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安【本書體例】
【原文】:后皇嘉樹(1),橘徠服兮(2)。受命不遷(3),生南國兮(4)。深固難徙(5),更壹志兮(6)。綠葉素榮(7),紛其可喜兮(8)。曾枝剡棘(9),圓果摶兮(10)。青黃雜糅(11),文章爛兮(12)。精色內(nèi)白(13),類任道兮(14)。紛縕宜修(15),姱而不丑兮(16)。
嗟爾幼志(17),有以異兮(18)。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19)。蘇世獨立(20),橫而不流兮(21)。閉心自慎(22),終不失過兮(23)。秉德無私(24),參天地兮(25)。愿歲并謝(26),與長友兮(27)。淑離不淫(28),梗其有理兮(29)。年歲雖少,可師長兮(30)。行比伯夷(31),置以為像兮(32)。
【鑒賞】:《桔頌》一看題目就知道是一首詠物詩,贊頌桔樹。這也是屈原現(xiàn)存作品中唯一的一首詠物詩,并被南宋的劉辰翁稱為“詠物之祖”,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有著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然而屈原為什么要獨獨頌美桔樹呢?我們知道,桔柚是楚國有名的土特產(chǎn)。《呂氏春秋·本味》篇載:“果之美者,江浦之桔,云夢之柚?!薄稇?zhàn)國策·趙策二》記蘇秦從燕往趙,始以合從說趙王曰:“大王誠能聽臣,燕必致氈裘狗馬之地,齊必致海隅魚鹽之地,楚必致桔柚云夢之地,韓魏皆可使致土地湯沐之邑?!碧K秦將楚之云夢桔柚,與燕之氈裘狗馬、齊之海隅魚鹽相提并論,無疑是把它看成楚國的一種著名土特產(chǎn)和重要的經(jīng)濟資源。此外,許多其它的先秦典籍中也多次提到楚國盛產(chǎn)桔柚。《史記》和《漢書》中也都提到“江陵千樹桔與千戶侯等?!笨梢姡坭峙c楚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并深得人們的重視。那么,熱愛楚國、熱愛鄉(xiāng)土的屈原對本土的這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桔樹,情有獨鐘而大加贊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所以屈子在一開篇就深情地歌詠道:“后皇嘉樹,桔徠服兮”。稱桔樹為“嘉樹”,詩人對桔樹的那種喜悅之情便溢于言表。說桔樹天生就適宜于楚國的水土,仿佛是在暗示桔樹是皇天后土對楚國的獨特厚賜。從中我們也不難體會出詩人對楚國的熱戀之情。所以我們說,屈原對桔樹的偏愛也正體現(xiàn)了他對祖國的熱愛。這一點,在接下來的四句詩中表露的更為明顯:“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痹瓉?,在詩人看來,桔樹之所以值得大加贊美,還不僅在于它是楚地的特產(chǎn),更由于它具有“受命不遷”、“深固難徙”的獨特稟性。對于桔樹的這一特性,《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中晏子的一段話講得更為清楚:“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彼坪踅蹣溆兄环N深固的“戀鄉(xiāng)情結”,只能扎根在自己生長的故土之中。而正是這種“情結”在這里把物和人綰合了起來,詩人從這種物性中看到了一種自己所珍惜的品質(zhì)——扎根故土,守志不移,于是“應物斯感,感物成詠”,唱出了一曲對桔樹的贊歌。于是我們明白了,詩人頌桔并不只是要單純地詠物,而是要通過詠物來自明心志,也就是以桔來自喻。東漢的王逸就已經(jīng)看到了這一點,他在《楚辭章句》中說:“桔受天命生于江南,不可移徙;種于北地,則化而為枳也。屈原自比志節(jié)如桔,亦不可移徙?!币簿褪钦f,屈原是要通過贊頌桔樹的“受命不遷”、“深固難徙”的本性來寄托自己熱愛楚國、守志不移的情志。接下來的六句詩人則對桔樹作了形象、細致的描寫:碧綠的樹葉,潔白的花朵,青綠和金黃的果實,錯雜相間,色彩斑爛,難怪會令人感到“可喜”了。這是桔樹的色彩。而桔樹的形狀則是:梗直的樹干,上面層層疊疊的茂密枝條上,生長著尖利的棘刺,掛滿了圓圓的果實。從這些描寫上,我們已能看到,詩人在青年時期就已具有了不凡的藝術才華和寫作技巧,清人洪亮吉在《北江詩話》中就曾說過:“體物之工,后人有未及前人者。即如詠桔詩亦多矣?!督垌灐芬允掷ㄖ唬涸ω呒?,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只四語,而枝葉蒂干花實形狀彩色并出,后人從何處著筆耶?”當然,這幾句也不是單純地“體物”,而是以象征的筆法,把桔樹擬人化了,隱隱地以桔比人。這層含義,在接下來的四句中顯示得更為清晰:所謂“精色內(nèi)白”,表面是說桔子不僅外表美觀,而且內(nèi)瓤純潔,其實是自喻自己的外美和內(nèi)美的統(tǒng)一,也就是他在《離騷》中所說的“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態(tài))”,正因為詩人具有了這些良才美質(zhì)而又善加修飾,所以才顯得那樣卓爾不凡、出類拔萃,才能夠擔負起大道的重任。
以上十六句是全詩的前一部分。如果說這前一部分主要是頌桔,而把桔人格化了,頌桔即以自比:那么這后一部分則主要是頌人,但卻把人物性格化了,頌桔即以自比,或者說在后一部分中,寫桔和寫人已經(jīng)完全密合無間了,但主旨是在于明志?!班禒栍字?,有以異兮”,是緊承上文的“更壹志”句,而這“有以異”的“幼志”就是“獨立不遷”、“深固難徙”,這也是緊承上文而來的。詩人之所以對此反復詠嘆,無非是體現(xiàn)他“眷顧楚國”的愛國熱情、守節(jié)不移的高潔情操,所以不禁“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文中的“爾”明是說桔,實是自指,而“蘇世獨立”、“橫而不流”、“閉心自慎”、“秉德無私”自然也就是對詩人崇高品格的最好概括,也是詩人一生所要堅守的“幼志”了。這些句子與其說是詠桔,不如說是自喻和明志來得更恰切。最后詩人提出自己的希望:愿與歲暮不凋的桔樹長期為友,也就是要學習桔樹那經(jīng)冬不凋、終年長綠的堅貞品格。而桔樹的“淑離不淫,梗其有理”更是值得效法。所以在詩人眼里,桔樹的這種堅貞不改、守正不移的高潔情操簡直可與古君子伯夷相比并,因此詩人表示要廣植桔樹,以做為自己時刻學習效法的榜樣。
讀完全詩,我們再來談談它的寫作時間。對此前人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意見認為它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自王逸以來,如林云銘、蔣驥、游國恩等均持這類看法。另一種意見認為這是屈原的早期作品。如李陳玉《楚辭箋注》說本篇是屈原“作于初任三閭大夫之際”。陳本禮《屈辭精義》說:“《桔頌》乃三閭大夫早年詠物之什,以桔自喻,且體涉于頌,與《九章》文不類,應附于末。舊次未分,且有謂《桔頌》乃屈原放逐于江南時作者,未可為據(jù)?!苯缹W者,多有贊同這后一種說法的。我們根據(jù)本詩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特點,也認為這應是屈原早期的作品,盡管其寫作的確切年代,現(xiàn)在已難于考知了。我們說此詩是詩人借桔以自喻,那么從詩中的“嗟爾幼志”、“年歲雖少”等語來看,自是以指詩人的青年時期為宜。再從本篇的感情色彩來看,全詩情緒開朗,語調(diào)平和,這和屈子遭讒,被逐之后的作品中普遍存有一種郁勃不平之氣截然不同。另外,本詩在形式上還可較明顯地看出《詩經(jīng)》影響的痕跡,如句式以四言為主,正與《詩經(jīng)》相似,這與他以后的作品多用六字句和七字句不同。而在藝術手法上,全詩通篇都用的是比擬象征的手法,也就是《詩經(jīng)》中慣用的“比興”手法。而本篇對于比興手法的運用還是比較單純的,雖然比起《詩經(jīng)》來也是有所發(fā)展的,但還沒有完全脫離“以彼物比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的《詩經(jīng)》“比興”模式,還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當然,這只是說屈原早年寫這首詩時還未進入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但其取得的成就卻已是出手不凡了。比如上文說到清人洪亮吉對此詩的“體物之工”就大加贊賞,嘆為“后人未及”。另外,詩人在詠物的過程中,即不黏滯于所歌詠的事物本身,又沒有脫離這一事物,即后人所稱道的“不即不離”,從而為后世的詠物詩開辟了一條寬廣的大道,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使得后世的詠物詩,不論是在體物方面,還是在寄托方面,都受到了本詩的積極影響和啟發(fā)。所以,前人稱本詩為詠物詩的鼻祖和典范是絲毫不為過言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17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學生《鹿柴》古詩詞鑒賞
下一篇: 智囊《剖疑卷七》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