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稱:《危癥難病倚附子 現(xiàn)代名醫(yī)運用附子經(jīng)驗薈萃》PDF電子書
點擊下載
你好,在中醫(yī)理論和實踐中,最最重要的就是辨證施治,必須先辨好證,用藥才能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對于你所問的附子的實際運用是什么。附子性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jīng),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被成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凡是脾腎陽虛的病人,使用附子來治療都是有效果的。當時,什么樣的病人屬于脾腎陽虛呢?舌像,脈象,體征,如果在這里一一列舉,實在是既多又雜且恐遺漏。我已在我們之間的溝通中做了詳細的解釋。不過這里還是要提醒你一點,切記要問多病人一句,是否喜冷飲或喜熱飲,九成脾腎陽虛的患者肯定會回答喜熱飲,這點是初學者務必牢記的。至于附子乃至一切辛溫熱藥的臨床運用,我覺得,隨著近年來“火神派”的崛起,整個中醫(yī)界正在呈現(xiàn)出一派喜用熱藥敢用熱藥甚至以用熱藥為榮的景象,這個在北方尤為突出。這一點是十分危險的。一些剛剛出道的沒啥經(jīng)驗的皮毛中醫(yī)師也正在趕時髦,附子一開就是30克50克,卻全然不顧其中的風險,以為名醫(yī)能用,他們也能用。殊不知,譬如鄭欽安,祝味菊等“火神派”前輩們,都是臨床經(jīng)驗極為豐富的大家,他們在使用大劑量的附子時,是有足夠的理論依據(jù)和臨床基礎的。即使如此,在該以清熱解毒治療時,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使用寒涼藥。所以我想提醒你,治好病,是醫(yī)生和藥材的功勞,治死人,卻不是藥材的錯。學中醫(yī),本來就不能如此浮躁。我們應該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積累。時刻懷著一顆良心行醫(yī),會者懂者我們不吝嗇地告知病人賜與病人,不會者不懂者切勿隨意在病人身上做實驗。病人也是人,并非你我的小白鼠。說了那么多,好像沒幾句話跟附子搭上邊,好吧,反正在剛剛彼此的交流中我已經(jīng)跟你講很多了,所以我在這里就多講點行醫(yī)的道理吧。希望我們最終都能成為一名良醫(yī),良醫(yī)即可,良心永存。
附子乃陰證要藥,用之得當功效非凡,然用之不當則為患不淺,故近代名醫(yī)惲鐵樵云:「附子為最有用亦最難用的藥物。古代醫(yī)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張仲景,在其所注《傷寒雜病論》一書(后世分為《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關于附子的論述共有51條,33方(附方除外),為附子的運用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茲就有關附子的功用、配伍及運用事宜作一淺析,以便提高我們運用附子的能力。
附子的功用與主治
根據(jù)仲景方(后稱經(jīng)方)中關于附子的運用,歸納其功用主治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回陽救逆。仲景每用附子辛溫大熱「斬關奪將」之氣,治療四肢厥逆,惡寒倦臥,精神萎靡,吐利腹痛,大汗淋漓,脈沉微等亡陽厥逆之證,以收回陽救逆之功,方如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
溫經(jīng)逐濕止痛。仲景用其治風濕留滯肌肉、筋骨、關節(jié)之疼痛等疾患,均取附子此功。代表方如桂枝附子湯治療癥見身體疼痛不能轉(zhuǎn)側(cè)之風濕在表之證,甘草附子湯治風濕留滯關節(jié)骨節(jié)疼煩,桂枝芍藥知母湯治中風歷節(jié)肢體疼痛,桂枝去桂加白術湯治療痛風,方中用附子均取其溫經(jīng)逐濕止痛之功。
通陽止痛。陽虛陰凝,沉寒痼冷所致氣血阻滯之疼痛,非純陽之品不足以解其寒凝。附子秉純陽之氣,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jīng)脈,仲景凡療臟腑陰寒內(nèi)結(jié),本虛標實之疼痛,常用附子來通陽止痛。如烏頭赤石脂丸,治療胸痛徹背,背痛徹胸之心痛,薏苡附子散用于胸痹之緩急,大黃附子湯治療寒濕內(nèi)結(jié)之脅下偏痛,均取附子通陽散寒止痛之功。
溫補腎陽。仲景治療少陰病,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時,用附子來溫壯元陽以益腎火。如真武湯治陽虛水泛之心下悸,頭眩,身目閏 動,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附子湯治療少陰病陽虛之寒濕身痛證,癥見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腎氣丸治療腎陽不足之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飲,消渴,婦人轉(zhuǎn)胞,均取附子溫補腎陽之功。
溫中散寒。仲景用附子溫中散寒主要見于雜病部分。如《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脈證治第十》云:「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吐利者,附子粳米湯主之?!狗街杏酶阶蛹慈∑錅刂猩⒑x。
助陽固表。太陽與少陰互為表里,太陽衛(wèi)外之陽實根于少陰腎之真陽,大凡外有表證而內(nèi)之命門真陽已呈消沉之勢時,仲景無不用附子助陽以固表。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及麻黃附子甘草湯用于太少兩感證,桂枝加附子湯治療太陽病表邪未解,而衛(wèi)陽已虛之陽虛漏汗證,均取附子助陽固表之功。
附子的配伍運用
仲景用附子不僅諳熟藥性,而且制方嚴謹,配伍精當,此就其常用配伍簡述如下。
附子配人參。人參甘溫,大補元氣,固脫生津,仲景用生附子與人參相配,不僅可加強附子的回陽救逆之功,而且有助于人參固脫生津,二者同用,相得益彰,故凡遇亡陽液脫之危證,仲景必取生附子與人參相須為用。方如四逆加人參湯。仲景取炮附子與人參相配,則用于溫陽補虛,如附子湯治療陽虛寒濕身痛之證,即取炮附子配人參。
附子配干姜。附子與干姜均為純陽之品,均具回陽之功,生附子與干姜相配伍,兩陽相得,猶如火上添薪,氣勢威猛,可使其回陽救逆之功大振,故仲景凡用附子回陽救逆,治療亡陽厥逆之候,方中必配干姜,方如四逆湯類諸方。故戴元禮有「附子無干姜不熱」之說。仲景用炮附子與干姜相配則用其溫臟祛寒。如烏梅丸附子干姜同用,治療臟寒之蛔厥、久利就是取這一功效。經(jīng)方中此類配伍雖然不多,但姜附同用,溫臟祛寒之奧旨,卻為后人所尊。如《和劑方》中的附子理中丸治療寒中內(nèi)臟之霍亂,吐利,轉(zhuǎn)筋,《本事方》中的溫脾湯治療冷積便秘,手足不溫等脾陽不足,寒實內(nèi)停之證,都是取姜附相伍溫臟祛寒之用,溯其本源,蓋出于此。
附子配麻黃。麻黃發(fā)汗解表,附子溫經(jīng)助陽,附子得麻黃,則溫補里陽而不戀邪氣,有扶正助表,鼓邪外出之能,二者并用,則有溫經(jīng)發(fā)汗,助陽解表之功,可用于表有寒邪而里陽不足之證。如治療陽虛感寒的麻黃附子細辛湯即是。
附子配桂枝。附子與桂枝均為溫陽之品,仲景取附子與桂枝相配因用量不同,而用意取功不同,具體用法有三:其一,取大量附子與桂枝相配,用于溫經(jīng)散寒,祛風除濕止痛之劑。如治療風寒濕痹的桂枝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即取此功。其二,取中等量附子與桂枝相配伍,用于扶陽解表之劑。如桂枝加附子湯治療表邪未解,陽虛漏汗之證即取此用。其三,取小量附子與桂枝相配用于溫陽補腎之劑,方如金匱腎氣丸。
附子配細辛。細辛辛溫,入走肺腎,通行表里,「善開結(jié)氣」,有祛風散寒,行水通竅之功。附子得細辛不僅可以增強其溫散之力,而且可以增強其溫通之功。二者相配,則溫通行散之力倍增,可祛散伏于陰分之寒邪。方如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附子配白術。附子與白術相配主要用于寒濕為患。因白術健脾燥濕,附子溫陽補腎,祛濕散寒,二者相須為用,不僅可以溫補脾腎,而且能祛寒除濕。如治療寒濕痹痛之證的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
附子配地黃。附子溫補陽腎,地黃滋陰養(yǎng)血,二者相配,滋而不膩,溫而不燥,溫陽而不耗陰,有陽得陰助,生化無窮之功。方如腎氣丸、黃土湯。
附子配黃連。附子辛熱溫陽,黃連苦寒清熱,二者相配,溫陽清熱并行不悖,相反相成,有寒熱并治,溫上清下,補虛瀉實之能。故仲景每遇寒熱并存,虛實錯雜之證時,皆取黃連、附子同用。如治療蛔厥久利的烏梅丸。
●屬于陽虛陰寒偏盛,寒邪痹阻經(jīng)絡,直犯臟腑等陰寒重證痛證;或寒濕內(nèi)困膠結(jié)不化,痹阻經(jīng)隧關節(jié),經(jīng)久難除等寒濕痹證;或大熱傷陽耗陰,陰不斂陽,陽氣將脫,陰陽離絕之危證,可大膽應用大劑量附子。
●仲景用附子常離不開甘草之佐使,甘草或干姜與附子同煎,可降低附子之毒性。
●大劑量應用附子的時候,必久煎至不麻口為度,關鍵在于煮透,而不是控制它的用量或避免使用某些品種。
附子的大劑量應用,古已有之。如唐代《備急千金要方》記載用附子達「四兩」者(合今約130克,按第5版《方劑學》所載古今度量衡換算法),近人祝味菊、吳佩衡等善用大劑量附子屢起沉疴。但同時也有不少醫(yī)家因畏其劇毒而不敢應用,或用之不當,反致中毒。附子,「藥中四維」之一,足見其重要,要善用,不可濫用,不必禁用。
應用廣泛
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張仲景。如附子與干姜、甘草相配而為回陽救逆第一方,此是附子的最重要配伍,又稱「仲景附子配伍法」?;鹕衽芍T家如吳佩衡、范中林、盧崇漢等用附子時,最常用的就是四逆湯,吳佩衡還經(jīng)常加入肉桂,稱為「回陽飲」。唐代孫思邈創(chuàng)溫脾湯,將附子、大黃、人參、干姜、甘草熔于一爐,功在溫補脾陽,攻下冷積,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腎炎,療效很好。宋代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中的參附湯,為回陽固脫的代表方劑,是搶救心力衰竭的主方。清代王清任所創(chuàng)急救回陽湯,將附子、干姜與桃仁、紅花配伍,成為回陽救逆法與活血祛瘀法組方的典范,為治療心衰、挽救生命開拓了一條新路。附子能溫腎陽,朱良春既用附子于腎陽虛憊不能化氣行水、尿少所致之水腫,又用于虛勞之夜尿頻多、腰痛神疲等癥。附子又為痹證要藥,朱良春治風濕熱痹常用附子配蒼白術、黃柏、蠶沙、忍冬籐、萆薢、薏苡仁;不唯痹證,諸多慢性炎癥,亦多用附子。同時附子也可與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配伍。近年來以附子為主的四逆湯及其改進劑型,治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廣泛用于臨床。
應用指征
張仲景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還強調(diào)「小便色白」亦是少陰病特點,一般多用在亡陽虛脫、陽虛、寒性痹痛、陽虛水泛等四方面,均屬于寒證(或稱陰證)。急重癥均選生附子,以其性猛烈,斬關奪將,力挽狂瀾之勢,用于回陽救逆,逆轉(zhuǎn)病勢,以取速效;熟附子性緩而偏補,用于一般陽虛證如風濕痹痛等,以圖緩功。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黃煌教授總結(jié)出「附子脈」:脈微弱、沉伏、細弱,或脈突然浮大而空軟無力。
舌象也很受重視,凡舌質(zhì)淡或淡紅、暗淡,舌體胖或有齒痕,舌苔白膩、灰膩、白滑者,即舌無熱象者,均為附子或四逆湯的使用指征。劉渡舟教授認為:「少陰寒證……若驗之于舌,則舌帶糙米色,或如豬腰,或如淡墨,或白苔而潤,或無苔而燥,或舌短不能伸。
附子不止用于虛寒證。朱良春熱病用附子的標準為:舌淡潤嫩胖,口渴不欲飲,或但飲熱湯;面色蒼白,汗出,四肢欠溫,小便色清。雖同時兼見高熱、神昏、煩躁、脈數(shù),亦當用附子,以振奮衰頹之陽氣,避免亡陽厥脫之變。蓋熱病死于熱者不多,而死于心力衰竭者眾。而搶救熱病心衰,也就是「救逆」的首選藥物,即為附子,臨床要抓住熱病耗傷心力這個要害。
劑量與安全性
吳佩衡使用附子,對一般性虛寒證,附子用量通常為20~100克,急性陰陽格拒、陰盛陽虛之危候,則為60~250克。民國時期名醫(yī)惲鐵樵用附子經(jīng)驗,凡亡陽之證和陽虛重候當用50克以上。有人總結(jié)王子泉老中醫(yī)應用附子經(jīng)驗:一般證候用量可在25~30克,重癥可至50~60克,少數(shù)危急重癥可至100克以上。有人提出,服藥后判附子增減進退有「三問」:睡眠、小便、動靜——若服藥后變得久不能睡,或煩躁不寧,或徹夜不眠,小便黃赤或短澀,即當減其用量。祝味菊認為,對從未服過附子的患者,可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加量等。
附子大劑量應用中,其抑毒增效藥物的配伍非常重要。仲景用附子常離不開甘草之佐使,甘草或干姜與附子同煎,可降低附子之毒性。筆者認為,甘草用量在附子的一半左右時,足以監(jiān)制附子之毒。劉力紅教授指出,炙甘草使姜、附真正起到持續(xù)的溫煦作用。還可配白蜜和烏梅等。
附子與半夏同用,藥典認為屬于配伍禁忌。但大量的臨床證明,針對「寒」、「痰」,二者同配并沒有毒副不良反應,反而增強療效。已故老中醫(yī)王子泉的經(jīng)驗是,稟賦不足,肺腎陽虛,復受外邪,無力溫水化氣,致使寒濕化痰,壅塞于肺發(fā)為咳喘之癥,內(nèi)外合邪,既有宿寒,又有濕滯,如果不用姜附則無以助陽逐寒,舍半夏、南星則不能燥濕祛風,如果囿于「十八反」禁忌,必然顧此失彼,貽誤病情。
煎煮方法
附子毒性的主要成分為烏頭堿及其衍生物,這類雙酯型生物堿不穩(wěn)定,在加熱條件下會水解成毒性很小的單酯型生物堿和烏頭原堿,進一步可水解為胺醇類生物堿,其毒性僅為烏頭堿的1/4000~1/200。在大劑量應用附子的時候,必須嚴格遵照煎服方法。
善用大劑量附子的火神派醫(yī)家,倡導久煎1~3小時。老中醫(yī)王子泉認為,消除附子的毒性,關鍵在于煮透,而不是控制用量或避免使用某些品種,其方法如下:1煎煮前,盡量一次加足水,待水開后再投入附子,如中途水不夠,只能添加燒開的沸水,切勿中途斷火或加冷水;2煎煮的時間要以附子種類及用量而異,常規(guī)劑量的黑、白附子,煎煮1~2小時,如是鹽附子、烏頭,或附子劑量達到200克以上,就要煎煮2~3小時,然后取出少許嚼一下,如不感到麻口,就可加入他藥同煎。
古今醫(yī)案摘錄
吐血——四逆湯(鄭欽安醫(yī)案)
清末光緒年間,成都知府朱大人之妻患吐血病一年余,諸藥無效,諸醫(yī)束手。延鄭氏來府診視。診見:病人面色蒼白,雖是夏至季節(jié),床上仍鋪毛氈,蓋絲綿大被,十分怕冷。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膩。
處方:炙附子120克,炮干姜120克,炙甘草60克。
朱知府看方后瞠目結(jié)舌,此方干姜、附子均是大熱之藥,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嘔血重癥,焉有不驚之理。孰料病人服藥后自覺周身涼爽,胸口舒暢,吐血竟然止住,且食稀飯兩小碗。病人坦途,由此而愈。
鄭欽安把血證分為陰陽兩綱,稱之為「陰火」和「陽火」。以其多年經(jīng)驗,認為陰火引起的血證遠多于陽火,「失血之人正氣實者少也,正氣一衰,陰邪上逆,十居八九,邪火所致十僅一二」。
功效不同:附子是回陽救逆的藥物,可以提升陽氣,其中附子中的生附子藥效較強,主治亡陽虛脫、四肢冰冷、脈象弱、陽痿、腎陽不足,以及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瀉、水腫、痹痛等。而制附子的助陽作用相對減弱,主要用于治療腎陽不足,以及畏寒、手腳冰冷、脾陽不振、腹痛等癥狀。毒性不同:附子中的生附子烏頭堿含量較大,毒性較強;而制附子經(jīng)過一定程序炮制,毒性相對較小。一般中藥大多具有兩面性,如果運用合理,則能起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如果運用不合理,可能會引發(fā)一系列不良反應,因此應在醫(y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不可隨意增減用量或濫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922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