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的天慧禪師有兩個得意弟子,一個叫無明,一個叫悟明,他倆的品德智慧難分伯仲。
有一天,天慧禪師準備外出云游,臨行時專門召見這兩個徒弟。他對這兩個弟子說:“我要云游四方,可能要過幾年才能回來。我有兩件寶貝,你們替我好生保管。”
天慧禪師隨即交給無明弟子一本心經(jīng)書,交給悟明弟子一本禪經(jīng)書。
無明弟子拿到寶貝,小心翼翼地將它鎖進了一個鐵箱子里,隱藏在寺院一個神秘之地。
悟明弟子拿到寶貝,每天專心致志地鉆研禪經(jīng),他不僅將禪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而且鉆研得透徹心明。
第二年春季,天降滔天洪災,將法海寺沖得翻天覆地。無明與悟明帶著眾僧人倉惶逃生,才僥幸逃過滅頂之災。
災后不久,天慧禪師回來,看見法海寺一片狼藉的情景,詢問無明與悟明兩位弟子,自己交給他倆的寶貝在哪里
無明說道:“師父,你交給我的寶貝,我想方設法將它隱藏在最隱秘的地方,誰知一場前所未有的洪水降臨,將寺院沖毀,那件寶貝也被洪水沖得不知去向?!?/p>
悟明弟子說道:“師父,你交給我的寶貝,我千方百計將它隱藏在心底,雖然滔天洪災沖毀了寺院,但你交給我的寶貝已經(jīng)完好無損地保存在我的心里。”
天慧禪師對兩位弟子說道:“寶貝只有保存在心靈里,才能永生珍藏。厄運天災可以毀掉很多寶貝財富,但它很難毀掉心靈里豐盛的智慧精神財富。我現(xiàn)在老了,從今天起,方丈之位由悟明接替,希望你能夠重新振興法海寺,將佛法佛道發(fā)揚光大?!?/p>
法海寺在悟明弟子的領導下,不僅很快得到了修復,而且香火也日益興旺。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國禪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滎陽縣)。他少為儒生時,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內(nèi)典。年約四十歲時,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陽)游化,即禮他為師
中國禪宗大師
慧可從達摩學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達摩寂后,他即在黃河近邊一帶韜光晦跡;但因早年已名馳京畿,許多道俗前訪問道,請為師范,他隨時為眾開示心要,因而道譽甚廣。
天平初年(534)慧可到了東魏的鄴都(今河北臨漳),大弘禪法,有些學者不能理解他的學說,時常發(fā)生爭辯。當時門下?lián)碛星说闹麑W者道恒,竟指慧可所說法要為“魔語”,密遣上足弟子和慧可詰難。但他的弟子聽了慧可說法后欣然心服,反而不滿道恒。道恒因此更加懷恨慧可,甚至賄賂官吏,企圖加以暗害。其間似乎和慧可宣傳宋譯《楞伽》的理論有關。起初,達摩把四卷《楞伽經(jīng)》授慧可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jīng)。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劭删托麚P此經(jīng),但因宋譯《楞伽》文較難解,不如北魏菩提流支所譯的十卷《楞伽經(jīng)》文字流暢,所以當時北魏的學士多鄙視它。由于劉宋和北魏兩譯《楞伽》學說之爭,牽涉到菩提流支,后世智炬的《寶林傳》等遂出現(xiàn)誣蔑菩提流支因禪學思想不同而毒害達摩的記載。
慧可在鄴都(今河北成安)既受異派學者的迫害,其后即流離于鄴衛(wèi)之間,所以到了晚年,并沒有多少隨從的弟子。但三論宗的學者慧布(518—587)北游鄴都時,曾慕慧可而前去叩問禪法,得到印證。北齊天保初年(550)著名禪學者向居士致書慧可請教,并以詩文問答,受到了慧可的許多啟示。
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進行滅佛運動,慧可和同學曇林曾努力保護經(jīng)典和佛像。后來他又南行隱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縣),在這山里傳法與三祖僧璨。周武滅佛停止后,他又回到鄴都。隋開皇十三年(593)入寂。
談到慧可的禪法,就令人想到他的“斷臂求法”的傳說。智炬《寶林傳》卷八載唐法琳所撰《慧可碑》文,記載慧可向達摩求法時,達摩對他說:求法的人,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于是慧可乃立雪數(shù)宵,斷臂表示他的決心。這樣才從達摩獲得了安心的法門。因此“雪中斷臂”就成為禪宗一個有名故事而廣泛流傳。但唐道宣《續(xù)高僧傳》卷十六《慧可傳》只說慧可“遭賊斫臂,以法御心,不覺痛苦”,未提到求法事,因而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值得研究。但后來有關禪學的史籍,如凈覺《楞伽師資記》、杜朏《傳法寶記》、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三、契嵩《傳法正宗記》卷六等,多承襲法琳說而否定道宣之說,從而慧可這段“雪中斷臂求法”的故事,仍為一般禪家所傳誦。
慧可的禪學思想傳自達摩,特別是達摩傳授給他的四卷《楞伽》重視念慧,而不在語言。它的根本主旨是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這個思想經(jīng)過慧可的整理提倡,給學禪的人以較大的影響。
慧可又曾用詩句來表達他的禪學見解,他答向居士的函問說:“本迷摩尼是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余(涅槃)?”這是用簡明理路表達出來的禪意。達摩“理入”的根本意義在于深信一切眾生具有同一真性,如能舍妄歸真,就是凡圣等一的境界?;劭衫^承這個思想,指出生佛無差別的義理,直顯達摩正傳的心法。
從敦煌發(fā)現(xiàn)的禪宗文獻看來,其中有許多斷簡殘篇被認為是慧可所說的法語。鈴木大拙所編《少室逸書》的《雜錄》第二之八十一至九十則,即是此類。其中第八十三則關于“懺悔”的故事和《寶林傳》卷八所載唐房琯撰《三祖僧璨碑文》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
引用智慧故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下面這些是我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行看流水坐看云,難得平常心
一天,有源禪師來拜訪大珠慧海禪師,請教修道用功的方法。他問慧海禪師:“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嗎?”
禪師回答:“用功!”
有源又問:“怎樣用功呢?”
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有源有些不解地問道:“如果這樣就是用功,那豈不是所有人都和禪師一樣用功了?”
禪師說:“當然不一樣!”
有源又問:“怎么不一樣?不都是吃飯、睡覺嗎?”
禪師說:“一般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有種種思量;睡覺時不好好睡覺,有千般妄想。我和他們當然不一樣,我吃飯就是吃飯,什么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wěn)。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有源低頭不語,慧海禪師見有源沒有開悟,于是敲著木魚,意味深長地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華的寵辱,產(chǎn)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由此可見,心無雜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這需要修行,需要磨煉,一旦我們達到了這種境界,就能在任何場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實現(xiàn)完滿的“自我”。
很多人的思維、意識都被世間的紛擾混淆了,好像陰云密布、云霧繚繞,遮住了事物的本來面目。但是這種混淆只存在于當中的過程。在沉睡中,一切都是其本原;在三昧中,一切又恢復其本原。正是關于世界、思想、自我的認識使簡單的事物復雜化了,它正是不幸、地獄的根源。
而我們只有心無雜念,才能擁有一個“平常心”,看穿功名利祿,看透勝負成敗,看破毀譽得失,才能享受那份沉靜的幸福。
平常心是福,平常心是走向幸福的大道,平常心是一種生活的大智慧,是在幸福生活路上的溫暖。
2: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幸福
明云禪師曾在終南山中修行達三十年之久,他平靜淡泊,興趣高雅,不但喜歡參禪悟道,而且也喜愛花草樹木,尤其喜愛蘭花。寺中前庭后院栽滿了各種各樣的蘭花,這些蘭花來自四面八方,全是老禪師年復一年地積聚所得。他茶余飯后、講經(jīng)說法之余,都忘不了去看一看他那心愛的蘭花。大家都說,蘭花就是明云禪師的命根子。
這天明云禪師有事要下山去,臨行前當然忘不了囑托弟子照看他的蘭花。弟子也樂得其事,上午他一盆一盆地認認真真澆水,等到最后輪到那盆蘭花中的珍品——君子蘭了,弟子更加小心翼翼了,這可是師父的最愛啊!他也許澆了一上午有些累了,越是小心翼翼,手就越不聽使喚,水壺滑下來砸在了花盆上,連花盆架也碰倒了,整盆蘭花都摔在了地上。這回可把弟子給嚇壞了,愣在那里不知該怎么辦才好,心想:師父回來看到這番景象,肯定會大發(fā)雷霆!他越想越害怕。??
下午明云禪師回來了,他知道了這件事后非但一點兒不生氣,反而平心靜氣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栽種蘭花,為的是修身養(yǎng)性,并且也為了美化寺院環(huán)境,并不是為了生氣才種的啊!世間之事一切都是無常的,不要執(zhí)著于心愛的事物而難以割舍,那不是修禪者的秉性!”
弟子聽了師父的一番話,這才放下心來,他對師父的言行敬佩不已,從此更加認真修行禪定。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最難做到的無疑就是放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愛憎之念常常霸占住我們的心房,哪里能快樂自主?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稱是理智的“放”。
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比缒茉谶@方面放得下,那可稱得上是非常瀟灑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原因在于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對“名”放得下,就可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憂愁能否放得下?現(xiàn)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比绻軐n愁放得下,那就可稱得上是幸福的“放”,因為沒有憂愁確實是一種幸福。
3:生與死,都是人生的里程碑
佛門對生死之事一日,弟子向神山僧密禪師請教:“請師父談一談生死之事?!?
僧密禪師說:“你什么時候死過?”弟子說:“我不曾死過,也不會,請師父明示?!?
僧密禪師說:“你既不曾死過,又不會,那么,只有親自死一回方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弟子大驚:“難道只有親歷才能知道生死之事嗎?”
僧密禪師說:“相傳六祖慧能禪師彌留之際,眾弟子痛哭,依依不舍,大家都將他視為再生父母。六祖氣若游絲地說:‘你們不用傷心難過,我另有去處?!?
弟子開悟:“原來,生死只是里程碑!”
禪是勘破生死、看透生死的,只有死過才可談死,未知生,焉知死?生死的界限又在哪里?
關于死生大事,完全沒必要擔心,該來的終究會來,躲也躲不開,不會來的追也追不到?!傲碛腥ヌ帯边@四個字,發(fā)人深省。在慧眼中死不過是換了一段新的旅程。把一次生命的結(jié)束當成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開始。這種想法不但豁達、開朗,而且把生命在時間、空間的價值繼續(xù)延伸。面對生命,圣賢之輩沒有認為活得活得很痛快,也沒有認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吧呒囊玻勒邭w也?!被钪羌乃?,死了是回家。明白了生死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夜荷花,開放收攏,不過如此。
人都是輕死貴生的,不少人因為懼怕死亡,而活的渾渾噩噩的人,這樣的人,幸福也不屑光臨。倒不如用一種超脫、達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死亡,把死亡當做一次快樂的旅行,就能減輕生的壓力,活得逍遙自在。要知道,幸福并不在于一幅完好的身軀。
的還: 1.充滿正能量的人生哲理故事
2.智慧小故事人生道理
3.經(jīng)典智慧人生格言
4.精選智慧寓言故事
5.智慧人生格言精選摘抄
1、泥濘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與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條泥濘小路上,此時,天正下著大雨。
他倆在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為身著綢布衣裳和絲質(zhì)衣帶而無法跨過那條泥路。
「來吧,姑娘,」坦山說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過了泥路,放下后又繼續(xù)趕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悶聲不響,最后終于按捺不住,向坦山發(fā)問:「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險的,你為什么要那樣做?」
「什么?那個女人嗎?」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2、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
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和尚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F(xiàn)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圣、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筒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甚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么大的脾氣?」
3、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
幾叩首后,這人突然發(fā)現(xiàn)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臺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問:「那您自己為什么還要參拜呢?」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p>
4、輸與贏
一位武士手里握著一條魚來到一休禪師的房間。 他說道:「我們打個賭,禪師說我手中的這條魚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說是死的,武士肯定會松開手;而如果他說是活的,那武士一定會暗中使勁把魚捏死。
于是,一休說:「是死的。」
武士馬上把手松開,笑道:「哈哈,禪師你輸了,你看這魚是活的?!?/p>
一休淡淡一笑,說道:「是的,我輸了。」
一休輸了,但是他卻贏得了一條實實在在的魚。
5、你且看他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一位禪師。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來向他問禪,他只以茶相待。
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子,直到杯滿,而后又繼續(xù)注入。
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于說道:「已經(jīng)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只杯子一樣,」南隱答道,「里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7、悟性如光
?弟子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么能夠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墻角有一把錘子?!?/p>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瞇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墻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8、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兩個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飯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個。
大和尚立馬跑向老和尚的禪房打小報告:「師傅,師弟剛剛打破了一個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雙眼微閉,說道:「我相信你永遠也不會打破碗!」
9、送一輪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有一天夜里,趁著皎潔的月光,他在林間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時,正碰上個小偷光顧,他怕驚動小偷,一直站門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錢的東西,返身離去時遇見了禪師,正感到驚慌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說著脫下了身上的外衣,說道:「夜里涼,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p>
說完,禪師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
第二天,溫暖的陽光融融地灑照著茅屋,禪師推開門,睜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齊地疊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道:「我終于送了他一輪明月……」
10、一滴水
佛祖釋迦牟尼考問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
弟子們都回答不出。
釋迦牟尼說:「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1、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很難看。
小和尚看不過去,對師傅說:「師傅,快撒點種子吧!」
師傅曰:「不著急,隨時?!?/p>
種子到手了,師傅對小和尚說:「去種吧。」不料,一陣風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著急地對師傅說:「師傅,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p>
師傅說:「沒關系,吹走的凈是空的,撒下去也發(fā)不了芽,隨性?!?/p>
剛?cè)鐾攴N子,這時飛來幾只小鳥,在土里一陣刨食。小和尚急著對小鳥連轟帶趕,然后向師傅報告說:「糟了,種子都被鳥吃了?!?/p>
師傅說:「急什么,種子多著呢,吃不完,隨遇?!?/p>
半夜,一陣狂風暴雨。小和尚來到師傅房間帶著哭腔對師傅說:「這下全完了,種子都被雨水沖走了?!?/p>
師傅答:「沖就沖吧,沖到哪兒都是發(fā)芽,隨緣?!?/p>
幾天過去了,昔日光禿禿的地上長出了許多新綠,連沒有播種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頭。小和尚高興地說:「師傅,快來看吶,都長出來了。」
師傅卻依然平靜如昔地說:「應該是這樣吧,隨喜?!?/p>
12、禪者的祝福
唐朝的龍?zhí)抖U師,他少年未出家時很貧窮,靠賣餅為生,無處棲身,所以道悟禪師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給他住。
為了表示謝意,他每天送十個餅給道悟禪師,而道悟總是回贈一個給龍?zhí)?,并祝福他說:「這是給你的,祝你子孫繁昌!」
他實在不解,有一天他問何故,道悟卻說:「你送來的,我送給你有什么不對?」
龍?zhí)堵牶髲拇碎_悟出家,后來成為一代宗師。
取之于人要回報于人,得之于社會要回饋社會;要我好你也好,我贏你也贏。這偉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3、死期到了
一休禪師自幼就很聰明。他的老師有一只非常寶貴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寶。一天,他無意中將它打破了,內(nèi)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這時候,他聽到了老師的腳步聲,連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當他的老師走到他面前時,他忽然開口問道:「人為什么一定要死呢?」
「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師答道,「世間的一切,有生就有死?!?/p>
這時,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著說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說完一休將茶杯碎片交出,轉(zhuǎn)身而去……
14、天堂與地獄
有一位武士向白隱禪師問道。 武士問:「天堂和地獄有什么區(qū)別?」
白隱反問:「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隱聽后笑道:「就憑你這粗魯之人也配向我問道?」
武士勃然大怒,隨手抽出佩劍,朝白隱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劍就要落在白隱頭上,白隱卻不慌不忙輕聲說道:「此乃地獄?!?/p>
武士猛然一驚,然后若有所悟,連忙丟棄佩劍,雙手合十,低頭跪拜:「多謝師傅指點,請原諒我剛才的魯莽?!?/p>
白隱又微微說道:「此乃天堂?!?/p>
15、惹塵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教惹塵埃?!?/p>
慧能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6、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廟找禪師問道。
禪師問:「你到這兒來是干什么的?」
那人說:「我是來修佛的?!?/p>
禪師答:「佛沒壞,不用修,先修自己?!?/p>
17、心境
有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禪師處與佛印禪師聊天,兩人均盤腿而坐。
聊到高興時,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xiàn)在像什么?」
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p>
蘇東坡笑著對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p>
佛印禪師笑笑,沒有說什么。
蘇東坡以為他勝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蘇小妹談起了這件事。
他妹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是佛一樣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態(tài)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p>
蘇東坡聽后頓時面紅耳赤。
18、禮物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xù)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蔑他。
最后,禪師轉(zhuǎn)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么這份禮物屬于誰呢?」
那人回答:「屬于原本送禮的那個人?!?/p>
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尊師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許多經(jīng)典中都論及到尊師重道的問題。如佛陀在《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中談到凈業(yè)三福時說,為佛弟子當「孝養(yǎng)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在《善生經(jīng)》中佛陀也談到弟子敬奉師長應做到五事:「善生,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yǎng),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為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乖诠糯泻芏喔呱急蟹鸾套饚熤氐赖膬?yōu)良傳統(tǒng),他們都是尊師重道的典范。
道安大師(312—385)是東晉著名高僧,俗姓衛(wèi),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師18歲出家,因其形貌黑丑,未被重視,令作農(nóng)務,但因他博聞強記,數(shù)年后,其師改變態(tài)度,令其受具足戒,并準許出外參學。24歲時,在后趙的鄴都(今河北臨潼),得到佛圖澄嫡傳,因而經(jīng)常代澄講經(jīng),為信徒解答許多理論上的疑難問題,故有「漆道人,驚四鄰」之譽。
佛圖澄死后,后趙內(nèi)亂,道安法師赴山西(今山西臨汾)譯經(jīng),不久又去飛龍山(今河北汲鹿境)宣揚佛圖澄的學說。東晉永和五年(349)應后趙主石遵之請返鄴都。不久石遵被殺,道安法師又去山西和河南。此后道安大師又云游河北、襄陽、長安等地,從事譯經(jīng)、講經(jīng)、制定僧制等工作,他對中國佛教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貢獻。
道安法師初出家時,雖然聰慧過人,卻因形貌丑陋,不被師父看重,師父命令他從事田間勞役的苦差事。道安法師在田間辛勤勞作,沒有一點抱怨的言語和神色,如此勞作三年。在田中勞動期間,法師向師父乞求《辨意經(jīng)》一卷,本經(jīng)五千余言,道安法師帶著經(jīng)典到田間勞動,在中途休息時就讀經(jīng)不倦,晚上歸來后又向師父求其它的經(jīng)典閱讀。
師父嚴厲地說:「昨天給你的經(jīng)還沒讀,怎么還求其它的經(jīng)典?」道安法師回答說:「我已經(jīng)能背誦了。」師父大為驚異,但并不相信,就又給他一本《金光明經(jīng)》讀誦。此經(jīng)有萬言之多,法師又像以前一樣帶著經(jīng)典到田間干活,晚上回來就將經(jīng)典還給師父。師父就讓他背誦這部經(jīng),竟然一字不差,師父從此對道安法師刮目相看。
道安法師聰慧絕倫,被師父派去從事耕田鋤地的苦差而服勤不怨,這種對師父的恭敬古來少有。
道安法師的弟子法遇法師,在師事道安法師時,對師父極為尊重,后來法遇法師住錫江陵長沙寺講經(jīng)說法,接引徒眾,跟從學道的弟子有四百余人。
當時,寺中有一僧人因飲酒違犯戒規(guī),法遇法師只是處罰了這位僧人,并沒有遷單。這件事情被師父道安大師知道后,就在一個竹筒中放置一根荊條,封好后寄給弟子法遇法師。法遇法師收到后打開竹筒見到一根荊條,法遇法師對大眾說:「這是因為飲酒僧犯戒,我訓領不勤,師父憂慮,才從遠方贈給我一支荊條?!?/p>
法遇法師于是鳴椎集眾,將竹筒放置在面前,燒香表示恭敬。然后自己伏在地上,命令維那以荊條使勁抽打他三下,并垂淚自責。境內(nèi)道俗之人無不為之嘆息,因為此事受到鼓勵的有很多人。
法遇法師雖然遠離師父,但對師父的言教恭敬聽從,并且能夠從自責的角度反思自己的過錯,然后痛加悔改。像法遇法師這樣的賢能弟子的事跡,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能夠令聽聞者為之感動。
禪宗二祖慧可禪師是禪宗史上尊師重道的典范。禪宗初祖達摩禪師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道之時,慧可禪師前往親近?;劭扇ズ螅_摩禪師并不與語。一天晚上,天降大雪,慧可禪師站立雪中等待,到天亮時,大雪已經(jīng)沒過其膝,但慧可禪師依然站立不動。
達摩禪師便回頭問慧可說:「你久立雪中,欲求何事?」
慧可禪師眼含熱淚說:「惟愿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品?!?/p>
達摩禪師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尚不能至,汝今以輕心、淺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p>
慧可禪師聽了達摩禪師的教誨,便以刃斬斷右臂,放置于達摩禪師跟前。達摩禪師被其誠心所感動,說:「諸佛求道為法忘形,你今斷臂,可以求法了?!?/p>
慧可禪師對達摩禪師說:「我心未安,乞師安心?!?/p>
達摩禪師說:「將心來,與汝安?!?/p>
慧可禪師說:「覓心了不可得?!?/p>
達摩禪師說:「與汝安心竟?!惯_摩禪師于是傳法給慧可禪師,為禪宗第二代祖師。像慧可禪師這樣,為了求法,對達摩禪師至誠恭敬,乃至不惜為法砍下自己的右臂,這樣尊師重道的高僧古來少有。
唐代高僧古靈神贊禪師在悟道之后,開啟自己的師父,使自己的師父反而對他恭敬禮拜。古靈神贊禪師在本州大中寺受業(yè),后來行腳遇到百丈禪師而悟道,悟道之后回到原來的寺院。神贊禪師的師父問他:「你離開我到外面去,得到了何種事業(yè)?」神贊禪師回答說:「并無事業(yè)。」師父于是派他服勞役。
一天,神贊禪師的師父洗澡命神贊禪師為他搓背,神贊禪師拍著師父的背部說:「好一所佛堂而佛不圣。」師父回頭看著神贊禪師,神贊禪師接著說:「佛雖不圣,且能放光?!箮煾覆唤馄湟?。
一天,神贊禪師的師父在窗戶下看經(jīng),有蜜蜂鉆進窗紙中想出來。神贊禪師看到這種情景便說:「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鉆他故紙驢年去!」神贊禪師于是作偈語說:「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癡。百年鉆故紙,何日出頭時?」
神贊禪師的師父聽到徒弟竟然如此說,馬上將經(jīng)書放下說:「你在行腳時遇到了什么人?我看你前后出言異常。」神贊說:「我蒙百丈禪師指個休歇處,現(xiàn)在想報答師父你的恩德罷了。」
師父于是告訴大眾設齋請神贊禪師說法。神贊禪師于是登上法座,舉唱百丈門風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神贊禪師的師父聽過之后,便于言下悟道。
神贊禪師的師父感嘆說:「為何到老了才聽聞到極則事。」神贊禪師后來常住古靈,聚徒說法數(shù)載。神贊禪師臨圓寂前,剃發(fā)沐浴之后,以鐘聲招集眾人說:「你等諸人,還識得無聲三昧嗎?」眾人說:「不識?!股褓澏U師說:「你們靜聽,不要作別種思惟?!贡娙硕紓?cè)耳聆聽。神贊禪師神情安然地圓寂,建塔安葬于本山。
古靈神贊禪師悟道后,想啟發(fā)師父悟道,師父竟然恭敬地返拜弟子,并為其設法座請為自己說法指點迷津,師父在神贊禪師的指導下得以悟道。神贊禪師的師父對得道的徒弟尚且如此恭敬,甘愿為弟子之徒,我們?yōu)槿酥降娜耍鼞攲κ跇I(yè)恩師倍加尊敬。
近代高僧印光法師不僅自己尊師重道,而且還經(jīng)常在為弟子開示時勸告弟子尊敬師長。法師常對弟子說,對師長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福慧。法師在《復無錫尤惜陰居士書》中教育尤居士,對師長一定要尊敬謙卑。法師指出,有的學佛者,處處都妄自尊大,唯我獨尊,從不知道謙虛對人。
有的人寫信署名時,本來應當以頂禮之類的詞結(jié)尾,以示對對方的尊重,而現(xiàn)代人卻常常用合掌、合十、謹啟等詞作結(jié)尾,而不肯有一點屈就自己,這種現(xiàn)象很不好。法師認為,學佛之人,本想了脫生死,卻又輕師慢教,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師長是我們學佛者的法身父母,有了師長的指點和教誨,我們在道業(yè)上才能不斷進步。我們應當像古代高僧一樣尊師重道,如此才能學修并進,德藝雙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34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識別自己的“生活中心”
下一篇: 看著自己的碗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