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洪·座右銘》原文注釋與譯文《惠洪·座右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行與邪分途
,居與正為鄰。于中有取舍
,此外無疏親。(此外朝市者言之①)
。
肥家以忍順②
,全交以簡恭③
。好學(xué)如不及
,求名如儻來④。(此外山林者言之⑤)
。

大丈夫當(dāng)期出生死
,生死皆由心所造
。心滅,生死乃壞
。心滅,則髑髏是水
。心生
,則瓜皮是罪。淵乎妙哉⑥!一念不生即入無垢三昧⑦
。
【注釋】
①朝市:朝廷和市集。指公眾聚集的地方
。這句意謂;這是為朝廷和市集以外的人說的
。
②肥家:使家庭富足
。忍順:忍耐
、和順。
③全交:保全朋友之間的交情。簡恭:簡易恭敬
。
④儻來:無意中得到。
⑤此句意謂:此為隱居山林以外的人說的
。
⑥淵:深
。
⑦無垢三昧:無垢
,佛教語
,謂清凈無污染,多指心地潔凈
。三昧:佛教語,梵文的音譯
,又譯“三摩地”
。意譯為“正定”
。謂屏除雜念
,心不散亂,專注一境
。
【譯文】
行路與邪惡分道揚(yáng)鑣,居住與正直做鄰居
。在這里有取有舍
,此外沒有親近
、疏遠(yuǎn)
。(這是為朝廷、市集之外的人說的)
。
使家庭富足靠忍耐、和順
,保全交情靠簡易
、恭敬。好學(xué)應(yīng)該像趕不上別人一樣
,求名應(yīng)該像無意中得到那樣。(此為山林之外的人說的
。)
大丈夫當(dāng)期望擺脫生死的念頭
,生死都是心所想的。心沒有了
,生死也就沒有了
。心沒有了,那么
,髑髏就跟水一樣。有了心
,那么
,瓜皮都是罪過
。多么深妙啊
,一個念頭也不產(chǎn)生,就進(jìn)入了佛教中所說的無垢三昧的境界
。
座右銘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座右銘原文
、翻譯注釋及賞析
原文:
座右銘
兩漢:崔瑗
無道人之短
,無說己之長
。
施人慎勿念
,受施慎勿忘。
世譽(yù)不足慕
,唯仁為紀(jì)綱。
隱心而后動
,謗議庸何傷
?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
在涅貴不淄
,曖曖內(nèi)含光
。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qiáng)
。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難量
。
慎言節(jié)飲食
,知足勝不祥。
行之茍有恒
,久久自芬芳
。
譯文: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
不要津津樂道于人家的短處,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
。
施人慎勿念
,受施慎勿忘
。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
,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
世譽(yù)不足慕
,唯仁為紀(jì)綱
。
世俗的榮譽(yù)不值得羨慕
,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zhǔn)則就行了
。
隱心而后動
,謗議庸何傷
?
審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動
,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
?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
。
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贊賞的
。
在涅貴不淄
,曖曖內(nèi)含光。
潔白的品質(zhì)
,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
,才是寶貴的
。表面上暗淡無光
,而內(nèi)在的東西蘊(yùn)含著光芒。
柔弱生之徒
,老氏誡剛強(qiáng)
。
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強(qiáng)好勝
,剛強(qiáng)者必死。
硁硁鄙夫介
,悠悠故難量
。
淺陋固執(zhí)剛直,小人卻以此為美德而堅持
。君子悠悠,內(nèi)斂而不鋒芒畢露
,別人就難以估摸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慎言節(jié)飲食
,知足勝不祥。
君子要慎言
,節(jié)飲食
,知足不辱
,故能去除不祥
。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
如果持久地實行它,久而久之
,自會芳香四溢
。
注釋:
無道人之短
,無說己之長
。
施人慎(shèn)勿念,受施慎勿忘
。
施:施舍。
世譽(yù)不足慕
,唯仁為紀(jì)綱。
世譽(yù):世俗的榮譽(yù)
。紀(jì)綱:法度
。
隱心而后動,謗(bàng)議庸何傷
?
隱心:估量
。庸:豈
,哪里
。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zāng)
。
守愚:守拙。臧:褒獎
。
在涅貴不淄(zī)
,曖(ài)曖(ài)內(nèi)含光。
涅:一種礦物
,古代用作黑色染料。淄:黑色
;變?yōu)楹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曖曖:光線不夠明亮的樣子
。
柔弱生之徒
,老氏誡剛強(qiáng)。
硁(kēng)硁鄙夫介
,悠悠故難量。
硁硁:執(zhí)著
,形容淺薄固執(zhí)
。《論語》:“子曰:硁硁然小人哉
。”介:堅固
。
慎言節(jié)飲食
,知足勝不祥
。
行之茍有恒
,久久自芬芳。
賞析:
《座右銘》是東漢崔瑗所作銘文
,全文共20句
,100字,抒發(fā)了作者為人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和基本立場
,其中每兩句構(gòu)成一個意思,而且這兩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
、相對甚至相矛盾的
。作者正是通過這種對立、矛盾
,突出了主觀選擇的價值和意義,反映了當(dāng)時較為普遍的價值觀念
。
開篇“無道人之短
,無說己之長”兩句可歸結(jié)為慎言
。 “無道人之短”就是不直言他人的短處
。儒家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兩類,對于小人的短處
,不能說,說了會得罪小人
;而對于君子
,因為君子能夠“吾日省吾身”,能夠不斷地自省自查自糾
,所以不必說:正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
“無說己之長”則是提醒自己不要自我張揚(yáng)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a href="/daodejingjishi">道德經(jīng)》中有言:“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白矜者不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罢f己之長”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肯定、贊賞
,進(jìn)而獲得利益。這種行為與儒家秉持的觀念相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墩撜Z·學(xué)而》有道:“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過分強(qiáng)調(diào)自己的優(yōu)點
,就會名過其實
,從而與作者所提倡的“無使名過實”相背離。無論是慎言人之短還是己之長
,都是要求做人要慎言二在《論語·學(xué)而》篇中,孔子要求弟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訥言即慎言
。這是守愚的方式之一
。此“無道人之短
,無說己之長”與下文“守愚圣所臧”是一脈相承的。
“施人慎勿念
,受施慎勿忘”是說施恩于他人不要再想,但接受他人的恩惠要銘記在心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養(yǎng)生主》中云:“為善勿近名”,意思是做善事并不是為了博得好的名聲
。“受施慎勿忘”則是一種感恩意識
、報恩觀念的體現(xiàn)
。兩句中都有一個“慎”字
,就是要提醒自己要時刻謹(jǐn)記
,不可忘卻。
“世譽(yù)不足慕”與“謗議庸何傷”兩句則從榮與辱兩個方面闡發(fā)作者的思想
。無論是贊譽(yù),還是毀謗
,都要坦然視之
、淡然對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兜赖陆?jīng)》中寫道:“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谧髡呖磥恚瑢櫲枞趔@不可取
,為人應(yīng)該做到寵辱不驚:為此必須要堅持以正確的人生準(zhǔn)則衡量自己的得失,審視自己的言行
。仁就是這唯一的“紀(jì)綱”
。
“隱心而后動”,就是要在行動之前先審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
,只有合乎這一標(biāo)準(zhǔn)之后才能行動。 “守愚”也是“唯仁為紀(jì)綱”的具體實踐
。此外
,從“在涅貴不淄
,暖暖內(nèi)含光”中可以看出
,作者的守愚并不是指要愚昧無知.作者所說的“守愚”其實只是外表的愚,內(nèi)心則要追求一種高潔的人格品質(zhì)
、近墨不黑的獨立節(jié)操。
在做人的方式上
,崔瑗強(qiáng)凋外柔內(nèi)剛
,以柔取勝:《道德經(jīng)》中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qiáng)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堅強(qiáng)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qiáng)則滅
,木強(qiáng)則折
,堅強(qiáng)處下,柔弱處上”。 “行行鄙夫志
,悠悠故難量”一句表明為人太過剛強(qiáng)會招致禍患。
在行為方面
,作者要求自己做到上文所說的“慎言”
,也要做到“節(jié)飲食”。這是因為飲食是物質(zhì)生活的重要方面
,沒有節(jié)制,便會貪婪爭搶而要做到這兩點
,就要在觀念上做到“知足”。
此文在藝術(shù)上有兩點很突出
。
一是在結(jié)構(gòu)上,每兩句構(gòu)成一個意思
,而且這兩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
、相對甚至相矛盾的
。作者正是通過這種對立
、矛盾,突出了主觀選擇的價值和意義
,顯示出戛戛獨造的修養(yǎng)和品德來。這樣
,全文的結(jié)構(gòu)便由這兩句一意的單元所組成
,頗類似后世律詩的結(jié)構(gòu)。
二是在語言上
,采用五言形式。銘文這種形式
,一般都是用在比較正規(guī)的場合
,開國大典,蓋世奇功
,往往刻山勒石,以傳諸后世
。聽以它多采用四言形式
,以示典雅莊重;叩以《文選》所收銘文為例
,前有班固《封燕然山銘》
,后有張載《劍閣銘》,都是四言形式
。而崔瑗比文,則通篇采用五言形式
;確頗獨特
。其時五言形式,僅在民間流傳
,漢樂府民歌中比較多地采用這一形式,而文人圈子里則不太多見
。前此雖有班固《雙詠史詩》通篇一五言
,但技巧頗為生疏
,“質(zhì)術(shù)無文”(鐘嶸《詩品》)
。崔瑗采用此式,大概是因為“座右銘”
,寫給自己看的,所以顯得比較隨便
;而更重要的
,是說明了崔瑗較注重從漢樂府民歌汲取營養(yǎng)。
;
翻譯 崔瑤的文言文《座右銘》原文:無道人之短
,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
,受施慎勿忘
。世譽(yù)不足慕,唯仁為紀(jì)綱
。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
,守愚圣所臧
。在涅貴不淄
,曖曖內(nèi)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qiáng)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jié)飲食
,知足勝不祥
。行之茍有恒
,久久自芬芳。 譯文:不要議論別人的短處
,也不要夸說自己的優(yōu)點。 施恩惠給別人
,千萬不要記在心里
;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可忘記
。 世俗的虛名
,不值得羨慕
;只有「仁」才是做人的根本法則。 做任何事情前
,心里覺得安適,覺得不慚愧
,然后才去做
,別人的毀謗難道能中傷你嗎? 不要讓虛名超過事實
,不炫耀才華,不賣弄聰明
,這才是圣人所稱道的
。 處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
,貴在不被污濁所染
。有才德的人,光芒內(nèi)斂
,只求內(nèi)在充實
,不求表面的虛榮。 柔弱的人因為具有韌性
,不容易被摧折
,所以是適合生存的一類。 剛強(qiáng)容易被折毀
,不如柔弱容易生存,因此以剛強(qiáng)為戒
。 見識淺薄的人
,老想表現(xiàn)出剛強(qiáng)的樣子
。唯有閑靜不與人爭
,他的成功才會不可限量。 說話要謹(jǐn)慎
,飲食要節(jié)制。一個人知道滿足而不貪求無饜
,就可以制止或避免不吉利的事發(fā)生
。 如果照著這個座右銘,持之以恒地去做
,日子久了以后,才德自然會發(fā)出光輝來
,有如花香的四播
。
原文 譯文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不要揭別人的短。不要說自己的長
。) 施人慎勿念
,受施慎勿忘
。(幫過別人要忘記
,人有恩惠不能忘。) 俗譽(yù)不足慕
,唯仁為紀(jì)綱
。(世俗榮譽(yù)不足羨
,處世以仁為紀(jì)綱
。) 隱身而后動
,謗議庸何傷。(甘于幕后做好事
,誹謗非議有何妨
。)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
。(千萬不要務(wù)虛名,不顯聰明人自彰
。) 柔弱生之徒
,老氏誡剛強(qiáng)。(柔弱最有生命力
,老子主張柔克剛。) 在涅貴不緇
,曖曖內(nèi)含光
。(人處污黑身不染,身處逆境心有光
。)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難量
。(淺陋固執(zhí)乃小人
,君子悠悠有雅量。) 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
。(言談謹(jǐn)慎食有節(jié)
,知足常樂免禍殃。) 行之茍有恒
,久久自芬芳。(持之以恒去實踐
,日久天長品德芳
。) 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
,是書面文章的意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把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是寫
、表述
、記載等的意思
。“文言”
,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
,“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 最后一個“文”,是作品
、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
。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
,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
,是不同的
,例如
,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
,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
?”
,而用書而語言進(jìn)行表述
,就是“飯否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帮埛瘛本褪俏难晕摹N覈墓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
。所以,現(xiàn)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中國的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
,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國內(nèi),中學(xué)語文課程中
,文言文的學(xué)習(xí)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
崔瑗《座右銘》的譯文
譯文:不要津津樂道于人家的短處
,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
。世人的贊譽(yù)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zhǔn)則就行了
。隱藏自己的真心
,不要盲動,審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動
,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 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
,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贊賞的
。潔白的品質(zhì),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
,才是寶貴的。表面上暗淡無光
,而內(nèi)在的東西蘊(yùn)含著光芒
。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強(qiáng)好勝
,剛強(qiáng)者必死。淺陋固執(zhí)剛直
,小人卻以此為美德而堅持。 君子悠悠
,內(nèi)斂而不鋒芒畢露,別人就難以估摸透?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君子要慎言,節(jié)飲食
,知足不辱
,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實行它
,久而久之
,自會芳香四溢
。 出處:《座右銘》是東漢崔瑗所作銘文
,全文共20句,100字
,抒發(fā)了作者為人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和基本立場,其中每兩句構(gòu)成一個意思
,而且這兩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
、相對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過這種對立
、矛盾,突出了主觀選擇的價值和意義
,反映了當(dāng)時較為普遍的價值觀念
。 擴(kuò)展資料 “座右銘”指為人處世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它可以是一兩句言簡意賅的話
,也可以是一句詩、格言或諺語
,座右銘的作用是激勵和約束自己
。這個詞最早見于《文選-崔瑗(座右銘)》。 呂延濟(jì)提注:“瑗兄為人所殺
,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
,作此銘以自戒
,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
。”東漢的崔瑗喜歡意氣用事
。他的兄長崔璋被別人殺了
,崔瑗替哥哥報仇后,四處逃命
。等到朝廷特赦的時候才得以重回家鄉(xiāng)
。 為此,他做了一篇銘文
,告誡自己行事不可魯莽。由于放在座位的右邊
,所以就叫“座右銘”關(guān)于銘有兩種含義: 一是在器物
、碑碣上面記述事實、稱頌功德的文字
。如中國古代的“金銘”“墓志銘”等。 二是自警的文字
,如“座右銘”
。但最初的“銘”卻是一種盛酒的器皿。相傳春秋時期
,齊人為紀(jì)念齊桓公修了座廟宇。里面擺放著一種裝酒的器皿
,叫欹器
。 一次,孔子和他的學(xué)生前往拜廟
,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著;把酒或水倒進(jìn)去一半
,就直立起來
;欹器裝滿,還是會傾斜
。所以過去齊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右邊,用來告誡不可驕傲自滿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從孔子的話里,我們可以看出最初的“座右銘”是一種“物銘”,與欹器有關(guā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在的“座右銘”通常指我們最信奉的格言或警句,很多是名人名言
。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座右銘,以之鞭策自己不斷去取得新的進(jìn)步。
座右銘文言文
《座右銘》 漢 崔璦 原文無道人之短
,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
,受施慎勿忘
。世譽(yù)不足慕,唯仁為紀(jì)綱
。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
,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緇
,曖曖內(nèi)含光。柔弱生之徒
,老氏誡剛強(qiáng)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茍有恒
,久久自芬芳。 翻譯不要津津樂道于人家的短處
,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施恩于人不要再想
,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
。世人的贊譽(yù)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zhǔn)則就行了
。審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動,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
?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
,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贊賞的。潔白的品質(zhì)
,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才是寶貴的。表面上暗淡無光
,而內(nèi)在的東西蘊(yùn)含著光芒
。老子曾經(jīng)告誡過:柔弱是有生命力的表現(xiàn)
,而剛強(qiáng)和死亡接近
。庸鄙的人有剛強(qiáng)之志
,時間久遠(yuǎn),他的禍更重
。君子要慎言,節(jié)飲食
,知足不辱
,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實行它(上面提到的)
,久而久之,自會芳香四溢
。 座右銘形式右銘一般包括三種形式:①自題
;②筆錄經(jīng)典言論或名人格言;③請人題
。座右銘多置于人們能常見的地方,以時刻提醒自己。 較常見的或貼在屋里顯眼的墻上或?qū)懺诠P記本扉頁上
,有的則貼在桌上
。 愛出者愛反,福往者福來
。 意思是:你熱愛別人,別人就會熱愛你
,你為別人的幸福出過力
,別人就會為你的幸福創(chuàng)造條件。見于(唐)魏徵《群書治要·賈子》 愛人者
,人恒愛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 意思是:你無道人之短
,無說己之長
。施人慎勿念
,受施慎勿忘。世譽(yù)不足慕
,唯仁為紀(jì)綱。隱心而后動
,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
,守愚圣所臧
。在涅貴不淄,曖曖內(nèi)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qiáng)
。行行鄙夫志
,悠悠故難量。慎言節(jié)飲食
,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恒
,久久自芬芳
。 譯文:不要議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夸說自己的優(yōu)點
。 施恩惠給別人
,千萬不要記在心里
;接受別人的恩惠
,千萬不可忘記。 世俗的虛名
,不值得羨慕;只有「仁」才是做人的根本法則
。 做任何事情前
,心里覺得安適,覺得不慚愧
,然后才去做
,別人的毀謗難道能中傷你嗎? 不要讓虛名超過事實
,不炫耀才華
,不賣弄聰明,這才是圣人所稱道的
。 處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貴在不被污濁所染
。有才德的人
,光芒內(nèi)斂,只求內(nèi)在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