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季展示的國寶,從思想、文化
、科技等多個方面對文明進行了展示
,以更加包容、大氣的視野和態(tài)度解讀中華文明
。同時以“超級連接
,超越想象”為主題,秉承著對文明包容
、對文化新解的態(tài)度
,繼續(xù)構(gòu)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解讀多個維度的信息
,重建一部基于物質(zhì)遺存的中華文明史
,向觀眾打開一扇了解中華文化的窗戶。
高大的王帳聚集起草原最精銳的勇士
,他們有著鷹的銳利與群狼的勇氣。鷹冠俯視著漢子們狂熱的面龐
,鋒利的鷹喙向南——草原之南
,那里是匈奴子孫的馬蹄終將踏足的地方。
正是從戰(zhàn)國時代開始
,在與一個又一個內(nèi)外對手的對峙與融合中
。在經(jīng)歷一次又一次蛻變之后,中華文明強大的包容力逐漸被喚醒
。因為對手
,我們了解自己。因為對手
,我們變成更強大的自己
。你好,我的對手
!
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風(fēng)起云涌的時代
,幾百年間,群雄并起
,戰(zhàn)亂頻繁
。戰(zhàn)國嵌錯宴樂攻戰(zhàn)紋銅壺用嵌錯法記錄了戰(zhàn)國時代貴族生活中的情境。它帶來了兩千年前的月光
,那場時光盛宴的賓客仿佛剛剛散去
,衣襟上芷蘭味兒的熏香還殘存在指尖。
壺身靜默
,卻非無聲
。壺身可度量,卻也無邊
。
此刻
,壺中一滴酒也沒有
,卻盛滿了一個令人迷醉的時代。征戰(zhàn)的廝殺與歡宴的音樂都隱匿不見
,桑葉還在無聲地生長
。兩千年的時光是一片滄海,壺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
曾侯乙編鐘
,戰(zhàn)國早期文物,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
,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
,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shù)和良好的音樂性能
,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被中外專家、學(xué)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
曾侯乙墓發(fā)掘于1978年
,墓主人名“乙”,是戰(zhàn)國曾國國君
。曾國也就是史書上所記載的“隨國”
,在今天湖北省隨州市范圍內(nèi)。
?“集大成也者
,金聲與玉振之也”——《孟子》
?“禮以節(jié)人
,樂以發(fā)和”——《太史公自序》
?“興于詩,立于禮
,成于樂”——《論語》
?“八音克諧
,無相爭倫,神人以和”——《尚書》
木雕雙頭鎮(zhèn)墓獸是楚墓鎮(zhèn)墓獸造型中最為怪誕
、最為壯觀的一件
,似人非人、似獸非獸被用來保護墓主人的安全
。雙獸并犄
,茸角杈椏生長。鎮(zhèn)墓獸背向相連
,頭上長角
,雙眼睜大,充分展現(xiàn)了楚文化的奇詭和自由
。
一呼一吸間
,鎮(zhèn)墓獸已存在兩千年。以木頭和動物的角質(zhì)對抗時間的銷蝕,依然完好
,與天空并肩
,和星辰同行。
在湘川
,畫中人御龍飛行
,褒衣博帶隨風(fēng)而起。該文物為喪葬中使用的“魂幡”
,出土?xí)r平放在槨蓋板與外棺中間的隔板上
,被認(rèn)為是一幅“導(dǎo)引靈魂升天”圖。
死生為晝夜
。生死非人力可逆轉(zhuǎn)
,可它們又如春來秋往,晝夜更替
。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暗示
。楚人對生命奧秘的探尋,幻化在爛漫的圖景中
,讓那時的人們面對死亡時不再恐懼
。因為他們相信,死亡是為人之路的終結(jié)
,卻是成仙之旅的開端,事死如事生
。這樣的生死觀
,影響了中國的后世千年。生而為人
,死后成仙
,這才是完整的生命記憶。而生死之間
,應(yīng)御龍而行
。
1974年,大地之鏡的塵埃被意外觸動
,深埋在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赫然面世
。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xùn)|端的陣型前鋒出土了160尊跪射俑,他們頭挽發(fā)髻
、身披鎧甲
,持握弓箭的雙手置于腰間,眼睛注視正前方
,面容鐵一般冷靜
。
星辰旋轉(zhuǎn)天穹,山河蔓延大地。人為重現(xiàn)的鏡像擁有扭曲時間的魔力
。鏡子之外
,肉身已經(jīng)逝去。鏡子中
,士兵卻被賦予恒久的人格和生命
。他們抵御住時間腐朽萬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
。地面上的秦朝已經(jīng)畫上句號
,大地之下的時間,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
。這里的帝國沒有終點
,戰(zhàn)士們等待著帝王的號令,隨時準(zhǔn)備重返戰(zhàn)場
。
在一個以農(nóng)立國的國家
,一個農(nóng)民可以不識字,沒有車
,卻不能不納糧
。統(tǒng)一的方升,意味著統(tǒng)一的法度
。生活在遼闊土地上的華夏先民
,才會對一個泱泱大國有了統(tǒng)一的認(rèn)識。
統(tǒng)一的方升
,意味著統(tǒng)一的法度
。生活在遼闊土地的華夏先民,才會對一個泱泱大國
,有了統(tǒng)一的認(rèn)識
。一個國家的升,開始有了天下的度量
。
1980年冬天
,在臨潼秦始皇陵封土的西側(cè),一號銅車馬出土
,車馬高152厘米
,長225厘米,車輿
、駟馬
、配飾一應(yīng)俱全。車馬以青銅鑄造
,馬身佩戴金銀裝飾的配件
,局部施以彩繪
,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所發(fā)現(xiàn)禮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車馬
。
曾經(jīng)最威嚴(yán)的人間儀仗
,化作駛?cè)肓昴沟谋瘔研形椤A昴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另一組車馬整裝待發(fā)
,靜候主人的魂靈。帝國沉埋
,青銅剝蝕
。從未啟程的座駕,是否真的能夠疾馳
,到達遠方
。
在正史中,對秦朝行政制度和社會生活的記載不足千字
。而里耶秦簡
,用近20萬個字為我們描繪了三萬七千多個從前,如同復(fù)活了秦朝的一個細胞
,繼而復(fù)活了一個時代的生命氣息
。那時的小吏與平民,仍存于尺牘
,可以閱讀
,可以理解,可以想象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梢栽诔郀┲g,看到那些被秦時明月照耀過的生命與時光
。
一個時代濃縮于一個縣
,一個縣又濃縮于一片木簡
。三萬七千多枚木簡
,就像一部秦朝縣城生活的百科全書,寫滿了當(dāng)時的各個方面
,全景式展現(xiàn)了郡縣制下
,一個秦朝縣城的管理和運行。
玉
,石之美
,它們是等級的體現(xiàn),也是生死的寄托
。南越國
,雖遠在嶺南
,卻和中原地區(qū)對玉的追逐一樣濃烈。喝酒的玉杯
,裝飾的玉佩
,還有護體聚魂的玉衣……嶺南的君王也癡迷于每一方玉片中?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v使君王已故
,玉亦隨身。
玉
,石之美
。玉比王字多一點。即使身為王
,也會在時間里湮沒
。有了玉,便多了一點能與時間并肩的力量
。有玉而安
,身體因此安住,大地因此安住
。安住在對永恒的祈愿與向往中
。
這組拙樸、粗獷的石刻
,不同于后世的寫實風(fēng)格
,是漢代藝術(shù)的杰作。石不朽
,磐石之志永存
,猶如豐碑,紀(jì)念和陪伴著中國歷史上的少年將軍
。
石雕無聲
,荒野長吟。這些拙樸粗獷的石刻
,不同于后世的寫實風(fēng)格
,是漢代藝術(shù)的杰作。石不朽
,磐石之志永存
。亦如閃電的生命,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
,石頭里的生命浮現(xiàn)出來
。一塊巖石刀刀劃過,時間在他們身上碰撞
,便鐫刻出了故事
。
1995年
,中日聯(lián)合考察隊在尼雅遺址發(fā)現(xiàn)大量織物。1號墓地8號墓中的男性貴族周身穿戴華貴的服飾
,右臂旁的一枚方形護臂引人注目
。這件護臂或許是中原王朝給精絕古國的饋贈,織錦的紋樣間自右及左橫列八個篆體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
世界文明猶如繽紛多彩的絲線
,廣袤河山仿佛從未停歇的織機,在東風(fēng)和西風(fēng)的吹拂下
,編制至今
。經(jīng)與緯,線與路
,古與今
,在沙海古道上,我們看到了你
,也遇見了自己
。
四神是四方的象征和守護者,四神紋是這個玉鋪首承載的重要含義
。它們?nèi)綦[若現(xiàn)于云氣紋中
,如遨游在天際,天地相應(yīng)的四神紋玉鋪首
,是漢代追求靈動浪漫藝術(shù)風(fēng)格的精美之作
。
玉石,大地的精華
。當(dāng)?shù)窨陶甙烟焐系那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白虎、朱雀和玄武雕刻在這塊玉石上的時候
,玉石又秉承了天象
。也許古人把它們想象成天空之門的鋪首,即使在眼前
,我們也需要仰望
,四神遨游的天際。這塊藍田玉上的四神安在
。這是一片碧綠的天空
,奔騰
、飛翔
、盤旋、靜默的四神
,指引著地上的方向
,也望向天外的世界
。
熹平石經(jīng)是現(xiàn)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經(jīng),開創(chuàng)了文字校正之先河
,在中國學(xué)術(shù)史和書法史上都堪稱鴻篇巨制
。可惜屢遭變故
、四佚鄉(xiāng)野
,所幸歷代有心人士不斷在收集石經(jīng)文字,讓破碎重聚
,以不忘漢人為往圣繼絕學(xué)
,為后世存真的精神。
漢人早已用行動表明
,回溯是為了接近本真
。石頭冷硬
,自藏深意。它召喚著歷代有心人
,將殘片從各處找尋
。如今我們已經(jīng)收集到8000多個熹平石經(jīng)文字。一片一塊
,一字一句
,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道家與儒家
,中國兩大思想體系
。孔子與
老子的會面,代表了這兩種思想的交流與融合
,就像兩條河流,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脈中
。
二位先圣躬身互拜的背后是兩種思想的交流與融合。漢代人把這個場景刻在磚石之上
,至于兆域之中,為的則是銘記和傳承。人類文明因交流互鑒而豐富多彩
。民族文化因銘記傳承而綿延不斷。
孔子和老子
,儒家
、道家
。他們的哲思就像兩條河流,它們交匯,它們奔騰,它們也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
。孔子和老子的相遇
,時刻都在發(fā)生著
。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
一位西漢宮廷女子
,眉眼細長,臉型圓潤
,頭上佩戴巾幗
,身穿曲裾深衣,跣足而坐
。她從西漢啟程
,帶來遙遠的一束光明。她體內(nèi)的空腔
,是漢代人實現(xiàn)環(huán)保的訣竅
。尋常的照明需求,被創(chuàng)造出超凡的精致
。
兩千余年
,她未曾挪動一步,卻從西漢啟程
,帶來遙遠的一束光明
。她為燈而生,兩手持握燈盞,向前投射光亮
,身體是煙塵的容器
。想象著她的溫度,如同感知到久遠的溫暖
,光陰長短如燈火明滅
。
控制光亮,這尋常的需求被創(chuàng)造出超凡的精致
。在燈盞明滅
,煙霧婉轉(zhuǎn)中,我們見證前人的心意與考量
。時間似光
,生命如燭。長信宮燈
,帶來靈動的光亮
。
輕薄通透,柔軟神秘
,素紗襌衣是屬于那個時代的
,但它透露出的朦朧的韻味,卻一直在吸引著后人去追尋它的絕代芳華
。整件衣服長1.28米
,兩袖通長1.9米,即使算上紋錦鑲邊的衣領(lǐng)
、衣袖口和衣襟邊緣
,一共只有49克。
這些絲穿梭著經(jīng)緯
,也織就一個民族獨特的氣質(zhì)
。
禮儀之大,稱之夏
。章服之美
,謂之華。素紗單衣是屬于那個時代的
,卻仍在影響著兩千年后的中國人
。它是中國服裝史上的千古傳奇,但又與今天的生活并無溝壑
。因為它就是屬于中國人的自由浪漫的樣子
。
二十八宿如同撒在天空的坐標(biāo),不均勻劃分周天365度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蓽y量天體的赤道經(jīng)度,記錄日、月
、五大行星的位置變化
。先民仰望天空,低頭思量
。以穩(wěn)定而準(zhǔn)確的歷法
,建立農(nóng)業(yè)文明基石。
天上本沒有刻度
,看的人多了便劃分出二十八星宿
。
木已腐朽
,漆皮殘存
。時空,仍在漫天繁星中延伸
,太陽
,不過這兩千億顆亮點中的一粒。天行有常
,周而復(fù)始
,如期而至,是為天地之信
,以利萬民
,生生不息。?
公元前202年
,漢朝建立
。天下和平,社會氣氛積極向上
。長沙丞相家中
,出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盤子,它就是貍貓紋漆食盤
。圓圓的眼睛
,胖胖的身體,尖尖的耳朵
,與我們今天的家貓
,并沒有太大差異,但它的出現(xiàn)
,并不簡單
。
貍貓紋漆食盤上,只有簡單的三個字——“君幸食”
。翻譯成現(xiàn)代語言就是
,“吃好喝好”。可愛的貓
,簡單的字
,實用至上,兼顧美觀
。一個新興國家的形象
,躍然而出,原來不登大雅之堂的貓
,大大方方地棲息在貴族的餐盤上
,呼吸著新時代的空氣。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上
,商人用一到十
,百,千
,萬等十三個數(shù)字
,記十萬以內(nèi)的任何自然數(shù)。它們的寫法雖然不斷變化
,但以十進制為基礎(chǔ)的記數(shù)方法卻不曾中斷
。像文字那樣,十進制也無處不在
。
這些看起來抽象的數(shù)字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可以被中國人
,用一些不起眼的小棍子——算籌
,表示出來。當(dāng)時人們普遍使用
,算籌來計數(shù)及運算
。算籌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獸骨
、象牙
、金屬等材料。 這套象牙算籌
,出土于陜西省旬陽縣佑圣宮一號漢墓
,共二十八枚,每枚直徑0.4厘米
,長13.5厘米
,粗細均勻、長短劃一
。
爐蓋聯(lián)想為山峰
,躍龍托起爐盤
,云氣末梢凝固成了山石,這一切都被高處的猴子看在眼里
。沒有鬧天宮的猴子在這尊博山爐上醒目了千年
。
他們通過一柱青煙,連接兩千年后的觀者
。時間精密地計算著生命起滅的軌跡
,煙云計算著萬物呈現(xiàn)的聲、色
、形
,計算著從這頭到那頭,一念的距離
。
這枚銀帶鉤藏著迷人的秘密
,它出土于漢江都王劉非的第十二號陪葬墓。主人是他的妃子淳于嬰兒
。他們的約定刻在這帶鉤隱秘的地方
,被淳于嬰兒生生世世珍藏
,在公歷紀(jì)元開始前帶入墓葬
。公元后的兩千零九年,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他們曾互道過的誓言:長毋相忘
。
“山無陵
,江水為枯,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
——《漢樂府》
這偉大的盛世,同時包容過隱秘和張揚
,或許在另一種意義上
,實現(xiàn)了“未央”和“毋忘”是中華民族對漢文明的情感延續(xù)。漢代人的吉祥語
,也是歷朝歷代人們共同的期盼
。在現(xiàn)代生活中,仍然被沿用下來
,穿越千年
,還透著微光。
遙想漢人多少閎放
,敢說敢當(dāng)
,就當(dāng)此生此世是夢一場
,忠于內(nèi)心,活得敞亮
。
一只犀牛從陜西走來
,抖落身上的塵土,昂首望向前方
。它喝醉過
,但現(xiàn)在清醒,它叫犀尊
,是一只酒壺
。描摹和形塑生命,大約和人類文明同樣久遠
。人們以各種材質(zhì)模擬大地生靈
,愿與動物共享自然。
犀尊送走了犀牛
,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
,流淌在比國家更古老的土地,過客來來往往
,相視一笑
,萬物有靈犀。
我是東漢時期
、四川盆地的說唱藝人
,左手持鼓,右手握棒
,演出即將進入高潮
,我頭往前伸,后背拉成一張弓
,全身蓄力
,腿部韌帶受到拉扯,高高抬起
,露出寬大扁平的腳底板
,我正要瞬間發(fā)力,逗翻場上所有觀眾
。
我的靈魂從未死去
,它成為一個行業(yè),一種思想
,一門哲學(xué)
,我是活在市井的民族精神,是高貴的隱士
。你看到我開懷大笑
,那是因為我很嚴(yán)肅
。
1969年,在甘肅武威市區(qū)的一處夯土高臺發(fā)現(xiàn)一座東漢墓葬
,墓室里排列著規(guī)模壯觀的車馬儀仗
。儀仗全部采用青銅制作,包括武士17人
、仆從28人
、車輿14輛、牛1頭
、馬39匹
。戰(zhàn)馬的隊列之中獨有一匹逸群絕塵、迅疾如風(fēng)
,從各個角度觀看
,這匹馬的造型都堪稱完美。
這是一匹特立獨行的馬
,超越地表的隊列
,躍步踏上云端,它與飛鳥為伍
。
馬
,是地表優(yōu)美的尤物,云端輕靈的使者
,天馬傲首行空
,一如人類的想象神游萬仞
。即使沒有羽翅
,它也能飛馳如光電,平步于天際
。
你從遠古走來
,巨浪蕩滌著塵埃;
你向未來奔去
,濤聲回蕩在天外
。
在這個極精彩的時代,古人以超越想象的智慧
,留給我們超越想象的文物
。一圈圈豐富多樣、光輝燦爛的秦漢歷史漣漪
,穿透歷史的波瀾
,在今天熠熠生輝。
一鐘雙音
,十二律
,流傳了兩千多年的醇厚悠揚
, 曾侯乙編鐘 奏響了中華民族的世紀(jì)強音;帝國沉埋
,青銅剝蝕
,從未啟程的座駕, 秦始皇陵銅車馬 疾馳向靈魂的歸宿
;時間似光
,生命如燭,從西漢啟程跨越千年的歷史
, 長信宮燈 帶給人們靈動的光亮
;風(fēng)乎舞雩,章服之美
, 素紗襌衣 見證了歷史的云想衣裳
,留給后人無限的遐想;左手持鼓
,右手握棒
,頭往前伸,后背弓起
, 擊鼓說唱陶俑 唱響了世界文化的雅俗共賞
;逸群絕塵,迅疾如風(fēng)
,與飛鳥為伍
,平步入青云, 馬踏飛燕 見證了人類思想的天馬行空
。
無數(shù)的光輝燦爛
,無數(shù)的歷久彌堅,只為在這一刻瞬息為永恒
。
我國青銅器有很多 ,其中有哪些青銅器堪稱是國寶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