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題目下方“ ”, 內(nèi)心溫暖的
豆腐點得比較老的,為北豆腐。聽說張家口地區(qū)有一個堡里的豆腐能用秤鉤鉤起來,扛著秤桿走幾十里路。這是豆腐嗎 點得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為豆腐腦。比豆腐腦稍老一點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腦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壓緊成形,是豆腐干。
卷在白布層中壓成大張的薄片,是豆腐片。東北叫干豆腐。壓得緊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頁或千張。
豆?jié){鍋的表面凝結(jié)的一層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鄉(xiāng)則簡單地叫做皮子。
一、拌豆腐
小蔥拌豆腐
豆腐最簡便的吃法是拌。買回來就能拌?;蛉腴_水鍋略燙,去豆腥氣。不可久燙,久燙則豆腐收縮發(fā)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zhuǎn)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shù)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頭只賣得數(shù)日,過此則葉綠梗硬,香氣大減。其次是小蔥拌豆腐。北京有歇后語:“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笨梢娺@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蔥,小蔥嫩,香。蔥粗如指,用以拌豆腐,滋味即減。我和林斤瀾在武夷山,住一招待所。斤瀾愛吃拌豆腐,招待所每餐皆上拌豆腐一大盤,但與豆腐同拌的是青蒜。青蒜炒回鍋肉甚佳,以拌豆腐,配搭不當(dāng)。
松花蛋拌豆腐
北京人有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這是侉吃法,南方人不敢領(lǐng)教。而南方人吃的松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覺得豈有此理。這是一道上海菜,我第一次吃到卻是在香港的一家上海飯館里,是吃陽澄湖大閘蟹之前的一道涼菜。北豆腐、松花蛋切成小骰子塊,同拌,無姜汁蒜泥,只少放一點鹽而已。好吃嗎 用上海話說:蠻嶄格!用北方話說:旱香瓜--另一個味兒。咸鴨蛋拌豆腐也是南方菜,但必須用敝鄉(xiāng)所產(chǎn)“高郵咸蛋”。高郵咸蛋蛋黃色如朱砂,多油,和豆腐拌在一起,紅白相間,只是顏色即可使人胃口大開。別處的咸鴨蛋,尤其是北方的,蛋黃色淺,又無油,卻不中吃。
二、“虎皮豆腐”、“家鄉(xiāng)豆腐”、“菌油豆腐”
燒豆腐大體可分為兩大類:用油煎過再加料燒的;不過油煎的。
虎皮豆腐
家鄉(xiāng)豆腐
北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長方塊,熱鍋溫油兩面煎。油不必多,因豆腐不吃油。最好用平底鍋煎。不要煎得太老,稍結(jié)薄殼,表面發(fā)皺,即可鏟出,是名“虎皮”。用已備好的肥瘦各半熟豬肉,切大片,下鍋略煸,加蔥、姜、蒜、醬油、綿白糖,兌入原豬肉湯,將豆腐推入,加蓋猛火煮二三開,即放小火咕嘟。約15分鐘,收湯,即可裝盤。這就是“虎皮豆腐”。如加冬菇、蝦米、辣椒及豆豉即是“家鄉(xiāng)豆腐”?;蚣泳停词呛嫌忻摹熬投垢?,菌油豆腐也有不用油煎的。
三、“文思和尚豆腐”
“文思和尚豆腐”是清代揚州有名的素菜,好幾本菜譜著錄,但我在揚州一帶的寺廟和素菜館的菜單上都沒有見到過。不知道文思和尚豆腐是過油煎了的,還是不過油煎的。我無端地覺得是油煎了的,而且無端地覺得是用黃豆芽吊湯,加了上好的口蘑或香蕈、竹筍,用極好秋油,文火熬成。什么時候材料湊手,我將根據(jù)想象,試做一次文思和尚豆腐。我的文思和尚豆腐將是素菜葷做,放豬油,放蝦米。
四、“麻婆豆腐”
虎皮豆腐切大片,不過油煎的燒豆腐則宜切塊,六七分見方。北方小飯鋪里肉末燒豆腐,是常備菜。肉末燒豆腐亦稱家常豆腐。燒豆腐里的翹楚,是麻婆豆腐。相傳有陳婆婆,臉上有幾粒麻子,在鄉(xiāng)場上擺一個飯攤,挑油的腳夫路過,常到她的飯攤上吃飯,陳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來,給他們燒豆腐。后來大人先生也特意來吃她燒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聞名遐邇。陳麻婆是個值得紀念的人物,中國烹飪史上應(yīng)為她大書一筆,因為麻婆豆腐確實很好吃。做麻婆豆腐的要領(lǐng)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過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個味兒,后來才知道我用的是瘦豬肉末。牛肉末不能用豬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縣豆瓣。豆瓣須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湯汁漸漸收入豆腐,才起鍋。五是起鍋時要撒一層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為“大紅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說話,應(yīng)該把說話的嘴騰出來。麻婆豆腐必須是:麻、辣、燙。
五、“小炒豆腐”
昆明最便宜的小飯鋪里有小炒豆腐。豬肉末,肥瘦,豆腐捏碎,同炒,加醬油,起鍋時下蔥花。這道菜便宜,實惠,好吃。不加醬油而用鹽,與番茄同炒,即為番茄炒豆腐。番茄須燙過,撕去皮,炒至成醬,番茄汁滲入豆腐,乃佳。
六、砂鍋豆腐
砂鍋豆腐須有好湯,骨頭湯或肉湯,小火燉,至豆腐起蜂窩,方好。砂鍋魚頭豆腐,用花鰱(即胖頭魚)頭,劈為兩半,下冬菇、扁尖(腌青筍)、海米,湯清而味厚,非海參魚翅可及。
七、汪豆腐
“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鄉(xiāng)菜。豆腐切成指甲蓋大的小薄片,推入蝦籽醬油湯中,滾幾開,勾薄芡,盛大碗中,澆一勺熟豬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為上面泛著一層油。用勺舀了吃。吃時要小心,不能性急,因為很燙。滾開的豆腐,上面又是滾開的油,吃急了會燙壞舌頭。我的家鄉(xiāng)人喜歡吃燙的東西,語云:“一燙抵三鮮。”鄉(xiāng)下人家來了客,大都做一個汪豆腐應(yīng)急。周巷汪豆腐很有名。我沒有到過周巷,周巷汪豆腐好,我想無非是蝦籽多,油多。近年高郵新出一道名菜:雪花豆腐,用鹽,不用醬油。我想給家鄉(xiāng)的廚師出個主意:加入蟹白(雄蟹白的油,即蟹的精子),這樣雪花豆腐就更名貴了。
八、北京老豆腐
不知道為什么,北京的老豆腐現(xiàn)在見不著了,過去賣老豆腐的攤子是很多的。老豆腐其實并不老,老,也許是和豆腐腦相對而言。老豆腐的作料很簡單:芝麻醬、腌韭菜末。愛吃辣的澆一勺青椒糊。坐在街邊攤頭的矮腳長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餅,夾一個薄脆,是一頓好飯。
九、四川豆花
四川的豆花是很妙的東西,我和幾個作家到四川旅游,在樂山吃飯。幾位作家都去了大館子,我和林斤瀾鉆進一家只有穿草鞋的鄉(xiāng)下人光顧的小店,一人要了一碗豆花。豆花只是一碗白湯,啥都沒有。豆花用筷子夾出來,蘸“味碟”里的作料吃。味碟里主要是豆瓣。我和斤瀾各吃了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很美。豆花湯里或加切碎的青菜,則為“菜豆花”。北京的豆花莊的豆花乃以雞湯煨成,過于講究,不如鄉(xiāng)壩頭的豆花存其本味。
十、北京豆腐腦
北京的豆腐腦過去澆羊肉口蘑渣熬成的鹵。羊肉是好羊肉,口蘑渣是碎黑片蘑,還要加一勺蒜泥水?,F(xiàn)在的鹵,羊肉極少,不放口蘑,只是一鍋稠糊糊的醬油黏汁而已。即便是過去澆鹵的豆腐腦,我覺得也不如我們家鄉(xiāng)的豆腐腦。我們那里的豆腐腦溫在紫銅扁缽的鍋里,用紫銅平勺盛在碗里,加秋油,滴醋、一點點麻油,小蝦米、榨菜末、芹菜(藥芹即水芹菜)末。清清爽爽,而多滋味。
中國豆腐的做法多矣,不勝記載。四川作家高纓請我們在樂山的山上吃過一次豆腐宴,豆腐十好幾樣,風(fēng)味各別,不相雷同。特點是豆腐的質(zhì)量極好。掌勺的老師傅從磨豆腐到烹制,都是親自為之,絕不假手旁人。這一頓豆腐宴可稱寰中一絕!
十一、豆腐干之“茶干”
豆腐干南北皆有。北京的豆腐干比較有特點的是熏干。熏干切長片拌芹菜,很好。熏干的煙熏味和芹菜的芹菜香相得益彰?;ǜ?、蘇州干是從南邊傳過來的,北京原先沒有。北京的蘇州干只是用味精取鮮,蘇州的小豆腐干是用醬油、糖、冬菇湯煮出后晾得半干的,味長而耐嚼。從蘇州上車,買兩包小豆腐干,可以一直嚼到鄭州。香干亦稱茶干。我在小說《茶干》中有較細的描述:
……豆腐出凈渣,裝在一個小蒲包里,包口扎緊,入鍋,碼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頭壓實,文火煨煮。要煮很長時間。煮得了,再一塊一塊從蒲包里倒出來。這種茶干是圓形的,周圍較厚、中間較薄,周身有蒲包壓出來的細紋……這種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開了,里面是淺褐色的。很結(jié)實,嚼起來很有咬勁,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
茶干原出界首鎮(zhèn),故稱“界首茶干”。據(jù)說乾隆南巡,過界首,曾經(jīng)品嘗過。
十二、干絲
干絲是淮揚名菜。大方豆腐干,快刀橫披為片,刀工好的師傅一塊豆腐干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為細絲。這種豆腐干是特制的,極堅致,切絲不斷,又綿軟,易吸湯汁。舊本只有拌干絲。干絲入開水略煮,撈出后裝高足淺碗,澆麻油醬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煮干絲的興起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干絲母雞湯煮,加開陽(大蝦米)、火腿絲。我很留戀拌干絲,因為味道清爽,現(xiàn)在只能吃到煮干絲了。干絲本不是“菜”,只是吃包子燒麥的茶館里,在上點心之前喝茶時的閑食?,F(xiàn)在則是全國各地淮揚菜系的飯館里都預(yù)備了。我在北京常做煮干絲,成了我們家的保留節(jié)目。北京很少遇到大白豆腐干,只能用豆腐片或百頁切絲代替??诟猩圆?,味道卻不遜色,因為我的煮干絲里下了干貝。煮干絲沒有什么訣竅,什么鮮東西都可往里擱。干絲上桌前要放細切的姜絲,要嫩姜。
十三、臭豆腐
臭豆腐是中國人的一大發(fā)明。我在上海、武漢都吃過。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毛澤東年輕時常去吃。后來回長沙,又特意去吃了一次,說了一句話:“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边@就成了“最高指示”,寫在照壁上?;饘m殿的臭豆腐遂成全國第一。油炸臭豆腐干,宜放辣椒醬、青蒜。南京夫子廟的臭豆腐干是小方塊,用竹簽像冰糖葫蘆似的串起來賣,一串八塊。昆明的臭豆腐不用油炸,在炭火盆上擱一個鐵篦子,臭豆腐干放在上面烤焦,別有風(fēng)味。
十四、霉豆腐
在安徽屯溪吃過霉豆腐,長條豆腐,長了二寸長的白色的絨毛,在平底鍋中煎熟,蘸醬油辣椒青蒜吃。凡到屯溪者,都要去嘗嘗。
十五、豆腐乳
豆腐乳各地都有。我在江西進賢參加土改,那里的農(nóng)民家家都做腐乳。進賢原來很窮,沒有什么菜吃,頓頓都用豆腐乳下飯。做豆腐乳,放大量辣椒面,還放柚子皮,味道非常強烈。廣西桂林、四川忠縣、云南路南所出豆腐乳都很有名,各有特點。腐乳肉是蘇州松鶴樓的名菜,肉味濃醇,入口即化。廣東點心很多都放豆腐乳,叫做“南乳××餅”。
十六、百頁
南方人愛吃百頁。百頁結(jié)燒肉是寧波、上海人家常吃的菜。上海老城隍廟的小吃店里賣百頁結(jié):百頁包一點肉餡,打成結(jié),煮在湯里,要吃,隨時盛一碗。一碗也就是四五只百頁結(jié)。北方的百頁缺韌性,打不成結(jié),一打結(jié)就斷。百頁可入臭鹵中腌臭,謂之“臭千張”。
十七、炸響鈴
杭州知味觀有一道名菜:炸響鈴。豆腐皮(如過干,要少潤一點水),瘦肉剁成細餡,加蔥花細姜末,入鹽,把肉餡包在豆腐皮內(nèi),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許長的小段,下油鍋炸得餡熟皮酥,即可撈出。油溫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糊。這菜嚼起來發(fā)脆響,形略似鈴,故名響鈴。做法其實并不復(fù)雜。肉剁極碎,成泥狀(最好用刀背剁),平攤在豆腐皮上,折疊起來,如小錢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醬油冬菇湯煮,豆皮層中有汁,甚美。北京東安市場拐角處解放前有一家肉店寶華春,兼賣南味熟肉,賣一種酒菜:豆腐皮切細條,在醬肉湯中煮透,撈出,晾至微干,很好吃,不貴?,F(xiàn)在寶華春已經(jīng)沒有了。豆腐皮可做湯。燉酥腰(豬腰燉湯)里放一點豆腐皮,則湯色雪白。
轉(zhuǎn)自“鄉(xiāng)土人文地理”
本文來自網(wǎng)絡(luò)
:簡書簽約作者/微博讀書書評人/烘焙愛好者。文章見諸簡書、清華南都、思想聚焦、意林、燕趙都市報等媒體;寫實用的職場和走心的情感文章。個人公號: ( ID: )。新書 即將出版,感謝 。
汪曾祺的故鄉(xiāng)在江蘇的高郵,高郵以它的咸鴨蛋著名,按汪曾祺自己的說法他的老家實在徽州。他的家境很是殷實。下面是的我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汪曾祺作品選讀后感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這說明,吃東西和喜歡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吃,也就成了人類永恒的主題之一。
古往今來,關(guān)于描述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獨喜汪曾祺先生的風(fēng)格。究其根本,在于其文字中充滿了對這世界的贊美與感激,對生活的熱愛與真誠。
在《故鄉(xiāng)的食物》里,作者重點寫了一樣平常但是的食品—炒米。文章一開頭,作者引用了《板橋家書》中的一段話:“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此句一出,頓時讓人覺得很親切!處于社會最下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溫暖著彼此的身體與心靈!
在文章的結(jié)尾,作者描述了在戰(zhàn)亂年代的一個小插曲,沒有常見的凄風(fēng)苦雨,也沒有常人心目中的離亂之苦,而是用幽默、浪漫的筆觸,描述了一個戰(zhàn)亂中與炒米相伴的夜晚:“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國民革命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nèi)開了仗,我們一家?guī)Я艘稽c行李進了煉陽觀,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生活極感興趣。很多人家住在一齊,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在如此亂境中,還能持續(xù)這樣的一份淡定,一份安靜,一份從容,甚至一份幽默,這是何等的大智慧,大勇氣!而這智慧和勇氣有來自何處文中自有交待:“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睕]有對生活的無比熱愛,沒有對生命的無比禮贊,怎樣會有如此的胸襟與氣魄
在《野鴨、鵪鶉、斑鳩、》里面,作者描繪了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的場景:“忽然,砰,——槍聲一響,斑鳩應(yīng)聲而落。獵人走過去,拾起斑鳩,看了看,裝在獵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短短數(shù)十字,充滿了對弱者的悲憫,對鮮活生命消逝的憤懣與無奈,只有心中有大愛,才能流露出如此懇切的情懷!
《豆汁兒》描述的則是北京城底層人民鮮活的生活畫面:“豆汁兒是制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能夠不用熬稀粥了。這是貧民食物。豆汁兒攤上的咸菜是不算錢的”。最搞笑的一段在結(jié)尾處:有保定老鄉(xiāng)坐下,掏出兩個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的告訴他5分錢。“咸菜呢”“咸菜不要錢?!薄澳墙o我來一碟咸菜?!绷攘葦?shù)語,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頓時讓人感到這世界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可愛,如此的讓人留戀!
在《端午的鴨蛋》里,則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懷念與驕傲,甚至帶一點狡黠的童趣:“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個性標明:高郵咸蛋。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以前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弊掷镄虚g,若有若無地透著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宛如茉莉清茶的芬芳,淡淡地彌漫在空氣里。
在《虎頭鯊、昂嗤魚、硨螯、螺螄、蜆子》以及《栗子》里,除了談吃,還體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剝蜆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蜆子殼。有一年修運河堤,按工程規(guī)定,有一段堤面應(yīng)鋪碎石,包工的貪污了款子,在堤面鋪了一層蜆子殼。前來檢收的委員,坐在汽車里,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還抽著雪茄煙,連說:很好!很好!”還有這一段:“河北的山區(qū)缺糧食,山里多栗樹,鄉(xiāng)民以栗子代糧。栗子當(dāng)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當(dāng)糧食吃恐怕胃里不大好受?!边@兩段文字,疏放中透出凝重,為國憂思之情,為民慨嘆之感,躍然紙上,將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作者自稱)”的心靈,抒發(fā)的淋漓盡致!
相對于西式快餐的標準化、流程化和工業(yè)化,中餐更加像一門藝術(shù)。而凡屬藝術(shù),都大抵逃不掉絕響的宿命。在《肉食者不鄙》中,作者就抒發(fā)了對逝去的時光無比懷念的情懷。其中,作者提到了昆明的鍋貼烏魚時,便大發(fā)追慕之情:“護國路原先有一家本地館子,叫東月樓,有一道名菜鍋貼烏魚,乃以烏魚片兩片,中夾火腿一片,在平底鐺上烙熟,味道之鮮美,難以形容。前年我到昆明去,向本地人問起東月樓,說是早就沒有了,鍋貼烏魚遂成《廣陵散》?!逼渲?,對于往昔歲月的懷念,對完美事物的追思之情溢于言表。
一粥一飯,當(dāng)思來之不易。真正的美食家,絕對不會暴殄天物。羅馬暴君尼祿,經(jīng)常在會見群臣時,手里拿著一個碩大的火雞腿。我認為,這不是貪吃,而是放肆!西太后慈禧,每餐必有一百道菜,這也不是在吃,而是在擺排場!在《手把肉》里,作者一段話,道出了個中情懷:“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塊肉吃完了,骨頭上連一根肉絲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凈,媽媽就會說:吃干凈了,別像那干部似的!干部吃肉,不像牧民細心,也可能不大會使刀子。牧民對奶、對肉都有一種近似宗教情緒似的敬重,正如漢族的農(nóng)民對糧食一樣,糟踏了,是罪過?!闭嬲龕鄢缘娜?,必須是熱愛生活,體恤民生的!
在汪老關(guān)于談吃的系列散文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五味》這一篇。這篇文章,以極其平民化的視角,以一個熱愛生活的中國式知識分子的味蕾,帶著我們嘗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黃河兩岸。文章中,不僅僅道出了酸甜苦辣的個中滋味,而且,為我們展開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畫卷。
寫到山西人喜醋時,用計劃經(jīng)濟時期的一段蒙太奇式的描述來定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過春節(jié)了。別處過春節(jié),都供應(yīng)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yīng)老陳醋,每戶一斤。”吃醋過年,真是一絕!
談及南方人愛吃甜食,作者順便糾正了一個人們心目中普遍存在的認識偏差:“都說蘇州菜甜,其實蘇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無錫。無錫炒鱔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沒法吃!”這段文字,足以為蘇州菜正名,豈不美哉!
說到吃苦,作者特舉一例:“有一個貴州的年輕女演員上我們劇團學(xué)戲,她的媽媽不遠迢迢給她寄來一包東西,是擇耳根,或名則爾根,即魚腥草。她讓我嘗了幾根。這是什么東西苦,倒不要緊,它有一股強烈的生魚腥味,實在招架不了!”看來,就算是在口味上兼容并蓄的汪老,也有消受不了的東西,實在令人莞爾!
在敘述吃辣時,作者追憶了西南聯(lián)大的崢嶸歲月:“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xué)在一齊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比绱似D苦的條件下,仍然自得其樂,真?zhèn)€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最后,于酸甜苦辣咸之外,作者特寫了一段中國人獨愛的口味:臭。關(guān)于各種臭菜的做法與吃法,都寫得妙趣橫生,而最妙的就是一段關(guān)于臭豆腐的佳話:“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因為一個大人物年輕時常吃而出名。這位大人物之后還去吃過,說了一句話: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中火宮殿的影壁上就出現(xiàn)了兩行大字:最高指示: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比耸篱g數(shù)十寒暑的滄桑風(fēng)雨,一下子借助臭豆腐這個最不起眼的俗物,被濃縮在時間的兩端,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汪老說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薄拔覍懙氖敲?,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時候都需要的?!痹谧髡哒劤韵盗猩⑽闹?,用疏朗清淡的筆調(diào),寫出了人世間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fēng)物人情、習(xí)俗民風(fēng),富于地方特色,于平淡中顯現(xiàn)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fēng)致清逸秀異,處處透著對這世界的贊美,對生活的熱愛。惟有這份愛,才能撐起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在紛繁蕪雜的人世中,始終持續(xù)一份清明,一份淡定,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用汪老的一句話作為結(jié)尾:盡管我們有過各種創(chuàng)傷,但我們這天就應(yīng)快活。
汪曾祺作品選讀后感
作者對對于金大力這樣一個泥瓦匠有著十分細致的描述,哪怕幾句簡單的任務(wù)對白,也能夠看得出金大力這人的品性和為人。而這個人物的與眾不同,在于他長年累月地生活在一個單調(diào)的生活環(huán)境中,每一天重復(fù)同樣的勞動,所以構(gòu)成了他淳樸的性格和易于滿足的心態(tài)。而這樣的人,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又是讓我們感嘆而無可厚非的。
文中寫到這樣一段話:“這些他統(tǒng)統(tǒng)不會,他連砌墻都砌不直!當(dāng)了一輩子瓦匠,砌墻會砌出一個鼓肚子,真也是少有。他是一個瓦匠頭,只能干一些小工活,和灰送料,傳磚遞瓦。”可見此人真的沒有多大本領(lǐng),甚至堪稱笨拙。此刻的話叫做笨得可愛。但是緊跟著下面一句描述卻說:“金大力聽明白了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就告辭出來。他算不來所需工料、完工日期,就去找有經(jīng)驗的同行商議。第二天,帶了一個木匠頭兒,一個瓦匠老師傅,拿著工料單子,向主人家據(jù)實復(fù)告?!笨纯?,這就是這個人良好品性的體現(xiàn),絕不浮夸,做事情負職責(zé),難怪“這一帶人家,凡有較大的泥工瓦活,都愿意找他”。我們都明白,一個人的潛力大小和先天以及后天因素都有關(guān)系,我們看不起的并不是那種潛力不大的,相反潛力大卻恃才放曠的人我們都長都很厭惡。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有品行的人,隨不足擔(dān)當(dāng)重任,但是普通事情交給他,你能夠絕對放心。
再看看這段:“金大力是個瓦匠頭兒,但是拿的工錢很低,比一個小工多不了多少。同行師傅們過意不去,幾次提出要給金頭兒漲漲工錢。金大力說:‘不。干什么活,拿什么錢。再說,我家里還開著一爿茶水爐子,我不比你們指身為業(yè)。這我就知足。’”多么難得!這就是健康的心態(tài)和為人。
這樣的形象恰恰代表了我們社會底層無數(shù)樸實簡單的勞動者,他們雖然潛力單薄,卻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他們并不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有多大潛力就做多大的事情,有多少付出就要求多少回報。
我之所以認為這樣的人是社會不可缺少的,是因為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也能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從不給我們的社會制造沖突或者麻煩。而且他們還在一點一滴地為我們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些靠著自己的勞動和汗水吃飯的人,雖然平凡,卻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為并不是人人都有良好而健康的心態(tài)和精神面貌
汪曾祺作品選讀后感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讀得不多,記得在2003年吧,我在自學(xué)中山大學(xué)的漢語言文學(xué)課程中,第一次讀到《受戒》一文,一口氣我接連讀了三遍,感覺只有兩個字:純美!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和尚--明海和一個和尚廟--荸薺庵的零碎瑣事,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人情味。清新雋永、悠遠綿長!
和尚出家不是因為貧窮、走投無路才遁入空門,當(dāng)和尚也要有關(guān)系、要有必須的門檻:“當(dāng)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還要認得字讀過書”,當(dāng)和尚還能夠賺錢,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娶老婆,甚至包小妾______。說白了當(dāng)和尚其實就是一種職業(yè),而且是好職業(yè)!
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欲,“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么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
然后,挑水,喂豬”。______乍一看來有點離經(jīng)叛道,有違清規(guī),卻是世俗人情,人間煙火,飲食男女。和尚們過的是一種慵懶閑適的生活,與世無爭,率性隨意,自給自足,不是世俗人家,勝似世俗人家!
“捆豬的時候,豬也是沒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儀式,要給即將升天的豬念一道“往生咒”,并且總是老師叔念,神情很莊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dāng)歡喜。南無阿彌陀佛!”令人忍俊不禁之余笑話和尚的迂腐!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活脫脫的村野俗夫!這是真的嗎我想就應(yīng)是真的,起碼是存在這種生活方式的!和尚也是人啊汪曾祺文集800字讀后感3篇讀后感。
小和尚明子英俊聰明,好學(xué)多才,又純樸老實。“得了半套《芥子園》,照著描,畫得跟活的一樣”。而小英子則是一個美麗、伶俐、敢愛敢恨的農(nóng)村小姑娘,“一天嘰嘰喳喳地不停,像個喜鵲”。
不像情感小說中的男女主角,從頭到尾愛得死去活來。故事中男女主角,對世事懵懂,卻不無知!明子與小英子談不上是戀人,最多是青梅竹馬的鄰居,孩童的純真、兩小無猜的玩伴,又蘊含著絲絲青春萌動的情愫,寫小英子喜歡明子,“小英子愛采荸薺,拉了明子一齊去,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倍髯幽?,“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币环N樸素純真、如詩如畫的情感躍然紙上,令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嘆!對于明子的受戒,善因寺要選他當(dāng)沙彌尾,小英子怕失去心上人,毅然決然的要明子“不要當(dāng)方丈”,“也不要當(dāng)沙彌尾”,勇敢地表白說,“我給你當(dāng)老婆,你要不要”故事在真情流露中到達了文章的高潮
我不明白這種情狀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說中沒有如詩如畫的情景描繪,沒有千回百轉(zhuǎn)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人物細膩的語言、動作描述,但是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同時又充滿溫馨寧靜、樂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寫道“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
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種戰(zhàn)爭動蕩時代對完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對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觸。正如作者自己是這樣說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p>
噢!原先文字是能夠這樣純美的!
汪曾祺作品選讀后感
汪曾祺是個很特殊的作家,他的文章很淺顯,乍一看他的意思會容易明白,但是他文章的深層次的意境需要讀者一品再品。
《我的高郵》是汪曾祺回憶性的散文,書中為我們展現(xiàn)了高郵的風(fēng)土人情,平實易懂的文字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面,同時畫面中所帶有的情感也是最真摯最動人。
書中的散文最讓我感動的是《我的母親》,汪曾祺描述了三位母親。一位是她的生母,一位是他第一任的繼母,還有一位是他第二任繼母。文中集中筆墨刻畫了第一任繼母的形象,因為她陪伴汪曾祺成長,不是生母更似生母。汪曾祺的母親在他三歲那年便不幸得了肺病過世了,因為年紀小的緣故他對生母并沒有多少的映像,只是透過母親的畫像和母親養(yǎng)病時所住的“小房”里面母親所留下的遺物來回憶過世的母親。汪曾祺是幸運的,他和他第一任繼母很投緣,繼母很喜歡他,對他如視己出,每次歸寧回家都會抱著他和他同乘一輛黃包車回家;當(dāng)汪曾祺忍不住大便,弄在了褲子里,繼母幫他洗褲子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這份感情恐怕連很多親媽都是望塵莫及的。文章中汪曾祺并沒有多提自己對于繼母的感情,他只說“我可憐她,也愛她?!边@是需要多少的付出才會讓一個孩子心里明白自己的愛。很不幸,他的繼母也死于肺病。第二任繼母嫁給汪父的時候,汪曾祺已經(jīng)十七歲了,所以感情并沒有之前的一位來得深厚。但是他依舊很敬重她,因為在汪父最困苦的時候陪伴在他身邊的就是她。我想他們之間的親情過多是一種客氣。
汪曾祺是個細膩的人,他善于觀察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的細節(jié),他把自己對于故鄉(xiāng)高郵的愛幻化為筆下的文字,用質(zhì)樸的語言為讀者描繪了他記憶中的高郵,他所熱愛的高郵。他記得高郵的過去同時也喜歡高郵的此刻。
也許正是因為高郵質(zhì)樸的民風(fēng)影響了汪曾祺的筆風(fēng),讓他的作品“接地氣”,充滿了生活的氣息,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吧。
汪曾祺作品選讀后感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自述都是不期而遇,行云流的記錄也注定了他的作品中不可磨滅的散文影子。一切景語皆情語。初讀汪曾淇先生的作品不管是《復(fù)仇》、《老魯》,還是其他的作品總有一股淡淡的韻味縈繞在心頭。一切語句中都有著氣氛,人性的氣氛。不直接描述人物,只憑著這些氣氛使讀者體會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在字里行間都浸透了人物,這便是散文的精髓,也是汪曾祺先生一向所貫徹的。
我認為散不是追求或故意為之而能做到的。故意便破壞了散的自然與純潔,散的意便會化散開去,這便失去了散的根。汪曾祺先生在序中說:“我的另一個特點是:散。這倒是有意而為之?!鄙⒉⒉皇强桃獗憧擅枘〉贸龅?,沒有一種深邃的體會,不對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懷有一種強烈感情的人,是吐不出幾句金玉良言的。汪先生此處是沒有意識到豐富的人生閱歷,復(fù)雜的心路歷程,百態(tài)的人性面目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怎樣深遠的影響,這些使他散得更加深刻。文章形的散,也是汪曾祺所追求的。布局嚴緊的小說,在他眼中就像是被鐵箍捆綁住的南瓜,最終只能面臨爆炸。信馬由韁,為文無法,這才是汪先生的心向往之。
《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之志,發(fā)言為詩?!痹娛且环N最普遍的藝術(shù),如陽光一般散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詩的最本質(zhì)特征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yōu)美之處,無不閃現(xiàn)出詩的光環(huán)來。因而詩是文學(xué)中的文學(xué)。在藝術(shù)領(lǐng)域中,詩無處不在。詩美是藝術(shù)美中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xiàn)。詩的美也不時出此刻非文學(xué)藝術(shù)的領(lǐng)域中,科學(xué)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至是人的生活狀態(tài)、工作狀態(tài)中也散發(fā)出智慧光彩都有詩的蹤影。詩并不只是在詩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xué)樣式和藝術(shù)類型的共同質(zhì)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shù)。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細品其中飽含詩的韻味美與節(jié)奏感。文章中無不洋溢著對未來生活的期盼與向往,正是詩人的典型特點:無論如何堅持也要沖破黑暗。即使是汪先生最低谷的日子—被劃為右派,他也仍然堅守著這份信念。美妙的文章如詩,這正是對這本小說選的最佳詮釋。
好的作品缺少不了對于人性的解釋即對于真善美的詮釋,作者個人的感情的宣泄、表達也就自然包括其中。這都融入一個“情”字,這既表達了作者對世界的善惡觀、是非觀,又從某種角度中體現(xiàn)了作者對社會底層百姓的描述。情于民間,要反映人的最悲最苦無疑是老百姓最有情可表,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汪先生的《老魯》、《雞鴨名家》、《大淖記事》正是這樣反映民間事的佳作。
散、詩、情,只留下了《雞鴨名家》里的余老五和陳長庚,《故鄉(xiāng)三陳》里的三陳,《徙》里的一輩子也未得“徙于南?!钡母呦壬栋饲q》里總是穿藍布二馬裾吃草爐燒餅的八千歲,以及《大淖記事》里的老錫匠、年輕的十一子與巧云。
汪曾祺作品選讀后感1000字五篇相關(guān)文章:
★汪曾祺作品選讀后感五篇
★汪曾祺作品選讀后感1000字五篇
★汪曾祺散文集讀后感1000字5篇
★汪曾祺散文選讀后感五篇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00字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范文5篇
★汪曾祺短篇小說《受戒》讀后感5篇
★大淖記事讀后感優(yōu)質(zhì)范文4篇
★《汪曾祺文集》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600字
★有關(guān)打破一切常規(guī)讀后感
《五味》(汪曾祺)電子書網(wǎng)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s/11qi350rGQD452McVQDAeeQ
密碼:r9gm ? ?書名:五味
作者:汪曾祺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04
頁數(shù):177
內(nèi)容簡介:
汪曾祺既不是達官貴人,又不是商賈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風(fēng)味和民間小食,他談蘿卜、豆腐,講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來,從容閑適;讀的人則津津有味,滿嘴噙香。汪曾祺在《葵?薤》里說,自己小時候讀漢樂府《十五從軍征》“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怡阿誰”時,盡管他“未從過軍,接觸這首詩的時候,也還沒有經(jīng)過長久的亂離,但是不止一次為這首詩流了淚”。想見汪曾祺老人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動,有憤慨。
但汪曾祺并不止于見花流淚,感別傷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么物種,他從《毛詩品物圖考》追到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恰巧在武昌見到了古書中的葵―――冬莧菜,終于放下了一件心事,總算把《十五從軍征》真正讀懂了。當(dāng)然,汪曾祺的心思可不僅僅在考古,而自有深意,就是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一嘗”,“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中國人講究寓教于樂,汪曾祺也不例外,在其他幾篇談美食例如《吃食與文學(xué)》的文章里,他猶如鄰家老嫗,絮絮叨叨地講自己的創(chuàng)作觀點和人生感悟,可是你竟然一點也不討厭他,反而覺得他是一個挺可愛的小老頭。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O~1997)現(xiàn)、當(dāng)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中文系,深受教寫作課的沈從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fā)表小說。 1943年大學(xué)畢業(yè)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學(xué)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46年起在《文學(xué)雜志》、《文藝復(fù)興》和《文藝春秋》上發(fā)表《戴車匠》、《復(fù)仇》、《綠貓》、《雞鴨名家》等短篇小說,引起文壇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聯(lián)、中國民間文學(xué)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xué)》等刊物。1962年調(diào)北京京劇團(后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說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說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溫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xué)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另有一些京劇劇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記事》是他的獲獎小說。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他以散文筆調(diào)寫小說,寫出了家鄉(xiāng)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fēng)物人情、習(xí)俗民風(fēng),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xiàn)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fēng)致清逸秀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20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渴望愛的松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