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独銍澜?jīng)》
偷心一詞源于佛門《愣嚴經(jīng)》,大約有以下四層意思。
一、依賴之心
每個成人的心中,其實都住著一個巨嬰,人與人成熟度的不同,只是這個巨嬰成份,多與少的區(qū)別而已,有的人擁有10%,有的人則擁有90%.....
究其原因,無非有四:
1、父母不讓“我”長大———
這種境況下的父母事事包辦、溺愛成性,走在路上被石頭絆了一跤,父母也會去把石頭給罵一頓。導致孩子永遠地以為有人在他后面撐腰、墊背、照顧,自己根本無需努力、無需堅強。
2、“我”不想長大———
這種境況下的“我”就一個字———懶!
他不想長大,是因為懶得去自控負責,懶得去承擔后果,懶得去努力奮斗,懶得去費心操持。
不長大就可以一直懶,所以他不想長大成長。
3、伴侶不讓“我”長大———
這種情況下的伴侶和第一境況的父母差不多,但更換了場景和年齡段。
這種境況多了更多親密關系,枕邊之風更容易說服對方,讓對方迷失自我,遠離成熟。
愛和愛不同,有的愛是幫助、成全、加油、打氣,有的愛則是誤導、破壞、牽制、打壓。
4、社會環(huán)境不讓“我”長大
一個人的成長除了受到家人影響和自身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來源于社會。
如果他真正的“失”過,就算父母再寵、伴侶再誤、自己再懶,亦能迅速成長。
“失”過什么呢
失戀、失敗、失足、失去。
這“四失”,經(jīng)歷一次將成長一次,怕只怕,你不給自己機會,社會也不給你機會......
以上這四種處境導致有的人到了五十歲,依然幼稚的像個孩子,俗稱巨嬰。
巨嬰的最大特點就是依賴成性。
他們小時候依賴父母,上學時依賴老師,結了婚依賴伴侶,工作了依賴老板。
退休了依賴孩子。
他總是喜歡依賴,就是不愿意自我獨立,這般習慣偷竊他人成果之心,又如何成事
二、貪巧之心
天下從來不會掉餡餅,但人類卻總是期望著能撿到餡餅,一輩一輩,樂此不疲。
貪便宜之心人人有之,區(qū)別在于貪便宜之后是真的能貪到便宜,還是貪到便宜之后吃大虧。
這就在于“辨別”能力了。
能夠辨別出來“便宜”的下一步他會干什么,是防止吃虧的關鍵。
分不清“后續(xù)目的”而輕易下手,最終多數(shù)會被吃谷子還米,得不償失。
但是畢竟這個社會賣的永遠比買的精,大多數(shù)人還是很難拎得清便宜之后的“后續(xù)目的”,所以輕易不要去占那些便宜。
沒占便宜之前,你不是也一樣過得很好嗎 為什么見到便宜不占就覺得自己在吃虧呢
總喜歡偷竊他人“豆腐”的想巧之人,必然會被小便宜所懲———栽個跟頭,之后,吃個大虧。
三、虛假之心
有許許多多的人,表面在做著這,其實心里在想著那,這種表里不一的人,我們稱之為“假裝者”。
假裝者養(yǎng)兒不是因為喜歡孩子,而是為了防老傳承;
假裝者上學不是因為知識匱乏,而是為了積累人脈。
假裝者結婚不是因為愛情,而是為了房子;
假裝者交友不是因為知心,而是為了有用;
假裝者參加讀書會不是因為喜歡讀書,而是為了找對象;
假裝者學習佛法不是為了修行,而是為了顯擺賣弄。
假裝者習慣于用冠冕堂皇的語言和行為來掩飾自己扭曲的動機,做著偷偷摸摸虛假的事情,最終只會被自己的小聰明所害。
想要養(yǎng)兒防老之人,最終會因“不孝”而痛苦;
想要積累人脈之人,最終會因“不幫”而痛苦;
想要房產(chǎn)錢財之人,最終會因“不愛”而痛苦;
想要利益交換之人,最終會因“不義”而痛苦。
想要在讀書會上找對象之人,最終會因“不純”而痛苦;
想要在人前顯擺高明之人,最終會因“不明”而痛苦。
假裝者是“人和”的偷竊者,最終都會被他人戳穿其真實目的,落得眾判親離、人人避之不及。
四、僥幸之心
僥幸心理源于賭徒心理。
每個人在內(nèi)心深處其實都有僥幸之心,區(qū)別在于有無遠見。
比如守株待兔,屬于純粹的僥幸之心,就因為故事中的主人公太過缺乏遠見,才逐漸演變成為了一個笑話。
而現(xiàn)實社會中,這種可笑之人卻屢屢可見。
他們做過一件事成功之后,就認為這套做法可以通用,即使換了場景也一律套搬,結果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落得悲催而凄涼。
遠見是清除僥幸心的法寶,遠見之人知道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存僥幸之心,他只做可控之事,在做事之前會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所有可能會出現(xiàn)的結果會反復思考一遍,如果萬一失敗了,自己能夠承受,則做之;不能承受,則放棄!
那些炒股跳樓的投機份子,多是僥幸之心的代表者,光做白日美夢了,卻不能縱觀全局做最壞打算,當結果和預期不符,才會出現(xiàn)難以承擔的后果。
這種偷竊“天時”的賭者心態(tài),萬萬要不得?。?/p>
依賴之心、貪巧之心、虛假之心、僥幸之心全為“偷心”———偷盜之心。
偷他人的成果,偷他人的豆腐,偷他人的信任,偷上天的恩賜。
“偷心”太重,將會重“術”輕“道”,將會脫離本質(zhì),忘記自然規(guī)律,而最終陷入惡性循環(huán)———諸事不順。
所以無論你今天處于人生哪一個階段,都要懂得遠離“偷心”。
心地不純,終難久長,偷心不除,遙遙無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69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兩個觸底反彈問題
下一篇: 真正的富豪究竟長啥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