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么樣為利益眾生而努力。我們要知道
,我們自己要什么
,眾生也要什么;我們自己不要什么
,眾生也一樣不要什么
。我們要從這個“將心比心”的角度,來長養(yǎng)我們的慈悲心
。
同時
,我們是生在一個黑暗的、空檔的時代里面
,這個時代
,釋迦牟尼佛已經(jīng)涅盤,而彌勒菩薩還沒降生到人間
。在這樣的時代里面
,我們需要親近一些真正的善知識。這些善知識們在佛法上有正知正覺
,在修持上已經(jīng)有了成就
,我們需要這些善知識的教導。如果沒有這些善知識的教導
,人生就會處于黑暗之中
。所以我們要珍惜一切親近善知識的因緣。要恭敬善知識
、感恩善知識
,要以善知識為榜樣,去除我們自己的壞習氣
,降服我們自己的惡念
。所以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面,依止真正的善知識
,也是我們長養(yǎng)大悲心
、菩提心很重要的一個因緣。沒有真正的大善知識
,好像走路沒有路燈一樣。所以我們要發(fā)心來恭敬善知識
、供養(yǎng)善知識
、依止善知識、隨順善知識教
,只要依止有修行的上師
,我們的菩提心就能夠不斷地鞏固
。
再其次,“聞”
、“思”
、“修”的智慧也非常重要,我們要經(jīng)過“聞”
、“思”
、“修”的次第才能夠得到證悟。聞思修的第一步是聽“聞”善知識的教導
,然后要“思”
,也就是要常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覺察自己的過失
。惟有覺察自己的過失
,才是正確的起“修”的時候;如此經(jīng)過“思”的抉擇
、觀照的抉擇之后
,才能夠把佛法真正地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所有一切的智慧都是來自聞思修的基礎
。有了聞思修的基礎之后
,我們很多的智慧就會開發(fā)出來,我們會很清晰
、會懂得判斷
,會懂得怎樣去抉擇,會懂得如何增長我們的菩提心
。
此外要常常痛念“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2还芪覀兌嗝从绣X
,或是在社會上擁有多少東西
,如果此刻一口氣不來,什么都不是你的
,什么都與你無關(guān)
;所以,要常常痛念“無?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去執(zhí)著什么東西
,應該把心放在正法上
。即使是一個國王,不管他擁有多少軍隊,國庫里有多少珍寶
,可是一旦一口氣不來的話
,什么都不是他的了。因為生命是無常的
,所以我們更要珍惜我們能親近善知識的善因緣
。我們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眾生
,他們都沒有親近善知識的因緣
,因此我們有親近善知識的因緣,就要更加珍惜
。
也許我們會覺得惶恐
,覺得沒有把握這一生、在這一世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但是可以確信的是
,只要我們能夠在聞思修上真正地下功夫,在戒定慧上真正地用心去修持
,那么
,至少在我們未來的成佛之路,我們已種下非常好的種子
,培養(yǎng)非常好的資糧了
。
整個佛法的修持核心就是要去利益眾生。為什么“利益眾生”對于我們整個佛法的修行那么重要呢
?答案很簡單
,因為“六波羅蜜”的修持,就是靠眾生來成就的
。沒有眾生做對象
,我們沒有辦法去實踐“布施波羅蜜”;沒有眾生嚴厲的考驗
,我們無法落實“持戒波羅蜜”
;沒有眾生的打擊、羞辱
,我們不能成就“忍辱波羅蜜”
;不管是精進、禪定
、智慧
,一切都離不開眾生,所以佛法的修持重心之所在
,就是常常想到“利益眾生”
。整個佛法的架構(gòu),簡單的說
,就是如何去圓滿六波羅蜜的修持
。
為了徹底實踐六波羅蜜的修持,我們要發(fā)大誓愿
,要有大擔當
。因為六波羅蜜講來講去,都離不開大悲心與大般若
。要“悲智雙運”
,才能圓滿六波羅蜜的實踐。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
,我們就要學習去觀想: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的動物被殺
?多少的動物糊里糊涂地犧牲了它們的生命!今天又有多少人
,正在醫(yī)院里忍受者病苦的折磨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只要想到這些地方
,我們自然就會生起慈悲心
、生起菩提心,然后
,許下一個大的悲愿:但愿所有我的用功修持的功德
,回向給所有這些已經(jīng)被殺的動物,愿它們永遠不在遭受到苦難與折磨
,愿它們能夠往生善道
,來人間聽聞正法;也愿所有在醫(yī)院里受苦的眾生
,都能遠離病苦
,早日康復,也能夠聽聞正法
,學習正法
,護持正法。人生難得
,我們要感恩這一世我們能夠來到人間
,我們擁有父母、兄弟
、師長
、還有許多愛護我們的人;同時
,我們也要認知到
,過去生、過去世我們也擁有無數(shù)量的父母、兄弟
、師長
;而我們的未來世,也將會有無量數(shù)的父母
、兄弟
、師長。因此
,我們要觀想:一切的眾生
,他們都有可能曾經(jīng)是我的父母、兄弟
、師長
,他們都與我息息相關(guān)。此時應該要生起無量的慈悲心
、感恩心
,來回報過去、現(xiàn)在
、未來這些無量數(shù)的父母
、兄弟、師長
。如此經(jīng)常的觀想
,則有助于開展我們的慈悲心與感恩心。
例如
,眼前也許有一只受傷的小鳥
,或是有一個需要被照顧、被保護的孩子
,我們豈能視若無睹
?要知道這只小鳥,或是這個孩子此刻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這樣的因緣
,都是來幫助我們開展菩提心。也有可能他們在過去
、現(xiàn)在
、未來正是我們的父母、兄弟與師長
。這個時候
,我們要生起大悲心,盡最大的力量把他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
如果我們能夠常常保持這樣一份慈悲心
,那么
,我們修習慈悲的善根就會不斷不斷地自然成長。同時就從這個當中
,我們的智慧也會生起
。我們?nèi)绻軌虺3U疹櫳磉叺娜耍覀兙蜁淖兾覀冏约旱牧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我們原來看到別人的過失就生氣
,看到別人的錯誤就覺得不能忍受的習氣,自然地就會轉(zhuǎn)變過來
。只要我們常常提醒自己,常常生起這樣的悲心
,自然地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慈悲心越來越廣大
。慈悲心不是一夕之間成就的事情。慈悲心是一點一滴
,每天
、每天不斷的培養(yǎng),每天
、每天去關(guān)懷別人
,然后從這當中,你的慈悲心就會很自然地擴大起來
。
大悲心是我們菩提道的根
,就像花一樣,像樹一樣
,如果這個根不鞏固
,這個根沒有扎得很深的話,那么
,這棵樹
、這個花一定長得不好。所以
,要像種花一樣
,像種樹一樣,這個善根要把它扎得很深很深
,自然而然地
,我們就很容易得到正覺得大果。所以我們要修持正法
,要獲得無上的正果
,就要常常在菩提心的根本上,在大悲心的根本上做功夫
。如果能夠不斷地做功夫
,隨時把利益眾生當成我們心上一個重要的事情
,那么,我們不要擔心我們不會獲得正果.
南懷瑾:開悟與不開悟者有何不同?
【一】開悟者認為一切皆虛妄,而不開悟者則相反
什么是開悟
?開悟就是我們破除了迷執(zhí)
,見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實相。什么是迷呢
?
我們一切有情由有無明的障蔽
,把現(xiàn)實中眼所見、耳所聞
、鼻所嗅
、舌所嘗、身所觸
、意所了的都認為是真實有的
,這就叫迷。
認為我們自己的身體里有個真實不虛的實在的我
,這就叫我執(zhí)
。
對于身體乃至周圍的環(huán)境,如天地
、山河
、日月、星辰
、飛禽
、走獸、動物
、植物
、一切日用等等,也都認為是真實的
,這就叫法執(zhí)
。
有了我執(zhí)與法執(zhí),就叫顛倒夢想
。開悟就是破我執(zhí)和法執(zhí)
。二執(zhí)既破,自然遠離顛倒夢想
。
【二】開悟者對世界從不解釋
,從不被任何所迷
經(jīng)常有人會評論一個開悟者,不夠慈悲心
,不夠善良
,不夠?qū)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不夠接納,不夠真情
,不夠智慧
,不夠神通……
其實這些是世人對開悟的誤解!開悟的人在紅塵中應該什么樣子
?理可頓悟
,事須漸除。
開悟是明心見性
,是明理
,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
。開悟不是成佛
,不是修行終點,而是起點
。
開悟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不是充滿了慈悲
,永遠不會有脾氣,只是開悟的人對世界從不解釋
,他們從不被外界的想法左右
,不被任何現(xiàn)象所迷惑。
南懷瑾說:真正開悟的人對世界從不解釋
,“凡有所見皆是虛妄”
,他們徹底的不被任何所迷。
只要致良知
,你就是本自具足
修行不是修出一個大師
,而是知道自己是人,但不被人相所迷
。
《擦亮心燈》慈和悲
山頂洞人? 著
慈和悲兩個不搭界的字組成慈悲一詞
,什么意思?“慈”就是
老子所說的“三寶”中的“慈”
,立在這樣的“慈”上
,自然就眾生平等、是法平等
,自然就大體同悲:平等地悲憫所有的眾生
,而不落在任何一個眾生的相上,當然也不會落在自己的色相上
。自然無我
,自然沒有分別心
,但那個“悲”卻自然地生發(fā)出來。只有真正的“慈”
,才能生出這樣的“悲”
,也只有這樣的“悲”,才能顯出真正的“慈”
。所以
,慈悲是開悟后,立在此我上的時間久長
,而自然生發(fā)出來的
,不是從心意識中生出來的。一個沒開悟的人
,不管他善到什么程度
,都不夠慈悲的級別,因為慈悲不是世俗層面的東西
。慈悲即此我
,此我即慈悲啊
!
佛祖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慈悲;老子說:以百姓為芻狗
,這也是慈悲
。這么說是不是反而把大家搞糊涂了,沒辦法
,因為我們累世歷劫以來偏離慈悲太久遠了
。
現(xiàn)在,慈悲一詞成了邪師們裝飾門面的工具
,而邪人們又把慈悲一詞當作要挾他人的把柄:你應該是慈悲的
,所以你必須幫我,如果你不幫我
,你就不慈悲
!看看,我們總是用自私和狹隘的心談論慈悲
,同時要求他人為你慈悲
,目的是為了自己得到好處,這是對“慈悲”的玷污
。一個沒開悟的人
,連談論“慈悲”的資格都沒有,卻把“慈悲”掛在嘴上
,這本身就是造業(yè)
,何況還想用“慈悲”來要挾他人
。請問,你自己造業(yè)的時候來勁
,受報的時候卻想甩鍋
,誰能幫你背鍋?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連佛菩薩也無可奈何?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42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