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見爭如不見,1月17日
六世喇嘛-倉央嘉措詩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fù)。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xù)。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西江月
司馬光
【宋】
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游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唐宋詞百首詳解》:這首詞是事后的追想,時間該是月明之夜;地點是深院之中?!帮w絮游絲”句很形象?!吧钤涸旅魅遂o”句,渲染氣氛很好。我原以為這是作者的游戲筆墨,不一定必有其事。又按作者曾被外放知永安軍,知許州,曾因和王安石政見不合,“絕口不論事……”。依此,此篇該是依托之作。“佳人”比宋王。
--引自惠淇源《婉約詞》
上片女子的美,下片寫自己對她的感情和酒醒后的悵惘。這首詞寫的是宴會上所看到的一位舞妓。上闋寫她的美姿,下闋寫對她的戀情。開頭兩句,寫出這個姑娘不同尋常,她并不濃妝艷抹,刻意修飾,只是松松地挽成了一個云髻,薄薄地搽了點鉛粉。次兩句寫出她的舞姿:青煙翠霧般的羅衣,籠罩著她的輕盈的體態(tài),象柳絮游絲那樣和柔纖麗而飄忽無定。下闋的頭兩句陡然轉(zhuǎn)到對這個姑娘的情上來:“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上句謂見后反惹相思,不如當(dāng)時不見;下句謂人還是無情的好,無情即不會為情而痛苦。以理語反襯出這位姑娘色藝之可愛,惹人情思。最后兩句寫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與悵惘。
《西江月》全篇只有五十個字,在詞中屬于小令。司馬光這首詞以很短的篇幅把驚艷、鐘情到追念的全過程反映出來,而又能含蓄不盡,給人們留下想象的余地,寫法是很別致的。它不從正面描寫那個姑娘長得多么美,只是從發(fā)髻上、臉粉上,略加點染就勾勒出一個淡雅絕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在體態(tài)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飛絮游絲無定”,連用兩個比喻把她的輕歌曼舞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出來。
曹子建《洛神賦》中對于洛神出場的描寫是:“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灌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fēng)之迥雪?!焙竺孢€寫道:“芳澤無加,鉛華弗御。”司馬光的寫法很可能是從這里化出。然而,這首詞寫得最精彩的還是歇拍兩句。當(dāng)他即席動情之后,從醉中醒了過來,又在月斜人靜的時候,他會想些什么呢?是眷戀不已?是悵惘?是感傷?所有這些盡括在“深院月斜人靜”這一景語中,要讀者從這一句景語中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寫法達(dá)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的境界。
望采納
1、“相見爭如不見 有情何似無情”的意思是:如果見面造成更大痛苦,何不如狠狠心不要見面呢?不見面,看似無情,其實是用了更多的情。
2、出自宋代司馬光的《西江月》,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司馬光在政治上對西夏、遼國采取割地忍讓政策,并上《上哲宗乞還西夏六寨》。其人格堪稱儒學(xué)教化下的典范。
上句謂見后反惹相思,不如當(dāng)時不見;下句謂人還是無情的好,無情即不會為情而痛苦。以理語反襯出相思之人色藝之可愛,惹人情思。這句詩歌來自宋代司馬光的《西江月》。
詩詞正文
西江月
宋·司馬光
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 。
青煙翠霧罩輕盈,
飛絮游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
深院月斜人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17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所有相遇,都驚艷了時光,溫柔了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