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給孩子取一個好聽,而又不顯得太土的名字,是很多父母都頭疼的問題。
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過許多好聽典雅的名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好聽的名字吧!
第1名【納蘭容若】
身份:清代詞人
第2名【王羲之】
身份:東晉書法家
第3名【陶淵明】
身份:東晉詩人
第4名【張可久】
身份:元朝散曲家、劇作家
第5名【柳如是】
身份:清代女詞人
第6名【顧愷之】
身份:東晉杰出畫家
第7名【顏淵】
身份:孔子徒弟,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第8名【白居易】
身份:唐代詩人,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
第9名【鐘子期】
身份:春秋戰(zhàn)國樵夫
第10名【韓非】
身份: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第11名【沈從文】
身份:文學家,代表作《邊城》。
第12名【林徽因】
身份:近代詩人、建筑學家。
第13名【馬致遠】
身份:元代戲曲家
第14名【盧照鄰】
身份:唐代詩人,“初唐四杰”之一。
第15名【蕭子良】
身份:南朝齊武帝蕭賾的次子。
第16名【完顏盈歌】
身份:金朝皇帝
第17名【劉令嫻】
身份:南北朝時南梁女詩人
第18名【蔡文姬】
身份:漢末三國時期才女
第19名【魚幼薇】
身份:唐代女詩人
第20名【高漸離】
身份:戰(zhàn)國末燕人,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筑。
第21名【宋若昭】
身份:唐代女學士
第22名【杜如晦】
身份:唐代貞觀年間賢相
第23名【顏真卿】
身份:唐代書法家
第24名【陰麗華】
身份:東漢光武帝皇后
第25名【溫庭筠】
身份:晚唐著名詞人,開創(chuàng)花間派。
第26名【柳永】
身份:北宋詞人,代表作《雨霖鈴·寒蟬凄切》。
第27名【李之儀】
身份:北宋詞人,代表作《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第28名【張若虛】
身份:唐代詩人,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第29名【周邦彥】
身份:北宋詞人,號清真居士。
第30名【葉夢得】
簡介:宋代詞人,代表作《賀新郎·睡起流鶯語》。
第31名【孟浩然】
身份:唐代詩人,代表作《春曉》。
第32名【劉長卿】
身份:唐代詩人,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第33名【檀道濟】
簡介:東晉末年名將
第34名【葉清臣】
身份:北宋大臣,與范仲淹交好。
第35名【蘇曼殊】
身份:近代作家、詩人
第36名【謝道韞】
身份:東晉時女詩人,宰相謝安的侄女,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第37名【文與可】
身份:北宋畫家
第38名【卞之琳】
身份:近代詩人,代表作《斷章》。
第39名【郭子儀】
身份:唐代名將,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
第40名【崔琰】
簡介:東漢末年名士
第41名【王安憶】
身份: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長恨歌》。
第42名【關漢卿】
身份:元代戲劇作家
第43名【徐志摩】
簡介:近代詩人,代表作《再別康橋》。
第44名【李格非】
身份:宋代大臣,李清照之父。
第45名【元好問】
身份:宋金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代表作《摸魚兒·問世間情是何物》。
第46名【謝靈運】
身份:南北朝時期詩人、佛學家、旅行家
第47名【柳宗元】
身份:唐代文學家、詩人。
第48名【張大千】
身份:當代畫家
第49名【長孫無忌】
身份:唐代貞觀年間名臣
第50名【曹雪芹】
簡介:《紅樓夢》作者
第51名【周亞夫】
身份:西漢名臣
第52名【李清照】
身份:南宋女詞人,代表作《聲聲慢·尋尋覓覓》。
第53名【李叔同】
簡介:近代音樂家、美術教育家。
第54名【梁思成】
身份:近代建筑學家
第55名【諸葛孔明】
身份:諸葛亮,三國時蜀國丞相。
第56名【張九齡】
身份:唐代詩人,賢相。
第57名【許平君】
身份:漢宣帝皇后
第58名【王昭君】
身份:西漢美女,嫁于匈奴呼韓邪單于,和親塞外。
第59名【張子房】
身份:西漢名臣張良
第60名【倉央嘉措】
簡介:六世達賴喇嘛,民歌詩人。
第61名【林風眠】
身份:當代畫家
第62名【賀知章】
身份:唐代詩人,代表作《詠柳》。
第63名【陸羽】
身份: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
第64名【徐羨之】
身份:劉宋開國功臣
第65名【趙飛燕】
身份:漢成帝皇后
第66名【陸探微】
身份:南朝劉宋時期畫家
第67名【林和靖】
身份:北宋詩人、隱士。代表作《山園小梅》。
第68名【王世貞】
身份:明代文學家、史學家。
第69名【黃庭堅】
身份:北宋詩人、詞人,代表作《寄黃幾復》。
第70名【戴望舒】
身份:近現(xiàn)代詩人,代表作《雨巷》。
第71名【鄭愁予】
身份:詩人、作家。代表作《錯誤》。
第72名【張居正】
身份:明朝政治家
第73名【東方朔】
身份:西漢辭賦家
第74名【上官婉兒】
身份:唐中宗后妃,唐代才女。
第75名【宋之問】
身份:唐代詩人
第76名【鐘離昧】
身份:楚漢之際項羽手下將領。
第77名【朱淑真】
身份:南宋著名女詞人
第78名【張彤云】
身份:東晉才女,與謝道韞齊名。
第79名【賀雙卿】
身份:清代女詞人
第80名【虞世南】
身份:唐代貞觀年名臣,詩人。
第81名【孫思邈】
身份:唐代醫(yī)學家,世稱“藥王”。
第82名【狄仁杰】
身份:唐代武則天時期名臣
第83名【晏殊】
身份:北宋詞人
第84名【周娥皇】
身份:李煜皇后,史稱大周后。
第85名【獨孤信】
身份:西魏、北周時期名將,八柱國之一。
第86名【南懷瑾】
身份:當代國學大師
第87名【李商隱】
身份:唐代詩人,代表作《錦瑟》。
第88名【李嘉祐】
身份:唐代詩人
第89名【扶蘇】
身份:秦始皇長子
第90名【宋玉】
簡介:楚國文人,辭賦作家,楚國士大夫。
第91名【卓文君】
身份:西漢才女,司馬相如之妻。
第92名【辛棄疾】
身份:南宋豪放派詞人,代表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第93名【司馬相如】
身份:西漢辭賦家,代表作《子虛賦》。
第94名【公孫子都】
身份:鄭國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
第95名【孤獨伽羅】
身份:隋文帝皇后
第96名【白行簡】
身份:唐代文學家,白居易之弟。
第97名【徐悲鴻】
身份:近代畫家
第98名【李季蘭】
身份:唐代女詩人李冶,代表作《八至》詩。
第99名【劉采春】
身份:唐代女詩人
第100名【吳文英】
身份:宋代詩人,代表作《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詩友們,你們還聽哪些好聽的人名呢 留言區(qū)告訴小編吧!
《知人善任》
鞠詠做進士,憑借文學功底跟從王公化基學習,到王公主管杭州,詠及第,升詠做大理評事,主管杭州仁和縣。鞠詠將到任,先把書和自己作的詩寄給王公,來感謝往常對自己的激勵,現(xiàn)在又做官吏,借此可以文字互相娛樂,王公不答應。到了詠到任后,王化基對他一點也不加禮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務。鞠詠大失所望,于是不再把他當作知已,而專門學習做官吏的事,那以后,王化基升為參知政事,沒有把詠推薦,有人間原因,回答說:“憑詠的才能,不用擔心將來不顯達,擔心的是盛氣驕人,我所以壓抑他,來成全他的德行罷了?!本显伮牭揭院?,開始把王化基當作真正相知的朋友。
曹操主張“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大用者不務細行”,“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他深知“失晨之雞,思補再鳴”,“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于禁、樂進于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內(nèi),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他以大局為重,能做到“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張繡降后嘩變,后又再次投降,曹操對他優(yōu)待并封為列侯,畢諶、魏種等人都曾欺騙過曹操,被擒后還是被重用。因此,曹魏陣營中文臣、武將輩出,從而開創(chuàng)了較大的局面。
孫權知人善任,深知“周公不求備于一人”之理,既能觀其短,亦會用其長,大膽起用年輕將領,委重任予周瑜、呂蒙、陸遜;他說魯肅有兩長(建議立帝王之業(yè)和聯(lián)劉抗曹)一短(借荊州給劉備),不能因其一短而損其二長。
劉邦是怎樣用人的?
劉邦作為統(tǒng)帥,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比如讓韓信帶兵、讓張良謀劃、讓蕭何治國,人才能真正發(fā)揮自己的作用,但人才難得,劉邦是怎樣選拔人才的呢?其次,雖然劉邦用人不問出身,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才,他都敢用。但從敵對陣營中的跑過來的人,像從項羽軍中跑來投奔的陳平,他該怎么安排,是用還是不用?
劉邦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從敵對陣營中投降過來的人他敢用,那么,得罪過他的人,和他有矛盾的人,他會不會懷恨在心,找到機會就一定報復呢?劉邦想奪取天下,但是他有很多地方比不上他的對手項羽,面對投奔過來的陳平、韓信等人才,他是靠隱瞞自己的短處,從而爭取到他們的擁戴嗎?劉邦在吸引人才上有自己的長處,比如韓信、張良、陳平,這些人都是從項羽軍中投奔到劉邦麾下,但是使用他們的時候,劉邦的態(tài)度是什么?
劉邦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長處,會帶兵的韓信,他敢放手給兵。善于謀略的張良,在他手下能運籌帷幄,會管賬的蕭何,他敢放手給錢,但劉邦真的是放開手腳用人,什么都不管嗎?
劉邦勝利以后,曾經(jīng)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將相大家一起討論一個問題,劉邦提出來說,請大家說一說,我和項羽爭奪天下,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項羽丟了呢?你們大家都說真話,不要隱瞞朕,全部要說實話。這時候就有兩位大臣,一位叫高起,一位叫王陵,就出列說實話了,說我們認為,陛下這個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項羽這個人仁而愛人,很仁厚,也很體貼人,這是實話了,當著劉邦說,但是為什么像陛下這樣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個仁而愛人的項羽丟了天下,我們認為是這個原因,陛下每打下一個地方,就把這個地方分給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處呢?也分給我們大家,所以我們樂意擁護您,您就得了天下。劉邦說,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你們看到一方面,沒看到另外一方面,他說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張良,在指揮部制定戰(zhàn)略方針,然后指揮遠方的戰(zhàn)場,取得勝利這個方面我不如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賞,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就是治理一個國家,保證后勤的供應,這個我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帶領這個軍隊去作戰(zhàn),每戰(zhàn)必勝,這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是我們當今天下的人杰,可是這三個人都能為我所用,所以我能夠奪取天下。項羽呢?那邊只有一個范增,他還不能用,所以他丟掉了天下。劉邦認為,這是他奪取勝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這說明什么呢?說明在劉邦看來,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劉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領導藝術,我總結了八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也是我們講到領導藝術的時候,經(jīng)常要說的一個詞,但是我們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我認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當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聰明。這個是很難,確實很難。而劉邦卻恰恰是有一個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調(diào)動部下的積極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屬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長處,有什么短處,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適。這個是一個領導最大的才能,領導不是說要自己親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親的領導絕非好領導,作為一個領導,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們放在適當?shù)奈恢蒙?,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你的事業(yè)就成功了。這個根本道理劉邦懂,所以劉邦就成為他這個集團的一個核心。
孔子治理國家講施政,他有這樣一句話,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么叫北辰呢,就是北極星,眾星拱之,你看我們北極星,北極星是永遠不動的,北極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圍繞著北極星旋轉(zhuǎn),北斗七星是動的,北極星是不動的,領導核心就是個不動的,讓別人動起來。劉邦就是他們這個軍事集團的北極星。蕭何,張良、韓信、陳平、樊噲、周勃、曹參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所以劉邦能夠取得成功。
第二個特點是不拘一格,一個有著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會有知人之明,一個連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難了解別人。劉邦由于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別人。而且他還有一個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劉邦的隊伍里面什么人都有,我們來看劉邦是一個什么樣的隊伍。
在劉邦這個隊伍里,張良是貴族,陳平是游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yè)青年??梢哉f是什么人都有。然后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是一個雜牌軍,是一個草頭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這叫什么呢?這就叫不拘一格,這是劉邦用人的第二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招降納叛,劉邦的隊伍里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jīng)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里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你愿意,歡迎,歡迎。比方說韓信,比方說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fā)揮作用,來投奔劉邦,陳平走的路更多,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發(fā)揮作用投奔項王,不能發(fā)揮作用再投奔漢王,當時陳平來投奔劉邦的時候,他是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于是劉邦“大悅之”,非常高興,然后問他說,陳先生在項羽那里擔任的什么職務呢?陳平說,都尉,劉邦說,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他做都尉。任命以后,輿論嘩然,很多劉邦軍隊里面的老資格的將領不服。就開始嘀嘀咕咕了,說我們大王也真有意思啊,項羽那邊一個逃兵,逃到我們這兒來,說了三句話,就馬上給他這么大一個官,和他坐在一個車子上面,議論紛紛,但是劉邦不予理睬,你們議論你們的,我任命我的,而且更加信任陳平。這就叫做招降納叛。
劉邦用人的第四個特點是不計前嫌。漢六年的時候,劉邦已經(jīng)得了天下,劉邦已經(jīng)封了一批功臣,但是還有很多功臣沒有封,因為功臣他這個功怎么樣計算,封一個什么樣的爵位比較合適,這個事還很費商量,就把封功臣的事,一直這樣拖下來,有一天劉邦在宮殿里面走,遠遠地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在那兒嘀嘀咕咕嘀嘀咕咕,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劉邦就問旁邊的張良,說子房,那些人在說什么呢?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啊,他們在商量謀反啊劉邦說子房不要亂講,天下剛剛安頓,謀什么反啊,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啊,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數(shù)都是你的親信,像蕭何這些人,還有一些以前得罪過你的人,他受了處分,現(xiàn)在這些功臣們都在想一個問題,說這個天下還有多少可以封賞的,是不是可以拿出來封賞的東西已經(jīng)不多了,像我們這種和陛下關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過陛下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賞了,或者甚至于會被陛下找一個岔子,給咔嚓了呢?他們想來想去想不明白,所以他們在那兒商量謀反。劉邦馬上醒悟過來了,知道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那“為之奈何”,子房你說怎么辦呢?張良說請陛下想一想,在這些功臣當中,有沒有這樣人,他的功勞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關系呢,又非常地惡劣,有沒有這樣的人?劉邦說有,有一個雍齒,雍齒這個人非常地可惡,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朕,朕早就想殺他了,可是他功勞太大,朕又于心不忍,張良說好了,請急封雍齒,以示群臣。請你趕快把雍齒封了,劉邦馬上接受這個建議,立即封雍齒為什方侯。雍齒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你看雍齒都封了,大家都知道這個雍齒是皇上最討厭的人,他都封侯,我們這些人,都放心了。這叫什么?這就叫不計前嫌。
劉邦用人的第五個特點是坦誠相待。我們知道人才,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一個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當然如果可能的話,多發(fā)點薪水也不錯。但是最重要的是尊重,信任他,你要尊重這些人才,惟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實話實說,劉邦就有這個優(yōu)點。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如果有什么問題要跟劉邦談,提出問題,劉邦全部都是如實回答,不說假話,哪怕這樣回答很沒面子,他也不說假話。張良在鴻門宴之前得到消息,說項羽第二天要派兵來剿滅劉邦,張良曾問過劉邦,說請大王想一想,你打得過項羽嗎?劉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過他。后來韓信到劉邦軍中來,也了這樣的問題,說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魅力、實力比得過項羽嗎?劉邦雖然沉默了很久,最后還是坦誠相告,“固不如也”,我是不如他,就是這些人能夠幫助劉邦提出自己的計策來,是由于劉邦有一個前提,就是每件事情都是如實相告,絕不隱瞞。這樣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確實是我們一些做領導的,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這是坦誠相待。
劉邦用人的第六個特點,叫做用人不疑。我們有一句話老話,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要用一個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懷疑他,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這是最忌諱的,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他絕不懷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平。陳平從項羽的軍中投靠劉邦以后,得到劉邦的信任,是讓很多劉邦的老人不滿意的,我們跟著劉邦跟那么長時間,建功立業(yè),出生入死,也不過就混到現(xiàn)在這個位置,陳平這個小子一來,就給他那么高的職務,所以就有人去到劉邦那里說陳平的壞話。這些去舉報的人給了陳平這樣一個罪狀,可以總結為八個字,盜嫂受金,反復無常。
什么叫盜嫂呢?就是和自己的嫂子通奸,這個事情大概是真有的,就是陳平原來在家鄉(xiāng)的時候和他嫂子的關系至少是曖昧的,這當然是不道德的。所謂受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接受紅包。陳平來到了劉邦的軍隊里面,就開始收紅包,這叫受金,這當然也是不道德的。再一個就是反復無常,反復無常的證據(jù)就是他原來在魏王那里,然后又跑到項羽那里,現(xiàn)在又跑道劉邦那里,這一狀上去以后,劉邦是不能不當回事的,所以劉邦就把推薦陳平的那個人魏無知,找來責備他,說你這怎么回事呢?我讓你向我推薦人才,結果你給我推薦一個盜嫂受金,反復無常的人,那不是小人嗎?你怎么推薦給我呢?魏無知的回答是這樣的,“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就是我向你推薦的時候,我講的是他的才能,而陛下現(xiàn)在責備我的,是講的他的德行,這個才和德那可是兩個概念,有才的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也不一定有才,而我們現(xiàn)在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我們現(xiàn)在是一個非常艱難困苦,需要突出重圍,走向勝利的這樣一個階段,我們更應該看重的是才。
但是劉邦還是把陳平叫來了。又問他,說先生原來事魏王,后來離開魏王事項王,現(xiàn)在離開項王又來跟著我走,先生的心是不是太多了一點,陳平這樣回答他,他說是的,我原來是追隨魏王,但是我的計謀,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只好去投奔項王,項王同樣是這樣,言不聽,畫不從,而我又聽說大王你廣納人才,求賢若渴,是一個會用人,敢用人的人,我才來投奔大王,我陳平是光著身子,一無所有,一文不名,來到大王軍中的,我如果不接受人家的贈送,不收一點禮金,我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我現(xiàn)在向大王提出了很多的建議,大王覺得我這些建議是可以用的,請大王采納。如果大王覺得我的這些建議,我的這些計策,我的這些謀劃,是沒有用的,他們送給我的禮金還在,我原封璧還,從此告辭,行不行?劉邦說,對不起,我錯了,寡人錯了。寡人慢待先生了,請先生不要介意,請先生繼續(xù)留在寡人軍中,用人不疑。
那么正是由于劉邦的這樣一種信任,陳平愿意為劉邦效力。劉邦和陳平有個談話,劉邦說,你看我們現(xiàn)在和項羽處于這樣一個膠著的狀態(tài),誰也吃不掉誰,這樣天下何日能夠安定呢?請先生想一想有什么辦法能夠出奇制勝,盡快地結束這場戰(zhàn)爭呢?陳平說,我陳平原來在項王手下當差,我很了解項王,請讓我來給大王分析一下,項王這個人是很高貴的,是很講道德的,也是很講禮數(shù)的,因為項羽是一個貴族出身的人,他待人接物,他是按照貴族的那一套,恭恭敬敬、彬彬有禮、客客氣氣,所以那些有道德的,那些高風亮節(jié)的,那些看重自己身份名譽,愛惜羽毛的人,都集結在項羽的麾下,這些人雖然對項王忠心耿耿,但是項王這個人多疑,他是跟劉邦剛好是相反的,劉邦是用人不疑,他是疑心重重,我們可以使反間計,讓項王不再信任這些人,砍掉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嗎?劉邦說這個主意好,這是好主意,那就請陳先生來操作吧。這個費用就沒有問題了,馬上撥款,黃金四萬斤,大家注意不是金子,是銅啊,四萬斤金子那還得了?實際上那個時候講的黃金就是銅,黃銅,黃銅四萬斤,交給陳平,這些錢就交給你了,隨便你怎么用,不問出入,什么叫不問出入呢?就是不報銷,不審計,你愛怎么花怎么花,你只要跟我把項羽搞掂了,節(jié)約歸己,這是當時這種特殊情況下的一種特殊措施,表示劉邦對陳平的信任。
劉邦用人的第七個特點是論功行賞。我們前面講過了,你要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呢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貢獻的實實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話甜和人,說你這個人不錯啊,你可是人才難得,你是我們的骨干,一分錢不給,這個不行,有貢獻你就得獎勵,獎勵你要獎勵得合適,確實是工作做得好,貢獻大的,你要多獎,做得一般地,一般地獎,做得差的,不獎,甚至罰,你要賞罰分明,劉邦奪取天下以后,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獎賞這些功臣們。先是大家開會討論,那還有個譜?所有人發(fā)言都是我功勞最大,沒有一個人說自己功勞最小的,而且說得是頭頭是道,如數(shù)家珍,也都是事實。最后劉邦裁定,蕭何第一。
這個蕭何第一的裁定裁出來以后,所有的人都不服氣,于是大家都跑到劉邦那兒去提意見,說陛下這樣好像不合適吧,我們這些人可都是浴血奮戰(zhàn)出生入死,我們是提著腦袋給你打江山的。我們在前方廝殺的時候,那個蕭何在干什么?蕭何是待在家里面,管管賬本子,管管糧草,管管后勤,做兩件衣服,怎么他的功勞第一呢?劉邦說,諸位知道什么叫打獵嗎?知道啊,這都是將軍,將軍誰不會打獵,知道知道,劉邦又問,那諸位知道獵狗嗎?知道啊,那好了,請大家想一想,我們打獵的時候,追兔子的是誰?獵狗啊,對,誰讓獵狗去追兔子的,獵人啊,對,你們就是追兔子的,蕭何呢?是讓你們追兔子的。所以蕭何是“功人”,你們只能算“功狗”,原文如此,原文就是“功狗”兩個字,“功狗”這個詞也是從這兒來的,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功臣,不知道“功狗”,還有“功狗”。
劉邦這么說,大家其實還是不服氣,大家心里想,就算我們是“功狗”,那“功人”也不是蕭何,也是皇上啊,對不對。那么劉邦為什么要定蕭何為第一功臣呢?這個里面當然有一個親疏的問題,蕭何是原來沛縣的人,跟劉邦一起起義的,有這個原因,但是我覺得蕭何列為第一功臣,至少蕭何列為第一等功臣,還是有道理的,蕭何最大的功勞在什么地方呢?在搶救了文書檔案,就是當時劉邦打進關中,進軍咸陽的時候,軍隊沖到咸陽城里邊以后,這些將軍們在干什么呢?搶東西,金銀財寶,在強奸女人,只有蕭何沖進秦王朝的國家檔案館,把秦朝的地圖,賬本,各種文件資料全部把它保存下來,最后劉邦奪取天下的時候,對整個天下的形勢,比方哪個地方窮,哪個地方富,哪個地方有多少人,哪個地方人多,哪個地方人少,哪個地方產(chǎn)什么,哪個地方有些什么東西,有些什么情況,了如指掌,靠誰?蕭何。因為蕭何掌握了這樣一個資料,從這一點看,蕭何確實是一個治國的良材,就是做總理的人才,他知道這個資料的重要性,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資訊,或者說信息,它的重要性,所以論功行賞蕭何是第一。
劉邦用人的第八個特點是暗中控制,我們剛才說了,蕭何被列為劉邦的第一功臣,而且劉邦建國以后,蕭何就擔任他的第一任丞相,就是現(xiàn)在的國務總理,后來又拜為相國,在政府當中他的地位僅次于劉邦。打個比方說這個時候的劉邦集團,如果是一家公司的話,劉邦就是董事長,蕭何就是總經(jīng)理,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給予極大地信任,但是即便對這樣的人,劉邦其實是暗中控制的。只不過他控制的不動聲色,不像項羽,一懷疑,那個懷疑就寫到臉上去了,人家一眼就看出來,劉邦這種猜忌和懷疑是不動聲色的。
漢十二年秋,淮南王英布造反,劉邦御駕親征,帶著隊伍去平叛,蕭何留守宮中,留守京城,他是相國嘛。在這個戰(zhàn)爭的過程中,劉邦不斷派使者回來,回來一次就一定要去見蕭何,一定要說皇上問,簫相國好。皇上問簫相國最近在干什么,非常關心體貼的樣子,所以蕭何很為感動,盡心盡力地為劉邦的作戰(zhàn)做好后勤保障,這個時候蕭何手下有一個門客,就來跟蕭何說,說丞相覺得陛下對你怎么樣,蕭何說,哎呀,皇上對我很信任,你看頻頻派使者過來,關懷我,問我最近好不好,問我最近在干什么?蕭何的門客就冷笑了一聲,哼!我看丞相死期不遠了,蕭何說這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你以為皇上是關心你嗎?那是不放心。不斷地派人回來看看你在干什么?你是不是想謀反,你想想看你是大漢第一功臣,你已經(jīng)沒有可以加封的余地了,他怎么能夠放心你?。渴捄握f,哎呀,好像是的,那怎么辦?門客說,那只有一個辦法,什么辦法?自污,就是把你的形象搞壞。怎么自污,貪污腐敗。
劉邦平定了英布以后,回到了京城,收到了很多平民百姓的狀子,告狀,告蕭何,利用職權,低價強行購買我們的土地,現(xiàn)在我們流離失所,沒有土地可耕種,請皇上為我等做主。收到一大堆狀子,然后劉邦就嘻嘻哈哈地拿著狀子給蕭何看,簫丞相你干的好事,你就這樣治國的?現(xiàn)在老百姓可是沒地種了,你看著辦啊,開玩笑的口氣,蕭何說什么呢?蕭何說,老百姓沒地種,這個事好辦,陛下不是有一大花園,叫上林苑嗎,那個地方大得很,陛下可以讓那些沒有土地的老百姓到那里面去種地,劉邦說什么?你搞到我頭上來了,你這叫做“賣主媚民”,關起來,下大獄,帶上腳鐐、手銬,給我銬起來,就把蕭何關監(jiān)獄去了,關進去以后,過了一段時候,劉邦把蕭何放了出來,蕭何放出來以后,馬上就是披頭散發(fā),光著腳,跑過來見劉邦,罪臣蕭何叩見皇上。劉邦說算了算了,起來吧起來吧,哎呀,丞相也沒有什么錯,朕也不是個好皇帝,朕之所以把丞相關起來呢,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丞相是好丞相,朕是壞皇帝,好了吧。這蕭何才免于滅族之災。
所以劉邦的用人之術是典型的帝王之術,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四萬斤黃金交給你,不要報銷,另外一方面,肚子里極度地猜忌,只不過他猜忌的不動聲色,他手腕高明,這是一切所謂有為君主的通例,也非劉邦一人而已。總而言之,劉邦應該說是懂得領導藝術的,是具備一個作為領導人的素質(zhì)的,正是由于他能夠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從而把當時天下的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優(yōu)化組合。從而戰(zhàn)勝項羽,走向勝利。劉邦認為,這是他成功之道的根本所在,應該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這里面也還同時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在楚漢戰(zhàn)爭當中,劉邦的對手,另一方項羽,表現(xiàn)實在太差,正是由于項羽的一錯再錯,才給劉邦造就了一次一次的成功和勝利的機會,那么項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項羽和劉邦又有什么不同之處呢?他們的優(yōu)劣何在呢?他們兩個哪一個更可愛,哪一個更可學呢?
中國道教創(chuàng)始宗師(張?zhí)鞄煟?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yī)生之一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一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一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一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張旭 (草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之一 張作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張自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一 張云逸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張朝陽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 張藝謀
張儀(?-前310),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后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nèi)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于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nóng)拜為宰相,為政節(jié)儉,重農(nóng)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nèi)人?;傅劢ê腿辏?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nèi)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zhàn)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jiān)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nèi)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jiān)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zhí)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于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陜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nèi)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后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余天,韋后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fā)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愿(?-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為宰相,監(jiān)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jié)度使,后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jié)度使。后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后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后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杰,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沈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于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nèi)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后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歷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nèi)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fā)(?-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nèi)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后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1653)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于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滴醵辏?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滴跞四辏?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后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zhuǎn)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nèi)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chuàng)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陜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fā)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chuàng)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zhí)鞄煛?br>
張仲景:東漢醫(yī)學家,河南鎮(zhèn)平人。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后人尊為醫(yī)圣。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zhàn)長坂名震于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于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后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圣"。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y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fā)了醫(yī)易相通的中醫(yī)理論,對中醫(yī)理論的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臺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zhí)鞄煟旱兰抑匾宋铩?br>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于1901年農(nóng)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張儀(?-前310),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后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nèi)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于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nóng)拜為宰相,為政節(jié)儉,重農(nóng)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nèi)人?;傅劢ê腿辏?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nèi)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zhàn)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jiān)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nèi)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jiān)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zhí)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于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陜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nèi)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后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余天,韋后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fā)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愿(?-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為宰相,監(jiān)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jié)度使,后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jié)度使。后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后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后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杰,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沈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于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nèi)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后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歷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nèi)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fā)(?-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nèi)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后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1653)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于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滴醵辏?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滴跞四辏?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后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zhuǎn)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nèi)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chuàng)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陜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fā)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chuàng)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zhí)鞄煛?br>
張仲景:東漢醫(yī)學家,河南鎮(zhèn)平人。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后人尊為醫(yī)圣。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zhàn)長坂名震于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于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后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圣"。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y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fā)了醫(yī)易相通的中醫(yī)理論,對中醫(yī)理論的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lián)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臺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zhí)鞄煟旱兰抑匾宋铩?br>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于1901年農(nóng)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
參考資料:/question/53808177.html?si=1
張在2007年調(diào)查姓氏中排名第三,百家姓中排第五,族群有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希望樓主采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32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秋雨如詩,醉了誰?
下一篇: 這九首詩詞,說盡中年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