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觀察小承氣湯對于小兒厭食癥的效果。方法:100例患兒應用小承氣湯治療兩周,進行服藥前后對比。結果:小承氣湯明顯改善厭惡進食及食量明顯增加,且無不良反應。結論:傳統(tǒng)中醫(yī)藥在小兒厭食方面有明顯的優(yōu)勢。
厭食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脾胃病證,臨床以較長時期厭惡進食,食量減少為特征。本病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厭食癥[1]。是現(xiàn)今小兒常見的疾病,嚴重者可造成營養(yǎng)不良、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小兒“面黃肌瘦,個子矮小”,是家長十分關注的問題[2]。病因分為“脾失健運,脾胃虛弱,脾胃陰虛”型,筆者跟師鄭啟仲老中醫(yī),從傳統(tǒng)醫(yī)學“六腑以通為用”的治則,應用仲景小承氣湯治療小兒厭食100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為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就診于本院兒科的患兒,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3—4歲30例,4—6歲50例,6—8歲20例;病史3—6個月20例,6—12個月30例,大于12個月20例,
1.2 診斷標準 以《中醫(yī)兒科學》、《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為依據(jù)。主要有厭惡進食及食量明顯減少,可伴面色少華、形體偏瘦等,體重、身高均低于同齡兒正常水平,病 史超過三個月,均排除全身或器質性病變。
1.3 治療方藥 大黃3~6g、厚樸6~9 g、枳實3~6g
便干者加炒卜子6~9 g,噯氣泛惡者加陳皮6~9 g、姜半夏3~6g,汗多乏力者加黃芪6~9 g、防風6~9 g,煩躁易怒者加桅子3~6g、黃芩3~6g,每日一劑,水煎服,每劑100ml,分2~3次溫服,服藥期間禁忌生冷油膩之品。七劑為一療程。
1.4 療效標準 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
治愈 兩個療程后食欲顯著增強,食量增加。
好轉 兩個療程后食欲好轉,食量較強增加。
無效 兩個療程后食欲、食量未見改善。
1.5 治療效果 治愈62例,好轉29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1%。
2 典型病例
王某某,男,五歲,2008年五月就診,其母代述進食減少一年余,期間口服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增加胃動力等中西藥物療效欠佳。查體患兒面黃肌瘦,磨牙口臭,大便 2~4天一次,質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處方:大黃5 g、厚樸5 g、枳實3 g、炒卜子6 g。一個療程后,食欲明顯改善。繼口服一個療程鞏固療效。隨訪半年,納食睡眠均正常。
3 體會
古代中醫(yī)醫(yī)籍中,并無厭食癥的記載,但有“不思食、不嗜食、惡食”的描述。本病為一種獨立疾病,也可發(fā)生其它疾病之后,多以脾胃為主[1]。小兒消化機能較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加之喂養(yǎng)失司、工業(yè)化食品進食較多,則以壅滯氣機,致使脾不升清、胃失受納。鄭師非常欣賞江育仁老中醫(yī)“脾健不在補貴在運”,鄭師認為:無論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司,總之均歸脾胃受損,以恢復受損的脾胃功能為當務之急。小承氣湯出自《傷寒論》: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以腹大滿不通而潮熱等證較輕者,應用小承氣湯輕下以和胃氣[4]。大黃主要功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現(xiàn)代藥理研究主要成分是蒽醌甙,其中以番瀉甙的瀉下活性最強[5],可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的吸收,促進排便,亦有抗感染作用,蕩滌胃腸,推陳致新,小兒胃腸功能較弱,鄭師一般囑患兒家長,藥沸后5分鐘再加入大黃,既可攻下消積而又不耗傷胃氣。鄭師認為該病時間較長,多兼見瘀血之象,尤以舌體為主(舌雖胖大但細看周圍往往可見青紫瘀點),加之患兒指紋較滯、脈象有沉澀感,故大黃活血化瘀,瘀血不除,新血難生。厚樸,行氣燥濕,用于濕阻中焦,脾胃失和,而致食積停滯大便秘結者[5],《名醫(yī)別錄》:“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F(xiàn)代藥理研究對小鼠及豚鼠離體腸管,小劑量出現(xiàn)興奮,大劑量則為抑制[5],枳實,破氣,散痞,瀉痰,消積?!侗静菰傩隆罚骸捌茪?,化痰,消食寬腸,殺蟲,敗毒”,現(xiàn)代藥理研究,對小鼠離體腸管,在短暫抑制后,可呈現(xiàn)興奮作用,振幅加大,頻率加快。對胃腸造瘺的犬,則呈一定興奮作用,能使胃腸運動收縮節(jié)律有力[5]。小承氣湯為經(jīng)方中的代表,組方簡單,療效明顯,調節(jié)了脾胃氣機,改善了脾胃升降、消導運化功能,因而緩解了厭食的癥狀。鄭師繼承發(fā)揚經(jīng)方,應用該方治療小兒脾系疾患尤其是厭食,該方較苦,鄭師常囑患兒家長加入少量紅糖溫服。鄭師認為該病時間較長,治療上也應該持久,病情穩(wěn)定后,鄭師常把該方制成散劑,每周每歲一克口服,以鞏固療效。
參考文獻:
[1] 汪受傳.中醫(yī)兒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6.8.105.
[2] 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1275.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 王琦.傷寒論講解[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229.
[5] 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1509 1628.
本文來源: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 ? ? 作者:張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915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迎風冷淚的三種常見類型和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