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概論序
任鴻雋
倘若我們向一個朋友問他科學概論講的是什么東西,我們一定得著一些千差萬別的答案。有的一定說科學概論講的是科學的根本問題;有的或者說科學概論講的是科學發(fā)達的大概;再有的還要說科學概論講的是科學與其他學術或社會問題的關系。這些主張,我們覺得都不能代表科學概論的全部,但同時也不能說他不對,因為“概論”這兩個字,原來是無所不包的呵。我們曉得概論這一類著作,無論在哪一門學科里面,都在那一種學問十分發(fā)達以后,才有成功的可能?!茖W在西方學術中間本來是后起之秀。在他初生的時候,他只是“自然哲學”,做哲學界的一個附庸。后來他同哲學分離了,各自向新領土去發(fā)展;但因這新領土的廣大與新奇,科學家的注意完全被新發(fā)展的事業(yè)占領去了,從來沒有一些閑暇時間去做這回顧與鳥瞰的勾當。所以科學的發(fā)達,在近百年來,可以說比什么學術都要猛厲①,但是像法學概論或文學概論一類的科學概論著作,還是不曾出現?!覀儸F在所要的科學概論,有兩個目的:(一)要使讀者了解科學的意義,(二)要使讀者得到科學的興趣。關于第一層,我們覺得了解科學的意義不是容易的事體?!私饪茖W,我們須要先尋出科學的出發(fā)點,那就是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等等。其次我們要曉得的,才是科學的本身和由科學發(fā)生的種種結果,如新式的工業(yè)、農業(yè)、醫(yī)術等等。誠然,我們非在一門科學里面用功幾十年,不能真正了解科學的方法和精神,但我們若不略為認識科學的方法和觀念,要想了解一切科學事業(yè)的重要,是不可能的。關于第二層,我們要注意科學目下的狀況?!覀儠缘门d趣的發(fā)生,在于尋出問題,而通常教科書中采入的材料,都是不發(fā)生問題,或是有問題而認為已經解決的。例如能(energy)的一個問題,在通常教科書中只說能是不生不滅的(能量不滅的定律),至于能的來源,能有趨于無用的傾向,與原質內能的新發(fā)見(放射質),便不大說及了。但是這能的問題,自然是將來科學界第一個大問題。如這一類的敘述與討論,在通常的教科書中所見為缺乏的,在概論中卻不妨盡量的發(fā)揮,以了解科學的根本概念,而同時即可引起讀者的興趣。作者認定這兩個目的,著了這一部科學概論?!芟M@本書能夠使人讀了之后,了解科學的特別性質,了解奇技淫巧不是科學,了解科學在近代學術上所占的地位,了解科學與近世生活所發(fā)生的關系。這樣一個計畫,當然有實現的可能,若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只有怪作者學力的不夠,及文章的不善,不能讓科學界目下的狀況來替我們分責了?!x自商務印書館1926年版《科學概論》上篇
〔注釋〕 ①猛厲:通“猛烈”?!茶b賞〕 這是近代科學家任鴻雋為其著作《科學概論》所作的序言。任鴻雋(1886—1961),字叔永,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08年赴日本留學。后去美國留學,獲美國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化學學士學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碩士學位。1915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創(chuàng)辦中國科學社,任社長,1918年中國科學社自美國遷中國后,設總社于南京高師(現名南京大學),他歷任董事會書記、理事、社長等職,同時又與留美同學一起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及其科學雜志為模式,創(chuàng)辦中國的《科學》雜志,還發(fā)行了《科學畫報》、《科學譯叢》等刊物,在各地成立了圖書館和研究所。中國科學社作為20世紀前半葉在中國覆蓋面最廣、參加人最多的科學團體,對近代科技在中國普及和發(fā)展做出了系統和奠基性的貢獻,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這與任鴻雋終生堅持于中國科學傳播前沿有關。在現代中國,“科學”二字早已為人們所熟悉,但在百年前的情況并非如此。任鴻雋的青少年時代,受傳統儒學的影響,人們習慣以“格致”二字來稱呼“科學”。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把“科學”稱為“質測之學”。他以為,人類活動所接觸到的對象(包括人類本身)都是“物”,而把人類對于“物理”的認識稱為“質測”,把研究自然科學稱為“質測之學”,將它與研究政治和倫理問題的“宰理”之學區(qū)別開來。他的這種主張,對同時代人影響很大,王夫之在《搔首問》中提出“蓋格物者,即物以窮理,惟質測為得之”的命題,又稱方以智父子的科學研究“為質測之學,誠學思兼致之實功”。到了近代,傳統的學術理念受到了沖擊。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外族的入侵,對傳統學術體系的反思也已經出現,魏源提出要向西洋人學習先進的“船堅炮利”,大量的相關學科知識被引入中國。當時的日本先于我國接受外來西方思想的影響,所以這時中國的學者,也從日本那里間接接受西方相關思想,如“科學”一詞即是如此。明治時代日本啟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學”作為“science”的譯詞,歐洲語言中該詞來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為“知識”、“學問”,在近代側重關于自然的學問。到了1893年,康有為引進并使用“科學”二字之后,“科學”二字便在中國廣泛運用開來。任鴻雋留學日本、美國,學習化學、物理等知識,以后又成立中國科學社,創(chuàng)辦《科學》雜志,使“科學”這一概念不再滯留于抽象的層面,而是以社會團體與大眾媒體的具體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中國科學社提出“提倡科學,鼓吹實業(yè),審定名詞,傳播知識”的宗旨;1915年1月,首期《科學》月刊發(fā)刊詞上“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的宣言,均與這一時期人們的思想追求相合拍,且是引領時代潮流的。任鴻雋的《科學概論》出版時間為1926年,“科學與玄學”的論爭正在展開。任鴻雋在此書序言中,對這些時代思潮均有所涉及,但從著書者本意而言,是要撰成一本面向高中生的教科書,因為這門學問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還尚為陌生。關于科學的內涵,任鴻雋明確指出,它已經超出了“三十年前那些以船堅炮利奇技淫巧為科學”的理解層面,而是要以此作為事業(yè)的新式工業(yè)、農業(yè)、醫(yī)術領域的理論依據。在《科學概論》第一章中,任鴻雋對科學下了“科學是根據于自然現象、依論理方法的研究,發(fā)見其關系法則的有系統的智識”的定義,并據此引申道:(一)科學是有系統的智識,故人類進化史上片段的發(fā)明,如我國的指南針火藥等,雖不能不說是科學智識,但不得即為科學。(二)科學是依一定方法研究出來的結果,故偶然的發(fā)見,均不得為科學。(三)科學是根據自然現象而發(fā)見其關系法則的,所根據的是空虛的思想,如玄學、哲學,或古人的言語如經學,而所用的方法又不在發(fā)明其關系法則,而不得為科學。這里幾層意思,都是針對傳統學術中不成熟、系統性不強、或將天道與人道混為一談的觀點而言的。對于當時人們準確把握“科學”內涵是有很大幫助的。任鴻雋還由此指出,科學所關注的問題會隨著其學科進展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如關于物理學中有關“能”的介紹,目前較少提能的來源、能有趨于無用的傾向,與原質內能的新發(fā)見(放射質)等方面,而多關注于其不生不滅的(能量不滅的定律)的問題,這是因為后者已成為常識,而前者則是人們新認知的內容。任鴻雋的這一提示,顯示出他對前沿性學術的關注。作為始終關注于現實社會、民族命運的任鴻雋,曾參與辛亥革命,在這一革命發(fā)動前夕回國,擔任孫中山臨時總統府秘書,天津《民意報》總編輯。故其在言談科學之際,有一個“科學救國”的思想前提。他認為自己之所以言關注學科的前沿發(fā)展,是因為與一個民族思想的活躍,不致死氣沉沉、束縛重重有關。他在《科學概論》第二章《智識的進化》中曰:“一個民族的思想,到了這種死氣沉沉、束縛重重的情況之下,欲求翻身,是不容易的?!彼€提示,西方在13世紀,有英國的羅吉爾·培根主張用實驗的方法來求真理;在16世紀,又有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主張以事實的學問代文字的學問。他們以歸納法代演繹法,以了解自然為征服自然的手段,這也是任鴻雋所遵循的“科學”與古代相關思想所不同的地方。任鴻雋曾在1915年《科學》創(chuàng)刊號(第1卷第1期)上著文《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認為“無歸納法為無科學之大原因”。這也就是他對中國社會學術的一種反省,是他提倡“科學”的宗旨所在。對科學求真方法的提倡,是他日后為促進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原因所在。任鴻雋雖然提倡“科學”與“民權”并列,但沒有走到認“科學”與人生觀等同、或推“科學”為社會主導思想的地步。他在序言中談到的是科學在西方學術中,從做哲學的附庸而逐漸地獨立,從而與哲學異同,“各自向新領土去發(fā)展”,也就是哲學與科學還是各有其自己專屬的領域的。為此,任鴻雋認為,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方法,還有其“精神”。但在解釋“科學精神”時,他強調的是“科學精神就是常識訓練”,并列舉科學精神的特征主要為:崇實、貴確、察微、慎斷、存疑五個方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45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介紹涇縣桃花潭的作文,寫桃花潭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