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肉蔻霜1錢,北味6分,吳萸(泡)5分,白術(shù)(凈炒)1錢5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 : 腎泄,五更即溏瀉,經(jīng)年不愈。
摘錄 : 《不知醫(yī)必要》卷三
吳茱萸有毒。
吳茱萸毒性:小毒。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干或低溫干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zhì)。
相關(guān)配伍
1、《傷寒論》吳茱萸湯:與生姜、人參等同用,治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沬,苔白脈遲等。
2、《醫(yī)方簡義》導(dǎo)氣湯:與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3、《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雞鳴散:與木瓜、蘇葉、檳榔等配伍,治寒濕腳氣痛,或上沖入腹。
藥用價值
嫩果經(jīng)泡制晾干后即是傳統(tǒng)中藥吳茱萸,簡稱吳萸,是苦味健胃劑和鎮(zhèn)痛劑,又作驅(qū)蛔蟲藥。吳茱萸是古老的傳統(tǒng)中藥植物。其果早于西漢時已作藥用,長沙市馬王堆軟侯古墓出土之《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用吳萸治病一起,治疽病二起(三者均與椒合用)。按原文所治之病癥,所用之藥顯系與今所稱之吳茱萸為同物。
經(jīng)典中藥之吳茱萸是采收其嫩果,用鹽水漂洗或以醋炒,干后入藥?;蛴杏妹壑烁什菖谥?。晉、唐以下各家本草如《神農(nóng)本草》《新修本草》《大觀本草》《證類本草》《政和本草》以至《齊民要術(shù)》等均有載錄。其藥效與用治經(jīng)李時珍保留并發(fā)揮了陶弘景《名醫(yī)別錄》中的敘述,在他的《本草綱目》中有詳敘。
以上內(nèi)容參考:-吳茱萸 (中藥)、-吳茱萸
目錄1拼音2概述3萸黃連的炮制方法4萸黃連的性狀5萸黃連的質(zhì)量要求6黃連的性味歸經(jīng)7黃連的功效與主治8萸黃連的炮制作用9黃連的炮制研究 9.1對化學(xué)成分的影響9.2對藥理作用的影響 10萸黃連的貯存方法11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吳萸連這是一個重定向條目,共享了萸黃連的內(nèi)容。為方便閱讀,下文中的萸黃連 已經(jīng)自動替換為吳萸連 ,可點(diǎn)此恢復(fù)原貌 ,或使用備注方式展現(xiàn) 1拼音 wú yú lián
2概述 吳萸連為黃連的炮制品,方法為吳茱萸炙。黃連的炮制唐代已有,見《千金翼方》。黃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葉黃連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連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莖[1]。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心悸不寧,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療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吳萸連色澤黯黃色,味苦,略帶吳萸的辛辣味,吳茱萸能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以清氣分濕熱,散肝膽郁火為主[1]。
3吳萸連的炮制方法 唐代有潤切和熬(炒)(《千金翼方》)法[1]。
宋代炮制方法有較大的發(fā)展,除沿用唐代的炒法外,還出現(xiàn)了微炒(《太平圣惠方》)、炒焦(《博濟(jì)方》、制炭(《史載之方》)、酒炒(《扁鵲心書》)、酒蒸(《丹溪心法》)、姜炒(《旅舍備要方》)、蜜制(《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蜜泔制(《小兒藥證直訣》)、麩炒(《圣濟(jì)總錄》)、吳茱萸制(《圣濟(jì)總錄》)、巴豆制(《小兒衛(wèi)生總微方論》)等炮制方法,炮制程度也有“炒令稍焦赤色”、“燒存性”等要求[1]。
元代增加了土炒(《丹溪心法》)、童便制(《原機(jī)啟微》)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醋制、鹽制、乳制、樸硝制、干漆制(《蒙筌》)、茱萸益智制(《醫(yī)學(xué)綱目》)、黃土姜酒蜜制(《本草匯》)、膽汁制、槐花炒(《景岳全書》)、酒萸制(《增補(bǔ)萬病回春》)等[1]。并對其炮制目的有較多闡述,如“黃連入手少陰心經(jīng),為治火之主藥;治本臟之火,則生用之;治肝膽之火,則以豬膽汁浸炒;治下焦之火,則以鹽水或樸硝研細(xì)調(diào)水和炒;治氣分濕熱之火,則以茱萸湯浸炒;治血分塊中伏火,則以干漆末調(diào)水炒;治食積之火,則以黃土研細(xì)調(diào)水和炒”(《本草綱目》)[1]?!鞍琢〖榆镙浅?,赤痢用濕槐花炒,去槐花”(《先醒齋廣筆記》)[1]。
現(xiàn)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姜炙、吳茱萸炙等[1]。
黃連片的制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搶水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篩去碎屑;或用時搗碎[1]。
吳萸連的炮制方法為:取吳茱萸加適量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與黃連片拌勻,稍悶潤,待藥液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1]。
每100kg黃連片,用吳茱萸10kg[1]。
4吳萸連的性狀 黃連片為不規(guī)則的薄片或碎塊,周邊黯黃色,粗糙,富有殘存細(xì)小須根,片面黃色[1]。質(zhì)堅硬,氣微,味極苦[1]。
吳萸連色澤黯黃色,味苦,略帶吳萸的辛辣味[1]。
5吳萸連的質(zhì)量要求 黃連總灰分不得過5.0%,含小檗堿以鹽酸小檗堿(C20H17NO4·HCl)計,不得少于3.6%;吳萸連總灰分均不得過4.0%[1]。
6黃連的性味歸經(jīng)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jīng)。
《中藥大辭典》: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腸經(jīng)。
《中華本草》: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腸經(jīng)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寒。"
《吳普本草》:"神農(nóng)、歧伯、雷公:苦,無毒、李氏:小寒。"
《湯液本草》:"入手少陰經(jīng)。"
《本草經(jīng)疏》:"入手少陰、陽明,足少陽、厥陰、陽明、太陰。"
《本草經(jīng)解》:"入足少陰腎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
7黃連的功效與主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心悸不寧,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療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于目赤,口瘡。
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于寒熱互結(jié),濕熱中阻,痞滿嘔吐。
吳萸連舒肝和胃止嘔。用于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中藥炮制學(xué)》:
黃連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的功能,用于濕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1]。如治熱毒壅盛、高熱煩躁及癰疽疔瘡的黃連解毒湯(《外科正宗》);治氣血兩燔的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治熱痢泄瀉的白頭翁湯(《傷寒論》)[1]。
酒炙黃連能引藥上行,緩其寒性,善清頭目之火[1]。如治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的黃連天花粉丸(《證治準(zhǔn)繩》)[1]。
姜炙黃連其苦寒之性緩和,止嘔作用增強(qiáng)[1]。如治濕熱中阻,胃失和降,嘔吐,泄瀉的香姜散(《證治準(zhǔn)繩》);治脘脅疼痛,噯氣吞酸,大便熱瀉的萸連丸(《四川省藥品標(biāo)準(zhǔn)》1983年)[1]。
吳萸制黃連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以清氣分濕熱,散肝膽郁火為主[1]。如治積滯內(nèi)阻,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的大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
《中藥大辭典》:黃連具有瀉火,燥濕,解毒,殺蟲的功效。治時行熱毒,傷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菌痢,熱瀉腹痛,肺結(jié)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積,蛔蟲病,百日咳,咽喉腫痛,火眼,口瘡,癰疽瘡毒,濕疹,湯火燙傷。
《中華本草》:黃連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主熱病邪入心經(jīng)之高熱、煩躁、譫妄或熱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濕熱胸痞、泄瀉、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煩失眠、胃熱嘔吐或消谷善饑、肝火目赤腫痛、以及熱毒瘡瘍、疔毒走黃、牙齦腫痛、口舌生瘡、聤耳、陰腫、痔血、濕疹、燙傷。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辯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
《本草經(jīng)集注》:"解巴豆毒。"
《名醫(yī)別錄》:"主五臟冷熱,久下泄辯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diào)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藥性論》:"殺小兒疳蟲,點(diǎn)赤眼昏痛,鎮(zhèn)肝去熱毒。"
《本草拾遺》:"主羸瘦氣急。"
《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肺,長肉,止血、并瘡疥,盜汗,天行熱疾、豬肚蒸為丸,治小兒疳氣。"
《仁齋直指方》:"能去心竅惡血。"
《珍珠囊》:"瀉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頸已上。"
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積伏梁。"
《本草衍義補(bǔ)遺》:"以姜汁炒,辛散除熱有功。"
《本草綱目》:"解服藥過劑煩悶及輕粉毒。"
《本草新編》:"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夢遺,定狂躁,除痞滿。"
《本草備要》:"治癰疽瘡疥,酒毒,胎毒。除疳,殺蛔。"
8吳萸連的炮制作用 黃連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的功能,用于濕熱痞滿,嘔吐,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1]。如治熱毒壅盛、高熱煩躁及癰疽疔瘡的黃連解毒湯(《外科正宗》);治氣血兩燔的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治熱痢泄瀉的白頭翁湯(《傷寒論》)[1]。
吳萸制黃連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黃連寒而不滯,以清氣分濕熱,散肝膽郁火為主[1]。如治積滯內(nèi)阻,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的大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
9黃連的炮制研究 黃連中含有小檗堿,黃連堿,掌葉防己堿,藥根堿,甲基黃連堿,木蘭花堿等[1]。
黃連經(jīng)酒、姜汁、吳茱萸汁炮制后,主要化學(xué)成分小檗堿、巴馬汀、藥根堿含量均無明顯變化[1]。但也有報道證明,隨著炮制溫度升高,黃連中小檗堿含量有所降低,但炮制又可提高小檗堿在水中的溶出率[1]。生黃連中小檗堿的溶出率為58.17%,酒、姜汁、吳茱萸炮制后溶出率約為85%,說明炮制對小檗堿在煎液中的溶出率有促進(jìn)作用[1]。但也有報道與上述結(jié)論不同,認(rèn)為吳萸連水煎液中總生物堿含量比生黃連水煎液降低8.68%,小檗堿降低19.35%,巴馬汀降低3.45%,認(rèn)為這與吳茱萸汁制后降低黃連寒性的傳統(tǒng)認(rèn)識相一致;黃連用不同方法炮制后,小檗堿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黃連炭最為顯著;但黃連拌酒晾干后,鹽酸小檗堿含量比其他加熱酒制法炮制品及生品含量增高;黃連以不同用量的白酒、黃酒炙炒后,對黃連鹽酸小檗堿含量影響不大,但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卻明顯高于生品;微量元素Mn、Ca、Zn煎出率酒炙品也明顯高于生品[1]。因此推論炮制加酒量和加熱溫度對黃連中生物堿含量及溶出率均有影響[1]。
黃連在加熱過程中,可生成一種紅色小檗堿型生物堿——小檗紅堿[1]。生藥加熱到130℃、1小時,或180℃、20分鐘時開始生成,其含量隨加熱溫度的升高和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同時小檗堿相應(yīng)減少[1]。加熱也能使掌葉防己堿、藥根堿等發(fā)生結(jié)構(gòu)變化[1]。提示要注意研究黃連加熱與質(zhì)量變化的關(guān)系[1]。
10吳萸連的貯存方法
吳茱萸根
(《本經(jīng)》)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根或根的韌皮部。植物形態(tài)詳"吳茱萸"條。
【采集】9~10月采收。
【性味】《綱目》:"辛苦,熱,無毒。"
【功用主治】行氣溫中,殺蟲。治脘腹冷痛,泄瀉,下痢,風(fēng)寒頭痛,腰痛,疝氣,經(jīng)閉腹痛,蟯蟲病。
①《本經(jīng)》:"殺三蟲。"
②《別錄》:"根白皮:殺蟯蟲,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小女子經(jīng)產(chǎn)余血,療白癬。"
③《藥性淪》:"皮:能療漆瘡,主中惡腹中刺痛,下痢不禁,治寸白蟲。"
④孟詵:"皮:止齒痛。"
⑤《重慶草藥》:"行氣,暖中,溫腎,燥濕。治心胃冷氣痛,寒濕腰腹脹痛,脾虛腹寒,泄瀉冷痢,經(jīng)閉腹痛,疝氣。"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入丸、散。
【選方】①治頭風(fēng)痛:吳茱萸根一至二兩。燉豬肉二兩服。(《重慶草藥》)
②治寒氣經(jīng)停,經(jīng)閉腹痛:吳萸根二兩,五谷根、柑子根各一兩,水案板五錢,橙子根一兩。燉殺口肉服。(《重慶草藥》)
③治寸白蟲:吳茱萸根(干,去土,切)一升。以酒一升浸一宿,平旦分二服。(《千金方》)
④治脾勞熱,有白蟲,令人好嘔:吳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橘皮二兩(切)。上三味,銼茱萸根,搗麻子,并和以酒一斗,漬一宿,微火上薄暖之,三上三下,絞去滓。平旦空腹為一服取盡,蟲便下出,或死或半爛,或下黃汁。(《刪繁方》茱萸根下蟲酒)
⑤治肝勞生長蟲,在肝為病,恐畏不安,眼中赤:雞子五枚(去黃),干漆四兩,蠟、吳茱萸根皮各二兩,粳米粉半斤。上五味,搗茱萸皮為末,和藥銅器中煎,可丸如小豆大。宿勿食,旦飲服一百丸,小兒五十丸,蟲當(dāng)爛出。(《千金方》)
提醒您:吳茱萸根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91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北亭散
下一篇: 北地太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