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xué)要略·學(xué)說與流派·以禪喻詩
中國古代以佛經(jīng)禪理作為譬喻來闡發(fā)詩歌審美特征的理論。語出宋嚴羽《滄浪詩話》后附《答出繼叔吳景仙書》: “仆之《詩辨》,乃斷千百年公案,誠驚世絕俗之談,至當歸一之論?!远U喻詩,莫此親切。是自家實證實悟者,是自家閉門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籬壁、拾人涕唾得來者?!彼J為,以禪理來說明詩歌理論是最為貼切的,而且他還認為這是自己的獨創(chuàng)。其實,唐皎然《詩式》已開以禪喻詩的先河,只是不如嚴羽說得如此明確。《詩式》中說: “世事喧喧, 非禪者之意,……禪坐相對,無言而道合,……所著《詩式》及諸文字,并寢而不紀。”于此可見佛禪思想對《詩式》的影響。宋蘇軾、趙蕃、戴復(fù)古也曾競相效法,以禪理喻詩理。而嚴羽以禪喻詩則更為直接,并使之理論化,系統(tǒng)化,所用禪語也更多。如《滄浪詩話·詩辨》說: “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言鏡中象、水中月等,都是從佛家《涅槃經(jīng)》、《大莊嚴經(jīng)》、 《月上女經(jīng)》等借用來的, 以此來說明詩中佳作并非刻意求工,斧鑿而成,而是不粘不脫,若即若離,自然天成,如有神來之筆。以禪喻詩是嚴羽論詩的主要方法,它強調(diào)詩要有意境,要言有盡而意無窮,有它獨到之處,但也有失之玄虛的弊端。錢鐘書先生曾說: “以禪喻詩,意過于通,宜招鈍吟之糾謬,起漁洋之誤解。禪宗于文字,以膠盒粘著為大忌。法執(zhí)理障,則藥語成病語。故吉隱禪師云:才涉唇吻,便落意思,盡是死門,終非活路。 (見《五燈會元》卷十二)……若詩自是文字之妙,非言無以寓言外之意,水月鏡花,固可見而不可捉,然必此水而后可印潭,有此水而后花可映面?!边@一批評提出它過于抽象,遠離社會生活,是十分中肯的。以禪喻詩和以禪入詩有所不同, 以禪入詩并非譬喻, 是直接以詩來宣揚禪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530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