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宋一朝,都是被外族所滅。前有北宋徽欽二宗被金人所俘的“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唯一存活的康王趙構建立南宋,與金國對抗,穩(wěn)固了北宋的半壁江山。定都臨安,偏安一隅之地。不顧當時南宋軍力的鼎盛之態(tài),坑殺抗金名將岳飛等人,致使恢復國土無望。
直至末代王朝時,又經(jīng)歷了一次再一次的滅國之禍。朝廷中央的不作為,使得前線抗元的將士只能孤軍奮戰(zhàn),最終還是難以挽回失敗的命運。天險已失,京師無力防守。援兵一到,臨安城上遍地降旗,屈辱求和,卻沒有得到城下之盟的許諾。城破亡國,南宋成為歷史。是如何造成這種無力回天的困境
朝廷內(nèi)部的亂象
南宋立國本就比較亂,靖康之恥把北宋權力中心的根基給耗空,都被金人擄掠北方。宋高宗趙構只能任用南方的官僚階層來鞏固統(tǒng)治,只是后來戰(zhàn)局穩(wěn)定,不愿意聽從金人統(tǒng)治的官僚又陸續(xù)南下,為南宋效力。這就形成了南北分庭抗禮的局面。
從此圍繞“北伐”與“守成”的黨派之爭就開始內(nèi)部的黨爭,直到史彌遠誅殺,主張北伐的韓侂胄,爭斗才最終結(jié)束。只是這時的南宋已經(jīng)病入膏肓,不及時革新,只能成為最后的掙扎。但當時的統(tǒng)治者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依然是偏安一隅之地,專心于內(nèi)部的權力爭奪。
時勢變換后的敵我力量對比
此時局勢已經(jīng)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金國被蒙古人攻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已經(jīng)難以抵抗蒙古人的滅國之力。這是南宋統(tǒng)治者并沒有認清局勢,依然還是執(zhí)行北宋那樣的昏庸決策,聯(lián)合蒙古人給予金國最后一級。最終金國覆滅,而蒙宋之間又由原來的盟友關系,轉(zhuǎn)化為對立的狀態(tài)。
此時的蒙古占據(jù)中原之地,軍力達到鼎盛之時。反觀南宋經(jīng)過對金國一戰(zhàn),有一定的損耗,對于蒙古人的力量對比還是不占優(yōu)勢的。對于此時的形勢變換,當時的統(tǒng)治者并沒有清晰地認識。只是沉浸于雪恥靖康之變的激動與興奮,全然忘記更大的危機已經(jīng)到來。
昏君當?shù)篮蟮臋嗔φ婵?/p>
南宋自前期幾代帝王還能掌控局勢后,后期君主就已經(jīng)不顧國勢。只是到宋理宗時期,前期還能理政,但中后期又開始享樂安逸。他的后繼者宋度宗又過之而不及,這時期正是蒙古人厲兵秣馬虎視南宋之時。
皇帝不理政,造成中央權力出現(xiàn)出現(xiàn)真空,給了奸臣可乘之機,造成國家管理的混亂與不作為。甚至一度把皇帝的權力架空,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主君無能,享樂安逸的后果只是空耗國力,坐吃等死的局面。
奸臣專權后的無能
南宋中后期,先有史彌遠專權26年,把南宋敗壞得烏煙瘴氣,國勢傾頹。好不容易宋理宗親政,開始整理朝綱,國家開始出現(xiàn)好轉(zhuǎn),結(jié)果自己又開始怠政,任用丁大全,賈似道等奸臣當?shù)溃瑖议_始進入全面下垂之勢。
尤其是賈似道當權,排除異己,不干正事。對于元軍攻打南宋一事,不予理睬,坐等敵軍攻打。甚至隱瞞軍情,造成元軍攻城略地,朝廷都不清楚的荒唐事。襄陽戰(zhàn)役都已經(jīng)進行三年之久,皇帝才知道情況,卻還是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梢姰敃r南宋朝堂之混亂與荒唐。
主要軍事力量的瓦解
南宋軍事力量是其維持政權的保障,尤其是前線邊軍更是主要依仗。但擁有自己的底牌卻不慎用,只會導致自己的力量被耗盡。蒙古軍南下之際,宋軍進行過抵抗,尤其是邊軍,只是長期抵抗換來的不是支持,而是漠視與拒絕,最終的后果就是軍隊的放棄。
襄陽城邊軍的最后抵抗
蒙古金軍南宋時,首要目標就是襄樊一線,南宋軍民進行長達半個世紀的抵抗,前期還能依靠地利人和等優(yōu)勢,給予蒙古軍重創(chuàng),甚至一度造成蒙古大汗的死亡。但是頻繁疲勞的抗爭換來的卻是朝廷的不信任,甚至一度斷絕前線軍民的糧食武器補給。
這就造成襄陽防線的被動,長期的消耗戰(zhàn)中,耗盡南宋邊軍最后的精銳與抵抗意志。最終在缺乏防守能力時,為了城中軍民的生命安全,以孟珙為首的南宋將領只能向蒙古人投降。當時的襄陽城被困已經(jīng)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朝廷對此不聞不問,可見朝廷的做法太令人心寒。
長期“以文馭武”的腐化
造成這一悲劇的就是南宋沿用北宋的國策,“以文馭武”導致南宋開國之初的武力巔峰狀態(tài),被自己給中斷。之后一系列悲劇不可避免地發(fā)生,這就是長期壓制的惡果。當蒙古軍一路向臨安進軍時,守城軍隊并沒有進行堅決的抵抗。
不是不想抵抗,而是中央沒有給予明確的指令,導致他們也處于混亂狀態(tài)。擅自開戰(zhàn)死罪,抵抗到底避免不了文官集團的審判,唯有投降即可保命,又能避免罪責。你看看當時南宋的政策讓當時的軍隊都很無奈。
屈辱求和的無奈
南宋時期的滅亡狀態(tài),與當時的北宋狀態(tài)一樣。敵人兵臨城下,不想著抵抗,卻還是想著求和以茍安。只是這次的結(jié)果與北宋一樣,還是亡國的下場。文臣主政的國策,長期以文馭武的弊端,就是被武力強硬打破平衡,最終難以避免衰亡的結(jié)局。
混亂局面的妥協(xié)
當忽必烈主政建立大元時,命伯顏率軍分三路進軍南宋都城臨安,沿途州縣無不開城投降,最終元兵兵臨城下。在這關鍵時刻,宋度宗去世,朝政陷入混亂狀態(tài)。賈似道立幼主繼位,專權求和。當時的元軍并不清楚情況,暫時同意求和條件。
卑微屈膝的否定
只是后來元軍弄清情況后,又否定求和,開始全力攻城,城破而國滅。這是南宋最后的遮羞布被揭開,南宋最后一個皇帝成為亡國之囚。滿朝文武放棄抵抗,以求元軍寬恕。這也是幻想茍安一隅之地的破滅。
元軍用事實給予當時的南宋朝廷雷霆一擊,當時南宋的軍事力量都已被覆滅,根本沒有力量進行任何談判的籌碼。同時由于南宋掌權君臣的不作為,使得南宋的根基已經(jīng)被破壞殆盡,沒有資本進行最后的抵制。
卑微求和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換來的只是最大的屈辱。南宋末期的極限操作,使得本來能有轉(zhuǎn)機的形勢,被自己人為地破壞掉。沒有危機時還能維穩(wěn)一時,一旦遭遇最大危機,就是崩盤的開始。誰也難以挽回到死都不知錯在何處的可悲。
最后的抵抗
每到王朝末期,甚至亡國階段,總有一些有志之士,并不甘心亡國的事實。總是要進行最后的抗爭。當權臣、奸臣,被元軍接納后,剩下的都是一些純粹的忠心南宋的大臣,其中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等人,先后擁立另外的兩個皇子稱帝,進行最后的抗爭。
南宋遺臣的不屈
雖然已經(jīng)從事實上亡國,而且都是自己人作死的結(jié)果。雖然結(jié)局讓人無奈,但確實是政策的弊端與昏君奸臣當?shù)澜?0年左右時間,已經(jīng)把南宋的政治敗壞的并不得人心??墒悄纤芜z臣最后的抗爭,還是喚起了一些不甘當亡國之奴的人的抗爭。
艱難抗戰(zhàn)的失敗
文天祥就是在前線不斷地地指揮作戰(zhàn),但畢竟是文臣,空有報國志,難有殺敵心。戰(zhàn)爭還是得靠專業(yè)人士進行對戰(zhàn)。其幾次抗爭的結(jié)果,只能是使得作戰(zhàn)更加混亂,被元軍擊敗,只能一路敗退。
陸秀夫與張世杰也是召集人馬進行抵抗,都是舊政策的束縛,導致文人干政的弊病,軍事作戰(zhàn)沒有取得應有的成果。還是以失敗告終。只能一路敗退,最終被逼得無路可退,進行最后的決戰(zhàn)。
崖山之后的悲歌
崖山之戰(zhàn)最后的絕唱,也是為南宋王朝畫上最后的句號。其戰(zhàn)爭過程,宋軍還是有一定的幾率能贏,只是武人長久被文人壓抑的后遺癥,導致此次失誤,才有最后的悲劇。為了最后的王朝尊嚴與民族氣節(jié)。
陸秀夫背著年幼的皇帝投河自盡,十萬軍民齊下海,寧死不當亡國奴,甚是悲壯。崖山之后無華夏,也因此而傳開。任何事情的結(jié)果,都是前期的操作的原因不當,造成后續(xù)問題的總爆發(fā)。南宋與北宋都是亡于同一個問題。
從南宋滅亡前后的狀態(tài)中,可以看出,真正抵抗元軍的并沒有受到重視,孤軍奮戰(zhàn)半個世紀之久,最終失望心寒而放棄抵抗。而南宋君臣這時并沒有拿出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案,而是在拼命地進行最后的瘋狂,好像亡國之禍跟自己沒有關系,依舊是變本加厲的瘋狂敗壞王朝的根基。
長期的“以文抑武”政策,使得軍隊戰(zhàn)斗力與獨立性失去保障,處于文臣的絕對控制,對于外敵的應對遲緩,甚至不抵抗。最終南宋十分夸張地轟然崩塌。即使南宋遺臣進行最后的堅決抵抗,因力量分散,指揮不力,文臣指揮盲目,戰(zhàn)局還是不利。
崖山最后的悲壯,與其說是敵人的強大,還不如說是自己的問題。歷史的無奈性在于知其可悲卻又無可奈何,只能是從中汲取教訓。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1154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