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出塞:古代樂府中的一種軍歌
。塞
,指邊境上險要的地方。
關(guān):關(guān)塞
。
但使:只要
。
龍城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勇敢善戰(zhàn)
,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龍城
,即盧龍城
,是李廣駐軍的地方,在今河北省盧龍縣
。
不教:不讓,不使
。
胡馬:胡人的兵馬
,這里指匈奴的軍隊
。胡
,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通稱。
度:越過
。
陰山:陰山山脈,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部
。漢時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
今譯:
依然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guān),
萬里出征的將士呵仍未歸還
。
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
,
決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賞析:
與多數(shù)邊塞詩盡力描寫戰(zhàn)爭生活的艱苦險惡不同
,這首詩著重表現(xiàn)的,是對敵人的蔑視
,是對國家的忠誠
,是一種勇往直前
、無所畏懼的英雄主義氣概
。前兩句寫?zhàn)嵉拿髟潞托蹅サ某顷P(guān),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shù)次反侵略戰(zhàn)爭的回憶
,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zhàn)的歷史見證
。后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
,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zhàn)斗精神
。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
;場面遼闊
,有宏大的空間感
。字里行間
,充滿了強(qiáng)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簡評: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是互文見義
,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邊關(guān)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ノ囊娏x是中國古典詩歌常用的一種表達(dá)方式
,如《木蘭詩》說:“雄兔腳撲朔
,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詩人是想告訴我們雄
、雌兩兔都是“腳撲朔”
、“眼迷離”,所以叫人難以辨別
。詩歌短小精悍,故時常以此互文見義法來表達(dá)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叭f里長征人未還”
,指歷代封建君主們好大喜功
,勞師遠(yuǎn)征,曠日持久
,以至多少征人拋尸萬里荒塞,與故鄉(xiāng)親人永遠(yuǎn)訣別
。這既是歷史的事實(shí)
,又是唐代的現(xiàn)實(shí)。
這首詩視野開闊
,由秦而漢,由漢而唐
,時間縱越千年
,空間橫跨萬里
,氣象蒼涼雄渾
。在對歷史滄桑的慨嘆中,體現(xiàn)著詩人對于時空永恒
,人生短暫,以及個人無法主宰自我命運(yùn)的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而在歷史與現(xiàn)實(shí)的比照與反觀中
,更飽蘊(yùn)著詩人的深沉痛訴:無休止的戰(zhàn)爭啊
,使多少征人拋親離鄉(xiāng),暴尸邊疆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庇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詩的結(jié)尾唱出了千古征人們的一個共同心愿:希望戍邊將帥能像飛將軍李廣那樣英勇善戰(zhàn)
,體恤士兵,早日打敗入侵的敵人
,讓士兵們回鄉(xiāng)與家人團(tuán)聚。這種最起碼的愿望中卻體現(xiàn)著詩人對歷史和現(xiàn)實(shí)的理性深思
,凝聚著無數(shù)征人對和平的渴望
,對家人的思念
,也譴責(zé)了那些懦弱無能的領(lǐng)兵將帥
。唐人詩歌中時而以“秦漢”代指現(xiàn)實(shí),對現(xiàn)實(shí)做婉言諷喻
。這首詩歌的側(cè)重點(diǎn)依然落實(shí)在現(xiàn)實(shí)社會
,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詩歌中的用典。詩歌語言樸實(shí)平淡
,絕少雕飾,但由于這是詩人悲天憫人的歷史憂思結(jié)撰而成的詩歌語言
,故全詩自然通脫
,讓人體會到一種天然的悲壯美。全詩體制短小
,卻洋溢著縱橫古今的氣魄
,明朝李攀龍將這首詩推崇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三國·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
。
相傳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
,要他在七步之內(nèi)作成一首詩
,
不然就要?dú)⑺念^,曹植憤然寫了這首詩。豆和豆秸是同一個
根上長出來的
,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把鍋內(nèi)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
。比喻兄長逼弟弟
,十分貼切感人
。
[七步詩簡析]
對于七步詩的作者
,謝靈運(yùn)曾這樣評說:“天下才有一石
,曹子建獨(dú)占八斗,我得一斗
,天下共分一斗
。”這是說
,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擔(dān)(石),曹植一個就占了八斗
,八斗為一擔(dān)
。(《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
,詩麗而表逸
。”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
,雖譽(yù)冠千古,而實(shí)避父兄
,何以故
?才太高,辭太華
。”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
,稟賦異常的特點(diǎn)
,而最能表現(xiàn)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
關(guān)于七步詩的傳說很多
,據(jù)《世說新語·文學(xué)》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
,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詩一首
,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
,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
,便應(yīng)聲而說出六句詩來
,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
,故后人稱之為《七步詩》。據(jù)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
,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xiàn)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lǐng),使得文帝自覺不如
,而且由于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yīng)互相猜忌與怨恨
,曉之以大義
,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
《七步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
,寓意明暢
,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fā)酵過的豆子
,用以制成調(diào)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
,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
,自相殘害
,實(shí)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
。詩人取譬之妙
,用語之巧
,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
,實(shí)在令人嘆為觀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氨臼峭嗉搴翁薄倍Z
,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
、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
《七步詩》的前兩句“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
。最后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畫龍點(diǎn)睛提示詩歌主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巴币徽Z雙關(guān)
,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shí)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
,責(zé)問曹丕為什么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
《七步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
。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
,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tǒng)治集團(tuán)的內(nèi)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
,確實(shí)是一首好詩
曹植的七步詩詩意賞析
《七步詩》,出自《世說新語》,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镀卟皆姟烦鲎浴妒勒f新語》
,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
。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3)字子建
。沛國譙(qiáoǚ今安徽亳(bó)縣)人。三國時期魏國的杰出詩人
。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
。因富才學(xué)
,早年曾被曹操寵愛
,一度欲立為太子
,后失寵。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
,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為臨淄侯。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改封鄄(juàn)城王
。曹丕稱帝后
,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
。曹丕死后,曹丕的兒子曹睿即位
,曹植曾幾次上書
,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
,最終憂郁而死
,年四十一歲。
曹植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
,以曹丕即帝位為界,分為前后兩期
。前期有少數(shù)作品出社會動亂和自己的抱負(fù)
,詩的基調(diào)開朗、豪邁
。如《白馬篇》、《送應(yīng)氏》等
。后期作品則反映其所受壓迫的苦悶的心情
,部分詩篇參雜較濃厚的消極思想。其詩善用比興手法
,語言精煉而詞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詩歌的成就
,對五言詩的發(fā)展頗有影響
。也善辭賦
、散文
。他的《洛神賦》抒情優(yōu)美
,富于神話色彩
,影響甚大
,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品
。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試表》等
。
曹植的《七步詩》情采并茂,語言精練
,用語淺顯
。原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