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哪位帝王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打擊最酣暢淋漓 必定是唐太宗李世民。
他上任僅三年后,就將曾經(jīng)兵臨長安城下的東突厥一舉鏟除;一戰(zhàn)滅國,創(chuàng)造了中原王朝對陣草原政權的最輝煌戰(zhàn)績?!疤炜珊埂?,實至名歸。
但這里有兩個疑問:
為什么是“東”突厥 其他部分的突厥是啥情況
為什么東突厥被打了一次后,就突然消停了 要知道漢代可是歷經(jīng)近百年,才將匈奴降服。
答案其實在之前的隋朝那里:
曾經(jīng)一體的突厥汗國,被隋王朝整成了相對獨立的一西一東;
其中的東突厥,正是隋王朝一手扶植起來的小弟(或者說傀儡);東突厥可汗,跪稱隋文帝楊堅為“圣人可汗”。
看官別誤會,筆者這么說,并不是要否定、抹殺唐王朝、唐太宗的功勞,畢竟隋末的東突厥,曾一度成了影響中原各股勢力的幕后黑手;即使李氏家族太原起兵,也要仰仗突厥人的提攜。
筆者只是想就事論事:與西漢初年劉邦面對的冒頓可汗相比,初唐面臨的東突厥,精氣神已經(jīng)被削弱過一輪,不能代表突厥這一群體的最強形態(tài);將巔峰突厥汗國拉低一個級別的,是很多人不怎么在意的隋王朝。
唐太宗之所以能一戰(zhàn)滅敵國,既有唐王朝君明臣賢、唐軍實力處于巔峰期的主觀原因,也有敵人早已被打殘過一次、“弱勢心理”揮之不去的客觀因素。
不過,當初隋王朝能夠順利擺平突厥人,其實與李世民也有關聯(lián):隋文帝修理突厥的核心智囊與操盤手,正是李世民的岳父、長孫無忌的父親——長孫晟。
筆者并不是信口開河。
“江湖”上對長孫晟的評價那時的突厥貴族,曾這樣描繪他們對長孫晟的恐懼:“突厥之內(nèi),大畏長孫總管,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
而隋王朝內(nèi)部,那位仗著自己的傲世才華睥睨萬物的楊廣,也毫不吝嗇的對長孫晟贊不絕口:“將軍震怒,威行域外,遂與雷霆為比,一何壯哉!”
公元615年,東突厥突然背叛,楊廣被圍困在雁門之際,不禁懷念早已去世的長孫晟:"向使長孫晟在,不令匈奴至此!"(他所說的匈奴即突厥)
明末的抗清名臣、民族英雄黃道周,痛心疾首于山河破碎的慘狀,曾希冀出現(xiàn)長孫晟似的英雄來力挽狂瀾:“若使長在,許誰咆哮”。
在名臣濟濟、名將輩出的隋王朝,長孫晟堪稱奇跡般的存在。
文武全才的貴族少年長孫晟,鮮卑族,生于洛陽,出自北朝勛貴世家。曾祖父長孫稚曾跟隨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南征,爵位累至上黨王。北魏末年,長孫家族跟隨孝武帝投奔宇文泰,成了西魏/北周/隋朝的望族,代代涌現(xiàn)出類拔萃的英才,長孫紹遠、長孫覽、長孫熾,無不名震一時。
長孫晟自幼機靈聰慧,博聞強識、涉獵甚廣;個人武力也相當了得,身手極為矯健,遠遠異于常人,尤其擅長騎射,可謂文武全才。
當時的北周貴族向來尚武,勛貴子弟時常切磋武藝。但圈子里每次比試騎射,長孫晟總能毫無例外的拔得頭籌。
長孫晟18歲時,擔任了司衛(wèi)上士(禁軍的官員)。由于過于年輕,很多人對其不以為然,只有當時還是隨國公楊堅慧眼識才,對他一見稱奇,甚至毫無掩飾的大贊他“武藝逸群,又多奇略”,日后必定會成為一代名將。
不過日后的長孫晟,可不是名將這么簡單。其人生之所以得以改變,源于首次突厥之旅。我們先了解下當時突厥的大致情況。
完整形態(tài)的突厥有多霸氣 突厥的祖先,據(jù)稱是平?jīng)龅貐^(qū)的雜胡,姓阿史那,五胡十六國時期活躍于北涼。北涼被北魏滅亡后,阿史那氏往西逃往金山;金山遠看極像頭盔,而頭盔在阿史那氏的語言中發(fā)音為"突厥",從此他們自稱突厥人。
那時,草原的統(tǒng)治者是柔然,突厥人為了生存,不得不世代給柔然人當“鍛奴”,也就是鐵匠。
北魏分裂后,柔然日漸式微,突厥則逐漸強盛。公元552年,突厥向柔然人發(fā)動了奇襲,柔然可汗自殺、部族四分五裂。突厥首領土門則自稱伊利可汗,突厥汗國正式建立。
經(jīng)過近30年的擴張,到了木汗可汗時期,“北方戎狄悉歸之,抗衡中夏”;佗缽可汗時,突厥的疆域西起里海、東至遼海、北至貝加爾湖、南與中原相接,擁有騎射將士數(shù)十萬。
而突厥人之所以能迅速擴張,中原三足鼎立的格局幫了大忙。北齊、北周甚至不得不“爭結(jié)姻好,傾府藏以事之”,砸銀子、送姑娘,生怕招惹了突厥這位大爺、陷入以一敵二的困境;這也讓佗缽相當飄飄然:"我在南兩兒常孝順,何患貧也!”我在南邊的倆兒子如此孝順,想變窮都難吶!
公元577年,北周吞并北齊,周高祖宇文邕曾計劃一鼓作氣、親率五路大軍討伐突厥。不幸的是,第二年他病重去世。繼位的周宣帝宇文赟是個出名的荒唐皇帝,并沒有他父親那樣的雄才偉略。此時的突厥前來求親,宇文赟求之不得,安排堂妹千金公主遠嫁。
公元580年,突厥派人前往北周迎親。雙方向來喜歡暗中較勁,北周為了體現(xiàn)天朝的強盛武功,刻意挑選了驍勇之士冒充使者,護送公主出嫁,武藝高強的長孫晟就在其中。
長孫晟此行非同小可,不僅誕生了“一箭雙雕”這個成語,而且還由此開啟了自己的開掛人生。
一箭雙雕、名動草原的偶像在長孫晟之前,曾有十多位北周使者先后來到沙缽略可汗(名攝圖,下文對各位可汗均稱呼名字)面前。但在這位驍勇雄健的漢子眼里,這些中原使者都太弱雞,自己從沒擺出過什么好臉色;
但見到長孫晟后,二人略一交談,像當初楊堅那樣,攝圖瞬間對其“一見傾心”,當即就把他留下來。接下來的日子里,兩人時不時四處游獵,一路談笑風生、指點江山。
一天,二人在打獵途中,遠遠地看到空中有兩只大雕撲騰著搶奪一塊肥肉。攝圖聽聞長孫晟善射,此時正想驗驗成色,于是他抽出兩只箭:“麻煩你幫我把這兩只雕射下來吧。”
目標是兩只雄勁矯健的大雕,卻只給兩只箭,攝圖這擺明了是要將當眾將長孫晟的軍。長孫晟一聲允諾,拉弓搭箭躍馬而出。兩雕打斗、身軀重合的電光火石之間,他抬手一箭射出,二雕貫成串應聲而落!
現(xiàn)場的眾人目瞪口呆,隨后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歡呼聲。突厥人向來崇拜勇士,何況對方是在草原民族祖?zhèn)鞯尿T射領域碾壓了自己(就好比一個中國人跑去巴西,展示了讓巴西人望塵莫及的球技)。長孫晟由此一箭而紅,成了突厥人心目中的偶像、明星。
攝圖更是喜不自勝,他命令突厥貴族子弟都要主動結(jié)交長孫大人,并且要好好拍馬屁、討歡心,指望著他心情愉悅了,出手指點指點箭術。
而長孫晟也是來者不拒,談吐不凡、思維敏捷、出手大度、身手了得而又和顏悅色的他,迅速的征服了一眾貴族子弟。但他的目的,可不是交朋友這么簡單。
知己知彼,長孫晟成為“突厥通”這段時間的突厥,實力正處于新的巔峰期。但這也會帶來煩惱:隊伍過于龐大,但由于缺乏中原那樣系統(tǒng)的集權制度,逐漸變得不怎么好帶了。
上文戲稱中原為兒子的佗缽可汗,是前任木桿可汗的弟弟。他死前,特意向兒子庵邏交代,要將可汗之位傳給哥哥的兒子大邏便;
但大邏便的母親出身太差,難以服眾,在佗缽長子攝圖的脅迫下,庵邏繼承了汗位;
大邏便不依不饒,庵邏無奈,干脆把寶座讓給了大哥攝圖;
攝圖即沙缽略可汗,他投桃報李,把弟弟庵邏立為第二可汗;
為了安撫、統(tǒng)御大邏便一支,攝圖將其立為阿波可汗;
攝圖的叔父玷厥也被立為可汗,被稱達頭可汗,居于西邊。
當然了,當之無愧的大佬還是攝圖,“沙缽略勇而得眾,北方皆畏附之”,其他人都是小可汗。龐大的阿史那家族,團結(jié)在他的麾下,劃片管理著北方遼闊的草原。他們一起勒索、結(jié)伴出擊,橫行無忌。
咱們對照史書,自然能對突厥的派系如數(shù)家珍;在當時,一般人想要搞清楚突厥內(nèi)部的門道派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對于突厥人的集體偶像長孫晟而言,這并非難事。
攝圖有個弟弟名為處羅侯,為人驍勇、深得民心,向來被攝圖忌憚。此時他見識到了長孫晟的神武聰慧,下定決心要結(jié)交這位來自中原王朝的英雄。于是他借著攝圖發(fā)令的機會,主動與長孫晟推心置腹,甚至私下結(jié)成了兄弟之交。
而長孫晟也順水推舟,借著跟處羅侯以及其他貴族四處游獵的機會,暗暗觀察突厥境內(nèi)的山川地形、各部族的強弱情況,以驚人的記憶力,悉數(shù)牢記于心。
分裂、離間,長孫晟的“陰謀”正式祭出長孫晟在突厥待了一年才返回北周,此時周宣帝已死,楊堅以相國的身份掌握了大權。當然了,這對長孫晟個人來說反而是好事,他將在突厥境內(nèi)的所見所聞等相關情報,一五一十做了匯報。楊堅大喜,將其升為奉車都尉。
不久后,楊堅篡周建隋,對待突厥就不像前朝那么殷勤。前后落差的刺激,加上千金公主的鼓動,突厥人開始屢屢南下。同時,西邊的吐谷渾、南邊的陳朝都是隋王朝現(xiàn)實的敵人,三面受敵的楊堅一時間舉棋不定。
對這一局面,長孫晟早已成竹在胸。公元581年底,他上書一封,向楊堅提出了自己應對突厥人的一攬子計劃,概而言之就是十個字:
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
當前的具體思路是:挑動兵強馬壯、身為攝圖長輩的玷厥;拉攏首鼠兩端、心懷不忿的大邏便;串通、扶植“奸多勢弱”、對現(xiàn)狀極為不滿的處羅侯。
楊堅見到奏章,幾乎兩眼放光,立即召來長孫晟。長孫晟“口述形勢,手畫山川,寫其虛實,皆如指掌”,楊堅嘆服不已,當即拍板,全盤按照長孫晟的戰(zhàn)略應對突厥。
不久,隋朝使者沿河西伊吾道前去聯(lián)絡玷厥,并賜以狼頭旗;每次突厥各部使者來到中原,隋朝廷刻意將本應居于下位的玷厥使者安排在攝圖使者之上。
另一方面,長孫晟親自走東線,重金收買奚、契丹、霫等部落,由他們帶路潛行到處羅侯的地盤。面對偶像長孫晟的一番分析,處羅侯鐵了心要當隋王朝的跟班(以突厥的角度,可以視為內(nèi)奸)。
這兩招祭出,突厥內(nèi)部果然開始互相猜忌,再也不是鐵板一塊。
好好的突厥,被挑撥成了東西兩派公元582年,突厥多次縱兵南下,雙方互有勝負。12月,隋朝東西兩線悉數(shù)落敗,突厥鐵騎肆虐而入,河西幾大重鎮(zhèn)幾乎雞犬不留。
攝圖計劃乘勝南下,但玷厥顧及隋王朝的優(yōu)待,不愿意徹底撕破臉,決定自行撤兵。同時,長孫晟指示自己在突厥內(nèi)的另一名迷弟——攝圖的兒子染干(也有史料稱,染干是處羅侯之子),如此散布謠言:“不好了,鐵勒人想要趁機造反,準備襲擊大汗的牙帳!”(被突厥并入的另一游牧民族)攝圖只好打消了南下計劃,返回草原。
下一年,突厥再度來襲,楊堅安排了八路大軍迎擊。朔州道總管李充在白道(河套地區(qū)東北)擊敗攝圖,對方糧草不足,加上瘟疫爆發(fā),死者眾多。
同年5月,秦州總管竇榮定率軍三萬出涼州,多次擊敗大邏便。長孫晟也作為副將出行,他抓住機會,派人給大邏便帶話:“攝圖親自領軍前來,總能獲勝,而輪到你卻輸?shù)倪@么狼狽。他一定抓住機會削弱你,我估計你的小可汗之位早晚不保?!?/p>
大邏便一尋思,確實是這么回事,趕緊派使者尋求指點。長孫晟趁熱打鐵、進一步忽悠:“你們的叔叔玷厥目前已經(jīng)跟咱們聯(lián)合了,攝圖對此毫無辦法。為今之計,你不如與玷厥聯(lián)盟,同時也派人向我朝天子稱臣,如此定能高枕無憂?!贝筮壉阈廊环蠲?,隨即派使者入長安面圣。
而此時的攝圖剛從白道敗退而回,探得此事后,氣不打一處來,親自率軍北上,將大邏便的牙帳(也就是基地,處于北面)來了個一鍋端,大邏便的母親當場被殺。
回師途中的大邏便得知老巢沒了,只好往西投奔玷厥。玷厥早已對攝圖的霸道憤憤不平,此時更是大怒,決定全力支持大邏便反擊。雙方于是大打出手,不久后大邏便就收復了被攝圖占據(jù)的地盤。此外,大邏便的弟弟、另一位小可汗貪汗也被攝圖驅(qū)趕,同樣投奔了玷厥;攝圖與另一個弟弟地勤察鬧翻后,后者轉(zhuǎn)投了大邏便。
這么一來,原本一體的突厥頓時亂成了一鍋粥,已經(jīng)分成了東西兩派,雙方連年交戰(zhàn),并且爭先恐后爭取隋朝的支援。隋王朝要的就是這個局面,從中煽風點火、不亦樂乎。
曾經(jīng)的老大攝圖,淪落成了隋朝的跟班公元584年,內(nèi)外交困的攝圖表示希望與隋朝和親,宇文氏千金公主甚至聲稱,自己愿意改姓楊(這幾乎是“認賊作父”)。
此時的攝圖,在玷厥、大邏便的夾擊下已成了最弱勢的一方,根據(jù)長孫晟“離強而合弱”的思路,楊堅接受了攝圖的歸順,他順勢冊命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長孫晟作為副使北上,再度見到了攝圖。
雙方會面后,攝圖拉不下大國可汗的面子,不愿意跪受楊堅賜予的璽書。反應神速的長孫晟見狀,給了“老友”一個臺階:“如今你是大隋皇帝的女婿,按照中原的規(guī)矩,女婿跪拜岳父天經(jīng)地義?!睌z圖苦笑,順勢下拜。沒過一會,他羞愧難當、悲從心來,與群臣抱頭痛哭。
幾家歡笑幾家愁,另一邊,當初被攝圖欺辱的大邏便此時已今非昔比,他“東距都斤,西越金山,龜茲、鐵勒、伊吾及西域諸胡悉附之”,自稱西突厥,有事沒事就找攝圖的麻煩。
公元585年,攝圖的處境越發(fā)艱難,向隋朝請求將部落遷徙至漠南。楊堅樂見狀,不僅欣然同意,還派晉王楊廣前去提供物資、兵力的支援(其實是要讓對方在北邊替自己擋箭)。攝圖信心大振,率兵主動西破大邏便。(可視為獻給隋朝的投名狀)
至此,曾經(jīng)是突厥汗國總可汗的攝圖,已經(jīng)徹底淪為了隋王朝的傀儡;可悲的是,他還要對一手造成這一局面的隋王朝感恩戴德......
公元587年,攝圖病死,臨終前,鑒于兒子雍虞閭懦弱,無法率領部族在夾縫中生存,下令立弟弟處羅侯為可汗(也就是當初投靠長孫晟的那位),人稱莫何可汗。
處羅侯其人,很符合長孫晟當初的判斷,為人勇而有謀,上任沒多久,就帶著隋王朝賜給的旗子、大鼓,聲勢浩大的進攻西突厥。大邏便的部眾以為對方與隋軍聯(lián)手來攻,大多望風而降。最終大邏便被生擒,對于如何對他進行處置,處羅侯派人請示楊堅。
當時,隋朝廷眾臣大多主張將大邏便斬首示眾,楊堅舉棋不定,詢問長孫晟的意見。
長孫晟說:“如今是突厥內(nèi)部互相殘殺,我們?nèi)缑鞔_表態(tài),等于是公開支持一方,不如寬赦大邏便,使東西并存,以為制衡?!庇谑谴筮壉惚火埩艘幻?,其后西突厥立達頭可汗后裔為泥利可汗。
公元588年,處羅侯在戰(zhàn)場上身中流矢而死,攝圖的兒子雍虞閭被立為都藍可汗。其后,長孫晟的小迷弟染干也被立為突利可汗,安置在北面。
這些年,北方暫時回歸安寧,隋王朝暫時調(diào)轉(zhuǎn)精力對付南陳,并在公元589年揮師南下,一舉結(jié)束了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此后楊堅致力于恢復生產(chǎn)、整頓制度,隋王朝國力蒸蒸日上。
但不久后,北方草原干戈再起;而出面解決問題的,還是長孫晟。
跟班翅膀硬了 那就再來個二次分裂隋滅陳后,楊堅把陳叔寶的屏風賜給了大義公主。他本是好意,但后者卻睹物生情,想起自己家的天下也是被楊堅奪去,不禁自怨自艾,甚至在屏風上寫詩,悼念陳朝的滅亡。楊堅得知后很不高興,對她賞賜漸少。同時,一位名叫楊欽的隋人流落到突厥,聲稱隋朝內(nèi)部將會發(fā)生動亂,以此勸說大義公主鼓動雍虞閭發(fā)兵擾邊。
野心勃勃的雍虞閭信以為真,開始縱容部下襲擾大隋。公元593年,楊堅讓長孫晟再次前往突厥,一查究竟。
憑借自己對突厥的了解以及強大的人脈,長孫晟很快搞清楚了狀況,他設計抓獲楊欽,揭發(fā)了其與大義公主的私情。雍虞閭羞愧難當,殺掉大義公主,并請求隋王朝下嫁一位公主與其通婚。
但長孫晟有話說。他認為,雍虞閭反覆無信,若許配公主,必定會讓他如虎添翼,日后更加難以控制;不如故技重施,扶持兵少力弱的染干,與其通婚,并支持其南遷以牽制雍虞閭。
公元597年,隋朝正式將安義公主許配給染干,協(xié)助其南遷,并且刻意給予他凌駕于都藍之上的待遇。后者果然怒不可遏,徹底斷絕朝貢、派兵擾邊。但染干每次都將情報及時匯報給隋王朝,雍虞閭屢屢?guī)煶鰺o功。
公元599年,長孫晟接到染干的情報:雍虞閭大張旗鼓做準備,計劃襲擊大同城。隋軍嚴陣以待,雍虞閭得知,與玷厥結(jié)盟后,合伙突襲染干。
在長城外的廣闊草原上,突厥人展開了血腥的內(nèi)戰(zhàn)。勢單力薄的染干大敗,兄弟子侄悉數(shù)被殺、部落離散。但長孫晟并不著急:如此境地的染干,正是自己需要的。他連夜帶著染干,連嚇帶騙把對方忽悠進了長城。
入城后,長孫晟迅速把隨行的數(shù)百突厥人交給部將統(tǒng)領,自己則帶著染干馬不停蹄直奔長安。
長孫晟這是打的什么算盤 隋朝需要的,是一位足夠弱的突厥貴族,這樣更便于隋王朝的肆意掌控;而染干一旦進入長安面圣,他的傀儡身份就板上釘釘了。
見到染干后,楊堅大喜,對長孫晟的神應變贊不絕口,封其為左勛衛(wèi)驃騎將軍,全權負責突厥事務。
新的傀儡——啟民可汗10月,楊堅封染干為啟民可汗,并派長孫晟率5萬人在朔州修筑大利城,以安頓染干的上萬部眾。從此,這股突厥部落就處于隋王朝的保護之下,作為牽制、消耗整個草原的戰(zhàn)略支撐點。
年底,雍虞閭被部下弒殺,玷厥乘機吞并其部眾。在長孫晟的安排下,染干部下分頭北上,趁亂大肆招攬舊部。
公元600年4月,玷厥大舉南下,意圖一舉滅掉染干。長孫晟統(tǒng)御著突厥人,以秦州行軍總管的身份陪同晉王楊廣迎擊。
兩軍相持之際,長孫晟向楊廣進言:“突厥人向來就地取泉水而飲,咱們可以下毒?!庇谑欠峙扇耸智巴魉刺幫抖?,大量突厥人馬突然暴斃,玷厥驚恐而退,一敗千里。
此戰(zhàn)后,啟民可汗染干向楊堅上表稱:
大隋圣人可汗憐養(yǎng)百姓,如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染干如枯木更葉,枯骨更肉,千世萬世,常為大隋典羊馬也。
公元601年,楊素、長孫晟攜染干北伐;兩年后,玷厥勢力灰飛煙滅,在長孫晟的護送下,染干北歸、重振家業(yè)。
從此,直到楊廣在位時的公元615年,染干統(tǒng)帥下的東突厥一直是隋王朝的忠誠附屬國,遠處的西突厥則構不成直接威脅。歷代以來被中原政權視為洪水猛獸的北方游牧民族,被隋王朝輕松降服。
公元609年,長孫晟闔然離世,時年58歲。6年后,面對東突厥的再度反叛,楊廣嘆道嘆曰:"向使長孫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長孫晟應對突厥的案例,被后世視為“以夷攻夷”的典范與模板。“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說來容易實踐難,但長孫晟憑借自己對突厥的全面了解、對人心的精準把握,寥寥數(shù)語,就為大隋王朝擬定了分解擊潰強大突厥的路線圖,“依策施行,無不獲效”。
單從個人特點來看,長孫晟心機縝密、謀略毒辣、反應神速、手段陰狠、無所不用其極,貌似絕非善類;但難得的是,他的這些才華,悉數(shù)用來保護中原王朝,而非耗在內(nèi)部的權力爭奪上。這樣的狠人,多多益善。
貞觀年間,長孫晟被自己的女婿、唐太宗李世民追贈為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謚號“獻”,以肯定他將自己一生奉獻給平定突厥事業(yè)的偉大功績。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求分享 求點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099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成吉思汗戎馬一生,為何手下卻無一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