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我們吧
中國文化

古
詩
古詩,即中國古代的詩歌
,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其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
。從廣義上說,中國古代詩歌包括古代人所作的詩
、詞
、散曲等
;從狹義上說
,古詩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體詩、近體詩
。
1、古體詩
。是詩歌體裁
。從詩句的字數(shù)看,有所謂四言詩
、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
2
、近體詩
,又稱今體詩
、格律詩
,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
。為有別于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3
、詞
。詞是一種詩的別體
,萌芽于南朝
,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
,經(jīng)過 長期不斷的發(fā)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
。
4、散曲
。一種韻文形式
,出現(xiàn)于南宋和金代
,盛行于元代
,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
。
5、現(xiàn)代詩
。也叫“白話詩”
,最早可追源到清末
,是詩歌的一種
,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于物而作
,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
按有無完整故事情節(jié):抒情詩
、敘事詩;
按表現(xiàn)內(nèi)容:田園詩
、山水詩、諷刺詩
、史詩、牧歌
、哀歌
、頌歌
、哲理詩;
按表現(xiàn)形式:古體詩
、近體詩、格律詩
、律詩、絕句
、排律
、朗誦詩
、打油詩、自由詩
、十四行詩、歌謠
、民歌
、兒歌
、童謠
、散文詩等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
,是唐以后成型的詩體,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
。按照每句的字數(shù)
,可分為五言和七言。篇式
、句式有一定規(guī)格
,音韻有一定規(guī)律
,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
。
自由詩是沒有規(guī)則的音節(jié)、韻律及其他正規(guī)設計的詩
。它追求“有機形式”,依靠言語的自然節(jié)奏
。這種言語對詩的主題和感情來說是“自然”的。自由詩并非什么現(xiàn)代發(fā)明
,但它隨著現(xiàn)代主義的到來而占據(jù)顯著重要的地位
,并且構成了對19世紀詩歌固定形式的反叛
。自由詩沒有任何外在的形式可以利用
,同以前的詩相比,可能是最難寫好
。
敘事詩是詩歌體裁的一種。它用詩的形式刻畫人物
,通過寫人敘事來抒發(fā)情感
,與小說戲劇相比
,它的情節(jié)一般較為簡單
。這種體裁形式
,有故事有人物等小說的內(nèi)容
,而且情景交融
,兼有抒情詩的特點;情節(jié)完整而集中
,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濃厚的詩意,又有簡練的敘事
,有層次清晰的生活場面
。
詩
詞
欣
賞
《南鄉(xiāng)子·乘彩舫》
五代:李珣
乘彩舫
,過蓮塘
,棹歌驚起睡鴛鴦。游女帶香偎伴笑
,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
《山家》
元代:劉因
馬蹄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
。怪見溪童出門望
,雀聲先我到山家
。
《望江南·江南月》
宋代:王琪
江南月
,清夜?jié)M西樓。云落開時冰吐鑒
,浪花深處玉沉鉤。圓缺幾時休
。星漢迥
,風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搖落恨
,素娥應信別離愁。天上共悠悠
。
END
擴展閱讀原創(chuàng)散文原創(chuàng):煤油燈下的人生路精選散文:窗里窗外散文:一株行走的草原創(chuàng)散文原創(chuàng):煤油燈下的人生路原創(chuàng)散文原創(chuàng):孤雁精選散文:人在上海散文精選:細雨如柳絮般漫舞段子精選:本姑娘單身25年了,身邊人都在催我談戀愛詩歌朗誦:《好久不見》
精選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詞賞析
【 #能力訓練#導語】在詩詞中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下面是分享的精選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詞賞析
。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精選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詞賞析
蝶戀花·春景
蘇軾〔宋代〕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
,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
本詞是傷春之作
。
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
,哀婉動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稱贊道:“‘枝上柳綿’
,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
。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
?”這個評價是中肯的
。蘇軾除寫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墒菂s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說明他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不忘情于現(xiàn)實世界
。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
,正是基于對現(xiàn)實人生的熱愛
。
詞一開篇即呈現(xiàn)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jīng)凋謝
,所余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
,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皻埣t”,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
,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
,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接著,作者將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
,“綠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
。通讀全詞,并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
,因而顯得沒有著落
。而燕子繞舍而飛
,綠水繞舍而流
,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
,則非常真切
。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
這是詞中最為人稱道的兩句。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
,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沒有青青芳草呢
。
“柳綿”
,即柳絮
。柳絮紛飛
,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
,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于此可見
。“天涯”一句
,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
,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一致。最后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
。此時
,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xiāng)
,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
,墻里佳人笑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眽ν馐且粭l道路
,行人從路中經(jīng)過,只聽見墻里有蕩秋千的聲音
,一陣陣悅耳的笑聲不時從里面?zhèn)鞒?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原來是名女子在蕩秋千。這一場景頓掃上闋之蕭索
,充滿了青春的歡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
,用心地欣賞和聆聽著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歡聲笑語
。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系
。這里
,他只寫露出墻頭的秋千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
,讓“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產(chǎn)生無窮意味
。小詞最忌詞語重復
,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墻里”
、“墻外”分別重復,竟占去一半
。而讀來錯落有致
,耐人尋味。墻內(nèi)是家
,墻外是路;墻內(nèi)有歡快的生活
,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
;墻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tài)如何
,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
,在這無語之中
,有一種冷落寂寞之感
。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苍S是行人佇立良久,墻內(nèi)佳人已經(jīng)回到房間
;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
,而行人已漸漸走遠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
,四周顯得靜悄悄
。但是行人的心卻怎么也平靜不下來
。墻院里女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墻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后卻心緒難平
。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
,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
;心情起伏跌宕不已
,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墻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
。男子多情
,女子無情。這里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
,有感懷身世之情
,有思鄉(xiāng)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向往之情
,有報國之情,等等
,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
、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
,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作者發(fā)出如此深長的感慨
,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么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向往
,也許是對君臣關系的類比和聯(lián)想
,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
,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
,作者并未言明
,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
,讓人回味
、想象
。
下闋寫人,描述了墻外行人對墻內(nèi)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
,讓行人更加惆悵
。在這里,“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的“芳草”
,“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通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
,表現(xiàn)了其抑郁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
,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
。詞人意欲奮發(fā)有為
,但終究未能如愿。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
,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
【篇二】精選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詞賞析
虞美人·聽雨
蔣捷〔宋代〕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云低
、斷雁叫西風
。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
、點滴到天明
。
賞析
歷代詩人的筆下
,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
,如:“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钡窃谑Y捷詞里
,同是“聽雨”
,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
、環(huán)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
。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fā)
,通過時空的跳躍
,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
、融匯其中。
第一幅畫面:“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它展現(xiàn)的雖然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
,但具有很大的藝術容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案铇恰薄ⅰ凹t燭”
、“羅帳”等綺艷意象交織出現(xiàn),傳達出春風駘蕩的歡樂情懷
。少年時候醉生夢死
,一擲千金
,在燈紅酒綠中輕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個“昏”字,把那種“笙簫吹斷水云間
,重按霓裳歌遍徹”的奢靡生活表現(xiàn)出來
。這時聽雨是在歌樓上
,他聽的雨就增加了歌樓
、紅燭和羅帳的意味
。盡管這屬于紙醉金迷的逐笑生涯
,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
,而作者著力渲染的只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
。這樣的階段在詞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暫的
。以這樣一個歡快的青春圖,反襯后面的處境的凄涼
。
第二幅畫面:“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
,斷雁叫西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币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大遼闊
、風急云低的江秋雨圖,一只失群孤飛的大雁
。這里的“客舟”不是《楓橋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驚起一灘鷗鷺”里的游船
,而是孤獨的天涯羈旅,孤獨
、憂愁、懷舊時時涌在心頭
。這時的雨伴隨著斷雁的叫聲
。這一個“斷”字
,聯(lián)系了諸多意境
,同斷腸聯(lián)系在一起
,同親情的斬斷聯(lián)系在一起
,有一種人生難言的孤獨和悔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翱椭邸奔捌渌闹茳c綴的“江闊”、“云低”
、“斷雁”、“西風”等衰瑟意象
,映現(xiàn)出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壯年之后
,兵荒馬亂之際
,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
,常常爾奔曲走
,四方漂流。一腔旅恨
、萬種離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這幅江雨圖中。
“而今聽雨”的畫面
,是一幅顯示他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發(fā)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
。處境之蕭索
,心境之凄涼
,在十余字中
,一覽無余。江山己易主
,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
,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氨瘹g離合總無情”,是追撫一生經(jīng)歷得出的結論
,蘊有無限感傷
,不盡悲慨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耙蝗坞A前點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
,波瀾不起,但徹夜聽雨本身
,卻表明他并沒有真正進入超脫沉靜的大徹大悟之境,只不過飽經(jīng)憂患
,已具有“欲說還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捷的這首詞
,內(nèi)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
。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
,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
、鬢發(fā)星星
。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
,展現(xiàn)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耙蝗巍眱蓚€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
。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
,可謂字字千鈞
。雖“一任點滴到天明”
,卻也同時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
。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
,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
方位名詞的巧妙運用
,是這首詞的一大特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吧倌曷犛旮铇巧稀保窔g逐樂
,無慮
,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光
,因而一個“上”字,正好暗合作者這樣一種生活情境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皦涯曷犛昕椭壑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這時期的作者,進士及第不久
,南宋滅亡,他不肯仕元
,開始了漂泊生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败浾Z燈邊
、笑渦紅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離亂生活
,使他惟有感時傷懷,于客舟中聽瀟瀟冷雨
,吹瑟瑟西風,看遼闊的江面堆滿鉛灰色的云
,失群孤雁傳來凄厲的哀鳴,心境一何愁苦悲涼
!但這時的處境與暮年相比
,還未到達極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
,倒也貼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岸衤犛晟畯]下”
,已是白發(fā)老者的他
,已經(jīng)嘗遍了悲歡離合的滋味
,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
,幾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歡離合
,已經(jīng)無法掀動他感情的漣漪,因而他能夠聽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
。作者真的已經(jīng)麻木不仁
、萬念俱灰了嗎?如果四大皆空
,又為什么徹夜難眠呢?可見作者的憂愁痛苦不僅沒有得到解脫
,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這另一種形式的愁苦
,是情感的內(nèi)斂與深化。這時一個“下”字
,自然與作者風燭殘年的境遇高度一致
。三個方位名詞,也許并非刻意安排
,但作者一生的際遇
,確實能從這三個方位名詞上看出端倪,不是嗎
?
這首詞以“聽雨”為線索
,以時間為順序
,選取作者一生三個典型片斷,凸顯詞人晚年悲苦凄涼的境遇和心情
。同是聽雨,不同的年齡
,不同的環(huán)境
,不同的際遇
,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
。
【篇三】精選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詞賞析
入若耶溪
王籍〔南北朝〕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
陰霞生遠岫
,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
,長年悲倦游。
鑒賞
《入若耶溪》是南朝梁王籍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詩寫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見所聞
,并蘊含長久長久羈留他鄉(xiāng)的思歸之念。詩開頭兩句寫詩人乘小船入溪游玩
,三四句寫眺望遠山時所見到的景色,五六句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
,最后兩句寫詩人面對林泉美景
,不禁厭倦宦游
,產(chǎn)生歸隱之意。全詩因景啟情而抒懷
,十分自然和諧
。此詩文辭清婉,音律諧美
,創(chuàng)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
。
詩的開頭兩句就繳足題面。詩人乘坐一條大船
,駛向若耶溪上游
,這就是題中的“入”。船不是快速行進
,而是任意漂蕩
,可見詩人此行在于游賞自然?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胺悍骸眱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除了寫出水域寬闊,還表達了詩人的游興
。一個“何”字
,入若耶溪的喜悅之情略略透出。一入若耶溪
,馬上發(fā)現(xiàn)這里的水特別清澈
,抬頭望天,天空高朗
,白云悠悠
;低頭看水,水映朗空
,也是一派悠悠
;于是著一“共”字
,將本來了然無涉的朗空和清水置于自然的和諧之中
。
前兩句敘寫中帶有交代性質(zhì)
,接下去四句便具體描寫若耶溪的美景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瓣幭肌?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遠岫”
、“陽景”“回流”
,詩人觀察很細
,落筆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陀^
。船是向上*進的,溪是由南而北流向的,因此
,除了題目中用“入”表明外,詩中還用“陰霞”
、“回流”作照應
。遠處寫山
,近處寫水
,山水相映
,境界奇美。但詩人不滿足于此
,他以云霞襯群山
,以日影照清水,使境界富有了層次感和色彩感。不僅如此
,詩人又將靜景化動景,一個“生”字,不僅突出云霞的動態(tài)美
,而且賦予云霞以情趣;一個“逐”字
,人的行為賦予日影
,仿佛日影像詩人一樣正在追逐著回流,想跟艅艎一起行進,到上游去探個美的究竟
。如果說“陰霞生遠岫
,陽景逐回流”從視角落筆
,那么“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便是從聽覺落筆了
。這兩句被稱為“文外獨絕”
。
它的“獨絕”可從下列五個方面來闡明:
第一,前面寫到岫
,是遠景,寫到影
,是近景
,這里再補寫山林,如此寫若耶溪
,就不是縱向的
,而照顧到兩旁,就是說
,不只是線
,還考慮到面。
第二
,詩人寫山林
,在于寫出若耶溪的幽靜
。這樣幽靜的環(huán)境,與“陰霞生遠岫
,陽景逐回流”和諧統(tǒng)一
,是開頭“泛泛”、“悠悠”情趣的寫實
。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境界
,為最后兩句的抒情張本。
第三
,寫山林的幽靜,不是以靜寫靜
,而是以動寫靜。有了知了的鳴叫
,山鳥的啼鳴,詩人才感到更加幽靜,誠如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指出的“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
。
第四
,詩人的情趣在幽靜
,因此
,筆下不是死寂
、沉寂
、寂靜
,而是處于清靜的狀態(tài),并且給人以幽雅的感覺
,這是依然充滿生命活力的所在
。寫蟬,寫鳥
,而且蟬在噪
,鳥在鳴,目的就在于此
。后來王安石在《鐘山絕句》之一中作了另一番描寫:“澗水無聲繞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對坐終日
,一鳥不鳴山更幽
。”就沒有幽靜的感覺
,不能說不是模仿的失敗
。
第五,這兩句出以工整的對句形式
,讀起來有一種整齊美
。
最后兩句抒情。詩人說
,若耶溪這樣幽靜的境界,激起我回鄉(xiāng)隱居的情思
,使我為長期在外做官感到傷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按说亍币活D,將上述描寫和感情作一匯總
,轉入對今后生活的打算
,自然貼切,“動”字下得傳神
,這是其一
。景色宜人,卻使詩人引出悲緒
,實際上這是從反面著筆
,說明若耶溪美景給人以喜情,只是沒有點明“喜”字罷了
,這是其二
。詩人游若耶溪的目的在賞心悅目,孰料游完卻激起歸隱若耶溪的念頭
,說明詩人長年在外做官并不得意
,故“游”前著一“倦”字,這是其三
。這樣的收結
,也明白地告訴讀者,王籍是會稽郡人
。
此詩之后
,描寫若耶溪的詩作不斷涌現(xiàn),而且或多或少受了它的影響
。如崔顥《入若耶溪》:“輕舟去何疾
,已到云林境。起坐魚鳥間
,動搖山水影
。巖中響自答,溪里言彌靜
。事事令人幽
,停撓向馀景?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泵虾迫弧兑褐邸罚骸奥渚坝嗲遢x
,輕撓弄溪渚。澄明愛水物
,臨泛何容與
。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相看似相識
,脈脈不得語
。”
【篇四】精選意境優(yōu)美的古詩詞賞析
越人歌
佚名〔先秦〕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
。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
蒙羞被好兮
,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
,得知王子
。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
賞析
據(jù)劉向《說苑·善說》記載:春秋時代
,楚王母弟鄂君子皙在河中游玩,鐘鼓齊鳴
。搖船者是位越人
,趁樂聲剛停,便抱雙槳用越語唱了一支歌
。原文漢字注音為“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
。
鄂君子皙聽不懂,叫人翻譯成楚語
。譯文為“今夕何夕兮
,搴州中流。今夕何夕兮
,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
,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鄂君子皙在聽完譯文后萬分感動,與越人纏綿一夜
,“行而擁之
,舉繡被而覆之”。
歌中唱出了越人對子皙的那種深沉真摯的愛戀之情
,歌詞聲義雙關
,委婉動聽
。是我國最早的譯詩,也是古代楚越文化交融的結晶和見證
。它對楚辭創(chuàng)作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
。其中“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一句最為經(jīng)典
,后來楚辭中的“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被認為是借鑒了其“興”的修辭手法
。
起首兩句“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洲”
,當從《北堂書鈔》卷一O六引作“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板褐拗辛鳌奔丛诤又惺幹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這是記事,記敘了這天晚上蕩舟河中
,又有幸能與王子同舟這樣一件事
。在這里,詩人用了十分情感化的“今夕何夕兮”
、“今日何日兮”的句式
。“今夕”
、“今日”本來已經(jīng)是很明確的時間概念
,還要重復追問“今夕何夕”、“今日何日”
,這表明詩人內(nèi)心的激動無比
,意緒已不復平靜有序而變得紊亂無序,難以控抑
。這種句式及其變化以后常為詩人所取用
,的如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的末兩句“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
進入詩的中間兩句行文用字和章法都明顯地由相對平易轉為比較艱澀了
。這是詩人在非常感情化的敘事完畢之后轉入了理性地對自己的心情進行描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懊尚弑缓觅獠祸ぴ崘u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是說我十分慚愧承蒙王子您的錯愛
,王子的知遇之恩令我心緒蕩漾
。
最后兩句是詩人在非常情感化的敘事和理性描述自己心情之后的情感抒發(fā)
,此時的詩人已經(jīng)將激動紊亂的意緒梳平,因此這種情感抒發(fā)十分藝術化
,用字平易而意蘊深長
,余韻裊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吧接心举饽居兄Α笔且粋€比興句
,既以“山有木”、“木有枝”興起下面一句的“心悅君”
、“君不知”
,又以“枝”諧音比喻“知”。在自然界
,山上有樹樹上有枝
,順理成章;但在人間社會
,自己對別人的感情深淺歸根到底卻只有自己知道
,許多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對別人的感情難以完全表達,因此越人唱出了這樣的歌詞
。而借“枝”與“知”的諧音雙關關系做文章的比興手法
,也是《詩經(jīng)》所慣用的。這種諧音雙關對后代的詩歌如南朝樂府民歌《子夜歌》等恐怕不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