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桂枝湯(張仲景)風傷衛(wèi)有汗。
(《傷寒論》)
【歌訣】
桂枝湯治太陽風 芍藥甘草姜棗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 太陽如瘧此方功
【組成】桂枝三兩(9克) 芍藥三兩(9克) 炙甘草二兩(6克)生姜三兩(9克) 大棗12枚(3枚)
【用法】水煎服。少頃,飲熱稀粥以助藥力,使其微微汗出。
【功用】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癥弘發(fā)熱頭痛,汗出惡風,鼻鳴干嘔,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緩。
【方析】風寒表虛為本方主證,汗出惡風,脈浮緩為其辨證要點。方中桂枝通達營衛(wèi),解肌發(fā)表,為君藥。白芍益陰斂營,助桂枝調和營衛(wèi),為臣藥。生姜助君藥發(fā)表散邪,和胃降逆;大棗補脾生津,助白芍益血養(yǎng)營,姜棗相合,助桂、芍調合營衛(wèi),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藥性,助桂枝辛甘以化陽,合芍藥酸甘以化陰,為使藥。本方為治療風寒表虛證的代表方劑,重在調和營衛(wèi),發(fā)汗力緩,藥后需喝熱稀粥助藥力,有扶正解肌之功。
按;桂枝湯與麻黃湯雖同可用治外感風寒表證,但桂枝湯用桂枝配白芍,意在助衛(wèi)和營,解肌發(fā)表,適用于外感風邪偏重,汗孔開泄,汗出而惡風,脈浮緩的表虛證。而麻黃湯則以麻黃與桂枝相合,意在發(fā)汗散寒,為辛一溫一 解表重劑,適用于外感寒邪為主,汗孔關閉,無汗而喘,脈浮緊的表實證。
【附方】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論)) 桂枝一兩十六銖(4.5克) 芍藥 生姜 炙甘草 麻黃各一兩(各3克) 大棗四枚(2枚) 杏仁二十四枚(3克)。水煎服。
功用:發(fā)汗解表,調和營衛(wèi)。
主治:太陽病,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等癥。
中醫(yī)良方湯左,二月十八日,太陽中風,發(fā)熱,有汗,惡風,頭痛,鼻塞,脈浮而緩,桂枝湯主之。
川桂枝三 生白芍三 生甘草錢半 生姜三片 紅棗六枚
[按 ]大論日:“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中風。”又曰:“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觀此二條,知桂枝湯證又名曰中風。所謂“名曰”者,知前人本有此名,仲圣不過沿而用之。惟嚴格言之,“桂枝湯證”四字,其義較廣,“中風”二字,其義較狹。易言之,中風特桂枝湯證之一耳。又此中風非雜病中之中風,即非西醫(yī)所謂腦溢血、腦充血之中風。中醫(yī)病證名稱每多重復,有待整理,此其一斑耳。至考此所以異證同名之理,蓋為其均屬風也。中之者淺,則僅在肌肉,此為《傷寒論》之中風。中之者深,則內及經絡,甚至內及五臟,此為雜病之中風,所謂“風為百病之長”也。
仲圣方之藥量,以斤兩計,驟觀之,似甚重。實則古今權衡不同,未許齊觀。歷來學者考證,達數十家,比例各異,莫知適從,且古今法服法懸殊。古者若桂枝湯但取初煎之汁,分之為三,日一服、二服、三服。今則取初煎為一服,次煎為二服,是其間不無徑庭。姑摒此種種勿論,簡言之,吾師之用量,大抵為原方之什一,例如桂校、芍藥原作三兩者,師常用三錢是也。余視證之較輕者,病之可疑者,更減半用之,例如桂、芍各用錢半是也。以此為準,利多弊少。
曹穎甫曰:桂枝湯一方,予用之而取效者屢矣。嘗于高長順先生家,治其子女,一方治三人,皆愈。大約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開,開窗而臥,外風中其毛孔,即病中風,于是有發(fā)熱自汗之證。故近日桂枝湯方獨于夏令為宜也
[又按] 近世章太炎以漢五株錢考證,每兩約當今三錢,則原方三兩,一劑當得九錢,再以分溫三服折之,每服亦僅得三錢耳。由是觀之,原方三兩,今用三錢,于古法正無不合也。
【賞析】
在同證同治方面,案中所治高長順子女三人,以桂枝湯一方統(tǒng)治而愈。他指出:“大約夏令汗液大泄,毛孔大開,開窗而臥,外風中其毛孔,即病中風,于是有發(fā)熱自汗之證,故近日桂枝湯方獨于夏令為宜?!闭f明夏季感受風寒或冷食傷脾,有其證即用此方,不必因季節(jié)關系而束縛手腳也。#中醫(yī)# # 養(yǎng)生 # # 健康 #
【處方】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復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癥猶在者,復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多物。
? ? ? ?1.用法: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 ? ? ? ? 2.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汗出惡風,頭痛發(fā)熱,鼻鳴干嘔,脈浮緩或浮弱。
? ? ? ?3.方解:外感風寒,營衛(wèi)不和所致。風邪其性開泄,使衛(wèi)陽浮越,不能顧護營陰,營陰不能內受而外泄,故見惡寒發(fā)熱、汗出、脈浮緩;邪氣郁滯,肺胃失和,則鼻鳴干嘔。(肺氣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氣不利則鼻鳴;正氣抗邪于表,不能固護于里,里氣升降失常則干嘔此為中風兼證,可見可不見)。治當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
方中桂枝為君,性味辛溫,解肌發(fā)表,祛散在表之風邪。白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收斂外泄營陰。桂芍1/1合用,為調和營衛(wèi)的基本結構。生姜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嘔;大棗甘平,既能補中益氣,又可滋脾生津,姜棗相配為補脾和胃,調和營衛(wèi)的常用組合,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藥性,合桂枝辛甘化陽以實衛(wèi),合芍藥酸甘化陰以和營。
? ? ? ?4.加減變化:陽虛見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附子溫陽解表;體質素虛而汗出多者,加黃芪益氣解表;兼見咳喘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 ? ? ?5.使用注意:外感風寒,表實無汗或兼里熱者禁用。
? ? ? ? ? ? 病人本以汗出為何還要發(fā)汗?
病汗:風寒外襲,衛(wèi)陽不固,營陰失守,津液外泄。(外邪不祛,汗出不止)。
藥汗:外邪祛,營衛(wèi)調和,津液不外泄,止汗。
(病汗常帶涼意,藥汗常帶熱意,病汗雖久不足以祛病,藥汗瞬時而功乃大助,此其分也——曹穎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923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10.虎潛丸__一、補益之劑
下一篇: 5.葛根湯__二、發(fā)表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