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第一個階段,建隆時期。建隆元年,在陳橋驛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正式開元建國,建立了大宋王朝。雖然宋王朝后來成為了正統(tǒng)王朝,但是彼時它的性質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其他王朝并沒有太多不同。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扯上一面黃旗往身上一披就敢自稱皇帝!周太祖郭威這么干過,宋太祖自己也是這么干的,周恭帝郭宗訓不就是這么讓宋太祖趕下臺的嗎 而主少國疑,正是后周政權倒臺的一個重要原因,稱帝之后的宋太祖面臨著和周世宗郭榮同樣的窘境。建隆元年,宋太祖活著的兩個兒子趙德昭才九歲,趙德芳尚在襁褓之中。一旦宋太祖像周世宗那般英年早逝(周世宗沒活過四十歲,而彼時宋太祖已經三十三歲),他的兒子將面臨周恭帝同樣的局面。雖然人都不希望自己早死,但是有周世宗的先例在,宋太祖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那么,該怎么辦 四個字,找個備胎!那么誰最適合當這個備胎 很顯然,自己的胞弟趙光義(即宋太宗,原名匡義,為避宋太祖帝諱更名光義)最合適。于是,當初周世宗的那一套行頭被安在了宋太宗頭上,晉王兼開封府尹,這是五代時期約定俗成的無冕儲君??梢?,起初宋太祖的確是將宋太宗置于了儲君的地位。但是,為什么沒有明立為皇太子或者叫皇太弟呢 原因很簡單,宋太宗就是一個備胎,一旦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宋太祖還是準備換上兒子的。一旦明立,勢必引發(fā)政局動蕩。而這個約定俗成的所謂無冕儲君,我愿意認、你就是,我不愿意認、你就不是!
第二個階段是乾德時期。建隆的三年、加上乾德的六年,九年時間。這個時期內,宋太祖的兒子們在漸漸長大,到乾德六年時,趙德昭已經十八歲上下,用現(xiàn)在的標準來衡量也已經成年了。而就在這九年的時間里,因為宋太宗一直頂著儲君的光環(huán),而宋太祖的兒子們沒有任何封爵,朝中勢力已經紛紛開始站隊,宋太宗借機大肆發(fā)展自身勢力,而這也成了后來宋太祖用兒子替換胞弟宋太宗的最大障礙!因為兒子還在成長期,而且宋太宗仍然具有其繼續(xù)以儲君身份存在的價值,宋太祖并沒有急于易儲,畢竟彼時他才四十歲剛出頭、身體健康,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等,而貿然易儲,除了導致政局動蕩,并沒有太大益處。個人認為,到乾德后期時,實際上宋太祖內心很可能已經有了易儲的打算了,只不過沒有公開表露而已。
第三個階段是開寶時期,這個時候宋太祖內心實際上已經有了易儲的打算。如果擱明太祖朱元璋身上,或許就直接動刀子解決問題了,可是宋太祖偏偏是個不喜歡用刀子解決問題的人,這一點從他接連上演兩出杯酒釋兵權也能看得出。因此,宋太祖并沒有選擇極端方式,而是采取了溫水煮青蛙的處理方式,想逐步削弱胞弟宋太宗的勢力,以達到易儲的目的。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這段時期也是趙氏兄弟矛盾較多的一個時期,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宋太祖彼時的心態(tài)。不過,畢竟宋太祖才四十多歲,來日方長,他并不著急,當然可能也有宋太宗尾大不掉的原因,宋太祖為了避免政局動蕩而沒有操之過急。
隨著時間的推移,宋太祖的身體卻慢慢等不起了。開寶晚期,宋太祖病了,還病得不輕。畢竟年近五旬,從畫像來看,宋太祖比較肥胖,加之這個年齡正是三高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fā)期,宋太祖身體變差也是正常的。到這個時候,宋太祖已然不能再等了。從宋太祖的行事風格來看,他很可能還是想再上演一出杯酒釋兵權,如果動刀子解決問題,他早就應該動手了,可是并沒有。個人認為,所謂“燭影斧聲”很可能就是一出草草收場、未能達到目的的杯酒釋兵權。趙氏兄弟為了這個問題發(fā)生了激烈爭吵,畢竟讓宋太宗主動交出即將到手的皇位,很難。或許有人會覺得臣下和皇帝激烈爭吵不太正常,不過別忘了,二趙曾經做了二十年布衣兄弟,私下爭吵并不是沒有可能。或許正是因為激烈爭吵、情緒激動,加之酒精的催化,最終導致了宋太祖病情加重或者突發(fā)心腦血管疾病暴亡。從醫(yī)學方面來看,這種可能性是相當大的。本人向來不認同宋太宗弒兄說:一來弒君這種事根本沒有必要自己動手,歷朝歷代弒君篡位者都避嫌唯恐不及,沒有是誰自己親自動手的!二來宋太祖是武將出身、膀大腰圓,宋太宗相對要文弱許多,宋太宗想殺了宋太祖、還要全身而退,很難。三來第二天宋太祖被發(fā)現(xiàn)亡故后,開寶宋皇后的反應不是追究宋太宗弒君,而且想迎立趙德芳制造既成事實,這不符合常理。至于不少人所謂的下毒說,就更加說不通了。給現(xiàn)任皇帝下毒可不是后來給李煜下毒,彼時的宋太宗恐怕還沒這個能力,更何況二人是在一起飲宴,宋太宗給他哥下毒就不怕出現(xiàn)意外、毒死自己 退一萬步講,即便他有這個能力、也能保證不會誤傷自己,古代的毒藥無非砒霜、鴆毒之類,中毒癥狀明顯。第二天宋太祖如果被發(fā)現(xiàn)中毒身亡,宋太宗就是第一嫌疑人,開寶宋皇后既然有心讓趙德芳即位,完全可以以此為借口,先將宋太宗弒君的事情公開,如此一來自己便占據(jù)了主動地位和道德制高點,完全沒有必要先派人迎趙德芳入宮、企圖制造既成事實,不是嗎 因此,下毒說根本站不住腳!
不管宋太祖怎么死的,總之他死了,一切戛然而止。他的兩個兒子根本不可能是羽翼豐滿的宋太宗的對手,最終只能接受既成事實。如果宋太祖當夜沒有暴亡,個人認為,事后或許他就沒這么客氣對待這位胞弟了,搞不好真會用刀子解決問題。畢竟彼時的宋太祖可是實權皇帝,宋太宗羽翼再豐滿,恐怕也斗不過宋太祖。但是,歷史沒有如果!趙光義最終成了趙炅,成了宋太宗。
自古以來,儲君之位都是父親傳給自己的兒子居多的,但是為什么趙匡胤卻要傳給自己的弟弟呢?難道是因為趙匡胤其實更偏愛弟弟嗎?
其實不見得,宋朝建國初期,是以五代十國的亂世為背景,是一個以能力,以武力說話的年代,但是趙匡胤的兒子,顯然沒有他的弟弟那么狠。
第一,從繼承人的順序來說
首先來說,趙德昭其實并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趙匡胤順位的順序應該是,晉王開封尹趙光義,京兆伊趙廷美,最后才是不封王的趙德昭。所以趙光義繼位之后,趙廷美以齊王尹京,趙德昭封王,開始向前走一步,而趙匡胤其實也從來沒有在弟弟和兒子之間取舍過,趙匡胤的想法一直都是先傳弟弟,再由弟弟傳給自己的兒子。
并且當時可是五代十國為傳統(tǒng)背景,皇位的繼承人是不是皇太子根本沒人關心,最主要的還應該是能力的問題,但是為什么趙光義后來封了皇太子呢?因為趙光義心眼多啊,趙光義不想再遵守誓約了。
趙匡胤上位以及順位的時候,都還是天下尚未完全平定的時候,所以一切還要按照五代時期的規(guī)矩來,但是趙光義不一樣啊,經過兩代皇帝的江山基本上已經沒什么問題了,這個時候需要的君主才是守成之主。所以這也就是趙光義能順理成章的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的理由啦。
至于趙德昭,其實一直到趙德昭臨死的時候,他連第一順位都都不是,因為他當時都沒有坐上親王尹京的位置,太子什么的就更是不可能了。雖然趙德昭理應有繼承皇位的機會,但是奈何自己的叔叔變了心,不想履行約定,所以即使就算是趙德昭后來還活著,趙光義其實也不會把皇位傳位趙德昭的,但是對于趙匡胤的死,一直眾說紛紜。
第二,從能力方面來看
自從趙匡胤計劃陳橋兵變,要黃袍加身的時候開始,出力最多的就是趙光義和趙普,趙匡胤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要把皇位直接傳給自己的兒子,無論是出于什么樣的理由,趙匡胤直傳的只能是他弟弟,要不然絕對不會一生都沒立太子。
在五代背景的亂世之下,什么仁義道德其實都做不得數(shù)。只有誰的能力強,誰的本事大,誰才能做老大的位置。
如果趙匡胤當時立太子之位,那么勢必就會發(fā)生趙光義與趙德昭爭奪皇位的問題。并且趙匡胤一開始給趙光義的這個晉王,加開封府尹的這個位置,就是隱形儲君。而趙光義也借著這個位置,在趙匡胤的眼下,大肆招攬黨羽,大肆結交禁軍。
由此可見,趙匡義十分的信任自己的弟弟,無論是從感情,還是從能力。并且從趙匡胤對待趙匡義的態(tài)度來看,趙匡胤根本就不介意自己的弟弟早日著手,為自己日后上位做準備。
五代時期傳位幼子,基本沒有能撐的過去的,這個的確是是事實發(fā)生的。,而北宋在剛剛建國的時候,趙匡胤的兒子也是年幼,而弟弟則是跟著自己一路血雨腥風,金戈鐵馬走過來的,并且常年一直都是參與在政治活動當中。
趙匡胤雖然沒有讓趙光義領軍,但是絕對默許趙光義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所以這個時候,即使是趙匡胤想要后悔,慢慢見到自己的年紀大了,想要改立儲君,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為弟弟的已經發(fā)展的很強大了,之后在想改立儲君,無疑就是把自己兒子往火坑里推,不會有好結果的。
所以無論是從趙匡胤個人的角度來看,還是從歷史大環(huán)境的角度來講,其實趙德昭都不是一個十分合適的人選,在記上自己的叔叔之后又變卦了,所以就輪不到他,也只能怪自己生不逢時吧。
趙匡胤一生共有四個兒子,其中老大和老三很早就都夭折,只剩下老二趙德昭和老四趙德芳。在趙匡胤黃袍加身之時,趙德昭剛滿11歲,趙德芳才不到2歲。
當時的趙德昭,不僅是趙匡胤的長子(活著的),他的母親還是孝惠皇后賀氏,所以他可以稱得上是趙匡胤的嫡長子。 從這層意義上說,趙德昭應該是趙匡胤當之無愧的繼承人。
問題是,直到公元976年趙匡胤突然暴斃,這16年期間,趙匡胤一直都沒有立趙德昭為太子,甚至連一個王都沒封,以至于最后便宜弟弟趙光義。那么,趙匡胤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按照《宋史》中的說法,這主要是因為金匱之盟。
這是在公元961年,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自知命已不長,邊召宰相趙普入宮,然后杜太后就當著趙普的面問趙匡胤:?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趙匡胤回答說:?我之所以得天下,全靠祖宗門和太后您的庇佑!??
杜太后卻說:?不對,你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為周世宗讓一個小孩子當皇帝。假如當時當皇帝的是一個成年人,你還能得到天下嗎?所以,你應當吸取教訓,等你死后就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這才是國家之福也。??
趙匡胤同意了杜太后的要求,然后讓趙普把這段話記載下來,趙普于是在床前寫成誓書,然后將其藏在金匱(同柜)之中,并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等到將來趙匡胤去世后再拿出來,好讓其弟弟名正言順繼位,這也就是金匱之盟的由來。
雖然,這段內容是被記載在正史中,但他的真實性顯然值得懷疑。最簡單而言,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才剛當皇帝一年,那個時候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只有12歲,確實是個孩子。但問題是,杜太后就能確定趙匡胤活不到趙德昭長大成人??
更重要的是,這個所謂的金匱之盟,首次出現(xiàn)的時間是在趙光義即位的第六年。如果它真的一早就存在的話,趙光義干嘛不在他剛登基的時候就拿出來,從而證明自己是合法登基?為什么非要等到六年后呢?而在這一年,趙匡胤唯一還活著的兒子趙德芳恰好去世(趙德昭兩年前已去世),有這么巧的是嗎?
從這層意義上說,這個所謂的金匱之盟,很大概率是趙光義的御用文人門整出來的。因為當時趙匡胤的兒子都死完了,很多人都懷疑是趙光義所為,以至于各種猜測都跑出來,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就搞了個所謂的金匱之盟。那么,既然不是金匱之盟的緣故,那是什么原因導致趙匡胤不立太子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天下正處于分裂狀態(tài),而趙匡胤的宋朝恰好正處在快速擴張之中。換句話說,按照當時宋朝的擴張勢頭,它是非常有可能統(tǒng)一天下的。在這種背景下,趙匡胤自然不會立馬考慮去立太子。
因為,一旦趙匡胤立了太子,他就必須把他當作國家的接班人來培養(yǎng),這樣就需要讓太子也能夠控制帝國的軍隊,否則太子的位置是坐不穩(wěn)的,甚至還會帶來殺身之禍。在當時的背景下,想讓一個未成年人也能夠很好的控制帝國的軍隊,就必須對軍隊進行改革,比如在軍隊中設置各種牽制,用文官壓制武將,武將之間相互制衡,兵不識將等等。
如果趙匡胤能夠實現(xiàn)這一步,他自然可以很放心的立太子,而且也不用擔心太子將來無法順利繼承皇位。問題是,趙匡胤如果這樣做,必然會導致軍隊戰(zhàn)斗力大幅下降,這會非常不利于帝國的對外擴張。而且當時普遍人也都希望有一個年富力強的繼承人。因為只有這樣才更容易把這種欣欣向榮的局面,繼續(xù)向前推動一波。
所以,最初趙匡胤不愿立太子的原因,主要是帝國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想辦法統(tǒng)一天下,而不是為太子構建權力制衡,甚至作繭自縛建立一支幼童皇帝也能控制的軍事力量。
更何況,當時趙匡胤才四十來歲,還正值壯年,所以他也不想去費心考慮這種問題。因為從正常情形看,他怎么還可以再活個二三十年,將來他應該還有機會來做這件事。可惜的是,他卻沒有等到這個機會。
直等到后來,趙光義兩次征遼失敗,宋朝對外擴張的步伐才終于結束,此后趙光義開始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軍隊進行改革,再等到趙光義晚年時,這些事都已經完成了差不多,他才正式立三兒子趙恒為皇太子。這一年,距離趙光義登基,也已經過去20年。
宋太祖趙匡胤很喜歡趙德昭,但是卻沒有立他為太子。這主要是因為本來他不想太早立太子,影響到父子之間的感情,但是沒有想到最后他突然就去世了,以至于皇位便宜了他的弟弟趙光義。
趙匡胤一共有4個兒子,他的長子是趙德秀,因為趙德秀早夭,所以趙德昭成為了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而且趙匡胤對趙德昭也是很喜歡的。可是從趙匡胤一開始登上大位,一直到后來他突然暴斃,在這期間里一共16年的時間,他都沒有立趙德昭為太子,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第一,過早的立太子,容易影響父子之情。
其實在歷史上,很多君王都不愿意太早的立下太子,比如說秦始皇,又比如說李世民,還有繼承趙匡胤位置的趙光義,不到最后一刻,他們都不愿意立太子,因為他們知道權力的誘惑,過早的立下太子,很有可能會讓太子沉不住氣,這也就意味著太子希望皇上早點死,父子之間的感情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第二,趙匡胤認為自己的身體很好,沒必要急著立太子。
根據(jù)記載,趙匡胤在臨死之前頭一天夜里,還和他的弟弟趙光義一起喝酒,由此可見,趙匡胤的身體狀況還是很好的,所以他根本就不著急立太子的事情,就算是等自己哪天生病了,也來得及安排繼承人的事情,可誰成想,第二天趙匡胤就突然死了,以至于皇位便宜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
第三,形勢復雜,趙匡胤不愿兒子做亡國君。
那個時候宋朝的根基還不算穩(wěn)定,而國內的形勢也比較混亂,還是處于四分五裂狀況,有很多割據(jù)勢利,面對這樣復雜的情況,趙匡胤認為趙德昭沒有能力統(tǒng)領大局,反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一直跟著趙匡胤四處作戰(zhàn),有政治經驗,所以他讓趙光義繼承位置,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做個富貴王爺,避免做亡國君的可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39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胡適為什么提出“父母無恩論”?
下一篇: 地名的來歷: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