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 回家
New year
家,是每個人心中最甜蜜的牽掛,
也是人世間最冗長的思念。
春節(jié) 回家
New year
你在風雨兼程里歸心似箭,
家人也在炊煙裊裊里靜默守候。
春節(jié) 回家
New year
都說: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珍惜每個團圓的日子,
不要讓來處只剩歸途。
讓我們收拾行裝,
一起踏上這最美的旅程吧。
- - - End - - -
即刻點擊原文,發(fā)現(xiàn)世界的美好
隨著春節(jié)假期的即將臨近,春運也是拉開了序幕,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春運會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文化現(xiàn)象。讀完以下的文章,可能對你理解這一原因有一定的幫助。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么是春運,春運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詞匯,它指的是勞務工作者從家鄉(xiāng)去到大城市或者其他遠離家鄉(xiāng)的城市打工,但是在春節(jié)期間會乘坐一定的交通工具,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這整一個過程可以稱之為春運。春運有兩個獨特的特點,也就是這兩個特點才導致外國人認為中國的春運是一種特殊的詞匯。第1點滿足春運的要求就是人口基數(shù)要大,對于外國很多國家來說他們的人口都是非常少的,當然這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中國按14億人口來算。中國的勞務工作者至少占到1/3以上,所以每年我們可以從新聞中看到每年返工返鄉(xiāng)的通常都是1億到2億人口。這個返鄉(xiāng)的人口基數(shù)在很多國家都已經(jīng)超過了他們的全部國家的人口。第2個特點就是文化底蘊,這個文化底蘊其實在東方來說都是差不多的,我們都講究,在一些大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照顧我們的孩子或者是父母,而相比于西方國家,雖然他們很多節(jié)日也是需要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去看望自己的親人,但是這種濃郁的情緒是沒有那么高的。春節(jié)它包含了很多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那相對于西方他們都是偏理性的,對于情感上面的東西是沒有那么深。所以很多外國人如果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話,他們是很難理解中國這種春運的行為,這也就是為什么外國人會覺得中國春運是一個很特殊的點。
隨著這些年來中國不斷的強大,中國的文化以及科技也在對外輸出,把中國很好的文化都傳承出去,特別是對于春節(jié)在很多西方的國家,當?shù)氐娜A人,甚至也有一些西方的朋友,都比較喜歡中國這種濃郁的氛圍。他們也開始希望自己的國家,能開展相關的慶祝春節(jié)的活動,或者是其他重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活動。這一點也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傳播性。
中國人對于春節(jié)的情感是最深的,我們可以從中國人舉辦有關春節(jié)的活動的強烈程度就可以看到。從目前的的文化觀念來看,春節(jié)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中國的春節(jié),也是世界的春節(jié)。
春運,即春節(jié)運輸,是中國在農(nóng)歷春節(jié)前后發(fā)生的一種大規(guī)模的高交通運輸壓力的現(xiàn)象。以春節(jié)為中心,共40天左右,每年農(nóng)歷臘月十五到次年正月廿五。由國家發(fā)改委統(tǒng)一發(fā)布,交通運輸部、民航局按此進行專門運輸安排的全國性交通運輸高峰叫做春運。一般意義上的春運, 是指中國大陸的城際交通,不包括中國大陸與香港、澳門和臺灣之間的交通以及國際交通。
“春運”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1980年的《人民日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人員流動限制的放寬,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鄉(xiāng)外出務工、求學。諸多人群集中在春節(jié)期間返鄉(xiāng),形成了堪稱“全球罕見的人口流動”的春運。近30多年來,春運大軍從1億人次增長到2015年的37億人次,相當于讓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總人口搬一次家。
2021年春運時間為2021年1月28日至2021年3月8日,為期40天。
擴展資料:
歷年的春運時間:
2011年春運:2011年1月19日至2011年2月27日
2012年春運:2012年1月8日至2012年2月16日
2013年春運:2013年1月26日至2013年3月6日
2014年春運:2014年1月16日至2014年2月24日
2015年春運:2015年2月4日至2015年3月15日
2016年春運:2016年1月24日至2016年3月3日
2017年春運:2017年1月13日至2017年2月21日
2018年春運:2018年2月1日至2018年3月12日
2019年春運:2019年1月21日至2019年3月1日
2020年春運:2020年1月10日至2020年2月18日
-春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cgf/888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家風傳后世讀書不能忘
下一篇: 增廣賢文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