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大黃附子湯的作用機制和臨床運用進行了分析
,認為其機制與下法較其他治法,具有更為廣泛而快捷的宣通臟腑經(jīng)絡(luò)
,調(diào)理氣血陰陽等全身作用有關(guān)
,也與大黃、附子等藥物“無所不至”
、“無堅不摧”的特性
,以及配伍后的減毒增效有關(guān)
。根據(jù)中醫(yī)的標(biāo)本緩急理論
,在疾病過程中
,一旦出現(xiàn)或伴有“陰結(jié)”,即應(yīng)考慮運用大黃附子湯
。歸納了該方的適應(yīng)證
、禁忌證、常用劑量
、煎服法和不良反應(yīng)等臨床運用要點
,附病案4則
。
[關(guān)鍵詞] 中醫(yī)治法與方劑;大黃附子湯
;下法
;便秘
大黃附子湯是仲景治療“脅下偏痛,發(fā)熱
,其脈弦緊
,此寒也,當(dāng)以溫藥下之”的名方
。臨床用之得當(dāng),有立竿見影之效
。本文簡要分析其作用機制與臨床運用
,以供參考。
1 大黃附子湯的組成與配伍特點
大黃附子湯由大黃
、附子
、細辛組成,方中大黃泄下通便
,附子
、細辛溫陽散寒、止痛
。大黃和附子是該方的主藥
,同時也是該方的精妙所在,故仲景以之名方
。附子辛甘大熱
,入氣分,兼入血分
,其性善走
,為通行十二經(jīng)純陽之要藥。大黃苦辛大寒
,入血分
,兼入氣分,“迅速善走
,直達下焦
,深入血分,無堅不破
,蕩滌積垢
,有犁庭掃穴,攘除奸兇之功”[1]
。大黃與附子配伍
,寒熱并用
,氣血并調(diào),附子善走之性
,可增強大黃的通腑瀉下作用
;大黃之苦辛大寒,可制附子之剛燥
。從而減毒增效
,擴大或加強了單味藥的療效。
徐建東等[2]研究了大黃附子湯中諸藥的不同組合及煎法對烏頭堿含量的影響
,發(fā)現(xiàn)大黃
、附子合煎液與大黃、附子
、細辛合煎液中烏頭堿的含量相差不大
,但均比附子煎煮液中烏頭堿的含量下降45%左右;將大黃
、附子或大黃
、附子、細辛分別單煎后混勻
,烏頭堿的含量比附子煎煮液下降20%左右
。而附子、細辛無論單煎
、合煎
,對烏頭堿含量的影響不大。因而認為大黃能牽制附子的毒性
,并指出:“這主要是因為烏頭堿與大黃所含的鞣酸形成鞣酸型烏頭堿所致”[2]
。若此說成立,則該實驗研究同時也能說明
,附子能增強大黃的瀉下作用
。因為鞣酸有收斂作用,形成鞣酸型烏頭堿后
,收斂作用減弱
,從而加強或突出了大黃所含蒽醌類的瀉下作用。
2 大黃附子湯的作用機制
“六腑以通為用”
,“大腸者
,傳導(dǎo)之官”。腑氣通泰
,則臟腑安和
,氣血運行正常,氣機升降有序
;腑氣壅滯
,則濁陰不降
,清陽不升,必然影響臟腑的安和及氣血的運行
,進而加重原有疾病或引起疾病傳變
。運用大黃附子湯后,隨著便秘的解除
,絕大多數(shù)患者全身癥狀迅速好轉(zhuǎn)
,血壓、血糖
、腎功能等指標(biāo)亦明顯改善
,故《本經(jīng)》指出大黃有“安和五臟”之功。其機制與下法較其他治法
,具有更為廣泛而快捷的宣通臟腑經(jīng)絡(luò)
,調(diào)理氣血陰陽等全身作用有關(guān),也與大黃
、附子等藥物“無所不至”
、“無堅不摧”的特性
,以及配伍后的減毒增效有關(guān)有關(guān)
。
根據(jù)中醫(yī)標(biāo)本緩急理論,疾病過程中
,一旦出現(xiàn)大小便不利
,不論其為標(biāo)為本,均為疾病當(dāng)前的主要矛盾
,治以通利大小便為當(dāng)務(wù)之急
。正如《素問·標(biāo)本病傳論》所說:(先病而后)“大小不利,治其標(biāo)
;大小利
,治其本。先大小不利而后生病者
,治其本
。”張介賓注解“大小不利
,治其標(biāo)”說:“即先有他病,而后為大小不利者,亦先治其標(biāo)
。諸皆治本
,獨此治標(biāo),蓋二便不通
,乃危急之候
,雖為標(biāo)病
,必先治之。此所謂急則治其標(biāo)也”[3]
。這是對諸病二便不利
,以通利二便為先的論治思想的深刻論述,也是疾病過程中
,一旦出現(xiàn)或伴有陰結(jié)
,即應(yīng)考慮運用大黃附子湯的理論依據(jù)。
3 大黃附子湯的臨床運用
3.1大黃附子湯證及其臨床特點
根據(jù)仲景的有關(guān)論述
,并證之于臨床
,大黃附子湯證可概括為“陰結(jié)”,或各種疾病的某一階段繼發(fā)或伴發(fā)“陰結(jié)”者
。
關(guān)于“陰結(jié)”的臨床特點
,《傷寒論·辨脈法第一》說:“脈有陰結(jié)、陽結(jié)者
,何以別之
?答曰:其脈浮而數(shù),能食
,不大便者
,此為實,名曰陽結(jié)也……其脈沉而遲
,不能食
,身體重,大便反鞕
,名曰陰結(jié)也”
。《景岳全書·秘結(jié)》認為
,隋唐以后
,對秘結(jié)“立名太煩,又無確據(jù)
,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
,不無為臨證之害也。不知此證之當(dāng)辨者惟二
,則曰陰結(jié)
、陽結(jié)而盡之矣。有火者便是陽結(jié)
,無火者便是陰結(jié)”[4]
。“陰結(jié)”、“陽結(jié)”的鑒別
,除仲景列舉的脈之浮沉遲數(shù)和能食與否
,以及張氏所說的有火、無火外
,就臨床所見
,凡便秘而見舌淡或淡青,苔白滑或白潤者
,或習(xí)慣性便秘
,長期應(yīng)用大黃、番瀉葉或其他寒涼藥
,真陽受損者
,多屬陰結(jié);真寒假熱或下寒上熱而大便秘結(jié)者
,亦多屬陰結(jié)
。
3.2大黃附子湯的臨床運用要點
3.2.1 適應(yīng)證“陰結(jié)” 或各種疾病的某一階段伴有“陰結(jié)”者。大黃附子湯是治陰結(jié)便秘的專方
,而不是其他疾病的處方
,無論任何疾病,只有原發(fā)或繼發(fā)陰結(jié)便秘時
,才考慮運用大黃附子湯
。加減太多、太雜
,在治法上已不屬于“當(dāng)以溫藥下之”者
,另當(dāng)別論
。
3.2.2禁忌證“陽結(jié)”者不可輕試
,孕婦禁用。
3.2.3常用劑量生大黃10 g
,附子10~30 g
,細辛6~10 g。
3.2.4煎服法附子用10 g或10 g以下時
,宜諸藥齊下
,冷水煎,煮沸后20 min左右即可
;附子用10 g以上時
,宜先煎附子2~3 h,再下其他藥物煎10~20 min左右即可
。溫服
,視第1次服藥后的大便情況,每日服2~3次,或?qū)⒋簏S減為3~6 g
。
3.2.5不良反應(yīng)服第1付時
,多數(shù)患者大便次數(shù)較多,個別患者可達7~8次/d
,并感輕微腹痛
;繼而大便次數(shù)減少,乃至正常
。
3.3病案舉隅
3.3.1病案12型糖尿病伴發(fā)高脂血癥
、脂肪肝、膽石癥
、便秘
。
3.3.1.1治療經(jīng)過患者,女
,54歲
。1998年3月18日 一診:大便秘結(jié),伴口干口苦
,煩躁失眠
,神疲乏力一年余,加重3個月
。舌紅
、裂紋,苔薄黃
,脈沉遲
。FPG 9.8 mmol/L,2HPG 15.6 mmol/L。
患者高脂血癥
、脂肪肝
、膽石癥多年,1993年因口渴多飲
,神疲乏力
,查FPG 11.8 mmol/L,診為2型糖尿病
,用二甲雙胍500 mg,bid
、優(yōu)降糖2.5 mg,bid治療,血糖控制尚可
。1996年以來
,出現(xiàn)大便秘結(jié),伴煩躁失眠
,口干口苦
,神疲乏力,并逐漸加重。初期用生大黃或番瀉葉泡服有效
,近3個月來
,雖加大用量,并加服牛黃解毒片
、清肺抑火片
,用后腹痛作泄,停藥則便秘如故
。擬大黃附子湯去細辛
,2付。降糖西藥照用
。
處方:附片100 g(另包
,先煎),生大黃10 g
3月25日二診:一診當(dāng)晚服藥1次
,第2天早上大便暢瀉1次
,量特多,下午又瀉1次
,但量較少
。其后大便1日1次,成條
。今日FPG 7.5 mmol/L,2HPG 11.7 mmol/L
。
處方: 強胰降糖膠囊0.5 g×100粒,3瓶
。3粒
,Tid,口服
。
3.3.1.2按語本例患者之便秘為糖尿病并發(fā)胃腸植物神經(jīng)病變
,西醫(yī)采取對癥治療,包括鼓勵患者用高纖維素膳食
,必要時使用瀉劑或潤滑劑
,中醫(yī)則辨證施治
。
一診時患者大便秘結(jié)
,伴口干口苦,以及舌紅有裂
,苔薄黃等一派陰虛內(nèi)熱之象
,但其脈不數(shù)反遲,聯(lián)系其長期服用生大黃
、番瀉葉等苦寒瀉下藥的治療史
,陽氣必然受損。虛火上升,則口干口苦
;寒實內(nèi)結(jié)
,則便秘。故重用附子溫陽散寒
,輔以少量大黃瀉下通便
。
藥后患者諸癥若失,感悟《本草匯言》“諸病真陽不足
,虛火上升
,咽喉不利,飲食不入
,服寒藥愈甚者
,附子乃命門主藥,能入其窟穴而招之
,引火歸源
,則浮游之火自熄矣”[5]之說,誠可信也
。
3.3.2病案2陳舊性心肌梗死和腦梗死
、腦萎縮、2型糖尿病并便秘
。
3.3.2.1治療經(jīng)過患者
,男,76歲
。2003年6月24日一診:雙手顫抖
、無力,步履困難
,伴大便秘結(jié)
,神疲嗜睡,沉默少語
,生活難以自理
,并逐漸加重3年。舌淡青
,苔白潤
,脈澀。查FPG 8.6 mmol/L
,2HPG 12.1 mmol/L
,BP 120/65 mmHg。
患者1979年患心肌梗死
。1981年因口渴
、多飲
、多尿,在某地州醫(yī)院查FPG 13.5 mmol/L
,診為2型糖尿病
,口服消渴丸治療,但血糖控制不佳
。2000年腦梗死
、腦萎縮,出現(xiàn)雙手顫抖
、無力
,步態(tài)不穩(wěn),便秘
,神疲嗜睡
,沉默少語,改用胰島素
、拜糖平或二甲雙胍
、力莫通(治療腦梗藥)治療,血糖控制一般
,但癥狀逐漸加重
,以致生活難以自理。擬大黃附子湯加味
,3付
。胰島素和拜糖平照用。
處方:大黃
,附子
,細辛各10 g,生白術(shù)60 g
,益母草30 g
。
6月28日二診:服上方后,腹瀉明顯
,故第3付未服
。舌淡青,苔薄黃
,微膩
,脈細弱。BP 120/60 mmHg
。擬上方減大黃為3 g
,3付。胰島素和拜糖平照用
。
7月1日三診:大便暢通
,1日1行。現(xiàn)以手抖
、下肢無力
、步態(tài)不穩(wěn)為苦。舌脈同前
。擬補陽還五湯加葛根20 g
,6付。胰島素和拜糖平照用
。
7月8日四診:大便1日1行
,上肢較前靈活,可用筷子進餐
,說話也較多
。舌淡,苔薄白
,脈細弱
。FPG 6.3 mmol/L,2h PG 9.8 mmol/L
,BP 120/65 mmHg
。擬上方重用黃芪,6付
,同時停用拜糖平
。
此后用補陽還五湯加減,大便一直正常
,血糖控制良好
,肢體功能有所好轉(zhuǎn),精神亦可
。
3.3.2.2按語本例患者有陳舊性心肌梗死和腦梗死
、腦萎縮、2型糖尿病
、便秘等多種疾病
,具有老年人多病性的特點。按照中醫(yī)的標(biāo)本緩急理論
,疾病過程中
,一旦出現(xiàn)大小便不利,不論其為標(biāo)為本
,均為疾病當(dāng)前的主要矛盾
,治以通利大小便為當(dāng)務(wù)之急。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辨為陰結(jié)
,而以大黃附子湯溫陽通便
,加大劑量的白術(shù)增強通便作用
,再加益母草袪瘀生新,滑利下行
。二診因腹瀉較劇
,而減大黃為3 g。三診
、四診因大便已正常
,針對腦梗死、腦萎縮
,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
。
3.3.3 病案3高血壓、高脂血癥
、脂肪肝
、2型糖尿病并末梢性感覺神經(jīng)和胃腸植物神經(jīng)病變(便秘)、牙周炎
,糖尿病腎病
、高血壓性心臟病。
3.3.3.1治療經(jīng)過患者
,男
,71歲。2003年4月26日一診:習(xí)慣性便秘多年
,雙下肢反復(fù)浮腫
,肌肉刺痛,皮膚瘙癢
,眼花三年
,滿口牙齒松動,口腔灼熱
、微痛
,口淡一年余。舌暗紅
,苔黃白相兼而燥
,脈沉而結(jié)。FPG 10.8 mmol/L
,2HPG 16.6 mmol/L
,BP 170/95 mmHg。
患者80年代起明顯肥胖
,伴高血壓
、高脂血癥、脂肪肝
、膽石癥
,1995年因膽石癥住院
,術(shù)前FPG 17.4 mmol/L,而口服降糖藥治療
。近三年來
,反復(fù)雙下肢浮腫
,多次檢查腎功能輕度異常
,并感肌肉刺痛,皮膚瘙癢
,眼花
。近一年來,滿口牙齒松動
,口腔灼熱
、微痛,口淡
。今年1月和3月因浮腫
、氣促兩次住某省級醫(yī)院治療。住院期間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左心肥大
,室間膈肥厚,二間瓣和肺動脈瓣輕度返流
,LA舒張功能受損
。”另有習(xí)慣性便秘
,大便4~5 d 1次
,每次必用果導(dǎo)片或牛黃解毒片、銀翹解毒片(散)
,用后大便溏而不爽
。
詢問其所用藥物,除胰島素(諾和筆)外
,尚有多種降壓藥
、降脂藥和利尿藥,達9種之多
。擬大黃附子湯加味
,3付。
處方:①大黃
,附子
,細辛各10 g,生白術(shù)60 g
,益母草60 g
。②原用胰島素早餐前10 U
,午餐前和晚餐前各8 U照用。③原用倍他樂克12.5 mg(半片)
,qd
,照用。
5月13日二診:服上方后大便每日1次
,患者說:“多年沒有象這樣正常過”
,浮腫也明顯消退。現(xiàn)以牙齒松動
、灼熱
、微痛為苦,舌暗紅
,苔薄黃
,脈弦有力。BP 130/80 mmHg
。擬小柴胡湯加白術(shù)60 g
,益母草30 g,懷牛膝
、牛蒡子
、桔梗、僵蠶
、露蜂房各10 g
,3付。原用胰島素和倍他樂克照用
。
5月24日三診:大便未解6日
,下肢和面部浮腫3 d,血壓升高1 d
,舌脈同前
。BP 160/90 mmHg。昨日服牛黃解毒片7片
、銀翹解毒散2包
,得大便1次,但量少不暢
。自服中藥以來
,血壓一直正常,今日上午升至160/90 mmHg
。擬一診方3付
,胰島素和倍他樂克照用。
此后用大黃附子湯加減,先后七診
,至6月27日
,諸癥若失,BP 130/80 mmHg
,F(xiàn)PG 6.3 mmol/L
。2003年11月外感咳嗽,血糖波動就診
,大便仍正常
。
3.3.3.2按語一診時患者大便秘結(jié),牙齒松動
、灼熱
、微痛等癥
,及其舌象
,頗似“陽結(jié)”,但患者口淡而不渴
,再根據(jù)其長期服用寒涼藥
,必然陽氣受損,故以大黃附子湯溫陽通便
,加大劑量的白術(shù)緩下通便
,益母草利水退腫,袪瘀生新
。近代有報道
,大劑量的白術(shù)有良好的緩下通便作用,經(jīng)臨床試用
,對一般的便秘確有良效
,但便秘而兼浮腫者,雖重用白術(shù)90 g
,療效亦不理想
,而加用益母草后可明顯提高療效。
二診本應(yīng)效不更方
,卻惑于牙齒松動
、灼熱、微痛等浮游之火
,改用小柴胡湯加味
,致使諸癥反復(fù)。三診吸取一診
、二診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xùn)
,用大黃附子湯加減獲效。
3.3.4 病案4風(fēng)濕性心臟病、中風(fēng)后遺癥伴便秘
。
3.3.4.1治療經(jīng)過患者
,男,43歲
。2005的5月28日一診:大便燥結(jié)如羊屎
,伴自汗、口苦
、口臭近1個月
,加重1周,舌淡青
,齒痕明顯
,苔白潤,脈促
。BP 140/80 mmHg
。
患者陣發(fā)性心悸20余年,輕度勞累或情緒緊張即發(fā)作
,1992年診為“風(fēng)濕性心臟病”
。2001年10月5日突然頭昏跌倒,神志不清
,住某省級醫(yī)院經(jīng)搶救脫險
,后遺左側(cè)肢體偏癱,左手腕關(guān)節(jié)以下腫脹呈握拳狀
。住院期間腦CT:“前額
、頂葉大面積梗塞”。出院后經(jīng)多方治療
,效果不理想
。2004年4月開始用中風(fēng)再造丸 (補陽還五湯加味,水丸)治療
,心悸明顯好轉(zhuǎn)
,肢體功能有所恢復(fù),但左手腕關(guān)節(jié)以下腫脹無改善
。至2005年5月初
,出現(xiàn)上述便秘癥狀。擬大黃附子湯加味
,3付
。
處方:附片30 g(另包,先煎)
,生大黃10 g
,細辛10 g
,桃仁15 g(沖) ,升麻3 g
。
2005年6月2日二診:藥后大便每日1次
,口苦、口臭已除
,且左手腕關(guān)節(jié)以下多年腫脹得以消除
,神情甚佳。舌脈同前
,BP 130/80 mmHg
。
此后改用原中風(fēng)再造丸治療,大便一直正常
,肢體功能繼續(xù)好轉(zhuǎn)
。
3.3.4.2按語本例患者口苦、口臭為虛火浮游之象
,大便燥結(jié)和舌脈為寒實內(nèi)結(jié)
、氣血不暢之征。主以大黃附子湯溫陽通便
,加桃仁活血下行
,潤腸通便,佐以少量升麻升清氣
,行陽道。桃仁與升麻配伍
,一上一下
,以調(diào)暢氣機。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M].上海: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
,1998.370.
[2]徐建東,王洪泉
,張文英
,等.大黃附子湯中諸藥的不同組合及煎法對烏頭堿含量的影響[J].中國藥房,2003
,14(10):634-635.
[3]張介賓.類經(jīng)[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7.222.
[4]張介賓.景岳全書[M]. 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xué)出版社,2006.715.
[5]倪朱謨.本草匯言[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
,2005.205.
文章來源:中國當(dāng)代醫(yī)藥 ? ?作者:李旋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916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