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8年,風雨飄搖前的大明帝國,南直隸江陰。
21歲的徐霞客終于正式出游。臨行前,徐霞客祖送、餞酒、折柳、酌別,最后與母親約定歸期,戴上母親為他做的遠游冠,一番痛哭之后,離開了家鄉(xiāng)。
徐霞客
(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
因為,即便在商業(yè)文明相當發(fā)達的宋明兩代,遠游也是一件大事,這一走有可能就是生離死別。舉個栗子,那時候流放是僅次于大辟(砍頭)的刑罰,比如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發(fā)配海南島,這要放在宋朝之外,早就咔嚓了。所以,我們穿越到古時候,出去旅個游可能要先立好遺囑。
先說明白,也不是誰都有立遺囑這個資格,你要是穿越成農(nóng)戶,你就得老老實實種地,農(nóng)閑還得服徭役。
想進城 要先開介紹信(路引)。沒有 那叫流民!治罪!不是農(nóng)戶,也得要路引。好像明初有個誰,長輩生病,忘帶路引,被抓起來,還是皇帝赦免才回家找媽的。你不要以為這么輕易就給你放出來,首先你的有個高大上的理由,不然誰搭理你 其次,你得讓皇帝知道......
“路引”
要是軍戶,完了。除了軍屯的那一畝三分地,哪兒也去不了。除非有兵部的調(diào)令,一般情況下,這離上戰(zhàn)場也就不遠了。稍微自由一些的也就是商人了,不過商人地位低,去哪兒都被人瞧不起。
即便你命好,穿越成了皇室貴胄,平時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紅糖蘸紅糖。出去旅游 沒門兒!不跟皇上打招呼就出去串聯(lián),這叫謀反!穿成官員還好點,一年也就三天假,春節(jié)、冬至、皇帝生日。嗯,能來個城郊一日游。
魚符
(古代官員的“身份證”)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不可能像古裝劇里的大俠那樣到處亂逛。任何人無所事事地閑逛,都會引來無數(shù)“朝陽群眾”警覺的目光和盤問。如果沒有官府頒發(fā)的“身份證件”,他們一定會把你送到衙門,換幾個賞錢花花。
(里耶秦簡中的一枚“轉(zhuǎn)”,屬于當時的身份證)
如果被證實是“黑戶”,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判刑勞改的命運。如果運氣夠好,沒有被抓,那也很難找到地方落腳。因為那時候所有的旅館一概不收來路不明的人。所以,但凡私自亂闖,只能避人耳目,長期露宿荒郊野嶺。為了能合法出行,最好是上好戶口。
證件解決好了,出門之前先要翻一翻黃歷。要是說不宜出行,那就只能在家宅著,即便你是皇帝也不行?!稘h書》里面記載過漢宣帝劉詢,就是那個劉病已,有一回前往昭帝廟祭祀,儀仗隊前面不知是哪一位騎兵的刀劍墜地,斜斜地直插入泥土中,劍刃正對著漢宣帝的車駕,馬受驚。于是劉詢立刻找人占卜,結(jié)果說出門不詳,于是皇帝趕緊掉頭回宮。
好好好,黃歷上說沒問題,你也不是宗室,也不當官,更不是軍戶、農(nóng)戶、商人,就是個讀書人,而且當年跟皇上一塊兒穿開襠褲長大的,皇上大筆一揮,給了你一個永不失效,到哪兒都認,并且丟不了的超級介紹信。下一個問題是,帶多少錢
按照米價折算,古代一兩銀子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600—1000塊錢左右,路費和食宿都得盤算好,你還得備點零錢,也就是銅錢,1000個銅錢是一兩銀子。要是自費去個遠地兒,光錢的重量問題都能累死一個倆。宋朝之后有了紙幣,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通貨膨脹,通行范圍小,拿銀票基本出不了省。當然,作為穿越的人,我們可以開個外掛,皇上給了你一堆兩京十三省通兌的銀票,到哪兒哪兒都認。
終于上路了,你只有四種選擇:腿兒著、坐車、騎馬、坐船。
腿兒著,對于古人來說太丟份兒,作為皇上的發(fā)小兒,最不濟也得坐車啊。當初孔子最愛的徒弟顏淵死了,顏淵老爹求孔子賣掉他的車,給顏淵置辦棺槨,孔子當然是拒絕的,因為大夫以上的人,出門是不能不坐車的。但是遠行的話,坐車顛簸、翻山越嶺非常危險。而且馬車的價格相當昂貴,都是有一定身份和經(jīng)濟實力人群的選擇。
騎馬是很常見的,騎驢也行,就是走得慢。走水路要愜意多了,但不是哪兒都能去,靠岸之后,還是得騎馬。
《步輦圖》局部
出門在外,住店是少不得的。但旅店要詳細登記住店客人的姓名、籍貫、職業(yè)、目的地、所為何事,比現(xiàn)在要嚴格得多。你要是有馬牌,可以住官辦的驛站,“十里有廬,備有飲食;三十里有宿,筑有路室;五十里有市,設有候館”,只要不走小路,基本住宿不成問題。
民營的呢 這得看你的身份了,求學趕考的,有“狀元店”、“高升店”;身份低微的商人住“廣源店”、“萬隆店”;文人縉紳住“悅來店”、“吉順店”。龍門客棧呢 那是黑店!
非要去冷門地點,那就祈求有沒有寺廟和道觀了,不白住,得給點香火錢。實在不行,也就只能露宿了。古時候人口密度低,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的時候多,記得保證你的行李里面有被褥、枕頭、蠟燭、洗漱用具。
另外,路上并不太平,有小偷和劫道的,出個交通意外都是常有的事兒。古典小說里寫客商的死,很多就是在外被人謀財害命。另外那時候,全國從大漠到海南島到處都有老虎、豹子、狼等猛獸,親近自然的時候千萬別被自然吞沒。
即便你幸運,躲過了這些,你可能會碰上長得和通緝犯相似的問題。那時候沒照片,所有的通緝令都是一個人臉,倆眼、倆耳朵、一個鼻子、一張嘴。本著“寧錯抓一千,不放過一個”的原則,你有很大的可能會和通緝犯長得相像,因為那時候流動人口少,逮住一個是一個。
說了半天,這還是國內(nèi)旅行。想出國 得有通關文牒。通關文牒我更愿意把它翻譯成公務護照,可不是每個人隨隨便便就能有的。當年玄奘西天取經(jīng),是冒著殺頭的大罪偷渡出境的。
中間那個相片笑了我半天
看來,古人都是冒著繩命危險在旅行??!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誰在說這話?好像是為我說的吧,我離開了上海這個家回到故鄉(xiāng)買了套公寓房做了空巢老人,就是為了遠離那個把 旅游 當生活的人,此人是誰?是我的妻子。對 旅游 我自己并不喜歡,但是對家人還是很寬容的,我的退休金全是我妻子領取,先是我自己省出了錢,拿了5千元給我妻叫她去 旅游 ,也就是說這 旅游 開頭是我主動支持她去的,但是 旅游 只能偶爾為之,如果迷戀著 旅游 ,或者整天不在家,經(jīng)常熱衷于聚會聚餐這就引起了我的反感,為什么?在經(jīng)濟上我的退休金是我妻子領的,她 旅游 或聚會聚餐就不回家,她有時扔給我十或二十元要我自己買伙食,有時對我說菜冰箱有你自己燒吧,有時給我燒一、二個菜作為我的伙食,一星期她能在家?guī)滋欤课以诩铱葱」?,自己做飯,到后來幾乎天天不在家,我既看家,做家務,伙食費也常常自己的錢來買,那我的退休金不就是她的凈收入了嗎?所以把我的寬容當自己的“福氣”了,人總是會算的,既然你不在家,那我也可以不在家,你喜歡到處跑,我也可以回家鄉(xiāng)住,這樣我就全面收回我的退休金,她不愿意可是她沒道理,國家退休金是給我的,她不愿意也沒辦法,所以任何事不要做得過分,如做得過分那最后真正倒霉的還是自己。
旅游 熱其實在中國只是一股子風,真正在 旅游 者享受其美好體驗的旅行者極少。很多人將 旅游 作為一種時髦,如果經(jīng)常和他們在一起,不僅會跟在后面花錢買罪受;而且還會因為 旅游 次數(shù)太少,被一些 旅游 達人譏笑和指責。
跟那些旅行達人混在一起,你必須不顧家庭的實際情況;花費一大筆錢“周游列國”。然而,拍照發(fā)到微信朋友圈里,表明你已經(jīng)到過五湖四?;颉皝喎抢?。但是, 旅游 文化方面,基本上只能夠說出一個大概。在經(jīng)濟核算上得不償失,收獲甚微。
“旅”是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xiàn)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游”是外出游覽、觀光、 娛樂 ,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 旅游 ?,F(xiàn)在 旅游 ,已經(jīng)成為諸多行業(yè)賺錢的無本生意,所以全力推廣,各種方法洗腦。
本人祖籍浙江,出生在上海,定居在江蘇。曾經(jīng)在北京、深圳兩個一線城市有過工作經(jīng)歷;在上海、陜西西安、浙江紹興、江蘇南通和常州,都有工作和生活經(jīng)歷??赡芤驗橐姸嘧R廣,所以一直認為沒有必要投入太多資金用于外出旅行。
本人的旅行審美要求很高,當年曾經(jīng)工作過的城市,都因為業(yè)務繁忙沒有全部領略過當?shù)氐拿麆俟袍E。而且,本人喜歡欣賞“ 名勝”,不太喜歡“古跡”;喜歡大自然,不太喜歡那些寺廟和古代豪宅。
在內(nèi)地旅行同質(zhì)化現(xiàn)象十分明顯的背景下,本人的旅行訴求一再受到負面影響;對于“買買買”,以及走馬觀花形式的旅行,更是比較排斥。因為本人的旅行,著重當?shù)氐娘L土人情,所到之處除了領略風景之外,還要充分感受 旅游 地的人文習俗;從而開闊自己的眼界,陶冶自己的情操。
非常遺憾的是,朋友圈的一些 旅游 達人,在“周游列國”之后,胸懷并未看漲,還是一副小市民的格局。所以題主問得好、說得好;三觀不合,還是“各自為政 ”。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世界那么大,你也看不過來!
退休人員,收入不及上班一族,需要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沒有必要都花費旅行上面。適當選擇自己鐘情 的名勝古跡,到過幾處就好了,現(xiàn)在同質(zhì)化的 旅游 景點太多了。
讀完本人的問答,希望 旅游 達人別先罵人;你先回家數(shù)數(shù)錢袋子,再回想一下自己的旅行收獲,保不定還要感謝本人及時為你“止損”!
如果你朋友圈里有一個經(jīng)常性會曬各種美麗的風景照的人,你會怎么看?你會覺得他是非常的有生活情調(diào),還是覺得單純的不務正業(yè),你會是覺得很羨慕這類生活,想著去與他交流,還是想著這種朋友不適合深交,因為玩心太大。
隨著經(jīng)濟的不斷增長,我們也慢慢有了外出 旅游 的能力,只不過不同的是,有些人會把 旅游 當成是一種放松的方式,而有些人會把它當做是生活中的一項必不可少的樂趣,樂此不彼的攢錢 旅游 ,再攢錢再 旅游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把 旅游 當做生活的意義。
對于這種把 旅游 當做生活意義的人,生活中可能會有一部分人很排斥,會想著遠離這些 旅游 為生活的意義的人,因為內(nèi)心某種想法會覺得他們不務正業(yè)。在朋友圈看到他們發(fā)送的照片時,認為這個人只是特別喜歡裝。他們認為人生就是要有責任,就是要工作就是要不停的一直忙忙忙,所謂的休閑與放松,只是退休之后的事情。
我有一個朋友就用小付來稱呼她吧,她就是名副其實的一個把 旅游 當做生活意義上的人,當初中畢業(yè)的時候我都在家里呆著,而她卻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打了一個暑假工,掙的錢當時用來走遍了我們省的大大小小各個景點。升高中的時候,我們都在說自己暑假干了什么,一個一個全部都是無聊無聊無聊,但是當聽到她講起自己的 旅游 生活的時候,我們都很羨慕,也很妒忌,她還寫了一本日志,記錄了她出去的點點滴滴,說實話,不羨慕是不正常的。
再后來,我們沒有在一起上學,但是我知道,她幾乎走遍了我們國家的各個城市,出國看倦了世間的點點滴滴。平時在交流的時候,我可以明顯的感覺的到出去見過世面的人是跟我們有區(qū)別的,她的見識,她的知識,還有她說話的方式都讓我們無比的喜歡她,欣賞她。
在我看來,把 旅游 當做生活意義的人,他們是一群不安于現(xiàn)狀,愿意努力去拼搏,去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自己世界的一類人群,他們不甘于現(xiàn)狀,所以去 探索 去追求,他們走過的路,他們所見過的視線和我們這樣把自己固定在一個小小世界中是不同的。
那些不待見,或者說是不喜歡把 旅游 當做生活意義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羨慕加上妒忌吧,因為別人的生活非常精彩,他們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一個生活,所以心里難免會有些不舒服。
這個問題 “花小花游記” 來回答。
十幾年每年兩三次的 旅游 ,我已經(jīng)自認為我是一個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的人。我來談談我的感受。
遠離你的原因大體上有這么幾個:
這類人多以同事或者領導為主,由于喜歡 旅游 ,會經(jīng)常在同事面前提到 旅游 中的一些感受,也會經(jīng)常做 旅游 攻略,更喜歡在朋友圈發(fā)布 旅游 拍的圖片。而你的職業(yè)又不是 旅游 方面的,會讓同事或者領導有一種這人是不是不靠譜的感覺,有了工作上的事情就會交給別人去做,會把你晾在一邊。
畢竟大多數(shù)人不是窮游, 旅游 花銷也是很大的,一年拿出兩三萬元出去 旅游 ,對工薪階層的人來說還是比較吃力的。而你經(jīng)常在朋友圈曬 旅游 圖片,總感覺這人是不是“拆遷戶”呀?還是和這人少來往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慢慢的會各自有各自的圈子,人家喜歡安靜地讀書、喜歡在家里自己做 美食 ,而你卻喜歡滿世界瘋跑,共同話題變少了,也會慢慢淡出朋友圈。
在 旅游 的過程中,你不斷學習,見識越來越豐富,品味越來越高。朋友圈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自認為品味不如你的人,也就很少互動了。隨著你格局的提升,你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結(jié)識了更多的朋友們。就會互相遠離,并不是單方面的遠離。
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是“茍富貴勿相忘”的,也是“不拋棄,不放棄”的。那些酒肉朋友、知面不交心的朋友、為利益擠破腦袋而來的朋友,都不是真朋友,因為喜歡 旅游 而離開的人,不是真朋友。
試試看,當你因為 旅游 而到了朋友所在的地區(qū),已經(jīng)告知對方了,對方是熱情接待還是避而遠之。當你因為缺錢,向通訊錄里50個人發(fā)出借錢的短信,有多少人慷慨解囊,為你來解燃眉之急。當你有了成績有了收獲,和朋友分享,有幾個人能與你一起慶祝。當你家里有危重病人,而你又不在身邊,有多人能替你照顧家人。不試不知道,一試見分曉。
見面打個招呼、節(jié)假日發(fā)個短信問候,并不一定是朋友。唯有在患難之中,才能看出誰是朋友。這是一個人性問題,并不僅僅局限于是否是 旅游 的朋友,是否因為 旅游 而離開你的朋友。
100個人會有100種答案,每個人都站在不同的視角,對生活的、對工作、對人性、對未來,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對待 旅游 的認識也會不同。適合自己的,就是自己想要的最好答案。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父母一輩子不容易,拉扯我們長大,送我們讀書、工作,如今到了回報的時候了,利用空閑時間,陪父母說說話、到處走走,彌補一下他們從前的缺失,只要父母高興,也是我們最大的心愿。
平時大家為了工作忙忙碌碌,為了生存拼命賺錢,適當?shù)姆潘梢幌?,也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生活應該一張一弛,不能永遠繃緊這根弦,一旦長期繃緊,就容易出問題。
通過 旅游 ,了解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應該是掛在喜歡 旅游 的人嘴上的口頭禪。而實際上也是如此。
旅游 并不僅僅是游山玩水,旅途中隨時都有意外發(fā)生,如何面對困難,如何在無人區(qū)生存,如何培養(yǎng)自立自強,都可以通過 旅游 來實現(xiàn)。
我覺得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的人有兩種。
一種是以 旅游 為名,到處打卡,只為了發(fā)朋友圈,各種曬炫。這種人要遠離,因為她不會給你帶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我就有一位好朋友,喜歡到處 旅游 ,每到一處景點就會發(fā)各種自拍照、 美食 照,一波又一波的刷屏,一個景點都可以發(fā)好幾波,每天的朋友圈幾乎都被她霸屏了。
如果發(fā)的是美景照,對我 旅游 有參考價值意義,這樣的朋友圈我會很樂意去欣賞,但是跟我毫無關系的,剛開始還會去看看,后來就覺得特別無聊,最終還是選擇了屏蔽。
還有一種就是真正喜歡 旅游 的人,他們的見識與閱歷是值得我們欣賞與學習的!
在 旅游 的路上,我就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人,他們通曉各國各地的風土人情,知道什么時候去 旅游 ,怎樣去才最合適,所以我不但不會遠離,還會向他們請教一些 旅游 攻略。
事情沒有絕對,不是所有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的人都是只會玩,不務正業(yè)的人,只是每個人追求的生活方式不同罷了。
古有親賢臣,遠小人,今亦如此!親“賢”遠“閑”!
記得我剛參加工作第三年,單位的財務大姐熱心的給介紹了個對象,周末相親時,看電影、逛街、吃飯所有流程都正常進行,然而就在車上他問我:“你的理想是什么”,而我回答:“買個房車四海為家”后,原本看似圓滿的約會竟成了“永別”,后來從財務大姐處得知:人們特別是女人最渴望的就是穩(wěn)定的生活,比如買房子、買車子、結(jié)婚生子、相夫教子、孩子上大學...... 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對于目前的國人來說,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在周圍人看來,還是有些“不務正業(yè)”的感覺,150平的復式高層,30萬的進口轎車和收入不菲的老公,遠比環(huán)游世界回歸初心重要的多。因此現(xiàn)在誰要跟朋友說“我要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最后換來的就只有疏遠,甚至是漸漸淡漠絕交。同時,你的家人也會極力的反對你的想法。這就是“為什么人們遠離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的人的主要原因。
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和現(xiàn)狀的人,初看讓人艷羨木易,似乎這種生活方式是所有人追求的,但細細品味你會發(fā)現(xiàn),把 旅游 當生活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慢性子或者內(nèi)向的朋友,再就是清心寡欲,同時厭倦了紙醉金迷物欲橫流的生活,從而追求平淡自然的理想生活。另外這些人擁有強大的毅力、耐力與永恒平和的心態(tài)。這一點在這個誘惑彌漫的時代,大多數(shù)人難以自律。如果條件不允許,他們可以一年不吃肉,也要在雪山腳下用雪洗澡,他們可以在冰湖邊住上幾個月,而不覺得枯燥無味,他們甚至可飽受沒有網(wǎng)絡,用紙筆記錄旅途,然后將照片通過郵車寄給遠方的親朋好友。信念如此強大的人,一旦成為你的朋友,等待你就只有一個結(jié)果:被其影響甚至改變。
量力而行是許多人不愿面對,卻難以視而不見的現(xiàn)實問題。對于那些熱愛甚至迷戀 旅游 的人來說,不管是靈魂還是肉體,只要有一個能在路上就行??涩F(xiàn)實往往是,自己的存款絕大多數(shù)用在了 旅游 的話費上。而現(xiàn)在更是想改變墨守成規(guī)的生活方式,把 旅游 作為自己日常的生活方式。這種想法固然是好的,但開始之前記得問問自己,或者從內(nèi)而外的審視一下自己:“現(xiàn)在的你,真的具備這種能力和條件嗎”?所以這一條我要用“無所不用其極”來形容這類人,其實一年200天都在路上的我,有時也會面對這種情況,比如時間不夠卻還要完成計劃,就會選擇有風險的路線,從而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危險境地。對那些辭職甚至變賣財產(chǎn)去旅行的人,雖然棟哥很佩服,但卻冰不很認同。
我本人有一定的強迫癥,從小時候到現(xiàn)在這種性格就一直跟隨著我,比如外出旅行換了床,頭一晚的我鐵定無法安睡,還有就是洗漱間的口碑和牙刷一定要擺放整齊。有人卻說我這是好習慣,也有人說我的自律性很強,好吧,這一條我們就從自律和節(jié)制來說,也許一開始你并沒有這種性格,但隨著你講 旅游 生活化,你就會整日埋頭于行程的規(guī)劃以及執(zhí)行,甚至選擇高速還是國道,最終都會成為一種習慣,久而久之平常生活的那些雜亂無章,或毫無秩序的習慣會讓你嗤之以鼻。慢慢的你的朋友、同事會嫌你事兒多,最后你也會要求家人按照你的標準來生活。在你看來這樣也許并沒什么,然而對他人確是十分厭惡的,用那句老話來詮釋再合適不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許這種生活方式和意義適合你,但不一定適合你身邊的人,那么更不要愚蠢的想要改變別人。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會遠離以 旅游 為意義的朋友。
這只是攀比心理作祟的言論。怎樣對待 旅游 ,是每個人對于自身生活方式選擇的自由,而我是這樣的……
為什么要遠離,其實那本身就是一種比較心理在作祟。
我本身就是一個 旅游 從業(yè)者,工作之一就要研究 旅游 這種消費方式的特點。毫無疑問,和其它生活消費方式相比, 旅游 是一種低頻次的消費方式。原因很直接, 旅游 需要有錢、有閑!
雖然不是說每種 旅游 都要花費很多錢、很多時間,但付出錢和時間卻是必須的。因此在很多人心目中, 旅游 被定義為一種生活的“奢侈品”,而 旅游 消費也就被賦予了可攀比的意味。
你有這樣的潛意識觀念嗎:
經(jīng)常 旅游 的人,必定很有錢。
經(jīng)常曬 旅游 的人,就是在炫耀……
大多數(shù)人心里都會暗藏著比較的意識, 旅游 仿佛和奢侈品、包包、 汽車 、工作、甚至是孩子一樣,成為常人暗自一拼高下的方式。經(jīng)常出去 旅游 ,證明這個人有錢有閑,小日子過得好;不去的,那就沒混得那么好了。
說到底,認為要“遠離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的人”,其實就是想遠離攀比。說得好聽,那是不攀比、自娛自樂。但 探索 深層心理活動,如果不是有這個攀比意識的人,又怎么會覺醒到這是一次攀比和較量?
所以,我認為反而是很介意和比較的人,才會有這種說法。
這是一個生活態(tài)度和看法的問題,一千個人可以有一千種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所以是否“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本身并沒有對錯。
像我,就是一個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之一的人。我就是喜歡 旅游 ,我愿意、且沒有傷天害理,能怎么著?
我喜歡 旅游 的程度,可以讓我選擇從事 旅游 業(yè),并且一下就堅守十多年;可以讓我把所有的休閑時間和辛苦賺來、且能靈活調(diào)用的錢都用在 旅游 上;也可以為了喜歡 旅游 而奮筆疾書,把旅程中積累的經(jīng)驗、發(fā)生的有趣故事、辛苦搜集來并通過自身實戰(zhàn)經(jīng)驗優(yōu)化的攻略,都與大家分享。這就是我喜歡 旅游 的態(tài)度。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和我相同的純粹想法。也許真的有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的人,同時也很zuo,把 旅游 作為一個顯耀的手段。對于此,我的態(tài)度是,容納別人有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不批判、不贊同、不奉承。
那么著迷 旅游 ,我是經(jīng)歷了什么才至于這樣呢?
小時候, 旅游 是父母給我的生活;長大以后, 旅游 就是我尋找生活趣味的途徑。
喜歡上 旅游 的歷程,絕對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恰好我父母也是十分喜歡 旅游 的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時中國大陸并沒有成型的 旅游 概念, 旅游 團也是一個小眾而新鮮的事物。就從那時起,作為祖國南大門的廣東,最早出了一些旅行社,通過蓮花山1天游這類的短平快周邊游產(chǎn)品,在把 旅游 推向廣大市民,并往日?;M的方向上推廣。
當時還相當年輕的父母,和所有年輕人一樣,對新鮮事物有莫名的興趣。于是,就從這些周邊游開始,帶我走上了 旅游 的路。我還記得跟著早期的 旅游 團隊,去過蓮花山,到過當時剛開發(fā) 旅游 的河源萬綠湖……興趣也是這樣從小培養(yǎng)出來的。
長大成人以后, 旅游 就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在平常而緊張的工作過后,總會覺得人是麻木的。但只要休假出發(fā),即使路上是攀山涉水的勞累,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以后,才能發(fā)出對生活不一樣的感悟。
旅游 成為工作以后,歷次的出差經(jīng)歷,除了讓我開闊眼界、認識更多的人以外,最重要的是給我強大的處理突發(fā)情況的能力?,F(xiàn)在,當我能從容面對游客在法國餐廳被偷錢包、在泰國海關處發(fā)現(xiàn)護照遺失……種種情況,這都是旅程給人煉造的能力。
最后,我想更正大家的一點錯覺:經(jīng)常 旅游 的人,并非都是有錢有閑。 我雖然經(jīng)常 旅游 ,但也得每天十多小時地忙碌于本職工作,掙著一份普通的薪金。能不斷出去 旅游 ,只是我把消費重點和休閑時間都調(diào)到 旅游 這個興趣上,同時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取“免費的 旅游 ”,去實現(xiàn)自己覺得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當然,還有家人的認同和包容。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旅行是一種生活調(diào)劑方式,而不能算主食。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就是把零食當主食了。
旅游 是行走在路上。中國有句老話,叫“窮家富路”。意思就是在家過日子需要打算著過,一旦出遠門,就要多預備點錢財以備不時之需。畢竟在路上的 旅游 是會有很多突發(fā)情況的。
所以 旅游 需要更多的經(jīng)濟條件來支撐。
但生活不只是遠方和詩,生活里更多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有人認為這些是茍且,但個人覺得這才是生活的本質(zhì)。
旅游 需要的花費真的是很大。吃住行玩,沒有一樣不需要金錢來支撐。這也成就了每次黃金周動輒多少億的經(jīng)濟數(shù)據(jù)。
但除了冒險家和旅行家,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在既定的軌道里運行生活。之前有個段子,說九月的工資貢獻給了十一,所以月光。
上車睡覺,下車打卡。拍照購物,到此一游。
我見過太多的這樣去旅行的人。到了目的地,住星級酒店,拍照打卡,自駕或者打車,購物,到此一游......其實一個地方真正的人文卻是沒有感受到的。
當然還有親子游。
我是個有孩子的人,也一直遵循著“讀萬里書不如行萬里路”。所以,自從孩子1歲開始,有空就帶著她到處走走看看。后來我發(fā)現(xiàn),其實對于小小孩來說,三亞的沙灘和門前的小沙堆其實沒有區(qū)別。
旅行的真正意義是沉淀下來去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在小巷、茶館里去品味它的前世今生,在一個個傳說中尋找它的 歷史 。
而我在人潮擁擠的景點見過為與標志物拍照打架的,見過太多走馬觀花看一眼的旅行者。他們旅行的意義僅僅只是“到此一游”,只是朋友圈里的一個某地定位。
真正成熟的人是不會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的。
生活的真正意思是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每個人都在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價值,而不是一直在路上,那是旅行家和冒險家的意義。
真正成熟的人更多的是責任和擔當。工作上的責任和家庭里的責任,而不是永遠都在的遠方。
對于這個問題其實我也很好奇為什么會有人有這種想法,但是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說這話的人本身不喜歡 旅游 或?qū)?旅游 存在偏見。有人認為 旅游 沒什么意思,又累又費錢,有人認為 旅游 浪費時間精力,他們大多都是覺得 旅游 是“到此一游”;
2.說這話的人沒條件 旅游 ,但是卻羨慕能 旅游 的人;大部分人覺得 旅游 只適合有錢又有閑的人,而兼具這兩者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還是處于忙于工作的狀態(tài),看到天天 旅游 的人自然羨慕不已,可能導致對工作失去熱情;
3.說這話的人本身不喜歡 旅游 ,但是身邊卻存在很愛 旅游 的人。比如不喜歡 旅游 的父母,碰到天天在外 旅游 的子女,想見而不能見,還要擔心安全問題;比如不喜歡 旅游 的丈夫碰到熱愛 旅游 的妻子,等等。
4.理性角度來講, 旅游 是大部分人的愛好之一,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人人以 旅游 為生活意義,那 社會 可能很難有大的進步;
5.真正的 旅游 很容易讓人上癮。如果不把 旅游 當成拍照打卡,到此一游的事情,而是打開心扉用心去感受當?shù)氐娘L土人情,那么 旅游 是一件很容易讓人上癮的事情,可能一旦開始就很難再停下腳步。
最后,對于是否需要遠離,應該理性看待。 旅游 確實是有很多好處,可以增長見識,放松心情,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還是應該把他作為生活的一種調(diào)劑,而不是生活的意義。
只有一個懷揣著漂泊心的人,才會以 旅游 為人生的終極意義。寄情山水,浪跡天涯,牽絆太多的人,無法同這種心靈契合。同樣,沒有漂泊心的人是無法很好的評述以這種生活意義為人生的人的。從 旅游 的角度出發(fā),我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人分為兩類,一種是在路上的人,一種是回了家的人。 首先我們說回了家的人,這類人占 社會 群體的主流,因為他們在家庭、事業(yè)、感情等方面獲得了足夠的人生歸屬,這些事情是他一生最好的牽絆, 旅游 只是為了給現(xiàn)有生活增添一些色彩。他們的心靈如同剛成熟的水蜜桃一樣飽滿多汁,不再在乎旅途是給他帶來什么意義,旅行就是生活的佐料。他們只在乎風景給感官帶來的沖擊,只在乎走出去再完美的走回來這個過程,當行程結(jié)束,把美美的照片分享給身邊的人,多么美滿的事情,不僅自己享受了,同時也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這就是回家的人,他無論走出八千里路,環(huán)游世界多少洲,帶來多少的閱歷和美好的經(jīng)歷,一切都是以身邊的人為中心的,他把他的經(jīng)歷、他帶回來的東西、美美的照片分享給身邊的人,享受這份榮耀,并穩(wěn)固和醞釀他下一次出行的計劃。身邊的人讓他找到了歸屬感,就像回到溫馨的家里一樣,只有他們在, 旅游 才有意義,不然沒有人會成為觀眾。他們不是我們要討論的主體,在路上的人才是我們的主角,他們是屬于一直在路上,一直在看風景,一直在行走,一直在尋找的人。每一個動人的景致帶來的心靈的悸動,心理的感動,感官的沖擊,就是我們這些在路上的人所要尋找的歸屬感。是的,他們的心靈因為感情、事業(yè)、家庭的牽絆太少,這種太少不是沒有經(jīng)歷過,而是經(jīng)歷了不積極的影響,或者痛苦的事情,或者其他意外情況,讓心靈如同建立條件反射一般,開啟了自我保護功能。在對這些事情設置防火墻以后, 旅游 的經(jīng)歷,沿途的風景,開始慢慢的走入他們的心里。我們的心靈就如同一艘行駛在海上的小舟一樣,會有風浪,會遇到危機,也會迷航,但是總有各種現(xiàn)實的存在給我們心靈停歇的港灣。有很多把 旅游 當做終極意義的人,最終又把心靈的小船停靠在了感情、事業(yè)、家庭的港灣。有些出走之后,始終是少年,用腳丈量天地,讓心停靠在天地山水之間。如此而已。綜上,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是屬于哪一類人,然后我們才能決定走進什么樣的人。這樣我們自己的心靈才能在停泊的港灣少走彎路。
舉戰(zhàn)爭的例子吧,你要求的屬于有計算的冒險。典型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赤壁之戰(zhàn)。孫權(quán)集團在做決策的時候就明白,他們的兵力遠小于曹操,如果要打的話失敗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投降的話,還可以保住一定的既得利益。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分析,覺得打下去獲勝的可能性雖小,但成果非常大,最終決定開戰(zhàn)。
還有春秋時期,吳伐楚之戰(zhàn),從實力對比上看,吳小于楚。穩(wěn)妥的進攻方案是沿著長江進攻,后勤有保障,打不過還可以撤。但孫武的決策是以曲為值,繞路,從安徽方向入楚,在大別山與楚決戰(zhàn),變不利為有利。
此外,日本是個典型,日清、日俄戰(zhàn)爭都是日本傾國運為之一賭的典型,在國家政策方面,選擇了風險度非常高的開戰(zhàn),隨即將所有的資源傾注其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33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