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兩家一起發(fā)兵攻打趙家。出公二十年(前455年)
,智伯率領(lǐng)中軍
,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
,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
,三隊人馬直奔趙家。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
,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沒過多長時間
,智伯就率領(lǐng)的三家人馬已經(jīng)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
,不許交戰(zhàn)。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
,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
。就這樣趙氏就憑借弓箭堅守了三個多月
,智、魏
、韓三家愣是沒攻下晉陽城。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啊
,突然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
,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
,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 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
,一直通到晉陽
,又在上游筑起壩,攔住上游的水
。恰逢趕上雨季
,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命令兵士在水壩上挖開了個豁口
。這樣,大水漫灌晉陽城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
,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里
,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牵瑫x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
,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就這樣趙氏君臣百姓又死守了一年半,城內(nèi)開始人心惶惶
,很多臣子都有叛逃的心思了
。
智伯約韓康子
、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
。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
,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 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墻一樣能攔住敵人,現(xiàn)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表n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順從地答應
,但越聽越心驚
。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
。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
,今天晉水既能淹晉陽
,那明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畢竟唇亡齒寒啊,在心底埋下一顆種子
。
正巧城里的趙襄子現(xiàn)在非常著急
,這樣下去城破是早晚的事
,城一破,趙氏族人可就全完了
,門客張孟談對趙襄子說:“我看韓家和魏家現(xiàn)在追隨給智伯瑤
,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我想辦法找他們說說,當天晚上
,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
,先找到了韓康子
,再找到魏桓子
,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
。韓
、魏兩家正在猶豫
,經(jīng)張孟談一說
,自然都同意了
。
其實
,智伯的屬臣智過張孟同
,已經(jīng)發(fā)覺韓
、趙兩氏可能倒戈,就馬上報告智伯
,建議速殺韓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賄收買二人身邊謀臣
。但智伯并不重視,未采納知過的建議
。這邊趙襄子擔心事情有變,連忙通知韓
、魏當即行動
。三月丙午日夜
,韓
、魏軍秘密出動
,殺死守河堤的知吏,突然決堤放水反灌智軍
。智軍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亂
。韓
、魏軍急從兩翼進攻
。趙襄子則親率精銳從正面出城反擊,大敗智軍
,擒獲智伯,遂解晉陽之圍
。趙、韓
、魏三卿殺智伯,同時未得晉君同意就刮分了智氏的土地
,滅了智氏滿門
,壯大了三族的實力,從此形成“三家分晉”的局面
。
三家分晉
前438年,晉哀公死
,晉幽公即位。韓
、趙
、魏瓜分晉國剩余土地
,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
。從此韓
、趙
、魏稱為三晉
。幽公死后烈公繼位
,晉烈公十四年(前403年)
,韓趙魏三家打發(fā)使臣去洛邑見周天子(威烈王)
,要求周天子封他們?nèi)覟橹T侯,周威烈王想不如就做個順水人情
,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
之后又經(jīng)歷孝公
、靜公
,晉靜公二年(前376年)
,廢晉君為庶民,瓜分了晉公室僅存的土地
,輝煌百年的晉國至此滅亡
。
此時天下強國只剩下了齊
、楚、燕、趙
、韓、魏
、秦七家
,史稱“戰(zhàn)國七雄”
,從此開啟了戰(zhàn)國時代!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
,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急求?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文言文翻譯
譯文:
季成有一次對魏文侯說:“田子方雖然是一位賢人
,但并不是擁有封地的君王,國君您卻常常以對待君王的禮節(jié)去對待他
,那假如有一位比他還賢明的人出現(xiàn)
,您又該如何對待呢
?”
魏文侯說:“田子方這樣的人,可不是季成你能隨意評論的
。子方是一位品德高尚
、富有愛心的仁者
,仁者是國家的財富
,多謀善斷
、運籌帷幄的智者是國家的棟梁
,博覽群籍、通曉百科的學者是國家尊貴的象征
。國家有了仁者,那么大臣們就不會內(nèi)斗不休
,國家有了智者
,那周邊的鄰國就不敢進犯
,國家有了學者,那么國君的地位也會很尊貴
。這些人可都不是季成你隨意議論的啊
。”
季成聽罷便到郊外住了三天
,以表示謝罪。
此外
,樓主可以了解一下此文的兩個人物:
魏文侯叫做魏斯
,是春秋霸主晉國的最有勢力的六位大夫(趙
、魏
、韓
、中行
、智
、范)中魏家的子弟
。晉國后期王權(quán)旁落于六卿之手
,其中韓、趙
、魏三家逐漸在政治斗爭占得了上風,最后瓜分了晉國
,即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魏斯便是魏國的建立者
。
他在位時禮賢下士,重視人才,其治國方略更是集大成者
,成為后世諸多王朝的范本。比如他任用李悝等法家學者為相
,內(nèi)修政治,以法治國
,這也影響了其后秦國幾代國君的執(zhí)政思路
,才產(chǎn)生了對秦國的富國強兵乃至攻取天下有著決定意義的商鞅變法
;
另外,魏文侯在戰(zhàn)國七雄中率先將儒學抬高到治國的高度
,他重用儒家學派的子夏(即卜商
,被譽為“孔門十哲”之一)和田子方(即本文中的子方)
,其對知識分子的籠絡
,開創(chuàng)了中國千百年來帝王統(tǒng)治者對待學者的策略之先河(在這篇文章中他對“博通之士”的評價反映了這一點)
。
魏文侯還任用樂羊、吳起等軍事奇才為將
,特別是因為“殺妻求將”而備受爭議的吳起
,將魏國的軍事戰(zhàn)略思想和軍隊戰(zhàn)斗力都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他在任期間,魏國牢牢地控制著河西地區(qū)
,對秦國形成強大的壓制力
;他親自訓練的特戰(zhàn)部隊“武卒”
,精銳悍勇
,攻無不克
,也成為后來諸侯國競相效仿的對象
。
總體來看
,魏文侯所倚重和信任的人才
,大多是出身于小貴族或平民階層的“士”,文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在政治
、軍事等方面充分發(fā)揮作用的舞臺,這也標志著自商周以來的世族政治開始被官僚政治所代替
。
“公季成”指魏文侯的弟弟季成,“公”是對他的敬稱
。
《趙氏孤兒》真實的歷史故事是什么?
趙氏孤兒無疑是一個煽情催淚的故事:趙家遭遇奸臣滅門
,孤兒僥幸死里逃生
,八位義士前仆后繼,血海深仇終得昭雪
。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動地的情義
,價值千金的忠誠
,讓這個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觀眾的追捧
,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違的“堅持”和“溫暖”
,心靈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撫慰。但是
,在一次又一次的轉(zhuǎn)述和接受的過程中,歷史的本來面貌漸漸被大家遺忘了
、忽略了,故事重復千變就成了歷史
,然后就變成了信史。然而
,歷史真的會有如此多情
,如此煽情
,如此矯情嗎
?歷史上的“趙氏孤兒”又是在什么樣的情形之下成為孤兒的?歷史上真實的“趙氏孤兒”關(guān)乎正義和忠誠嗎
?
既然是說“趙氏孤兒”的故事,我們第一個問題就是
,“趙氏”指的是誰?這一切要從晉文公開始
。晉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時期晉國獻公的兒子
。重耳大名鼎鼎
,經(jīng)歷坎坷而傳奇
。他的坎坷遭遇和一個女人有關(guān)
,這個女人就是驪姬
。
在一次戰(zhàn)爭中
,作為勝利者
,晉獻公得到了兩個女孩——驪氏姐妹
。晉獻公將她們納入后宮
,寵愛無比。等到驪姬生下一個男孩之后
,晉獻公為了表達自己對于驪姬的喜愛
,就決定廢掉原來的太子
,改立驪姬的孩子
。
另立太子當然是件大事
,晉獻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
。為了清除障礙
,他決計就將包括原來的太子和重耳在內(nèi)的諸王子打發(fā)到外地去。即使這樣
,驪姬依然不放過他們
,極盡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們只好流亡別國
。這是一次漫長的流亡。等重耳再次踏上晉國的土地之時
,已經(jīng)是19年之后
。令人欣慰的是
,流亡歸來
,重耳就被擁立為晉國國君
。在這漫長的流亡生涯中
,重耳身邊始終有一幫忠實的擁躉跟隨
。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勞最大的一個人就是趙衰。趙衰有多重要呢
?一個例子也許可以說明問題
。
在重耳流亡到齊國的時候
,齊桓公以禮相待
,很給重耳面子
,不僅把公室的女兒嫁給他
,還送給了他80匹駿馬
。重耳沒有受到過如此的待遇
,因而
,在溫柔富貴鄉(xiāng)里,他喪失了所有的斗志
,感覺就這樣在齊國終其一生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他這樣想可以
,但跟隨他的人不干了。是啊
,大家跟隨你
,就是覺得你有前途有奔頭是潛力股啊,一旦你重耳在齊國止步不前
,每天醇酒婦人享受起來,不再想著殺回晉國
,大家辛辛苦苦跟隨你這么多年,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
關(guān)鍵時候,趙衰果斷出手
,用高度酒將重耳灌醉,在其半夢半醒之際
,直接裝進車里拉出了齊國國境
。待重耳酒醒之后
,早已被趙衰他們拉到了另外的國家
。很顯然
,若沒有趙衰他們的堅定支持
,沒有趙衰他們的苦口婆心,就不可能有重耳后來的發(fā)跡
。用《史記》的話來評價趙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國及霸,多趙衰計策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裕囟隽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功勞最大的趙衰就被封為原邑大夫,并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晉國國政
,他的身份一下子變成了晉國的公卿。
趙衰的繼承人是他的兒子趙盾
,在晉文公重耳去世之后
,趙盾繼續(xù)代理晉國國政
,輔佐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
。趙盾主持國政兩年之后,晉襄公就去世了
。晉襄公的去世,給趙盾出了一個大難題
,這個難題給趙盾以后的日子帶來嚴重的影響
。這個問題和晉襄公的太子有直接關(guān)系
。
晉襄公的太子叫夷皋,本來父死子繼
,理所應當
,但是
,因為當時夷皋年紀太小
,趙盾覺得這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
,怎么作國君
?因此
,趙盾打定主意
,不讓太子接任
,要改立晉襄公的弟弟
、太子的叔叔
、當時正作為人質(zhì)滯留在秦國的公子雍為國君
。主意既定
,趙盾馬上就付諸行動
,在第一時間派使臣前去秦國迎接公子雍
。從這一行動可以看出在晉國政壇上
,趙盾已經(jīng)到了只手遮天
、隨心所欲的程度。
但是
,趙盾也有趙盾的缺點和軟肋
。他是靠了他的父親追隨重耳才換來了今天的地位
,在某種程度上
,趙盾只能算是“權(quán)二代”
,“權(quán)”而不“貴”
。雖然趙盾位高權(quán)重
,但和晉國統(tǒng)治者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
。在宗法社會
,趙盾實在稱不上貴族
。他們趙家在晉國政壇也沒有足夠的人脈關(guān)系
,沒有人脈關(guān)系就等于沒有足夠的實力
。
太子夷皋的母親就是拿捏準了這一點
,開始找趙盾討說法
,表面上她用的武器是眼淚
,但實際上她真正的武器是她背后的宗族
。太子既然能被立為太子
,他背后一定有一批既得利益者
。而趙盾也許正是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
,才以太子年齡太小為借口
,要另立國君
。一旦成就此事
,趙盾就有了立國定主之功,不但有效地改變了晉國的政治生態(tài),而且將更加突顯其位高權(quán)重的形象
。
太子背后的力量不肯善罷甘休
,太子的母親更是不依不饒。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攔著趙盾
,啼哭不止,她甚至不顧身份
,見到趙盾就下跪,弄得趙盾手足無措
。她只問趙盾一個問題:“請你告訴我
,剛?cè)ナ赖南骞惺裁催^錯
,你為什么要拋棄他的太子而另立國君
?”問得趙盾是啞口無言
。
趙盾為此事憂慮
,越想心越虛
,太子背后的勢力
、太子母親背后的勢力
,不知比趙盾強多少倍
,如果另立別人頂替太子
,也許會有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
。趙盾騎虎難下
,只好改弦更張
,答應按既定方針辦
,國君的位子還讓太子來坐
。接任的太子就是后來的晉靈公
。
這件事情又說明雖然趙盾只手遮天
,但他還有所顧忌
,不能為所欲為
。太子即位,可被趙盾正式派到秦國去迎接雍的人已經(jīng)在歸途上
。無奈之下,趙盾只好再派一支小分隊
,去攔截并干掉早前派到秦國應請公子雍的那批人。趙盾必須把這個屁股擦干凈
。
既想只手遮天,又不能無所顧忌
,同時思維又不縝密
,這樣的人想平平安安占據(jù)高位
,似乎不會有那么容易
。在他志得意滿之時
,危機已悄悄向他走來——在太子母親的心目中
,在太子擁護者的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