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在亞洲甚至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可以說,古代中國在各個方面,都能在世界范圍內(nèi)排到No.1,這也讓古代中國成為當時的天朝上國。
眾所周知,在古代,中國周邊小國都是中國的藩屬國,這些藩屬小國不僅在文化和軍事上乃至科學技術都向中國學習,甚至,連本國的名字都要交給中國來定,像史書中記載的越南、韓國、日本等國都都是如此。
大家都知道,中國對歐美國都的稱呼都是由英文直譯過來的,比如:加拿大、美利堅和澳大利亞等。
但是,除了“china”我們不知道外國人怎么叫中國人的。
其實,古印度在對中國的稱呼是很霸氣的,只是知名度不高而已。
翻譯成漢語是“震旦”,中文的意思是撼動天地
關于此詞較早的史書記載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當時有名的著作《方志卷》里,有關于印度對中國的描述,“中天竺國東至震旦國六萬里”,意思是天竺國離震旦國距離大約有六萬里,而這個“震旦”一詞是指當時的古中國。
“震”有著撼動,震動的意思,而“旦”的意思是有日光,天空之說,兩個字組合在一起便有了“震動”,撼動天地的意思。
所以,這從側面反映出古印度對當時的中國的崇拜和羨慕,還有一絲敬意。
還有一種說法,關于這個名字的來源,在印度一些佛教典籍中有著詳細的記載和說法:“東歸震,是日出所在,是為震旦”,大概意思是東方是屬于震的,而日出就是從地平線上升,中國作為東方強國中的一個,中國自然是“震旦”般的存在。
印度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入侵,他們帶來了雅利安人文化,成為了印度教以及文學、哲學、藝術的源頭,創(chuàng)建了雅利安人谷地文明。在公元前6世紀,出現(xiàn)了印度的種姓制度,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階層,為印度種姓制度的開始。
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是古印度文化藝術的繁榮時期,各種各樣的哲學流派和社會理論不斷涌現(xiàn)。產(chǎn)生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震旦”在當時印度的官方語言中,寫為:“hamacinthna”,這其中的hama是巨大意思,是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呼,意思是“大天國”,所以說,這一例子再次證明印度是對中國非常仰慕的。
在近百年的歷史中,國都帶有名稱帶有“大”字的一般都具有民族自尊感,例如:“大英帝國”
和“大韓民國”。
但是,我們可以回頭想一下,中國對別國的稱呼里帶有“大”字的幾乎沒有,古印度對中國名稱帶有“大”字,足以可見其對中國尊敬。
這一點,能在我們叫日本人稱呼中得以體現(xiàn)——“小日本”的叫法,體現(xiàn)的是淋漓盡致。
印度尊重中國,所以叫“大中國”,中國人蔑視日本,所以就叫“小日本”。
話說,日本在漢朝之前和中國是朋友關系,后來因為漢武帝頻繁打仗而與中國斷絕朋友關系,在后來。日本對我們的稱呼也不再是尊敬的“中國”,而是日本直接蔑視中國人為“支那”。
可以說原本是褒義詞,后來,被日本人說著說著就變成帶有嘲笑和侮辱的意思了,久而久之,就完全變了味,甚至,到現(xiàn)在一些印度和日本人都用“支那”一詞來羞辱中國人。中國人也是不好惹得,所幸中國人也罵了回去。
于是,中國便給印度和日本取了不友好的名字
例如:“東瀛”、“倭寇”,而印度被取了三十八個名字之多。
中國近代曾有史學家做過統(tǒng)計,在《印度釋名》這本書中一共記載了印度多個稱呼,分別是:乾讀、申毒、新頭、天竺、信度、天毒、身度、辛頭、信圖、捐讀、身毒、賢毒、懸度、印土、寅度。
如果,按照漢語學說來講,這些稱呼都是帶有貶義的,其中“毒”字,更能體現(xiàn)。
還有一種說法,可能有些讀者看過一些關于印度的名著,其中比較有名的稱呼為:天竺。
天竺是根據(jù)中國《西游記》中唐僧四人最后到達的目的地,大致位置是印度南部邊境一帶。當年唐朝的唐玄奘獨自一人行程萬里到達印度,只是為了將大乘佛法帶回大唐普救眾生,超脫人世間一切苦難。
這次出行的“天竺”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雖然名字大家都知道,但是,真正歷史中被沿用多的名字是看不顯眼的由梵語“HINDU”直接譯過來的——“身毒”(按照古語發(fā)音類似于'sindo'或'shindo'),直到今天,在中國南方一些方言中(客家話)都保留這種發(fā)音。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傳》中有過關于“身毒”一說的記載:“夏東南有一身毒國”,唐朝司馬珍《索銀記》也有記載說:身音為捐,毒音為篤。
一本便作為毒”,而到了清朝康熙時期,也有許多注釋提及了:“身毒”,由此可見,“身毒”才是真正古代中國對印度的官方稱呼。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50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