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上,猶反掌焉
,則是洛之興也
,又何計乎都與不都也?如欲用我,吾從其中
。
【譯文】:洛陽作為都城
,地理位置處在天地的正中,有久遠無窮的王氣在這塊地方
。我把家安置在這里
。英宗治平年間,適逢秋天
,趁著雨過天晴
,我與殿中侍御史劉君玉一同登上著名的天宮寺里的三寶閣,洛陽的風(fēng)景因而能夠盡收眼底
。嘆惜從古至今百代興盛衰亡
,雖不少天子定都于此,而大多不能長治久安
。所以產(chǎn)生懷古的感慨
,以表達諷諭借鑒之意。我知道君王喜歡賦
,便用賦來抒懷
。
秋雨已停,日色清朗
,秀美的景色顯現(xiàn)
,秋天的特征更加鮮明
。怎樣才能使郁結(jié)的心情變得歡快呢?唯有登高望遠可以解憂。天宇多么空闊
,秋風(fēng)何其清涼
,縱觀三川的秀美景致,感嘆千古百代的更替興衰
。這才感到西北的美
。好事物讓人眷戀,看那白云輕風(fēng)
,山川大地
,茫茫一片。高高低低的樓閣鱗次櫛比
,金碧輝煌發(fā)出迷人的光彩
,在地勢的突出之處,就是皇帝生活的所在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上У氖牵熳佣ǘ悸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國家雖居華夏中心卻像個小小的諸侯國。典章制度
、文物故實不能傳之將來
,現(xiàn)在也不能對天下發(fā)號施令。聲教文明禮樂典章
,不會從這里產(chǎn)生
;道德仁義習(xí)俗教化,不能從這里向外傳播
。宮殿高樓密密麻麻
,衰敗時到處青草叢生;園囿池閣星羅棋布
,荒蕪時長滿野草閑花
。御駕不曾到這里,已有三十多年光景了
。不禁使人留戀往事
,感嘆不已:真是虛有國都之名啊!
唉!在夏禹治水時,四海之內(nèi)
,天下分為九塊
,最中間的是豫州,在荊水和黃河的北面
,這是它們的上游
。周公選擇定居地時,普天之下,所有土地上建立的小都邑成千上萬
,而處在最中間的要算洛陽
,它在瀍水和澗水的側(cè)面,這是最古老的城邦
。到今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只因政權(quán)更迭興亡不定,所以天子不是經(jīng)常在這里定都
。我之所以要作此賦
,是要觀覽古往今來變易的時機,敘述興亡替代的異同規(guī)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厮菀呀?jīng)退出歷史舞臺的君王,為后來的國家的生存發(fā)展提供借鑒
。
啊!伏羲氏使堯舜效法
,進而成就了夏禹、商湯
、周文三王的法令
,參考使用十分恰當。這是六位圣賢的治國之道
,也是萬世尊崇的師表
。所以我認為治國治民之道,在這里已達到盡善盡美了
。到后來春秋五霸違抗周代禮法
,戰(zhàn)國七雄各顯威風(fēng);漢代的興起
,是趁著秦朝的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徊苁系纳脵?quán)
,碰上了漢室的衰微
。它們開始都全力以赴勵精圖治,到頭來莫不豆剖瓜分分裂破碎
。晉代在中原擋不住匈奴的進攻
;劉宋劃江左為王畿,再后來驅(qū)齊而滅魏
,又經(jīng)過陳朝和隋代
。自北魏遷都洛陽拓展河南的疆域,大量移植六朝的景物和文化
;到李唐蟠據(jù)在關(guān)中的腹心
,導(dǎo)致了五代的動亂
。這中間各個朝代,有的因正義而得到民心
,有的因軍事實力強大而讓人屈服
,有的橫行強暴如虎咬龍吞,有的狡詐奸佞如雞鳴狗盜
,有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來之不易
,有的貪圖享樂坐吃山空,有的一朝覆滅湮沒無聞
,有的根基穩(wěn)固振作崛起……
。所以,我陳述六種歷史教訓(xùn)
,雖然善惡不同
,而其中成敗的規(guī)律都完全一樣。
其一是:最高的德政之所以偉大
,能施惠天下
,必然首先以身作則,然后才能教化他人
。所謂“化”
,就是“效法”的意思,是要別人效法自己
。能做到這一點
,就可以不需嚴刑而治理好國家,無所為而無不成功
,不說空話而信譽卓著
,不發(fā)命令而一切正常運轉(zhuǎn)
,順應(yīng)天下人的性命
,養(yǎng)育千千萬萬的生靈。這大概是上帝才能辦得到的吧?
其二是:最好的政治之所以偉大
,能以天下為公
,必定首先身體力行,然后才能教育他人
。所謂“教”
,就是“端正”的意思,這要從我自己做一個正人君子開始
。所以
,要達到善政,就要以嚴格的管理來治理國家
,有具體的目標和措施來保證成功
,有明確的指示保證可靠
,有準確命令保障工作順利進行。解脫天下人的疾苦
,滿足天下老百姓的各種愿望
。這大概是王者能做到的吧。
其三是:最偉壯的力量其所以偉大
,能教導(dǎo)天下百姓
,必定首先使府庫充實,儲備豐厚
,武器銳利
,城池堅固,嚴明法紀像烈火一樣無情
,執(zhí)行刑罰如秋霜般肅殺
,讓民眾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肅敬聽話,讓少數(shù)民族懾伏于遙遠的邊疆
。這大概是霸者所做的吧
。
其四是:時政如果失之隨意,或過于寬大
,開初就會誤事
,久了更會產(chǎn)生奸詐。既然利益不能超過弊端
,所以小人就嫉賢妒能
。這樣就必定要減輕賦稅,希望百姓不至窮困
,可是百姓反而更加窮困
;減省刑罰,希望百姓不受傷害
,而民眾的傷害反而加重
。這是所實行的政策,失其根本啊!
其五是:時政如果信任修明的法令
,專擅各方面的考察
,開始可能威風(fēng)凜凜轟轟烈烈,到頭來卻大家不滿足
。既然上下之間互相欺騙
,恩情信譽蕩然無存。這樣一來就必定要嚴刑峻法
,使民眾不至犯上作亂
,而民眾愈發(fā)作亂;加重賦稅收入
,以求國庫充實
,而國家財政反而枯竭
。這大概是所推行的政策,糾纏于細微末節(jié)而失之淺薄吧
。
其六是:水澇干旱造成災(zāi)害
,年成或豐收或歉收,這本是自然界的正常情況
,雖是圣人也無法避免
。即使有備無患,國情也難得維持中等水平
。再加上或?qū)捇驀勒呤д`
,上下大小權(quán)力散失,即使沒有水旱災(zāi)害
,老百姓也困苦不堪
,何況有水旱戰(zhàn)爭等天災(zāi)人禍發(fā)生呢?這就是連本帶末一起丟失,豈有國家不亡之理?天下事或成或敗的六大因素
,就是說的這些呀!
要做統(tǒng)治天下的君王
,能夠不用遠古圣王的訓(xùn)誥,能夠不行英明君主的教化嗎?士大夫可殺他的頭
,卻不能侮辱他
;老百姓可與他親近而不能瞧不起他。上司能愛民如子
,百姓必感恩戴德
。孔子所以述說湯武革命的故事
,是告誡作君王的人不要違反君道
;宣揚堯舜遜讓的史實,為的是杜絕臣子的犯上作亂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右?guī)定禮樂統(tǒng)一了天下的政治教化,修訂《春秋》而責備諸侯的犯上作亂
,刪訂《詩經(jīng)》來贊揚周文王周武王的美德
,給《尚書》作序以推崇堯舜的仁政
,贊美《大易》總括六經(jīng)要義
,與六經(jīng)并存?zhèn)魇馈O雭聿荒芤虻乩砦恢玫闹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輕視對民眾的教化
;不能因為對民眾的教化,違背天理
。必須既合時
,又施教
,二者皆備,于是無論居住在哪里
,都會各得其所
。所以,可知地理位置是否重要不是永久固定的
。帝王們?nèi)缫欢ㄒ》ê跎闲写蟮轮?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則請遵循上天的道理。取法乎中行王者之事
,則請遵循人間的規(guī)律
。等而下之行霸者之事,則請實行地上的法則
。這三道之間
,能施行任意一種,則實現(xiàn)千古之上的三代之治
,如同反掌般容易
。如此,就是洛陽的興旺發(fā)達之兆
,又何必管它國都不國都呢?
如果要我選擇
,我取人道而行之。
【評介】:登臨送目
,憶昔懷古
,是古代作者創(chuàng)作的契機之一。登上具有悠久歷史的洛陽古都的高閣
,懷古之感更是油然而生
。邵雍這篇賦,正如序中所云
,是要通過“懷古”來“通諷諭”的
,這樣,文中的諷諭顯然是作者命意所在
。
這篇賦節(jié)奏舒緩
。第一段從登閣慢慢道來。秋高氣爽
,和友人登閣抒懷
,縱目古都,首先看到的是西北美妙的秋景
。隨著視線的轉(zhuǎn)移
,金碧輝煌的宮殿映入眼簾,帝王的居所也格外醒目
。面對此情此景
,作者卻發(fā)出了“天子居?xùn)|都
,此邦若諸夏”的感嘆。所謂“若諸夏”
,是說洛陽不能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而洛陽在周公卜居時就是位居天下中心的城邦,到宋代已兩千余年歷史了
,它為什么會衰落呢?作者借此很自然地道出他作賦的動機:通過對洛陽古都的反思
,“閱古今變易之時,述興亡異同之跡
。追既失之君王
,存后來之國家?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敝S諭的主旨被鮮明地提出
。
接下來,講治國之道
,談由盛而衰的歷史
。作者肯定的是上古的治世。三代之治
,本是儒家神話
,但后世人們一般深信不疑,這與儒家政治理想中的崇古特征有關(guān)
。邵雍認為
,治民之道,在上古盡善盡美
,之后是每況愈下
,一代不如一代。這一段很精煉
,也很精采
,短短幾句把上古春秋到五代的二千余年歷史概括無余,又準確地把握住了各朝各代政治的主要特色
。句式駢散相間
,一氣貫注,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千余年的歷史進程得到如此精當?shù)谋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不可謂不是大手筆。
把握歷史規(guī)律
,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
,是作者寫這篇懷古賦的目的
,邵雍從歷史的演進中
,總結(jié)出了六種不同的治國之方
,成敗善惡盡在其中。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
。
邵雍認為
,政治中最高的境界是圣道,圣道依靠德治
。德治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德治靠以身作則,以德化人
,達到無為而治
。能夠做到德治無疑是上帝、是圣人
。第二種較好的政治是以天下為公
,它可以通過王道實現(xiàn)。王道講仁政
,王者身休力行
,化育眾人,在管理上有章法可依
,因而能夠成功
。第三種是霸道,行霸道以實力服人
,既有充實的物資
,又嚴刑峻法,用威力懾伏民眾
。霸道也能維持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
。等而下之的是四、五
、六類政治
。一是綱常松弛,沒有號召力
,國家一盤散沙
,盡管薄賦斂,省刑罰
,但民不聊生
,每況愈下,這種作法是放任自流
,失去了根本
,并不是無為而治。第二種弊政與前一種正好相反,當政者過于注重細微末節(jié)
,嚴刑峻法
,斤斤計較,人與人之間的信義蕩然無存
。結(jié)果是亂禍四起
,國力衰竭,原因在于當政的舍本逐末
。最后是自然界的因素
。旱澇之類天災(zāi),圣人也不能避免
,但若政治英明
,則可減輕天災(zāi)造成的損失。若弊政叢生
,人禍再加上天災(zāi)
,則是本末盡失,只有亡國了
。
天下成敗
、國家興亡,無非是這六種可能
。作者在歸納這六種現(xiàn)象時
,肯定的是前二種政治。這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是傳統(tǒng)的內(nèi)圣外王理想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按笤盏轮疄榇蟆保褪敲献又v的“圣王不作”
。而關(guān)于“王者”
、“霸者”的議論,同樣可以用孟子的話來解釋:“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國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孟子·公孫丑上》)邵雍在論述圣王關(guān)系時,也明顯接受了荀子的思想:“圣也者
,盡倫者也
;王也者,盡制者也
;兩者盡
,足以為天下極矣
。故學(xué)者以圣王為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荀子·解蔽》)盡倫為人道之極
,盡制為事功之極,能兼之者謂之圣王
。但邵雍把圣獨立于王之上
,似乎是說有一種境界
,如遠古時代的政治
,是很難達到的。這樣
,即便是王者
,也沒有什么可以驕傲的,其諷諫當代皇帝的用意是很明顯的
。
最后一段
,講君民關(guān)系應(yīng)統(tǒng)一在禮教之中,表現(xiàn)了邵雍理學(xué)家的特色
。而點睛之筆
,則在“必時教之各備,則居地而得宜”的議論上
。這一段議論還表現(xiàn)出了作者的進步歷史觀:世上本無風(fēng)水寶地
,只要遵循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順天敬人
,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至于國都嗎,定在哪里都無所謂的
。行文至此
,又歸結(jié)到“洛陽懷古”的題目上來。邵雍認為在天道
、人道
、地道三道之中,天道高不可及
,地道取法乎下
,都不可取。真正能行于世的
,還是人道——王道
,還是儒家這一套學(xué)說最合國情啊!
賦名“洛陽懷古”,而意在發(fā)表對歷史的見解
,所以
,邵雍寫作時絕不拘泥于洛陽所見所聞或洛陽的興衰
,而是借帝都起興,聯(lián)想到帝國的興衰無定
,歷史的瓜瓞綿綿
,跳得開,又進得去
,最后得出“都與不都”的觀點
,議論暢達,結(jié)論自然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386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