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青梅竹馬”
,踏入萬籟俱靜的空山
,“走馬觀花”
,靜聽“晨鐘暮鼓”,慨嘆“白云蒼狗”
,賞山間美景
,解心中鈍郁
,豈非人生一大快事 細(xì)細(xì)琢磨
,是不是這些成語都似曾相識呢 沒錯,很多成語都源自古詩
,緣于知音人
。接下來
,小編就帶大家一起欣賞這些成語和他們所藏身的詩詞
。1
走馬觀花《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齷齪不足夸
,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來一趟人世走馬觀花
,許一曲闕詞春風(fēng)得意。到達(dá)一個地方
,不走馬觀花掠影,且停下來
,讓自己成為路途風(fēng)景中的一部分。2

,竟變成了他筆下的詩.png" />
人面桃花《題都城南莊》唐·崔護(hù)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人的一生,要經(jīng)歷多少次離別
,又要經(jīng)歷幾回人面桃花 3
不拘一格《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清·龔自珍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人世是靈魂的游樂場
,凡事皆可不拘一格,得趣方得上意
。不拘一格,肆意灑脫
,是一種態(tài)度,也是一種修養(yǎng)
。4
卷土重來《題烏江亭》唐·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我愿卷土重來
,為你拋甲棄城,傾盡所有
。常言道:江山不在人尚存,卷土重來尚可期
。5
晨鐘暮鼓《短歌行》宋·陸游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休時
。碧桃紅杏易零落,翠眉玉頰多別離
。涉江采菱風(fēng)敗意,登樓侍月云為祟
。功名常畏謗讒興,富貴每同衰病至
。人生可嘆十八九,自古危機(jī)無妙手
。正令插翮上青云,不如得錢即沽酒
。繁華深處,尋一無人空谷
,搭一木質(zhì)小屋,鋪一青石小路
,與你晨鐘暮鼓,朝朝暮暮
。6
白云蒼狗《可嘆》唐·王季友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nèi)缟n狗
。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人生一夢,白云蒼狗
。錯錯對對,恩恩怨怨
,終不過日月無聲
、水過無痕
。所難棄者
,一點(diǎn)癡念而已。7
筆底春風(fēng)《瑤池春宴圖》元·黃溍西飛青雀幾時還
,貝闕琳宮縹緲間。筆底春風(fēng)殊未老
,蟠桃積核已如山。這一生,望斷春風(fēng)十里
,細(xì)繪筆底情長 ,也好過紅塵奔走
,兩袖寒霜, 浮生空自忙
。8
豆蔻年華《贈別二首·其一》唐·杜牧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fēng)十里揚(yáng)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你眉間的朱砂蔓延成血渲染了夏荷, 一如豆蔻年華依舊不變
,輕悅了時光。9
冰心玉壺《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yú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山野柴夫
,落魄琴師,子期伯牙
,高山流水,真正靈魂的邂逅
,沒有高低貴賤
,不分貧富懸殊
,一生一世
,一人足矣
。10
人生如夢《念奴嬌·赤壁懷古》宋·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
,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人生如夢
,聚散分離, 朝如春花幕凋零
,幾許相聚
, 幾許分離,緣來緣去豈隨心
。青絲白發(fā)轉(zhuǎn)眼間,幾許滄桑在心頭
。
作文. 題目是:請選擇你喜歡的一位古代詩人,在熟悉詩人生平和掌握其詩作的起初上,聯(lián)想、想象具體的情節(jié)情景
李白的一生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天水附近)
,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亞碎葉
。(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
。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
。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
。天寶元年(七四二)
,因道士吳筠的推薦
,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
。文章風(fēng)采,名動一時
,頗為玄宗所賞識
。后因不能見容于權(quán)貴,在京僅三年
,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xù)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fā)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
,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
,永王與肅宗發(fā)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
,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
,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nèi)),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dāng)涂縣令李陽冰
,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dāng)時的民間文藝和秦
、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yǎng)
,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dú)特風(fēng)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shù)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shù)力量
。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
、發(fā)人深思的現(xiàn)象
,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fēng)雨
,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后我國最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
,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
,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
,光焰萬丈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梗ā墩{(diào)張籍》)。有《李太白集》
。
李白(701—762),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靜寧西南)
,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
,二十五歲起“辭親遠(yuǎn)游”,仗劍出蜀
。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quán)貴讒毀
,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
,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
,遠(yuǎn)謫夜郎
,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dāng)涂令李陽冰
,后卒于當(dāng)涂,葬龍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jù)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愿
,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
下面摘錄李白年譜中,他在26-46歲之間
,居住地、活動和來往交游人士
。并將與他有關(guān)的人物的身份一起附注:
七二六年(開元十四年
,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yáng)州(今江蘇省揚(yáng)州市)。秋
,病臥揚(yáng)州。冬
,離揚(yáng)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
。途經(jīng)陳州時與李邕(著名書法家)相識
。結(jié)識孟浩然(著名詩人
,襄陽名望富戶)。
李白二十七歲
。居于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jié)婚
,遂家于安陸
。
二十八歲游歷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
二十九歲
。在安陸。
李白三十歲
。春在安陸。初夏
,往長安拜謁宰相張說,結(jié)識其子張相
。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
三十一歲
。窮愁潦倒于長安,自暴自棄
,與長安市井無賴之徒交往,初夏
,離長安,經(jīng)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
,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縣)。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為河南省登封縣的名山)
,戀故友元丹丘(李白的道家朋友,順便說
,玉真公主也信奉道家) 的山居所在,逐有隱居之意
。暮秋,滯留洛陽
。
三十二歲。春夏在洛陽,與元演(亳州參軍)
、崔成甫(詩人,作過“校書郎”)結(jié)識
。秋,自洛陽返安陸
。途經(jīng)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結(jié)識崔宗之(崔日用子
,襲封齊國公)。冬
,元演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二人同游隨州(今湖北省隨縣)
。歲未,歸家安陸
。
三十三歲。構(gòu)石室于安陸白兆山桃花巖
。開山田,日以耕種
、讀書為生活
三十四歲。春
,游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
。暮春
,至江夏(今武漢市)
,滯留,漫游至秋
。冬返安陸。
三十五歲。五月應(yīng)友人元演之邀游太原
。秋,滯留太原
。
三十六歲。春在太原
,曾北游雁門關(guān)(今山西省代縣)。南下洛陽與元丹丘相逢
。秋,結(jié)識岑勛(李白的“鐵桿粉絲”
,專門來尋找李白的)。南返途經(jīng)襄陽時
,與孟浩然再會。
三十七歲
。在安陸。
三十八歲
。春,又出游南陽
、篙山(元丹丘的居所)
、陳州
、楚州(今江蘇省淮安縣)。
三十九歲
。春至初夏,在安宜(今江蘇省寶應(yīng)縣)
。夏,漫游于吳地(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
。秋
,逆長江西上,經(jīng)當(dāng)涂(今安徽當(dāng)涂縣)
,至巴陵(今湖南省岳陽縣),適逢王昌齡(著名詩人
,任過校書郎和地方官)被貶謫嶺南(今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一帶)
,二人會晤。冬
,自巴陵歸安陸。
四十歲
。其妻許氏夫人去世。五月
,移家東魯,寓居任城(今山東省濟(jì)寧市)
。夏秋,游兗州(今山東省兗州市)各地
。冬,結(jié)識韓準(zhǔn)
、裴政、孔巢父
。
四十一歲。居?xùn)|魯
,與韓淮、裴政
、孔巢父
、張叔明
、陶河(都是山東的名流)等隱于祖徠山(在今山東省州市北部),縱酒酣歌
,號稱“竹溪六逸”。
四十二歲
。四月,游泰山
。夏,與子女一道至南陵(今安省南陵縣)
,欲游越中。玄宗征召入京
,返南陵。秋
,赴長安。與太子賓客相遇
,賀以“滴仙人”稱之,復(fù)推薦于朝廷
,得玄宗優(yōu)遇,命為翰林院供奉
。
四十三歲。詔翰林院
。初春
,玄宗于宮中行樂
,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
。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
,玄宗與楊玉環(huán)同賞
,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diào)》。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
,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jié)“酒中人仙”之游
,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
,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
,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
。
李白四十四歲。春正月
,送賀知章(詩人。官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xué)士
、太子賓客、檢校工部侍郎
、秘書監(jiān)等)歸越。三月
,自知不為朝廷所用,上書請還山
,賜金,離長安而去
。初夏,與杜甫識于洛陽
。
四十五歲。春在任城
。杜甫來相訪
。二人同游于任城一帶
。夏,與高適(著名詩人
,任侍御史,拜諫議大夫
,節(jié)度淮南)、杜甫同渴北海太守李邕于濟(jì)南
。秋,與杜甫復(fù)會于郡(今山東省曲阜市)
,二人同游甚密。秋冬
,在魯郡別杜甫,游金鄉(xiāng)(今山東省金鄉(xiāng)縣)
、單父(今山東省單縣)。
四十六歲
。春,游魯郡
。臥病任城甚久。秋
,病愈,又游于魯郡
。是年自春以來屢有南游之念,終于秋末啟程
。至宋城,又游梁園(漢梁孝王所造的一座的御苑
,又名兔園)
,旋到揚(yáng)州。
另外
,李白一生四娶 , 有兩個是相門女子。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仗劍去國
,辭親遠(yuǎn)游"。他乘舟沿江出峽
,漸行漸遠(yuǎn),家鄉(xiāng)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rèn)了
,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yuǎn)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
,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
天臺道士司馬幀不僅學(xué)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shù)
,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
。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nèi)殿
,請教經(jīng)法
,還為他造了陽臺觀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xué)道
。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
,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
,資質(zhì)不凡,司馬禎一見己十分欣賞
,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
,稱贊其“有仙風(fēng)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
。因?yàn)樗吹嚼畎撞粌H儀表氣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當(dāng)世的榮祿仕宦
,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
。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后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這便是李白的風(fēng)度和詩文的風(fēng)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
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
。他決心去追求“神游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興奮之余,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
,以大鵬自喻,夸寫大鵬的龐大迅猛
。這是李白最早名揚(yáng)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
以下便是《大鵬遇希有鳥賦》:
大鵬遇希有鳥賦并序
余昔于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
,謂余有仙風(fēng)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
。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此賦已傳于世
,往往人間見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谄渖僮鳎锤F宏達(dá)之旨
,中年棄之。及讀晉書
,睹阮宣子大鵬贊,鄙心陋之
。遂更記憶
,多將舊本不同
。今復(fù)存手集,豈敢傳諸作者
?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辭曰:南華仙
,發(fā)天機(jī)于漆園。吐崢嶸之高論
,開浩蕩之奇言
。徵至怪于齊諧
,談北溟之有魚。吾不知其幾千里,其名曰鯤
。化成大鵬
,質(zhì)凝胚渾。脫鬐鬣于海島
,張羽毛于天門。刷渤澥之春流
,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
,憑陵乎昆侖。一鼓一舞
,煙朦沙昏
。五岳為之震蕩
,百川為之崩奔
。
爾乃蹶厚地,揭太清
。亙層霄
,突重溟
。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
。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云之縱橫
。左回右旋,倏陰忽明
。歷汗漫以夭矯,羾閶闔之崢嶸。簸鴻蒙
,扇雷霆。斗轉(zhuǎn)而天動
,山搖而海傾。怒無所搏
,雄無所爭。固可想象其勢
,髣髴其形。
若乃足縈虹霓
,目耀日月。連軒沓拖
,揮霍翕忽
。噴氣則六合生云
,灑毛則千里飛雪。邈彼北荒
,將窮南圖。運(yùn)逸翰以傍擊
,鼓奔飆而長驅(qū)。燭龍銜光以照物
,列缺施鞭而啟途。塊視三山
,杯觀五湖。其動也神應(yīng)
,其行也道俱。任公見之而罷釣
,有窮不敢以彎弧
。莫不投竿失鏃,仰之長吁
。
爾其雄姿壯觀,坱軋河漢
。上摩蒼蒼,下覆漫漫
。
盤古開天而直視,羲和倚日以旁嘆
。繽紛乎八荒之間,掩映乎四海之半
。當(dāng)胸臆之掩畫,若混茫之未判
。忽騰覆以回轉(zhuǎn),則霞廓而霧散
。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jīng)岳陽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
可是正當(dāng)泛舟洞庭時
,發(fā)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
,號陶大哭
,"泣盡繼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過于傷痛
,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
,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于洞庭湖邊
,自己繼續(xù)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后再來搬運(yùn)朋友的尸骨
。
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龍盤,六朝宮閱歷歷在目
。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
。他認(rèn)為往日之都,己呈一片衰頹之氣
,沒有什么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dāng)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現(xiàn)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
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
,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dāng)李白告別金陵時
,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
,流過了人們的心頭
,使人難以忘卻。
李白告別金陵后
,從江上前往揚(yáng)州。
揚(yáng)州是當(dāng)時的一個國際都市
。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
,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
,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
。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
,好不愜意。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揚(yáng)州)病倒了。臥病他鄉(xiāng)
,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鄉(xiāng)
,惟一能給他帶來點(diǎn)安慰的
,便是遠(yuǎn)地友人的書信
。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蘇
。這里是當(dāng)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
。這首詩后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
,卻多別出新意。
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
,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xiàn)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速寫
。
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
。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xiāng)心切
,但功業(yè)沒有一點(diǎn)成就,他自覺難于回轉(zhuǎn)家園
。最后,他決定再度漫游
。
首先,他來到洞庭湖
,把吳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jié)識了僧行融
,又從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于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
,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陸
,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
。然而
,隱居于此并非長久之計
,他仍然想尋找機(jī)會
,以求仕進(jìn)。在隱居壽山時
,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jié)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yù)
。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
,便將其招為女婿
。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巖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敲篮玫姆蚱奚畈]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圖功業(yè)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jù)地
,又幾次出游
,結(jié)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
,并于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
二、再次遠(yuǎn)游
1.漫游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
。此時,李白已名揚(yáng)全國
,而杜甫風(fēng)華正茂,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
;而“性豪業(yè)嗜酒”、“結(jié)交皆老蒼”的杜甫
,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
,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
這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
。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
。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
,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
。然而,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
,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dān)憂
。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chuàng)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jì)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
,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
,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jié)果
。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shù)谌螘?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
,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
。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dāng)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
、書法家李邕
。就在這年冬天
,兩人分手
,李白準(zhǔn)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
,便從任城乘船,沿運(yùn)河到了揚(yáng)州。由于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
,也就沒有多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