15g,木通4g,生地12g,丹皮15g,甘草6g。
(1)耳痛劇烈,加皂角刺12g,山甲10g。
(2)耳內(nèi)膿液呈粘稠狀,加薏苡仁20g,云苓15g。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治法
化痰排膿,滋陰降火。
木通4g,桑白皮15g,黃芩15g,當(dāng)歸4g,茵陳15g,陳皮6g,桔梗10g,金銀花15g,女貞子10g,薏苡仁24g,魚腥草20g,白術(shù)15g,浙貝15g。
加減
(1)流膿多加天花粉15g,蒲公英18g。
(3)耳部有麻木感,加川芎10g,夜交藤15g,黃芪15g。
(4)膿有臭味,加桃仁10g,紅花6g,澤蘭12g,山甲15g。
耳源性面癱
治法
清熱解毒,活血通經(jīng)。
柴胡10g,龍膽草10g,金銀花20g,蒲公英20g,梔子10g,澤瀉10g,通草10g,丹皮15g,赤芍15g,紅花5g,蜈蚣2條。
治法
清熱瀉火,除痰熄風(fēng)。
龍膽草10g,黃芩15g,梔子10g,車前草15g,蒲公英20g,柴胡10g,石決明20g,木通4g,生地10g,法夏10g,天麻10g,白芷10g,桔梗10g。
加減
(1)若膿帶血,加丹皮15g,赤芍15g,魚腥草15g,薏苡仁20g。
(2)耳鳴較甚,加生牡蠣30g,磁石30g。
(3)膿液偏黃稠,加車前子12g,菊花15g。
耳源性腦顱內(nèi)并發(fā)癥
治法清營涼血,清心開竅,平肝熄風(fēng)。
水牛角20g,川連10g,金銀花15g,連翹15g,生地15g,玄參15g,丹皮10g,丹參15g,麥冬15g,蓮子芯10g,梔子10g,鉤藤10g,石菖蒲10g,白芍10g。
加減
(1)發(fā)燒且大汗出者,加生石膏20g,知母15g。
(2)抽搐者,加廣地龍10g。
柴胡白冬飲
組成:柴胡、白芷、梔子、赤芍各15克,冬瓜仁、蒲公英各30克,澤瀉20克,龍膽草10克,甘草6克(10歲以下兒童劑量酌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瀉火解毒,利水通竅。
方解:本病之起,多因內(nèi)有肝膽郁火,或因胎遺熱毒,外因時邪內(nèi)犯,邪毒侵耳所致。治宜瀉火解毒。
方中以柴胡、龍膽草清肝瀉火。蒲公英、甘草、梔子清熱解毒瀉火。冬瓜仁、澤瀉利尿泄毒。白芷、赤芍祛風(fēng)涼血,通竅止痛。諸藥協(xié)同,共奏瀉火解毒、利水通竅之功。熱去毒解,則耳疾可愈。
加減:若頭脹痛者,加川芎3克,菊花12克。頭暈者,加僵蠶12克,鉤藤20克??诳收?,加生石膏20克。體溫高者,加黃芩12克,青蒿15克。耳癢者,加地膚子30克,防風(fēng) 12克。
同時配用虎耳草汁滴耳,每日3次。
澤苓湯
組成:澤瀉、茯苓各15~30克,石菖蒲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利濕祛痰,開通耳竅。
方解:方中澤瀉有利水滲濕之功,使清氣上升而除頭目諸疾。茯苓健脾利水。助澤瀉去痰濕。
石菖蒲味辛性溫,辛者串通九竅,溫則化痰去痰濕,能助茯苓、澤瀉化痰祛濁。且石菖蒲的開竅作用可能對咽鼓膜起到擴張作用。
氣道得通,水濕祛除,則耳能聞五音矣。
主治:中耳積液。
加減:氣虛,加黨參、炙黃芪各15克。痰熱,加黃芩10克,龍膽草5克。外感風(fēng)寒,加辛夷、防風(fēng)、蒼耳子各10克。外感風(fēng)熱,加桑葉、菊花各10克。
組成:升麻3克,青皮6克,黃芪10克,木香3克,蘇葉、大腹皮各10克,烏藥6克,柴胡、川芎、菖蒲各3克,蔓荊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調(diào)理氣機,升清開竅。
方解:本病是由于在大氣壓力下的變異環(huán)境中,鼓室內(nèi)氣壓與外界氣壓極不平衡,由此而發(fā)生的中耳損傷,而出現(xiàn)耳痛、耳鳴、憋氣和聽覺障礙。
本方系根據(jù)《雜病廣要·九氣七氣》的“陰陽雖大,未離乎氣,故通天下一氣耳。吐納,一動靜,何所逃者,與氣流通而已。故氣平則寧,氣不平則病”論點,從《瘡瘍經(jīng)驗全書》中二十首流氣飲作藍本而制定。
方中升麻、柴胡,同樣是升清降濁,但后者更有除頭痛,治耳聾的作用,因為肝臟之絡(luò)附耳。
木香、烏藥,皆具有消積滯、辟邪氣、導(dǎo)滯氣功能,但前者更能止痛除脹感。
青皮、蔓荊子疏肝散結(jié)、破氣止痛,而后者更有抑制腦鳴的特點。蘇葉散發(fā)風(fēng)氣、順氣化痰。大腹皮協(xié)調(diào)寒熱失和、疏瘀滯、開郁結(jié)。
川芎行氣開郁、上行頭目、破瘀血、生新血。還有兩味畫龍點睛之藥,用黃芪以益氣,氣盛則更能反映出諸藥的作用。用菖蒲以開竅,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竅閉的典型病例。
主治:航空性中耳炎。
加減:虛弱及老人,倍加黃芪。高血壓者慎用升麻、蔓荊子。重癥每天可進兩劑。全方十一味,不一定全部用上,可以根據(jù)病情,刪去幾味。
有特殊情況者,也可增加幾味。服藥癥狀消失后,可再進六君子丸或補中益氣丸持續(xù)服一周。
吹耳散
組成:蛀竹屑粉30克,五倍子(焙焦存性)、枯礬各15克,硼砂3克,青黛9克,川黃連、輕粉,冰片各3克。
用法:先將蛀竹屑粉、五倍子、枯礬、青黛、硼砂、黃連共研細末,再入輕粉、冰片同研細末和勻,貯瓶備用,勿泄氣。
同時,在吹藥前,先將患耳內(nèi)膿液拭凈,急性用洗耳方(芙蓉葉15克,苦參9克,煎水取汁)洗耳。慢性用藥棉棒,蘸氯霉素眼藥水入耳腔內(nèi)轉(zhuǎn)動拭耳后,再取本散少許(約 0.1左右),均勻吹入患耳腔內(nèi)。
先洗后吹藥,每日吹4~6次,證重者每2小時吹1次,10天為1療程,未愈,停藥1天,再繼續(xù)如上法用藥1療程,至愈為止。
功用:清熱祛濕,祛腐排膿,解毒斂瘡。
方解:蓋耳為清空之地,清陽交會之所,又腎開竅于耳,腎氣通于耳,故耳與腎關(guān)系密切,又三焦、膽二經(jīng)的經(jīng)脈均經(jīng)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耳部有病往往出現(xiàn)三焦、膽經(jīng)的癥狀。
《辨證錄》云:“少陽膽氣不舒,而風(fēng)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說明本病致因雖多,但主要是由于風(fēng)熱濕毒之邪循少陽經(jīng)上蒸,以致熱郁血絡(luò),郁結(jié)不散與水衰火亢,腎氣虛者,皆能為患。
熱郁血絡(luò)則患耳紅腫疼痛,熟腐肌膜則流膿,熱灼鼓膜則穿孔。小兒為稚陽之體,故患此病者尤多。治宜清熱祛濕,祛腐排膿,解毒斂瘡。
故方中君以蛀竹屑粉,消炎祛濕,排膿止痛,本品為民間治療膿耳(即化膿性中耳炎)之有效單方,其消炎解毒、祛濕排膿之功頗著。
主治:膿耳(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癥見耳內(nèi)疼痛難忍,流出黃色稠膿或淡黃色稀膿汁,或聽力減退,舌質(zhì)紅,苔微黃,脈弦略數(shù)。
方中蛀竹屑粉,即是新竹床,被蟲蛀后所產(chǎn)的“竹粉”。即稱“蛀竹屑粉”。
通耳竅方
組成:柴胡、香附、川芎、石菖蒲各10克,當(dāng)歸15克,紅花5克,澤蘭、法半夏、茯苓各10克。
功用:祛瘀除痰,行氣通竅。
主治: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
加減:若肺氣虛合用玉屏風(fēng)散。兼脾氣虛,加黨參、白術(shù)。兼腎陰虛者,加熟地、枸杞子。兼腎陽虛者,加制附子、肉桂。
附記:本方須連續(xù)服藥1個月以上,同時應(yīng)教會患者做外行捏鼻鼓氣通竅法,鼓膜按摩法,及耳前后穴按摩法,早、晚堅持進行,數(shù)月不懈,其效始佳。
中耳炎食療
1、銀菊茶
材料:銀花10克,菊花10克。
用法:開水沖泡代茶飲。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化膿性中耳炎,屬肝膽火盛、邪熱外侵型,起病較急,耳內(nèi)疼痛,并見耳鳴,聽力障礙,耳內(nèi)脹悶感,伴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涕流。
2、白菜薄荷蘆根湯
材料:大白菜根3~4個,蘆根10克,薄荷3克。
功效:辛涼發(fā)散,疏風(fēng)清熱。
主治:化膿性中耳炎,屬肝膽火盛、邪熱外侵型,起病急,耳內(nèi)疼痛,耳鳴,惡寒發(fā)熱,頭痛,口苦咽干,小便黃赤,大便秘結(jié)。
3、麻雀肉餅
材料:麻雀5只,豬瘦肉200克,黃酒、生粉適量。
用法:麻雀肉與豬肉共剁成肉泥,加入黃酒、生粉和勻,做成圓餅,臵飯面上蒸熟食用。
功效:補腎培元。
主治:化膿性中耳炎,屬腎元虧損、邪毒停聚型,耳內(nèi)流膿、口久不愈,量不甚多,或污穢或成塊狀,并有臭味,聽力減退多較明顯。
4、鴿肉木耳湯
材料:肉鴿1只(約重500克),水發(fā)黑木耳100克。
用法:肉鴿宰殺去內(nèi)臟,加水發(fā)黑木耳,放湯燉酥,調(diào)味后佐餐用。
功效:補腎培元。
主治:化膿性中耳炎,屬腎元虧損、邪毒停聚型,耳內(nèi)流膿,閂久不愈,量不甚多,或污穢或成塊狀。
中耳炎不能吃什么
得了中耳炎,肯定有一些食物是不能吃的,以下就是介紹哪種不能吃。
1、肥膩厚味食物
患有中耳炎的患者在日常的飲食中一定要特別的注意,除了多注意營養(yǎng)食物的攝取之外,同時還應(yīng)該盡量的攝取一些肥膩厚味的食物。
比如像肥肉、牛肉、動物皮等,這些食物中的脂肪都非常豐富,如果過量食用的話對病情的恢復(fù)非常不利。
很多食物都是中耳炎患者在日常的飲食中需要忌口的,其中以辛辣食品最為禁忌,稍帶有辛辣味的食物患者都應(yīng)該禁止食用。
生活中辛辣的食物很多,常見的有蔥、姜、大蒜、辣椒等,這些都屬于辛辣的食物,除此之外還有胡椒粉、孜然等,這些調(diào)味料中同樣有辛辣的成分,對于中耳炎患者來說也是需要禁止的。
3、生冷食物
在患病期間有很多食物都是需要禁止食用的,在中耳炎不能吃什么的問題上,一些生冷食品同樣需要禁止。
常見的有冰凍果品、飲料、冰激凌等,這些冷凍的食品不僅僅會傷脾胃從而導(dǎo)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受損,同時還會大幅度的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從而加重病情。
患有中耳炎后在飲食方面一定要特別的注意,對于一些發(fā)物類食物一定要全方面禁止,常見的有魚、蝦、蟹、公雞、牛肉等,這些食物都屬于發(fā)物。
除此之外在這些食物中還含有一定的致敏因素,食用后可使人體發(fā)生過敏反應(yīng),同時還會導(dǎo)致中耳炎的癥狀加重。
按摩治療中耳炎
中耳炎以耳內(nèi)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減退及耳鳴為最常見癥狀。常發(fā)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覺中發(fā)生。
有時頭位變動可覺聽力改善。部分病人有輕度耳痛。一般有聽力減退、耳痛、耳鳴等情況。如果出現(xiàn)以上情況,點穴療法是一種理想的選擇。
穴位按摩具體操作方法是
將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在穴位上,用手指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揉動按壓。每個穴位按揉100—200下,按揉時手指要有一定力度。
按摩頭后部穴位,如翳風(fēng)、天容穴,要用雙手支撐頸后,用拇指按摩。
按摩最好每日進行兩次,早晚各一次,持之以恒。
(1)聽宮(手太陽小腸經(jīng))
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后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相當(dāng)于西醫(yī)的化膿性中耳炎)。
(2)耳門(手少陽三焦經(jīng))
定位:在面部,當(dāng)耳屏上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主治:耳聾,耳鳴,聤耳(相當(dāng)于西醫(yī)的化膿性中耳炎)。
(3)翳風(fē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手足少陽之會)
定位:在耳垂后方,當(dāng)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喎斜,牙關(guān)緊閉,頰腫,瘰疬。
(4)天容(手太陽小腸經(jīng))
定位:在頸外側(cè)部,當(dāng)下頜角的后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
主治: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
(5)外關(guān)(手少陽三焦經(jīng)。手太陽小腸經(jīng)之絡(luò)穴)
定位:在前臂背側(cè),當(dāng)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熱病,頭痛,頰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脅痛,肩背痛等。
如何預(yù)防中耳炎
中耳炎得了會很痛苦,發(fā)作時,耳朵一下一下的疼,并且會牽連周邊發(fā)炎,導(dǎo)致疼痛不僅僅在耳朵上,牙疼,眼睛不適等都有可能發(fā)生,怎么預(yù)防中耳炎呢?
洗澡或者游泳時注意
洗澡或者游泳時最容易把水弄到耳朵里,所以我們可以事先把耳朵眼塞住,以防止水進入耳朵。
一旦進入耳朵,可以用跳的方式將水甩出來,頭往進水的耳朵側(cè)歪,然后跳幾次,水就出來了。
掏耳朵時應(yīng)注意
不要用尖銳的器物掏耳朵,比如鑰匙、指甲等,這些東西比較尖銳很容易劃傷耳朵眼內(nèi)的皮膚而導(dǎo)致感染,從而引發(fā)炎癥。
聲音嘈雜的地方注意
噪聲是很容易傷到耳朵的,耳膜受傷后,如果再掏耳朵不注意,就容易感染了。
聲音嘈雜的地方少呆,避免不了的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dāng)裝備,耳塞啊,棉花呀等東西,可以減少傷害。
巨響時更得躲遠,比如鞭炮聲,我們要躲遠,躲不了要注意保護方法,長大嘴巴,或者雙手捂住耳朵。
耳機聽歌應(yīng)注意
頭戴式耳機,注意不要聲音放得太大了。這和噪聲有相似的作用,長時間,大音量的刺激耳膜,不僅會出現(xiàn)中耳炎,導(dǎo)致聽力下降或者失聰都是有可能的。
耳塞式耳機就更加不能長時間戴了,塞入耳朵不容易掉下來倒是優(yōu)點,這個優(yōu)點同時也是缺點,它使聲音的刺激變得集中,長此以往,耳朵就會造成傷害。
不要用手掌拍耳朵,突如其來的壓力會導(dǎo)致耳膜破裂,導(dǎo)致失聰。
巨響的也是壓力問題,沖擊波到來,我們張開嘴巴內(nèi)外壓力一樣了,耳朵就不會受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912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