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洪·座右銘》原文注釋與譯文《惠洪·座右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行與邪分途,居與正為鄰。于中有取舍,此外無疏親。(此外朝市者言之①)。
肥家以忍順②,全交以簡恭③。好學如不及,求名如儻來④。(此外山林者言之⑤)。
大丈夫當期出生死,生死皆由心所造。心滅,生死乃壞。心滅,則髑髏是水。心生,則瓜皮是罪。淵乎妙哉⑥!一念不生即入無垢三昧⑦。
【注釋】
①朝市:朝廷和市集。指公眾聚集的地方。這句意謂;這是為朝廷和市集以外的人說的。
②肥家:使家庭富足。忍順:忍耐、和順。
③全交:保全朋友之間的交情。簡恭:簡易恭敬。
④儻來:無意中得到。
⑤此句意謂:此為隱居山林以外的人說的。
⑥淵:深。
⑦無垢三昧:無垢,佛教語,謂清凈無污染,多指心地潔凈。三昧:佛教語,梵文的音譯,又譯“三摩地”。意譯為“正定”。謂屏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
【譯文】
行路與邪惡分道揚鑣,居住與正直做鄰居。在這里有取有舍,此外沒有親近、疏遠。(這是為朝廷、市集之外的人說的)。
使家庭富足靠忍耐、和順,保全交情靠簡易、恭敬。好學應(yīng)該像趕不上別人一樣,求名應(yīng)該像無意中得到那樣。(此為山林之外的人說的。)
大丈夫當期望擺脫生死的念頭,生死都是心所想的。心沒有了,生死也就沒有了。心沒有了,那么,髑髏就跟水一樣。有了心,那么,瓜皮都是罪過。多么深妙啊,一個念頭也不產(chǎn)生,就進入了佛教中所說的無垢三昧的境界。
座右銘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座右銘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原文:
座右銘
兩漢:崔瑗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
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
在涅貴不淄,曖曖內(nèi)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譯文: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不要津津樂道于人家的短處,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
世俗的榮譽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就行了。
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
審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動,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
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贊賞的。
在涅貴不淄,曖曖內(nèi)含光。
潔白的品質(zhì),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才是寶貴的。表面上暗淡無光,而內(nèi)在的東西蘊含著光芒。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
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強好勝,剛強者必死。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難量。
淺陋固執(zhí)剛直,小人卻以此為美德而堅持。君子悠悠,內(nèi)斂而不鋒芒畢露,別人就難以估摸透?。?/p>
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
君子要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如果持久地實行它,久而久之,自會芳香四溢。
注釋: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施人慎(shèn)勿念,受施慎勿忘。
施:施舍。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
世譽:世俗的榮譽。紀綱:法度。
隱心而后動,謗(bàng)議庸何傷?
隱心:估量。庸:豈,哪里。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zāng)。
守愚:守拙。臧:褒獎。
在涅貴不淄(zī),曖(ài)曖(ài)內(nèi)含光。
涅:一種礦物,古代用作黑色染料。淄:黑色;變?yōu)楹谏?。曖曖:光線不夠明亮的樣子。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
硁(kēng)硁鄙夫介,悠悠故難量。
硁硁:執(zhí)著,形容淺薄固執(zhí)。《論語》:“子曰:硁硁然小人哉?!苯椋簣怨?。
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賞析:
《座右銘》是東漢崔瑗所作銘文,全文共20句,100字,抒發(fā)了作者為人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和基本立場,其中每兩句構(gòu)成一個意思,而且這兩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對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過這種對立、矛盾,突出了主觀選擇的價值和意義,反映了當時較為普遍的價值觀念。
開篇“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兩句可歸結(jié)為慎言。 “無道人之短”就是不直言他人的短處。儒家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兩類,對于小人的短處,不能說,說了會得罪小人;而對于君子,因為君子能夠“吾日省吾身”,能夠不斷地自省自查自糾,所以不必說:正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
“無說己之長”則是提醒自己不要自我張揚?!?a href="/daodejingjishi">道德經(jīng)》中有言:“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白矜者不長?!薄罢f己之長”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肯定、贊賞,進而獲得利益。這種行為與儒家秉持的觀念相悖?!墩撜Z·學而》有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過分強調(diào)自己的優(yōu)點,就會名過其實,從而與作者所提倡的“無使名過實”相背離。無論是慎言人之短還是己之長,都是要求做人要慎言二在《論語·學而》篇中,孔子要求弟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訥言即慎言。這是守愚的方式之一。此“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與下文“守愚圣所臧”是一脈相承的。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是說施恩于他人不要再想,但接受他人的恩惠要銘記在心?!?a href="/ddjy_100/224.html">莊子·養(yǎng)生主》中云:“為善勿近名”,意思是做善事并不是為了博得好的名聲?!笆苁┥魑鹜眲t是一種感恩意識、報恩觀念的體現(xiàn)。兩句中都有一個“慎”字,就是要提醒自己要時刻謹記,不可忘卻。
“世譽不足慕”與“謗議庸何傷”兩句則從榮與辱兩個方面闡發(fā)作者的思想。無論是贊譽,還是毀謗,都要坦然視之、淡然對之?!兜赖陆?jīng)》中寫道:“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痹谧髡呖磥恚瑢櫲枞趔@不可取,為人應(yīng)該做到寵辱不驚:為此必須要堅持以正確的人生準則衡量自己的得失,審視自己的言行。仁就是這唯一的“紀綱”。
“隱心而后動”,就是要在行動之前先審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只有合乎這一標準之后才能行動。 “守愚”也是“唯仁為紀綱”的具體實踐。此外,從“在涅貴不淄,暖暖內(nèi)含光”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守愚并不是指要愚昧無知.作者所說的“守愚”其實只是外表的愚,內(nèi)心則要追求一種高潔的人格品質(zhì)、近墨不黑的獨立節(jié)操。
在做人的方式上,崔瑗強凋外柔內(nèi)剛,以柔取勝:《道德經(jīng)》中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一句表明為人太過剛強會招致禍患。
在行為方面,作者要求自己做到上文所說的“慎言”,也要做到“節(jié)飲食”。這是因為飲食是物質(zhì)生活的重要方面,沒有節(jié)制,便會貪婪爭搶而要做到這兩點,就要在觀念上做到“知足”。
此文在藝術(shù)上有兩點很突出。
一是在結(jié)構(gòu)上,每兩句構(gòu)成一個意思,而且這兩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對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過這種對立、矛盾,突出了主觀選擇的價值和意義,顯示出戛戛獨造的修養(yǎng)和品德來。這樣,全文的結(jié)構(gòu)便由這兩句一意的單元所組成,頗類似后世律詩的結(jié)構(gòu)。
二是在語言上,采用五言形式。銘文這種形式,一般都是用在比較正規(guī)的場合,開國大典,蓋世奇功,往往刻山勒石,以傳諸后世。聽以它多采用四言形式,以示典雅莊重;叩以《文選》所收銘文為例,前有班固《封燕然山銘》,后有張載《劍閣銘》,都是四言形式。而崔瑗比文,則通篇采用五言形式;確頗獨特。其時五言形式,僅在民間流傳,漢樂府民歌中比較多地采用這一形式,而文人圈子里則不太多見。前此雖有班固《雙詠史詩》通篇一五言,但技巧頗為生疏,“質(zhì)術(shù)無文”(鐘嶸《詩品》)。崔瑗采用此式,大概是因為“座右銘”,寫給自己看的,所以顯得比較隨便;而更重要的,是說明了崔瑗較注重從漢樂府民歌汲取營養(yǎng)。
;
翻譯 崔瑤的文言文《座右銘》原文: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曖內(nèi)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譯文:不要議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夸說自己的優(yōu)點。 施恩惠給別人,千萬不要記在心里;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可忘記。 世俗的虛名,不值得羨慕;只有「仁」才是做人的根本法則。 做任何事情前,心里覺得安適,覺得不慚愧,然后才去做,別人的毀謗難道能中傷你嗎? 不要讓虛名超過事實,不炫耀才華,不賣弄聰明,這才是圣人所稱道的。 處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貴在不被污濁所染。有才德的人,光芒內(nèi)斂,只求內(nèi)在充實,不求表面的虛榮。 柔弱的人因為具有韌性,不容易被摧折,所以是適合生存的一類。 剛強容易被折毀,不如柔弱容易生存,因此以剛強為戒。 見識淺薄的人,老想表現(xiàn)出剛強的樣子。唯有閑靜不與人爭,他的成功才會不可限量。 說話要謹慎,飲食要節(jié)制。一個人知道滿足而不貪求無饜,就可以制止或避免不吉利的事發(fā)生。 如果照著這個座右銘,持之以恒地去做,日子久了以后,才德自然會發(fā)出光輝來,有如花香的四播。
原文 譯文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不要揭別人的短。不要說自己的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幫過別人要忘記,人有恩惠不能忘。) 俗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世俗榮譽不足羨,處世以仁為紀綱。) 隱身而后動,謗議庸何傷。(甘于幕后做好事,誹謗非議有何妨。)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千萬不要務(wù)虛名,不顯聰明人自彰。)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柔弱最有生命力,老子主張柔克剛。) 在涅貴不緇,曖曖內(nèi)含光。(人處污黑身不染,身處逆境心有光。)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難量。(淺陋固執(zhí)乃小人,君子悠悠有雅量。) 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言談謹慎食有節(jié),知足常樂免禍殃。)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持之以恒去實踐,日久天長品德芳。) 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把浴保菍?、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帮埛瘛本褪俏难晕摹N覈墓糯?,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xiàn)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中國的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nèi),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崔瑗《座右銘》的譯文
譯文:不要津津樂道于人家的短處,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世人的贊譽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就行了。隱藏自己的真心,不要盲動,審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動,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 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贊賞的。潔白的品質(zhì),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才是寶貴的。表面上暗淡無光,而內(nèi)在的東西蘊含著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強好勝,剛強者必死。淺陋固執(zhí)剛直,小人卻以此為美德而堅持。 君子悠悠,內(nèi)斂而不鋒芒畢露,別人就難以估摸透?。【右餮?,節(jié)飲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實行它,久而久之,自會芳香四溢。 出處:《座右銘》是東漢崔瑗所作銘文,全文共20句,100字,抒發(fā)了作者為人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和基本立場,其中每兩句構(gòu)成一個意思,而且這兩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對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過這種對立、矛盾,突出了主觀選擇的價值和意義,反映了當時較為普遍的價值觀念。 擴展資料 “座右銘”指為人處世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它可以是一兩句言簡意賅的話,也可以是一句詩、格言或諺語,座右銘的作用是激勵和約束自己。這個詞最早見于《文選-崔瑗(座右銘)》。 呂延濟提注:“瑗兄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睎|漢的崔瑗喜歡意氣用事。他的兄長崔璋被別人殺了,崔瑗替哥哥報仇后,四處逃命。等到朝廷特赦的時候才得以重回家鄉(xiāng)。 為此,他做了一篇銘文,告誡自己行事不可魯莽。由于放在座位的右邊,所以就叫“座右銘”關(guān)于銘有兩種含義: 一是在器物、碑碣上面記述事實、稱頌功德的文字。如中國古代的“金銘”“墓志銘”等。 二是自警的文字,如“座右銘”。但最初的“銘”卻是一種盛酒的器皿。相傳春秋時期,齊人為紀念齊桓公修了座廟宇。里面擺放著一種裝酒的器皿,叫欹器。 一次,孔子和他的學生前往拜廟,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著;把酒或水倒進去一半,就直立起來;欹器裝滿,還是會傾斜。所以過去齊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右邊,用來告誡不可驕傲自滿。” 從孔子的話里,我們可以看出最初的“座右銘”是一種“物銘”,與欹器有關(guān)?,F(xiàn)在的“座右銘”通常指我們最信奉的格言或警句,很多是名人名言。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座右銘,以之鞭策自己不斷去取得新的進步。
座右銘文言文
《座右銘》 漢 崔璦 原文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緇,曖曖內(nèi)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翻譯不要津津樂道于人家的短處,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世人的贊譽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就行了。審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動,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贊賞的。潔白的品質(zhì),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才是寶貴的。表面上暗淡無光,而內(nèi)在的東西蘊含著光芒。老子曾經(jīng)告誡過:柔弱是有生命力的表現(xiàn),而剛強和死亡接近。庸鄙的人有剛強之志,時間久遠,他的禍更重。君子要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實行它(上面提到的),久而久之,自會芳香四溢。 座右銘形式右銘一般包括三種形式:①自題;②筆錄經(jīng)典言論或名人格言;③請人題。座右銘多置于人們能常見的地方,以時刻提醒自己。 較常見的或貼在屋里顯眼的墻上或?qū)懺诠P記本扉頁上,有的則貼在桌上。 愛出者愛反,福往者福來。 意思是:你熱愛別人,別人就會熱愛你,你為別人的幸福出過力,別人就會為你的幸福創(chuàng)造條件。見于(唐)魏徵《群書治要·賈子》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意思是:你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曖內(nèi)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譯文:不要議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夸說自己的優(yōu)點。 施恩惠給別人,千萬不要記在心里;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可忘記。 世俗的虛名,不值得羨慕;只有「仁」才是做人的根本法則。 做任何事情前,心里覺得安適,覺得不慚愧,然后才去做,別人的毀謗難道能中傷你嗎? 不要讓虛名超過事實,不炫耀才華,不賣弄聰明,這才是圣人所稱道的。 處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貴在不被污濁所染。有才德的人,光芒內(nèi)斂,只求內(nèi)在充實,不求表面的虛榮。 柔弱的人因為具有韌性,不容易被摧折,所以是適合生存的一類。 剛強容易被折毀,不如柔弱容易生存,因此以剛強為戒。 見識淺薄的人,老想表現(xiàn)出剛強的樣子。唯有閑靜不與人爭,他的成功才會不可限量。 說話要謹慎,飲食要節(jié)制。一個人知道滿足而不貪求無饜,就可以制止或避免不吉利的事發(fā)生。 如果照著這個座右銘,持之以恒地去做,日子久了以后,才德自然會發(fā)出光輝來,有如花香的四播。
你還在茫茫人海尋找語音轉(zhuǎn)文字嗎
山東亞速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優(yōu)秀語音轉(zhuǎn)文字來幫您,高水平,高效率工作,給你不一樣的體驗歡迎來電咨詢:
山東亞速信息技術(shù)有..廣告?
語音轉(zhuǎn)文字翻譯_即錄即轉(zhuǎn),實時語音轉(zhuǎn)文字翻譯
語音轉(zhuǎn)文字翻譯 ,錄音轉(zhuǎn)文字助手是專業(yè)人士打造的實時錄音并翻譯記錄的軟件輕松錄音,適用于會議紀要,采訪,講座,
崔瑤的文言文《座右銘》怎么翻譯?
原文 譯文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不要揭別人的短。不要說自己的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幫過別人要忘記,人有恩惠不能忘。) 俗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世俗榮譽不足羨,處世以仁為紀綱。) 隱身而后動,謗議庸何傷。(甘于幕后做好事,誹謗非議有何妨。)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千萬不要務(wù)虛名,不顯聰明人自彰。)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柔弱最有生命力,老子主張柔克剛。) 在涅貴不緇,曖曖內(nèi)含光。(人處污黑身不染,身處逆境心有光。)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難量。(淺陋固執(zhí)乃小人,君子悠悠有雅量。) 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言談謹慎食有節(jié),知足常樂免禍殃。)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持之以恒去實踐,日久天長品德芳。) 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拔难浴保磿嬲Z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后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帮埛瘛本褪俏难晕摹N覈墓糯?,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xiàn)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中國的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nèi),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4 瀏覽1572019-09-20
崔瑗《座右銘的譯文
譯文:不要津津樂道于人家的短處,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世人的贊譽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就行了。隱藏自己的真心,不要盲動,審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動,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 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贊賞的。潔白的品質(zhì),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才是寶貴的。表面上暗淡無光,而內(nèi)在的東西蘊含著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強好勝,剛強者必死。淺陋固執(zhí)剛直,小人卻以此為美德而堅持。 君子悠悠,內(nèi)斂而不鋒芒畢露,別人就難以估摸透啊!君子要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實行它,久而久之,自會芳香四溢。 出處:《座右銘》是東漢崔瑗所作銘文,全文共20句,100字,抒發(fā)了作者為人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和基本立場,其中每兩句構(gòu)成一個意思,而且這兩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對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過這種對立、矛盾,突出了主觀選擇的價值和意義,反映了當時較為普遍的價值觀念。 擴展資料 “座右銘”指為人處世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它可以是一兩句言簡意賅的話,也可以是一句詩、格言或諺語,座右銘的作用是激勵和約束自己。這個詞最早見于《文選-崔瑗(座右銘)》。 呂延濟提注:“瑗兄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睎|漢的崔瑗喜歡意氣用事。他的兄長崔璋被別人殺了,崔瑗替哥哥報仇后,四處逃命。等到朝廷特赦的時候才得以重回家鄉(xiāng)。 為此,他做了一篇銘文,告誡自己行事不可魯莽。由于放在座位的右邊,所以就叫“座右銘”關(guān)于銘有兩種含義: 一是在器物、碑碣上面記述事實、稱頌功德的文字。如中國古代的“金銘”“墓志銘”等。 二是自警的文字,如“座右銘”。但最初的“銘”卻是一種盛酒的器皿。相傳春秋時期,齊人為紀念齊桓公修了座廟宇。里面擺放著一種裝酒的器皿,叫欹器。 一次,孔子和他的學生前往拜廟,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著;把酒或水倒進去一半,就直立起來;欹器裝滿,還是會傾斜。所以過去齊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右邊,用來告誡不可驕傲自滿?!?從孔子的話里,我們可以看出最初的“座右銘”是一種“物銘”,與欹器有關(guān)?,F(xiàn)在的“座右銘”通常指我們最信奉的格言或警句,很多是名人名言。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座右銘,以之鞭策自己不斷去取得新的進步。
座右銘文言文
《座右銘》 漢 崔璦 原文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緇,曖曖內(nèi)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翻譯不要津津樂道于人家的短處,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世人的贊譽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就行了。審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動,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贊賞的。潔白的品質(zhì),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才是寶貴的。表面上暗淡無光,而內(nèi)在的東西蘊含著光芒。老子曾經(jīng)告誡過:柔弱是有生命力的表現(xiàn),而剛強和死亡接近。庸鄙的人有剛強之志,時間久遠,他的禍更重。君子要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實行它(上面提到的),久而久之,自會芳香四溢。 座右銘形式右銘一般包括三種形式:①自題;②筆錄經(jīng)典言論或名人格言;③請人題。座右銘多置于人們能常見的地方,以時刻提醒自己。 較常見的或貼在屋里顯眼的墻上或?qū)懺诠P記本扉頁上,有的則貼在桌上。 愛出者愛反,福往者福來。 意思是:你熱愛別人,別人就會熱愛你,你為別人的幸福出過力,別人就會為你的幸福創(chuàng)造條件。見于(唐)魏徵《群書治要·賈子》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意思是:你熱愛別人,別人也會熱愛你;你尊敬別人,別人也同樣會尊敬你。出自《孟子·離婁下》。 砥礪豈必多,一壁勝萬珉。 意思是:比喻交朋友不在多,而貴交摯友,貴在朋友間互相幫助。出自(清)吳嘉記《慎交圖》。 獨柯不成樹,獨樹不成林。 意思是:一個樹枝成不了樹木,一棵樹成不了森林。比喻不依靠眾人的力量,不能成大事。見于(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紫騮馬歌》。 夫?qū)浾?,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萬可加。 意思是:將帥必須和士兵同甘苦,共安危,才可以進攻敵人。出自(漢)黃石公《三略》。 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交接有分矣,不誠則絕。 意思是:夫婦本來是有恩情的,但如果不彼此忠誠,就要分手了;交朋友也是這樣,要是感情不真摯。很快地就要絕交了。出自(唐)魏徵《群書治要·體論》。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思是:四海之內(nèi)有知心朋友,就是遠在天邊,也如近鄰似的并不很遠。出自(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花無葉不妍。 意思是:花朵沒有綠葉相扶,就顯得不美了。比喻任何人都需要別人的支持。出自《太平廣記·長須國》。 交賢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意思是:應(yīng)盡力結(jié)交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經(jīng)?;ハ嗯u,彼此激勵。出自(唐)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 良友結(jié)則輔仁之道弘矣。 意思是:交了高尚的朋友,就可以大力互相幫助而提高彼此的品德。出自《抱樸子·交際》。 鄰并須來往,借取共交通。急緩相憑仗,人生莫不從。 意思是:鄰居應(yīng)友好相處,互相幫助。出自《全唐詩補逸》卷二。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意思是。人生下來就是兄弟,又何必一定是同胞骨肉才算是最親的呢?出自(晉)陶潛《人生無根蒂》。 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 意思是:比喻無論怎樣聰明的人,如果沒有眾人的支持,就什么事惰也干不好。出自《紅樓夢》第—一O回。 內(nèi)得愛焉,所以守也。 意思是:一個國家內(nèi)部友愛團結(jié),國家的守備就能堅固。出自《司馬法》 內(nèi)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 意思是:家庭內(nèi)部和睦的,家庭就昌盛;與外邊的人和睦相處的,事情就能成功。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 意思是:一個人沒有其他人幫助,就不能成功;一匹馬沒有別的馬一齊拉車,車輛就不能急趨。出自《曾子·制言》。 人聚則強,人散則弱。 意思是:人民團結(jié)國家就強大,人心離散國力就弱。出自(清)魏源《默觚·治篇》 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 意思是:別人對我好,我也對他好。別人對我不好,我就引導他,同他接近或疏遠他罷了。出自《韓詩外傳》卷九。 人有急難,傾財救之。 意思是;別人有急難時,應(yīng)拿出全部錢財去救助。出自(唐)李肇《唐國史補》。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辨,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意思是:別人誹謗自己,與其辯解,不如能夠?qū)捜?;別人侮辱自己,與其隨時提防,不如感化對方。出自《格言聯(lián)壁·接物》。 人之交,多取知其不貪。奔財知其不怯,聞流言不信,才可善終。 意思是:和人交朋友,盡管朋方多拿了,但知道他并不貪心;即使他失敗逃跑了,但知道他不怯懦,聽到有關(guān)他的流言而不相信,這樣友誼才能善始善終。出自(清)宋纁《古今藥石·續(xù)自警編》。 善人者,人亦善之。 意思是:你對人好,別人對你也好。出自《管子·霸形》 損友敬而遠,益友宜相親。 意思是:不好的朋友要敬而遠之,有益的朋友應(yīng)當親密相處。出自《遜志齋集·朋友》。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意思是:水太清就沒有魚;人過于苛刻,對別人求全責備,就不會有朋友。出自《漢書·東方朔傳》。 同胞共氣,家國所憑。 意思是:全體同胞團結(jié)一致,同心同德,這是國家興旺的憑據(jù)。出自《北齊書·孝昭紀》。 同心合意,庶幾有成。 意思是:齊心協(xié)力,事情就能成功。出自《漢書·匡衡傳》。 惟當同心人,可與論金鐵。 意思是: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結(jié)成牢不可破的友誼。出自(清)顧圖河《息交》。 惟寬可以客人,惟厚可以載物。 意思是:惟有自己心胸開闊,才能對人寬容;惟有自己忠厚,才能容納別人。出自《薛文清公讀書錄·器量》。 小利不爭,小忿不發(fā),可以和眾。 意思是:在小利上不和別人相爭,不隨便對人發(fā)火,就能跟人搞好團結(jié)。出自《錢公良測語上·繇庚》。 兄弟敦和睦,朋友篤信誠。 意思是:兄弟之間應(yīng)該和睦,朋友之間應(yīng)該講誠信。出自(唐)陳子昂《座右銘》。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意思是;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就能保全友誼。。 眾志成城,眾口鑠金。 意思是。萬眾一心,像堅固的城堡一樣不可摧毀;眾口一詞,足能熔化金屬。比喻大家團結(jié)一致,力量就無比強大;謠言多,可以混淆是非。出自《國語·周
白居易《續(xù)座右銘》的完整全部翻譯
唐代白居易《續(xù)座右銘》譯文: 崔瑗崔子玉的《座右銘》,我很是敬仰。雖然我沒有全部實行,但也常寫下來懸掛于屋內(nèi)的墻上。可是我總覺得里面好像有沒說完的東西,因而便續(xù)寫了這個座右銘: 不要羨慕富貴,也不要憂慮貧賤。應(yīng)當問問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怎么樣,貴賤是不值一提的。聽到誹謗不要憂傷,聽到贊譽不要高興。應(yīng)當考察自己做得怎么樣,誹謗和贊譽不值得談?wù)摗?不要驕傲自滿,瞧不起人,以能夠遠離別人的侮辱;不要用獻媚的臉色乞求事奉別人,以能夠自己尊重自己。出游要遠離邪惡,居家要與正直為鄰;從中有取有舍,此外就沒有什么親疏了。 修養(yǎng)外部與內(nèi)心,靜靜地保養(yǎng)和順與純真;修養(yǎng)內(nèi)部也不要遺漏外部,自己的行動一定要遵循禮義和仁愛的準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峻的山峰也是由微塵積累起來的;我們的道德品質(zhì)也是這樣,要實行它,貴在自己每天都自我更新。 我不敢要求別人怎么樣,姑且自己時刻牢記吧!我要一輩子自我勉勵,死后再傳給子孫;如果子孫違反了他,那是不配做我的后代的! 原文: 崔子玉《座右銘》,余竊慕之,雖未能盡行,常書屋壁。然其間似有未盡者,因續(xù)為座右銘云: 勿慕貴與富,勿憂賤與貧。自問道何如,貴賤安足云。聞毀勿戚戚,聞譽勿欣欣。自顧行何如,毀譽安足論。 無以意傲物,以遠辱于人。無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游與邪分歧,居與正為鄰。於中有取舍,此外無疏親。 修外以及內(nèi),靜養(yǎng)和與真。養(yǎng)內(nèi)不遺外,動率義與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吾道亦如此,行之貴日新。 不敢規(guī)他人,聊自書諸紳。終身且自勖,身歿貽后昆。后昆茍反是,非我之子孫。 擴展資料 作為崔子玉《座右銘》的續(xù)補,白居易的這篇銘文,可稱為曠世佳作。前后兩篇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讀之朗朗上口,思之怦然心動,寓意深遠。 崔公注重的是個人行為的制約和修煉,白公側(cè)重的是個人內(nèi)心道德世界的靜養(yǎng)和磨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道德標準,那就是“仁、愛、禮、義”,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人之道”的精髓。 有“詩魔”之稱的白居易,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他出身于書香門第,自幼秉承“世敦儒業(yè)”的家風,刻苦讀書,十幾歲就寫出著名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顯示出過人的天賦。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熏陶下,白居易對官場上貪瀆斂財?shù)牟徽L非常反感。隋唐時期處于科舉制度的草創(chuàng)階段,科舉考試盛行向權(quán)貴請托之風,但白居易“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貫,出交賢俊,入侍冕旒”。他為自己沒有門第可以依靠,也沒有去攀附達官顯貴,完全憑借自己的努力、苦讀而感到無比自豪。 他對后代子孫諄諄叮囑:不要貪圖富貴,不要憂慮貧賤,不要在意外界的評價,不要對人傲慢,也不要屈從別人的臉色,要和正直清廉的人交朋友。 白居易在自己的宦海生涯中,實踐了這個準則。在離任杭州時,他帶走了兩片石頭作為紀念,就是這區(qū)區(qū)兩片石頭,他卻覺得價值千金,取之有愧,生怕玷污了自己的清白操守。可見其在杭州為官期間,是何等的清廉。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代表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在他的詩歌中《續(xù)座右銘并序》《狂言示諸侄》 《遇物感興因示子弟》等多篇是對家人進行規(guī)誡的作品,體現(xiàn)出白氏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清正廉潔、不慕名利等家風。 -
座右銘,選自東漢·崔瑗《文選》翻譯
原文譯文一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不要揭別人的短。不要說自己的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幫過別人要忘記,人有恩惠不能忘。) 俗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世俗榮譽不足羨,處世以仁為紀綱。) 隱身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甘于幕後做好事,誹謗非議有何妨。)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千萬不要務(wù)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88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程通·貞白齋銘》原文注釋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