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帝王是天下之主,享著世間之尊位,受盡萬千人敬仰,也讓萬千人俯首稱臣。但是,在 劉彧身上,帝王之位,不過就是一種諷刺罷了。被人扒光,放在木槽中當豬一般圈養(yǎng),還被迫吃豬食,12兒子中沒有一個是自己親生的,這帝王之位,于他而言,何止是笑話這般簡單
劉彧,是宋文帝劉義隆的兒子,出生在公元439年,雖說是皇帝的兒子,但是他并不是那么的幸運。
一開始的時候,劉彧整個的生活還是比較順暢的,一直都時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基本上,所享受到的都是很好的待遇。在教育上,也是受到了很好的教化。但是,在劉彧14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去世了,也是在這一年,宋孝武帝登上了帝位。
一個失去了母親的孩子,最后便依著當時的路太后生活,路太后直待他很好。原本,作為孝武帝的兄弟,多少都會受到些猜疑,但是,劉彧和路太后的關(guān)系實在 是太好,路太后很喜歡劉彧,劉彧對路太后也很是孝順,所以,孝武對這個弟弟也就放下心來,還將很多的要職交到劉彧的手中。但是,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本就是意想不到的。
公元464年,孝武帝便離世了,在那之后,其兒子劉子業(yè)便登上了帝位。但是,這劉子業(yè)并不是什么適合統(tǒng)治的帝王。首先,在治國的政策上,他是相當缺乏智慧的,沒有精明的手段也就罷了,他還對自己的宗室皇親白坂猜忌,甚至是迫害致死。劉彧自然是被他盯上了的,加上當時身上又攬著很多的要職,這劉子業(yè)便對自己的這個叔叔沒有好臉色,甚至是將劉彧視為眼中釘。
不過,這劉子業(yè)并不能就那樣將劉彧給殺害了,因為他不占理。一直以來,劉彧對于美食和書法都是相當喜歡的,尤其是美食,所以,在體型上,劉彧是有些 肥胖的。于是,劉子業(yè)便抓著劉彧“肥胖”的這一點不放手,還叫劉彧“豬王”。不過,劉彧心里明白自己的侄子是什么樣子,于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 計較這些。
劉子業(yè)并不覺得自己叔父的忍讓可以讓自己停下手,反而,還更加的放肆。于是,劉子業(yè)讓人搬來木槽,在里面倒了豬食,還命人挖了一個你把坑,倒上水,隨后讓人將劉彧的衣服扒光,讓劉彧像豬一樣的趴在泥巴當中,還逼迫著劉彧吃那些豬食。這換作是誰也是難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不聽從安排的話,最后也就會被劉子業(yè)謀害,于是,劉彧忍了下來。
公元465年,劉子業(yè)終究是令眾人失望了,也被劉彧派遣的親信誅殺了,劉彧自此登上了帝位。但是,他也不是什么好皇帝,只是貪圖享受,生活極度的糜爛。更可嘆的是,劉彧沒有生育能力,雖說自己有12個皇子,但是,都不是他親生的孩子。
原本也是很有才華的一個人,他愛好美食,愛好文學(xué),只是,在遭受了一些事情之后,最后還是淪為了一個荒唐的帝王。所以,不忘初心還是很重要的。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要說我國古代歷史最著名的混亂時期,那就是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了,諸侯之間相爭,經(jīng)過了一輪輪的混戰(zhàn)。不過三國時期的君主斗了一輩子,最終卻讓司馬懿的家族給奪取了天下,而且還建立了西晉。但是你以為這會讓天下太平嗎?不,真正的混亂才剛剛開始,“五胡亂華”的悲慘場面,就是在這時候出現(xiàn)的。
西晉之后又建立了東晉,但是這兩個國家都沒有長久留存下來,最終讓歷史進入了另一個亂世,那就是南北朝時期了。這個南北朝時期存在的時間比較悠久,在這里也出現(xiàn)了很多的皇帝,其中有一位皇帝很奇葩。他自己因為各種原因,生不出來兒子,竟然主動將寵妃借給大臣生孩子。
俗話說,一個男人最忍受不了的一件事情,那就是老婆給自己戴綠帽子了,而且還生了別人的兒子。這件事情一般的男人都忍受不了,更何況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了。但是這個皇帝卻很不一般,她主動將自己的妃子讓出去,而且那個目標還是他親自挑選出來的大臣。當他們生了兒子之后,他還當成親生兒子來養(yǎng)育。
這個皇帝便是南朝劉宋的皇帝劉彧,史稱宋明帝。這位皇帝或許是自己身體的原因,即便是后宮妻妾成群,但是他卻沒有一個兒子。要知道,在古代只有男子才能夠繼承皇位,宋明帝若是沒有兒子,豈不是將自己的江山拱手讓給他人了。于是宋明帝便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將自己的寵妃主動讓給大臣生孩子。
這件事關(guān)乎重大,所以宋明帝找了一個自己信任的大臣,將寵妃獻給大臣,最終他們兩個也不負眾望,成功的生下了一個兒子。這讓宋明帝十分的開心,但是在開心之余又想到了另一件事情。妃子有了自己的兒子一般都會有私心,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宋明帝便會在兒子生出來的時候,將妃子給殺了,然后交給另外一個妃子撫養(yǎng)。
令人震驚的是,經(jīng)過宋明帝的這一番操作,宋明帝竟然一共有了12個兒子,但是這12個兒子卻沒有一個是他新生的。這或許是宋明帝這一生當中最悲催的一件事情了。他在臨死之后,讓他第一個兒子繼承了皇位。不過這位皇帝卻是一個兇暴殘忍的人,最后弄得人心盡失,最終導(dǎo)致了國家的滅亡。
愛新覺羅·永璂,十二子 愛新覺羅·永璂,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二子。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寅時生,母為繼皇后烏喇納喇氏。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丑時病逝,當時只有二十五歲。永璂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永璂在生時僅被封貝勒,死后也沒得到追封,然而乾隆對于追封成年皇子絕不“手軟”,如長子永璜追封定親王、三子永璋死后也是個郡王;而五子永琪死前幾個月乾隆老爹就已封他為榮親王,除了是表彰,也是為撫慰病中愛兒。我們從此可見乾隆并不甚喜歡永璂,大概是他既沒有什么專長,又是討厭的烏喇納喇廢后之子吧!)
第一子,過繼子多羅貝勒綿偲,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午時生,父母為永瑆及其側(cè)福晉李佳氏(富慶之女),是第四子,四月奉旨過繼為嗣。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寅時逝世,終年七十四歲。嫡福晉鈕祜祿氏布政使福昂之女。有三子:第一子固山貝子奕縉(嫡福晉圖博特氏都司伊克進之女),第二子奕絟,第三子奉恩鎮(zhèn)國公奕繕(嫡福晉棟鄂氏三等男爵齡安女;繼福晉高佳氏筆帖式良惠女)歷史上乾隆十二子愛新覺羅·永璂是怎么死的?生平如何?愛新覺羅·永璂病逝。
乾隆十七年(1752年)四月二十五日寅時,出生于翊坤宮,嫡出,母為繼皇后輝發(fā)那拉氏。當天,乾隆帝剛從暢春園回宮,平時都親自去向太后請安。在孩子出生這天,罕見地派內(nèi)監(jiān)請安。
他的出生讓乾隆非常高興,不僅寫詩紀念,還讓大臣與他“同喜”。他的名字“璂”,在古漢語里是皮件里鑲嵌的玉飾,明代《諸司職掌》云:“皇帝皮弁,用烏紗帽之,前后各十二縫,每縫各綴五彩處十二,以為飾?!碧熳悠ほ惋検D。
乾隆三十年(1765年)閏二月,南巡過程中,母親繼皇后輝發(fā)那拉氏突然失寵,形同被廢。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繼皇后輝發(fā)那拉氏去世,時年四十九歲。乾隆三十五年四月,永璂成婚,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
乾隆三十六年,負責編纂《御制滿蒙文鑒》總綱,時年二十歲。乾隆四十年,《御制滿蒙文鑒》總綱完成,乾隆諭旨:“汝所進書甚好,但有眉目不清數(shù)處,改正后再行呈閱。”又奉諭旨:“汝所作之書亦費心矣。”
擴展資料: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丑時病逝,享年二十五歲,詔用宗室公例治喪。
同年,《御制滿蒙文鑒》總綱刊行永璂在生時無封爵,過繼永瑆第四子綿偲為嗣。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三月追封多羅貝勒。
董寶光在《學(xué)人卉萃的永璂貝勒府》中寫道:“永璂生前未獲封號,估計亦未分府。 ...... 永璂府的末代府主溥勝弟兄三人,遂于1921年1月以洋8千元將此府售于黃集成氏。售府契約上,舊業(yè)主屬名為:金溥勝、金溥林和金溥榕三人。
參考資料:-愛新覺羅·永璂
愛新覺羅.永璂有親生的兒子(后代)嗎? 愛新覺羅·永璂,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二子。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壬申四月二十五日寅時生。生母為繼皇后烏喇納喇氏。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丙申正月二十八日丑時薨,年二十五歲。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三月追封貝勒。過繼永瑆第四子綿偲為嗣,生母為永瑆側(cè)福晉李佳氏。 永璂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永璂生前無封爵,死后由其弟嘉慶追封為貝勒),然而乾隆對于追封成年皇子絕不“手軟”,如長子永璜追封定親王、三子永璋死后也是個郡王;而五子永琪死前幾個月乾隆老爹就已封他為榮親王,除了是表彰,也是為撫慰病中愛兒。)
第一子,過繼子多羅貝勒綿偲,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月二十九日午時生,父母為永瑆及其側(cè)福晉李佳氏(富慶之女),是第四子,四月奉旨過繼為嗣。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寅時逝世,終年七十四歲。嫡福晉鈕祜祿氏布政使福昂之女。有三子:第一子固山貝子奕縉(嫡福晉圖博特氏都司伊克進之女),第二子奕絟,第三子奉恩鎮(zhèn)國公奕繕(嫡福晉棟鄂氏三等男爵齡安女;繼福晉高佳氏筆帖式良惠女) 《清史稿 列傳》 貝勒永璂,高宗第十二子。乾隆四十一年,卒。嘉慶四年三月,追封貝勒。以成親王子綿偲為后,初封鎮(zhèn)國將軍,再進封貝子。道光十八年正月,諭曰:“綿偲逮事皇祖,昔同朕在上書房讀書者只綿偲一人?!边M貝勒。二十八年,卒,子奕縉,襲貝子。卒,弟奕繕,襲鎮(zhèn)國公。 《清史稿 兇禮》 四十一年,皇十二子永璂薨,詔用宗室公例治喪。嘉慶四年,追封貝勒。乾隆皇帝的兒子永基什么時候死的乾隆皇帝的兒子永基在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丑時病逝。
愛新覺羅永璂,生母為繼皇后烏拉那拉氏。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三月追封多羅貝勒。過繼永瑆第四子綿偲為嗣,生母為永瑆側(cè)福晉李佳氏。永璂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永璂生前無封爵,死后由其弟嘉慶帝永琰追封為多羅貝勒。
“王患附骨瘡,不得潰,昨冬病中受封,今三月薨逝?!标愓讈鏊f的昨冬病中受封,是指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距離二月初三日,乾隆探視永琪之病差不多已間隔了十個月,而此時永琪病情一日重似一日“因病劇,始加封為親王”,這才促使乾隆封其為親王,以慰其心。
擴展資料:
愛新覺羅永璂生平歷史:
幼年時的永璂因為是皇后之子,在宮中的地位頗高,各宮嬪妃也眾星捧月般對其關(guān)愛有加。甚至有人認為永璂極有可能繼承大統(tǒng)而刻意巴結(jié)先皇后富察氏的兩個兒子都早已夭折。這段時期的永璂應(yīng)該生活的很愜意。
永璂十三歲的這一年,乾隆皇帝開始了他第四次南巡,皇后那拉氏隨駕。發(fā)生了一場震驚宮中的變故,永璂的生母那拉氏被額駙福隆安由水路提前送回京師,南巡后歸來的乾隆帝即刻下旨收回皇后那拉氏的所有冊寶,那拉氏身邊只剩下兩名宮女侍奉位份最低的答應(yīng)才有的待遇。
那拉氏被打入冷宮,不廢而廢。少年的永璂面他想去見母親,詔不準,想找人問,宮中眾人及兄弟們都躲著他。一年多之后,永璂的生母那拉氏就抑郁而死于宮中,死后僅按“嬪妃之禮'下葬使用普通棺木,葬禮僅耗銀數(shù)百兩,連一個富家之女都不如。
母親死后永璂徹底沒有了依靠,十四歲的他雖然年少,現(xiàn)在卻已是飽嘗宮中冷暖,在宮中的待遇當然也是大不如前,心中的郁結(jié)更是日甚一日。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永璂又度過了他人生之中的最后十年。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年僅二十四歲的永璂病逝無子,他到死都沒能等來父皇的重視。乾隆帝對于追封成年皇子一向是絕不“手軟”,如長子永璜追封定親王、皇次子永璉追封端慧太子孝賢純皇后之子、三子永璋死后也是個郡王。
而五子永琪死前幾個月就已封為榮親王、七子永琮追封悼敏皇子、哲親王孝賢純皇后之子,而永璂到死也沒有得到任何的封號。我們也由此可見乾隆帝并不怎么喜歡永璂,大概是他既沒有什么專長,又是討厭的烏喇納喇廢后之子的緣故。
直到數(shù)十年后的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三月,永璂才被追封為多羅貝勒并過繼永瑆第四子綿偲為嗣。
-愛新覺羅·永璂
愛新覺羅·永瑆的家族人物一、家族成員
1、父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2、長子愛新覺羅綿懃,襲親王爵。(奕綬、奕綸、奕維、奕繁、奕繩、奕繻、奕綽、奕編、奕綍等)
3、次子愛新覺羅綿懿,過繼三阿哥永璋,襲其貝勒爵。(奕緒等)
4、三子愛新覺羅綿聰,追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奕繡等)
5、四子愛新覺羅綿偲,過繼十二阿哥永璂,襲其貝勒爵。(奕縉、奕絟、奕繕等)
6、五子愛新覺羅綿恪,早夭。
7、六子早夭,未取名。
8、七子愛新覺羅綿儐,封鎮(zhèn)國將軍。
二、人物資料:
1、愛新覺羅弘歷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永瑆的父親,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禪位后又繼續(xù)訓(xùn)政,實際行使最高權(quán)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zhí)掌國家最高權(quán)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2、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淑嘉皇貴妃(1713年-1755年)金佳氏,乾隆帝妃嬪,永瑆的母親。原為金氏,初隸內(nèi)務(wù)府包衣,后奉旨出包衣,改為金佳氏。
上駟院卿三寶女,其兄為官至吏部尚書的金簡,乾隆為皇子時,入侍高宗潛邸,雍正十三年,乾隆帝即位。
金氏初入宮為金貴人,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晉嘉嬪,四年生皇四子愛新覺羅·永珹,六年二月十三晉嘉妃,十一年生皇八子愛新覺羅·永璇,十三年七月初一晉嘉貴妃,同年七月初九生皇九子。
十七年生皇十一子愛新覺羅·永瑆。乾隆二十年十一月十五日,金佳氏病逝,享年四十二歲。乾隆二十年十一月十七日賜謚為淑嘉皇貴妃,棺槨暫安于靜安莊殯宮。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二葬入裕陵地宮。
3、愛新覺羅·綿勤
愛新覺羅·綿勤(1768—1820),成親王永瑆長子,母嫡福晉富察氏。嘉慶四年(1799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七年(1802年)進貝勒,二十四年(1819年)加郡王銜,二十五年(1820年)六月薨,追封成郡王。
4、愛新覺羅·綿懿
愛新覺羅·綿懿(1771-1809),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九月二十四日寅時生,成親王永瑆子,母為嫡福晉富察氏,大學(xué)士、忠勇公傅恒之女。
繼父愛新覺羅·永璋,清高宗乾隆帝第三子,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廿五日生,母為弘歷側(cè)福晉即后來的純惠皇貴妃蘇氏。初封循郡王。
后母子二人均逝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永璋只有一子,生于乾隆二十年十二月,母庶妃完顏氏。二十一年正月夭亡。
故以成親王永瑆與其嫡妃富察氏(孝賢純皇后弟大學(xué)士傅恒女)所生之子綿懿為嗣,乾隆四十一年襲貝子,是年奉旨過繼與胞伯永璋為嗣。后晉郡王。
5、愛新覺羅·綿偲
多羅貝勒愛新覺羅·綿偲,清宗室和碩成哲親王愛新覺羅·永瑆第四子,追封貝勒愛新覺羅·永璂承繼子。
——愛新覺羅·永瑆
——愛新覺羅·弘歷
——淑嘉皇貴妃
——愛新覺羅·綿勤
——綿懿
——綿偲
乾隆的后人今何在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后也就宣告著那些皇室后人徹底淪為平民百姓。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這些皇室后人不復(fù)當年的風光,但是他們?nèi)缃竦纳詈统删鸵廊灰叱鑫覀兤胀ㄈ撕芏唷?/p>
此人名叫愛新覺羅.恒紹,他是吉林省政協(xié)常委,出生于1958年。1987年至1990年在吉林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工作,1991年他在吉林創(chuàng)建了恒紹中醫(yī)藥研究所。主治肝硬化,股骨頭壞死,類風濕等。撰寫《愛新覺羅.恒紹藏宮廷秘方籍》獲衛(wèi)生部中國特級名醫(yī)稱號,獲美國諾貝爾醫(yī)學(xué)研究院醫(yī)學(xué)博士學(xué)位。
愛新覺羅.恒紹自稱是乾隆的七世孫,他喜歡穿龍袍祭祖。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他還向公眾展示出自己祖?zhèn)鞯挠癜庵?,?jīng)過專家鑒定這個玉扳指就是乾隆皇帝最喜愛的東西。
價值大概在2000萬左右,除了這個了價值連城的玉扳指,恒紹的家里還有很多值錢的東西,比如椅子和家具都是采用名貴金絲楠木制作的,連家里的筷子都是用紫檀鑲金的,每雙筷子價值五萬元。
擴展資料:
弘歷即位初年效法 *** 立“嫡長子”的做法,在乾隆元年(1736年),密立嫡出的永璉為皇太子。然而乾隆三年(1738年)永璉就死了,還不到十歲。后又立皇后生的二兒子永琮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兩歲。一年后皇后富察氏死在東巡途中,弘歷十分傷心,遂遷怒于庶出的皇長子,皇長子不久憂懼而死,立儲的事讓弘歷傷透了心,他命令大臣不準再提立儲之事。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十三歲的弘歷已經(jīng)沒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問題了,這個時候,還活著的皇子只有六人,這六人中,又有兩個過繼給了兄弟,所以可供選擇的就只有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弘歷覺得誰都不是理想的人選,相對而言永琰的缺點最少,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弘歷下定決心,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
參考資料:愛新覺羅·弘歷-
清朝的乾隆皇帝有幾個孩子。一共27個孩子。有17個皇子,10個皇女。
皇子:
1、皇長子,愛新覺羅·永璜(1728—1750),母哲憫皇貴妃。追封定親王,謚曰安。子二,綿德、綿恩。
2、皇次子,愛新覺羅·永璉(1730—1738),母孝賢純皇后。
3、皇三子,愛新覺羅·永璋(1735-1760),母純惠皇貴妃,追封循郡王。子一,殤。
4、皇四子,愛新覺羅·永珹(1739-1777),封履親王,母淑嘉皇貴妃。
5、皇五子,愛新覺羅·永琪(1741-1766),封榮親王,母愉貴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薨,年二十六。
6、皇六子,愛新覺羅·永瑢(1743-1790),封質(zhì)郡王,母純惠皇貴妃。
7、皇七子,愛新覺羅·永琮(1746—1747),母孝賢純皇后,弘歷欲立為太子。乾隆十二年以痘殤,年二歲。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追封哲親王。
8、皇八子,愛新覺羅·永璇(1746—1832),封儀親王,母淑嘉皇貴妃。
9、皇九子,愛新覺羅·永瑜(1748年—1749年)幼殤,未封,母淑嘉皇貴妃。
10、皇十子,愛新覺羅·永玥(1751年-1753年)幼殤,未封,母舒妃。
11、皇十一子,愛新覺羅·永瑆(1752-1823),字鏡泉,號少廠,別號詒晉齋主人,封成親王,母淑嘉皇貴妃,與劉墉、翁方綱、鐵保并稱清中期四大書家。
12、皇十二子,愛新覺羅·永璂(1752—1776),母繼皇后。
13、皇十三子,愛新覺羅·永璟,幼殤,未封,母繼皇后。
14、皇十四子,愛新覺羅·永璐(1757—1760),幼殤,未封,母孝儀純皇后。
15、皇十五子,愛新覺羅·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即嘉慶帝,母孝儀純皇后。
16、皇十六子,愛新覺羅·永?(1762—1765),幼殤,未封,母孝儀純皇后。
17、皇十七子,愛新覺羅·永璘(1766—1820),母孝儀純皇后。
皇女:
1、皇長女(1728—1729),幼殤,未封,母孝賢純皇后。
2、皇次女(1731),幼殤,未封,母哲憫皇貴妃。
3、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1731—1792),母孝賢純皇后。乾隆十二年(1747年)下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色布騰巴勒珠爾。
4、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1745—1767),母純惠皇貴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下嫁傅恒之子福隆安。
5、皇五女(1753—1755),幼殤未封,母繼皇后。
6、皇六女(1755—1758),幼殤未封,母忻貴妃。
7、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1756—1775),母孝儀純皇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下嫁博爾濟吉特氏拉旺多爾濟。
8、皇八女(1757—1767),幼殤未封,母忻貴妃。
9、皇九女和碩和恪公主(1758—1780),母孝儀純皇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嫁烏雅氏札蘭泰。
10、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1775—1823),母惇妃,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下嫁和珅之子豐紳殷德。
擴展資料:
1、愛新覺羅·永璜
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南巡,還蹕次德州,孝賢純皇后駕崩,永璜以大阿哥身份迎喪,但其間因與三弟永璋表現(xiàn)得不夠傷感,被高宗斥責二人不合體統(tǒng),亦不懂禮節(jié)。
更暗示二人被取消立儲資格。其實當時永璜只有二十歲,永璋更不過十三四歲,年紀尚輕,再者過世的并不是自己生母,他們很難表現(xiàn)得呼天搶地。
豪哭流涕,乾隆帝未免有點因喪妻而失控。莫名其妙地喪失承繼大統(tǒng)資格,永璜從此郁郁寡歡,沒多久便于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卒逝。
乾隆帝雖感后悔,但為時已晚,遂痛心地下諭曰:“皇長子誕自青宮,齒序居長。年逾弱冠,誕育皇孫。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備成人之禮?!?/p>
2、愛新覺羅·永璉
愛新覺羅·永璉,清高宗乾隆帝次子,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生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乾隆帝稱其“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乾隆元年(1736年)被秘立為皇太子。永璉此名為其皇祖清世宗雍正帝所賜,隱示承宗器之意。
由于清朝前四個皇帝均為庶出,于是乾隆帝決心從自己的兒子開始,由嫡子繼承皇位,登基后不久便將永璉密定為皇儲。
但未想兩年多以后,永璉得病而死,年僅九歲。乾隆帝極為傷感,贈謚號“端慧皇太子”,并于乾隆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入葬端慧皇太子園寢。
3、愛新覺羅·永璂
愛新覺羅·永璂(1752年6月7日-1776年3月17日),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宗室,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二子,清高宗純帝繼皇后烏拉那拉氏之子 。
天資淳粹,至性過人。乾隆三十六年,負責編纂《御制滿蒙文鑒》總綱。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無爵。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追封貝勒。
4、固倫和敬公主
固倫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清高宗乾隆帝第三女,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雍正九年(1731年)五月二十四日生。乾隆初年,封今位號。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輔國公色布騰巴勒珠爾,因乾隆帝不忍愛女遠嫁,破例準其留駐京師。
其府邸為清代唯一一個固倫等級的公主府。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去世,葬于北京東郊,衣冠葬于今公主嶺市附近其領(lǐng)地內(nèi)。
5、固倫和孝公主
倫和孝公主(1775年-1823年),清高宗乾隆帝第十女,母惇妃汪氏,自幼最為乾隆所鐘愛。朝鮮承政院日記載,公主在宮中有波羅公主之號。乾隆喜怒暴發(fā),宦寺之屬。
少有差失, 輒施鞭棰, 多至百余度。雖盛怒之時,見公主則輒解。所以每當鞭棰之時,宮人必送公主而止之,是如為白遣。乾隆凡有非常之擧,宮中必借公主一言以沮之。
公主貌類父親,乾隆曾說:“你如果是皇子,朕一定立你為儲。” 容妃去世,遺物大部分被乾隆賜給公主。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六世班禪奉旨賜公主法名索朗班吉卓瑪。
意為吉祥度母。公主初封和碩公主,嫁妝視固倫公主,逾制乘坐金頂轎 。后乾隆晉封愛女為固倫公主,嫁妝又有所加。乾隆五十四年,公主下嫁和珅長子豐紳殷德。
妝奩十倍於和嘉公主,輦送器玩於主第者, 槪論其直, 殆過數(shù)百萬金。公主于歸, 乾隆特賜帑銀三十萬。 大官之手奉如意珠貝。
拜辭於公主轎前者, 無慮屢千百。 雖以首閣老阿桂之年老位尊, 亦復(fù)不免云。道光三年(1823)九月初十,公主去世,終年49歲。
明朝有一個君王他有127個兒子,但卻都不是自己的親生的,他就是明朝的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總共有16個君王,他們大部分都很奇葩,但要說最奇葩的就是朱厚照了,由于朱厚照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無法生育了,所以他開始瘋狂地認干兒子,這也就導(dǎo)致了他有127個兒子,但一個都不是自己親生的,真的是有點荒唐。
朱厚照從小就特別的聰明,學(xué)東西也是非常地快,但是可惜的是沒能有一個好的人來引導(dǎo)他,朱厚照從小身邊就有8個太監(jiān)服侍,他也是非常寵愛這8個太監(jiān),因為他們總是能想到辦法逗朱厚照開心,小孩子都是喜歡玩樂的,但就是這8個太監(jiān)的這種做法害了朱厚照,讓日后的朱厚照整日沉迷酒色。
他們逗朱厚照的方法有很多,像獻舞、送一些新奇的玩意等等,每天都不會重樣,到了后來他們還會扮演百姓或者商販,然后讓宮女扮演風塵女子,而朱厚照就扮演富商,揮霍無度、一擲千金 ,還整日聽宮女們唱一些淫詞浪曲,這使朱厚照越來越沉迷女色,之后朱厚照還建立了?豹房?,從那之后朱厚照就變得更加荒淫無度。
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之下,終于朱厚照無法生育了,于是這8個太監(jiān)又開始讓他認干兒子,他這一認就是127個,他的這些所謂的干兒子借著朱厚照?干爸爸?的名義,開始在地方為非作歹,無惡不作,有的更是達到了擾亂朝綱的地步,除此之外朱厚照還非常喜歡打仗,并且也已經(jīng)到了非?;奶频某潭?,像這樣的君王在歷史上也真是不多見了。
因為蒙古元朝的繼承權(quán)多數(shù)時候都在嫡系手中傳承,只要嫡系有子孫,就輪不到庶出的上。 忽必烈一共有12個兒子:
察必 皇后生育四個嫡子,長子 朵兒只 、次子太子 真金 、三子秦王 忙哥剌 、四子北平王 那木罕 ;
忽魯黑臣 哈敦生第五子 忽里帶 ;
朵兒別真 哈敦生第六子云南王 忽哥赤 、第七子西平王 奧魯赤 ;
許慎真 哈敦生第八子 愛牙赤 、第九子寧遠王 闊闊出 ;
不知名妃嬪生第十子 忽都魯帖木兒 ;
巴牙兀剔 哈敦生第十一子鎮(zhèn)南王 脫歡 ;
南必 哈敦生第十二子 鐵蔑赤 。
12個皇子中,老大朵兒只早亡,老五忽里帶、老十二鐵蔑赤史書失載,老八愛牙赤有罪被流放大青島,獲得封爵的只有老二真金、老三忙哥剌、老四那木罕、老六忽哥赤、老七奧魯赤、老九闊闊出、老十一脫歡七個人, 但有繼承權(quán)的只有三位嫡子,即真金、忙哥剌、那木罕。
忽必烈三個嫡子中,死的最早的是老三忙哥剌,他留下兩個嫡子 阿難答 和 按檀不花 ;隨后死去的就是太子真金,真金有三個嫡子,分別是 甘麻剌 、 答拉麻八剌 、 鐵穆耳 ,老四那木罕死的最晚,但他沒有兒子,死后所有的政治資源都被大侄子甘麻剌繼承。
在忽必烈晚年,有繼承權(quán)的只有甘麻剌、鐵穆耳、阿難答、按檀不花四個嫡孫,答拉麻八剌也就是元武宗元仁宗的父親早亡。
忽必烈臨死前并沒有確定繼承人,但由于老二真金是太子,遺留下來的政治資源遠遠超過三弟忙哥剌,所以,甘麻剌和鐵穆耳,比阿難答兄弟更有資格繼位。
甘麻剌有祖父的寵愛和漠北的軍隊支持,但他長期遠離中央,和老母親太子妃闊闊真關(guān)系不夠親近,和朝廷忠臣也很疏離,因此在競爭汗位中,敗給母弟鐵穆耳,鐵穆耳就是元成宗。
所以,忽必烈雖然沒有指定繼承人,但有嫡孫在,其他庶出皇子就沒有出頭之日,這是蒙古特有的政治形態(tài),和中原王朝不同。
就是這樣。
無論傳兒子,還是傳孫子,【元世祖忽必烈】都有不少麻煩。事實上,他有傳位給兒子的正式舉動,但沒有傳位給孫子的正式表態(tài)。不過,元朝的第2任皇帝【成宗鐵穆爾】,即忽必烈的嫡孫,他的上臺也是憑實力。
縱觀元朝始終,皇位的繼承始終不穩(wěn),皇室的爭斗消耗不少國力,否則國祚絕不止于百年。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忽必烈建立的元朝,躋身中華帝國歷代王朝譜。換言之,元朝不是把漢地并入蒙古,而是以蒙古并入漢地。
但是,元朝權(quán)貴又不甘心被漢族同化,不像清朝權(quán)貴那樣,大量吸收先進的漢族文化。 這種尷尬也表現(xiàn)在皇位繼承制度上,元朝既沒有承襲漢族傳統(tǒng)的“嫡長子”繼承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也沒有采取蒙古傳統(tǒng)的代表選舉制(忽里臺大會)。
反觀清朝,或許吸取元朝的教訓(xùn),這個皇位繼承是有明確制度。清初的時候,新皇帝的上臺,由八旗會議決定。后來,由皇帝在生前寫下密詔確定,以避免諸子奪儲、后繼無人。
元朝就比較糟糕,一方面不弄忽里臺大會推舉繼承人,破壞草原傳統(tǒng)讓很多蒙古人反感;另一方面沒有穩(wěn)定的皇位傳承規(guī)則,導(dǎo)致皇族內(nèi)部有實力的人都蠢蠢欲動。 從1307年開始,到1333年為止,短短27年間,共有10人坐上皇帝寶座。
回到【成宗鐵穆爾】這邊,他的父親是【真金皇太子】,由【忽必烈】根據(jù)漢族傳統(tǒng)所立。上文也說到,在蒙古人眼里,連大汗都是推選出來的,哪里會有什么皇太子的存在。加上皇太子確立之后,漢人式的朋黨又馬上出現(xiàn)在朝廷,讓忽必烈也是頗為頭疼。
因此,真金皇太子病死之后,忽必烈就沒有再立太子,不過依舊表現(xiàn)出對太子第3個嫡子的期望。 這個幸運兒就是鐵穆爾,他接受祖父授予的皇太子之印,并被派去北方監(jiān)督軍隊。
這種暗示,僅僅是忽必烈向朝臣發(fā)出的1個信號,并非正式的立儲宣告。但是,這對于鐵穆爾登上帝位,卻十分重要。忽必烈死后,鐵穆爾受到【伯顏】力薦,后者是先帝的親信兼顧命大臣。
這個伯顏不簡單,長期代替忽必烈在北方同叛軍作戰(zhàn),數(shù)度化解元朝的統(tǒng)治危機,令【窩闊臺汗國海都】為首的草原軍隊止步不前。伯顏在朝廷上,不僅斷然否決諸臣對鐵穆爾的異議,還下令諸王宗親、文武百官朝覲新皇帝。
可以看出,鐵穆爾登上帝位,制度上給的紅利是薄弱的,畢竟沒有確定傳承給他 。他靠的主要是以下幾個因素:
1、嫡孫身份。 這一點,大家容易理解,大老婆(皇后)生的子孫有優(yōu)先繼承權(quán),中外的情況一致。當年,【成吉思汗】確定繼承人,也是在4個嫡子當中挑選,以他如神的地位,忽里臺大會只是過1個重要的形式。
2、皇太子之子。 如果說嫡孫身份,減少一大半競爭者,那么皇太子之子的身份,就讓他更容易獲得漢地軍民的支持。忽必烈生前對鐵穆爾的重視,更是給他帶上加持的光環(huán),號召力大大增強。
3、伯顏的支持。 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憑借伯顏的威望和實力,他輕松讓朝廷的蒙古異己者折腰,強行否決召開忽里臺大會的必要性,也強行確定漢式君臣的名分。
鐵穆爾即位,但蒙古人并沒有忘記大汗選舉傳統(tǒng),其后皇位繼承難免紛擾不斷。在亂局之間,后世的元朝皇帝只有依靠“拳頭”和“謀略”爭天下。
最初蒙古人選大汗采用的是忽里臺大會制度,也就是貴族圈內(nèi)的民主選舉。可是成吉思汗一統(tǒng)蒙古以后,這種制度就開始有點兒變味道了,尤其是成吉思汗在選擇接班人時,就采取了指定的做法。
這么一來蒙古人的習(xí)俗就這么被破壞了,大家越來越不重視忽里臺大會,反而對中原地區(qū)的嫡子繼承制很感興趣。
此后不光中原人看重嫡子繼承制度,在蒙古也是一樣,只有嫡子才有資格承襲老爹的所有家產(chǎn)。這也是為啥明朝取代元朝后,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因。
你看成吉思汗,號稱行走的播種機,走到哪兒孩子生到哪兒,他的兒子至少上百人??墒俏覀兯熘?,也就是那4個嫡子。分別是術(shù)赤、察合臺、窩闊臺、托雷。
忽必烈有9個兒子,但是這里面真正的嫡子只有2名,分別是老大朵兒只和老二真金。他們倆都是忽必烈的原配皇后弘吉剌·察必所生。
因此論繼承權(quán),肯定這兩個兒子了??上Ю洗蠖鋬褐辉缡?,所以忽必烈稱帝以后,便將老二真金立為太子。
按道理來說,真金會順理成章登基??上У氖窃雷婧霰亓覊勖L,把這個太子給活活熬死了,那么接下來咋整呢?皇位繼承權(quán)該給誰呢?
一、給嫡孫也不給庶子。 剛才說了,在蒙古人的世界里,嫡庶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庶子是沒有資格繼承大位的,哪怕是嫡子死光了,只要嫡子有后代,那也輪不到庶子來繼承大統(tǒng)。
很顯然雖然朵兒只和真金都早逝了,可是真金還有兒子活著!真金和他的正妻弘吉剌·伯藍也怯赤一共生了3個兒子分別是:
長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 、三子元成宗鐵穆耳。
這就是說,忽必烈的嫡孫還有3個活著,既然嫡系這邊人丁興旺,自然輪不到庶子來繼承大位了。 其他7個庶子只能干瞪眼,就算是這3個孩子的叔叔,也沒有繼承權(quán)。
即使忽必烈還有倆皇后,但都不足以取代原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其他兒子姑且都可以當成庶出來看待。
二、為啥選擇老三鐵穆耳? 我們注意到,太子真金的三個兒子里,鐵穆耳是年紀最小的一個,排行老三。結(jié)果忽必烈偏偏選了他做接班人,這是為啥呢?前面?zhèn)z孫子都是擺設(shè)嗎?
長子甘麻剌,是忽必烈的嫡長孫,按道理來說他作為接班人的概率最大。
但是很可惜,他和皇位失之交臂。年幼的甘麻剌,從小就離開了母親,是他的奶奶弘吉剌·察必皇后養(yǎng)大的。所以甘麻剌和自己的母親感情很一般,母親更加疼愛另外兩個孩子。
所以說大兒子甘麻剌很早就不得父母的疼愛,早早被爺爺忽必烈弄到北方鎮(zhèn)守邊境了。太子真金去世以后,甘麻剌又被調(diào)到云南鎮(zhèn)守,此后又去了漠北。
總之沒什么機會入朝。由此可見,因為受到兒媳婦的影響,忽必烈也不太愿意把大位傳給自己的長孫甘麻剌。
次子答剌麻八剌早逝。
太子真金去世以后,忽必烈并沒有打算讓他的大孫子甘麻剌繼位,反而打算讓他的次孫答剌麻八剌成為接班人。
不過這個孩子在政治上的作為基本為零,甚至有史料記載他是個啞巴或者失聰,因此從能力上來說,他基本沒什么機會繼承大位。
最關(guān)鍵的是,在1292年,29歲的答剌麻八剌突然生病去世了! 當時忽必烈還活著呢,所以皇位自然也輪不到他了。
三子鐵穆耳,文治武功的合適人選。
鐵穆耳深受其母闊闊真的喜愛,所以也是她極力支持成為大位接班人的對象。此外,忽必烈曾經(jīng)派遣鐵穆耳鎮(zhèn)守蒙古汗國的故都哈剌和林。
這地方都是蒙古最為精銳的北方駐軍,很顯然忽必烈是希望鐵穆耳能夠在這里建立一定的威信,為他日后登基奠定基礎(chǔ)。
同時,忽必烈還給鐵穆耳派遣了開國四杰之一博爾術(shù)的孫子玉昔貼木兒給他打下手,這么一來鐵穆耳身邊的勢力進一步得到擴大。最終鐵穆耳成為了接班人。
三、鐵穆耳要比朱允炆強得多。 為啥鐵穆耳能守得住江山,同樣是皇孫繼位的朱允炆偏偏就不行呢?其實很簡單,因為鐵穆耳的能力的確很出眾。
忽必烈去世以后,鐵穆耳趕緊回到了漠南,組建了臨時執(zhí)政集團。這個時候他的大哥晉王甘麻剌正在鎮(zhèn)守嶺北,手握實權(quán),是鐵穆耳最大的威脅。
很顯然,忽必烈沒有給他那些庶出的兒子足夠大的權(quán)力,否則肯定會冒出一兩個朱棣這種類型的刺兒頭。
不等晉王甘麻剌發(fā)難,鐵穆耳這邊已經(jīng)派人去責問他究竟怎么想,晉王甘麻剌只好表示愿意俯首稱臣,可是心里肯定不服氣??!
結(jié)果你猜怎么這? 在他們的母親闊闊真的建議下,兄弟倆比賽朗誦祖宗寶訓(xùn),看誰讀得通順就讓誰做大汗。
有這么做母親的嗎?天下人都知道晉王甘麻剌是個結(jié)巴,他怎么可能贏得了鐵穆耳呢?最終鐵穆耳獲勝,成為了大汗。
總結(jié):鐵穆耳干的還是不錯的。 元成宗鐵穆耳在位期間,停止了四處征戰(zhàn),選擇休 養(yǎng)生 息。同時減免了不少地區(qū)的賦稅。對于先輩們冊封的地方王爺們,鐵穆耳也沒有像朱允炆那樣一桿子打死,而是采取逐步限制對方勢力的辦法,慢慢削弱他們的力量。
西北發(fā)生叛亂以后,鐵穆耳也毫不手軟,派人平定了海都、篤哇等王爺?shù)呐褋y。 由于他的表現(xiàn)非常突出,穩(wěn)住了元朝大局,所以其他四大汗國都宣布承認鐵穆耳是成吉思汗大位的合法繼承人,也是大蒙古國真正的大汗。
不過可惜的是,這位老兄沒有兒子?;实蹧]兒子,絕對是一件足以撼天動地的事情,這為后來元朝動蕩的傳位局面,埋下了伏筆。
參考資料:《元史》
這是蒙古人的特有的繼承制度造成的。在蒙古的汗位的繼承中,受到三種因素的制約:
第一種是忽里臺。
忽里臺是蒙古語,意思是聚會。漢文音譯“大朝會”。實質(zhì)上是蒙古部落議事會制度,凡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等大事,一定要召開會議,做出決定。蒙古大汗的繼立,必須經(jīng)忽里臺推戴后才具有合法性。
元朝建立后,新皇帝即位時,仍然要召開忽里臺,主要的參加者有宗王駙馬、文武大臣等。例如在元成宗鐵穆耳繼位時,親自去上都參加忽里臺大會。
不過此時的忽里臺更多的是一種形式,在會上新皇帝要做的只有宣讀祖訓(xùn)大法,頒發(fā)賞賜。
第二種是嫡長子繼承制。
雖然在12世紀的草原上,長子繼承權(quán)已得到習(xí)慣上的承認,但是執(zhí)行的并不嚴格。如成吉思汗的長子術(shù)赤,并沒有繼承汗位,成吉思汗將汗位傳給了三子窩闊臺;
窩闊臺不喜歡長子貴由,欲立三子闊出為汗,闊出戰(zhàn)死后,窩闊臺又欲立闊出的長子失烈門為繼承人。窩闊臺長子貴由能繼承汗位全憑窩闊臺皇后乃馬真的幫助。
占領(lǐng)中原以后,忽必烈并沒有明確嫡長子繼承。
第三種是幼子繼承父業(yè)傳統(tǒng)。
在12世紀的蒙古人中,有一個風俗,即長室中的幼子應(yīng)成為其父的繼承人。父親的斡耳朵、家室等財產(chǎn)由幼子繼承。
斡耳朵,是“宮帳”“宮廷”的意思。蒙、元時期,皇帝、皇后斡耳朵各有資產(chǎn)、私屬人戶,死后由親族繼承。例如,成吉思汗有四大斡耳朵,后由拖雷及其后裔晉王一系繼承。
在成吉思汗去世后,幼子拖雷監(jiān)國兩年。因為術(shù)赤已經(jīng)去世,老二察合臺支持窩闊臺,拖雷感覺力量單薄,只有采取暫時退讓辦法,支持窩闊臺。最終,窩闊臺登上汗位。
史料對拖雷的死因記載不清楚,有可能是窩闊臺汗為了消除隱患,將拖雷毒死了。
蒙、元所謂皇位繼承受到以上三種因素的影響,忽必烈將皇位傳給孫子亦不例外。
忽必烈有四個嫡子:
除了長子早夭外,其他三個都是忽必烈考察和選擇儲君的對象。
忙哥刺 ,1272年被封為安西王,次年,進封秦王。地位尊崇。1278年冬,忙哥刺去世。據(jù)說他因為想奪權(quán)被忽必烈處死。
那木罕 ,封為北平王,出鎮(zhèn)漠北。
真金 于1273年被冊封為皇太子,1285年,江南行臺御史上封事寫了一道奏章,建議忽必烈應(yīng)該禪位給太子。奏章到了中央御史臺,被壓下了。有人偷偷地將這件事匯報給了忽必烈,忽必烈下令徹查。雖然最后不了了之,但是真金太子被這件事嚇死了。
真金死后,忽必烈要選擇新的儲君。當時嫡子中那木罕還健在。真金太子有三子甘麻刺、答刺麻八刺和鐵穆耳。
那木罕為什么被淘汰了呢?
因為他身上有兩個致命的缺點:
在四位嫡子均已經(jīng)去世的情況下,儲君只能在真金的后人里選擇了。1293年年忽必烈封鐵穆耳為皇太孫,鎮(zhèn)守漠北。
1294年,忽必烈駕崩,雖然鐵穆耳握有皇太子印,但是他的大哥甘麻刺實力也很強。甘麻刺統(tǒng)領(lǐng)拖雷留下的四大斡耳朵,鎮(zhèn)守蒙古。兄弟二人的實力不分伯仲。最終,鐵穆耳勝出。
鐵穆耳所以能成功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個,當媽的偏心,喜歡小兒子。
闊闊真是忽必烈欽定的太子妃,深受忽必烈的喜愛,她站在幼子一邊,是鐵穆耳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二,顧命大臣和東宮舊臣的支持。
1294年,忽必烈彌留之際,令樞密院知事玉昔帖木兒、伯顏和不忽木三人為顧命大臣。當時三人號稱受忽必烈遺命,他們的向背左右繼承人的歸屬。
在上都舉行的忽里臺大會上,玉昔帖木兒和伯顏利用自己的威望,對其他人軟硬兼施,逼他們承認鐵穆耳為新帝。
真金的東宮舊臣更是沒有怨言,大力支持鐵穆耳。
第三,鐵穆耳自己有本事,比他的兄長要強。
鐵穆耳在東征乃顏和鎮(zhèn)守漠北期間,表現(xiàn)出的軍事指揮能力,得到了蒙古貴族的認可;他大哥甘麻刺的表現(xiàn)比不上弟弟,在漠北前線的表現(xiàn)令人失望,忽必烈不得不把他調(diào)離。
孫子鐵穆耳得到了兩大將的支持,最后登基為帝,是為元成宗;
元世祖忽必烈年老之后,本打算傳位給太子真金,不料真金竟然比他先死,真的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了,而真金之死跟忽必烈有很大的關(guān)系。之前真金就很不爽忽必烈所重用的阿合馬等親信,于是受到一批漢人儒臣的擁護,但是對忽必烈則唯唯諾諾,從來不敢越雷池一步,朝政大權(quán)始終掌握忽必烈本人手中。
前面提了一下關(guān)于權(quán)臣阿合馬的事情,阿合馬死后,其黨羽余有不甘,想要卷土重來,突破口就是皇太子真金。就在此時,一個漢人上疏說道:“陛下年事已高,希望盡早退位,不要有垂簾聽政的事情發(fā)生。”忽必烈此人戎馬半生,權(quán)力欲極重,怎么可能會聽從這些話語。此人的上疏典型就是找死,說白了就是給真金太子找茬的。而真金得知此事后深為恐懼。御史臺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就將大臣的奏章暗中壓了下來。阿合馬余黨探知此事,決計發(fā)難,準備向元世祖揭發(fā)。
擁護太子的右丞相安童知道此事已瞞不下去,干脆搶先向忽必烈陳述事情本末,指出阿合馬余黨欲借機陷害太子。忽必烈聽到有人居然要他提前讓位給太子,勃然大怒,厲聲責問道:“你們就沒罪嗎?”安童帶頭認罪,但同時向皇上指出,阿合馬的黨羽此舉目的是要危及太子,搞亂天下。經(jīng)過勸說,忽必烈才怒氣稍解。阿合馬的余黨雖然沒有成功,并受到嚴懲,太子真金也給嚇得心驚肉跳,憂郁成病,不久撒手歸天,年僅43歲。
真金死時,忽必烈已年逾古稀,接班人只能在真金的兒子中選。真金與其妻闊闊真共生三子,長子晉王甘麻剌,次子答剌麻不剌,三子鐵穆耳。闊闊真偏愛小兒子,慫恿大臣勸說皇上立鐵穆耳為皇儲。為使鐵穆耳積聚掌權(quán)的資本,就先遣他出鎮(zhèn)北邊,爭取軍功,并委派重臣玉昔帖木兒輔行。
玉昔帖木兒是成吉思汗的四杰之一博爾術(shù)的孫子,曾屢立戰(zhàn)功,深受忽必烈重用。他在受命之際,勸忽必烈把真金的舊璽授予鐵穆耳,以正名分,為以后登基搶占先機。闊闊真又搞到一塊秦朝時期流傳下來的傳國玉璽,上刻“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交給鐵穆耳,以為“受命之符”。
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享年79歲。宗室諸王會集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議立新君。宗王大臣討論了三個多月,仍難拍板。當時,唯一能與鐵穆耳分庭抗禮的是他的大哥晉王甘麻刺。甘麻剌也曾出鎮(zhèn)嶺北,統(tǒng)領(lǐng)成吉思汗的四大宮帳和北方諸軍,管轄蒙古本土,擁有相當大的勢力。支持甘麻剌的宗王認為長孫繼承帝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鐵穆耳一派堅持先帝爺爺留下了遺言,這遺詔是絕對不可更改的,關(guān)鍵是鐵穆耳得到了當年參與滅南宋大將伯顏和玉昔帖木兒兩個重臣的支持。眼看雙方爭執(zhí)不下,伯顏也不客氣了,直接拔出寶劍,立于大殿上,說立鐵穆耳乃是先帝所命令的,哪個敢質(zhì)疑的我就送誰去見先帝。這氣勢跟兩百多年以前的述律太后廢長立幼有的一拼,眼看伯顏這么玩了,其他大臣一看算了鐵穆耳就鐵穆耳吧,反正也不會是自己,于是三呼萬歲。
此時玉昔帖木兒則向大哥甘麻刺施加壓力說:“先帝去世已經(jīng)三個多月了,皇位空虛,遲則生變,你作為兄長,有何態(tài)度?甘麻剌也不傻,看伯顏那吃人的樣子,知道如果不表態(tài)就得去陪伴先帝了,只得無可奈何地表態(tài):“給鐵穆耳當皇帝吧,我外放給你守護草原。”于是在群臣的勸進下,鐵穆耳終于當上了皇帝,是為元成宗。
元成宗繼承祖宗創(chuàng)下的偌大家業(yè),史書上稱他“ 垂拱而治,善于守成 ”。實際上也就是坐吃前人的遺產(chǎn),混混日子的一類。元成宗即位五年,還不知六部官員名字是誰。在元成宗一朝,政府機構(gòu)龐雜,貪官污吏橫行。元成宗晚年多病,更是不管國家政事,皇后卜魯罕和中書右丞相哈剌哈孫各自拉幫結(jié)派,元成宗一死,兩大政治勢力又為奪取帝位展開了一場血腥的爭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40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地名的來歷: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