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三皇五帝開始,華夏大地的先民們就注重“垂衣裳而治天下”。至周滅商后,周公定禮分華夷,無論是秦漢、隋唐還是宋明,歷朝歷代的禮儀服飾都是一脈相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廟等重大慶典活動時所穿戴的正式服裝袞冕,自光武帝劉秀開始從皇帝到藩王,袞服的圖案、冕旒的規(guī)格都有明確的禮儀制度。甚至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統(tǒng)治華夏大地后,統(tǒng)治者依舊會在特殊場合使用袞冕。直到清朝入關后,袞冕這一中國古代王朝的重要標志之一才被棄之不用。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廷在頒布“剃發(fā)令”之后又推出了“易服令”,明確規(guī)定:“官民既已剃發(fā),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庇谑前ü俜趦鹊臐h人的傳統(tǒng)服飾,也和帝王的袞冕一樣退出了歷史舞臺。作為歷史上最后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清朝創(chuàng)造了一套自己的服飾制度,這一點在許多影視劇中都有體現(xiàn)。清朝的各級官員分為九品十八級,每個級別的官服在用圖案加以區(qū)分的同時,還輔之以相對應的頂戴和花翎。所謂“頂戴”,顧名思義就是官員們所戴的帽頂,只要是官員就會有。而插在帽子上起裝飾作用的“花翎”則大有學問,一般是皇帝特賜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的?!盎帷笨梢约毞譃椤八{翎”和“花翎”兩種,其中“藍翎”是用鹖鳥翎制作而成,是六品以下官員才會用的?!盎帷笔怯每兹隔嶂谱鞯模⑶野凑湛兹隔嵘蠄A形的圖案再次細分為“單眼”、“雙眼”和“三眼”之分,“眼”數(shù)越多則地位越高。其中三眼花翎在整個清朝都非常罕見,有清一代二百多年也只有7人獲得,連大名鼎鼎的和珅都不夠資格。清朝對于各級花翎的控制都非常嚴格,僅僅是其中等級最低的“單眼花翎”,也必須是出身于“上三旗”且在皇帝身邊的五品以上官員。清朝初期對花翎的賞賜則更加嚴格,“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到,只有在京的高級官員才具備獲賜資格。后來隨著清朝的發(fā)展,作為激勵工具的花翎的受賞范圍才有所擴大。以康熙朝為清朝收臺灣的施瑯為例,他在立下大功后被康熙皇帝封為“靖海侯”。然而這位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將軍卻不想要這個封賞,反而懇請康熙帝“照前此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注意,這還不是三眼花翎。清中期獲賜三眼花翎且頗具知名度的大臣,是乾隆帝的小舅子傅恒,此人曾官至領班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等職,并且多次率兵出征戰(zhàn)功累累。在整個乾隆朝,傅恒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武將,乾隆帝為了表彰他的功勞,先后三次賜花翎,其中兩次是雙眼、一次是三眼。但即便是傅恒這樣的身份,也對此誠惶誠恐,多次推辭三眼花翎,表示自己受不起。雖然得此殊榮,傅恒也不敢輕易佩戴三眼花翎,更多的時候只用雙眼。連傅恒這樣出將入相的外戚能臣,也才勉強得了一次三眼花翎,和珅這位知名度最高的寵臣不夠資格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隨著后來清朝的衰敗,曾經(jīng)無數(shù)中下級文臣武將可望不可求的花翎,也開始變得不那么“值錢”。在官位可以明碼標價之后,各類花翎也紛紛有了購買渠道:藍翎5000兩、花翎10000兩。之后在供需杠桿的作用下,花翎的身價只值區(qū)區(qū)200兩了,至于藍翎,送人都不要。原本用來“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到最后竟然也淪為了可以討價還價的商品。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花翎是清朝權貴官帽上的一種飾品,即在藍孔雀羽毛上鑲上珠子。
但它的意義非凡,花翎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佩戴的,它是軍功、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花翎又分為單眼、雙眼和三眼花翎,三眼花翎就是在藍孔雀羽毛上鑲三顆珠子,它品級最高。
如果你的級別不夠,想戴三眼花翎就必須請皇上恩賞,整個清朝就只有7個人被賞戴三眼花翎。
大家想一想,清朝有將近300年的歷史,在這300年中僅有7人被皇上賞戴,由此可見其尊貴程度。
什么樣的人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呢?
在清初,只有親王、郡王、貝勒才有資格戴三眼花翎,這無可厚非,誰讓人家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貴族呢。
到了乾隆年間,大臣們紛紛請賞戴三眼花翎,這時候有所放寬,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也可以戴三眼花翎。
(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被稱為?固倫額駙?;嬪妃所生的公主叫做?和碩額駙?,后者只能戴雙眼花翎)
也就是說除了以上這些硬性規(guī)定之外,其他的大臣要想戴三眼花翎,必須有功勞才能被皇上賞戴。
那么被皇上賞戴的人數(shù)多嗎?可以說極少。
從乾隆年間到清朝滅亡,被賞戴的僅有七人:1.傅恒(乾隆的小舅子)、2.??蛋玻ǜ岛愕膬鹤樱?.和琳(和珅的弟弟)、4.長齡(道光年間平定張格爾之亂)、5.禧恩(擁立道光有功)、6.李鴻章(慈禧當政時的名臣)、7.徐桐(慈禧的忠實走狗)。
從上面可以看出,賞戴三眼花翎還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像張之洞、左宗棠等漢臣沒有資格戴。
晚清四大名臣,只有李鴻章享有這種殊榮。
這也難怪李鴻章為慈禧背了一輩子黑鍋,所有的賣國條約都是李鴻章代簽的,慈禧為了補償賞戴李鴻章三眼花翎也就不足為奇了。
頂戴花翎分為“頂戴”和“花翎”兩個部分,頂戴就是指官員戴的帽頂;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頂戴花翎是古代官員身份的象征,是獎懲的表現(xiàn),映射了古代封建的等級制度。
清代頂戴的前身就是明朝曵撒冠.是明朝就有的東西.花翎緣于明朝武官笠帽上的羽翎.朝鮮武官也有花翎.也是學明朝.頂戴花翎明清兩代一體相承的服飾體系
一品朝冠頂戴,親王以下,直到子爵和一品的官員都是紅寶石,是色美、透明的寶石級剛玉。以其晶瑩剔透的美麗顏色,被古代人們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被視為吉祥之物。
擴展資料: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向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在降清后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臺后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
后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
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蛋?、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余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首先,我們要知道何謂"花翎",再去看加上"三眼"這個定語后它又變成了什么。在《說文解字》中,翎被解釋為羽毛,而花翎顧名思義就是比較美觀的禽類羽毛。按照清代關于冠服的規(guī)定,大臣們在正式場合要戴禮帽,而禮帽的頂珠之下就有一個專門用來安插花翎的"翎管"。 ?作為帽上的一種飾品,花翎常常被拿來和同為帽飾的頂戴并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頂戴花翎"。
作為官員、貴族們身份的象征,花翎很有講究,并非誰都能隨意佩戴。 被外派擔任提督、巡撫等職者可能得到一支孔雀翎作為花翎,但這樣的花翎等到任期結束就需要歸還。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有可能得到花翎,且因功受賞者不用將其歸還。貴族當中一些子弟成員也有時會得到賜戴花翎的恩澤。
花翎因為采用的就是孔雀翎,所以花翎上有幾個形似眼睛的圓圈,就將其叫作幾眼。在花翎這一門類中,共有一眼、二眼、三眼三種規(guī)格,其珍稀度、尊貴度也隨之遞增。一般來說,五品以上的正黃、鑲黃、正白官員能佩戴一眼花翎,不過這些佩戴者從小還要接受騎射考試,成績優(yōu)秀的長大才有機會。至于二眼花翎,要求就更為嚴格,它需要是被封為鎮(zhèn)國公、輔國公的宗室親貴,或是"和碩額附",也就是駙馬才能佩戴。至于傳說中的三眼花翎,在清朝初期只有貝子、固倫額附這樣和皇室關系很親近的人才可以佩戴,到了清中后期更是成為了朝廷重臣的代名詞,只有那些貢獻巨大者才能夠獲得這一人們眼中無上的榮譽。
最初,花翎只在滿清貴族間被佩戴,后來福建水師提督施瑯收復臺灣立下大功,請求康熙帝賜其花翎,這才有了功臣獲得花翎的例子。到乾隆年間,皇帝下旨立下軍功者也能夠獲得花翎的榮譽,但即使被賞賜出去的花翎數(shù)量大大增多,三眼花翎仍然是非常稀少。根據(jù)統(tǒng)計,從乾隆一直到清朝滅亡,獲得過三眼花翎的一共也不過七人,他們分別是傅恒、??蛋?、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
從受皇帝恩寵的程度來說,和珅似乎也是可以配得上三眼花翎的。但跟以上這七位有功之臣相比,和珅立下的功勞并不足以服眾,與他的哥哥和琳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和珅沒有三眼花翎,也是意料之中。
清朝時期,官服選擇用禮帽代替之前的冠制。而禮帽后面會綴一根孔雀翎,那個孔雀翎即被稱為花翎,這個我們在清朝的電視劇里應該也會經(jīng)??吹?。
在花翎上會有一個眼狀的圈,一個圈代表一個眼,有單眼的、雙眼的,還有三眼的。這三種眼分別又是三種等級,其中單眼級別較低,雙眼其次,三眼是最為貴重。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花翎不是如有些電視劇那般每個官員都可佩戴。在早期(在這里我只代指乾隆之前)能戴它的絕對是非一般的官員,大多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與內臣親貴,在外任的文臣幾乎沒有被賜花翎的。
花翎都這么難,三眼花翎就更難了,在早期只有皇室成員中爵位只低于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的人才有資格戴三眼花翎。而且有資格也不代表一定能戴上,要想戴上還要得到皇帝的允許,而皇帝賜予三眼也是十分謹慎。
所以在早期能夠得到三眼花翎很困難,也沒有看到過史書中有記載哪些人戴上了三眼花翎,只知道連雍正時期的大佬年羹堯也僅僅只是獲得過兩眼花翎。所以個人猜測在早期很有可能沒有人被授予過三眼花翎。
不過到了乾隆時期,標準似乎放低了些,花翎被授予的人多了起來,而被授予三眼花翎的人也有了記載,但人數(shù)依舊不多。自乾隆到清末,一共只有七位,即傅恒、??蛋?、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這七人。
而要想知道和珅為何沒得,那就要知道乾隆皇帝授予三眼花翎的標準。乾隆時期授予了傅恒、??蛋?、和琳、長齡四人三眼花翎,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是乾隆時期的名將,都立下了很顯赫的戰(zhàn)功。
比如傅恒贏過準噶爾、大金川、緬甸等戰(zhàn)役;他的兒子??蛋擦似蕉嘶孛衿鹗?、苗疆起事與指揮了廓爾喀之戰(zhàn);和琳鎮(zhèn)壓了苗民起義;長齡平定了張格爾叛亂。
和珅雖然是權臣,也很受乾隆寵愛,但他始終不是將領,沒有戰(zhàn)功,不符合乾隆授予三眼花翎的標準,因此他沒得到也不足為奇了。不過他雖然沒得到,但他的弟弟和琳卻得到了,所以他的家族還是有的,也算是輝煌了。
對于授予的標準最終決定權還是當時皇帝的個人意愿,每個皇帝標準都有所不同,乾隆的標準就是軍功,而其他皇帝不是。所以之后的禧恩、李鴻章、徐桐三人能夠獲得三眼花翎不是因為軍功,而是其他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17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成語故事——一丘之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